查看原文
其他

科研成果 | 在帮助别人前,请先给自己戴好氧气面罩!

郭震 杨莹 亲社会实验室 2022-04-16

Coco有话说


上期推文中,我们谈到自我关怀是个体希望感和幸福生活的源泉。自我关怀通过提升希望感而使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更高,并保持心理健康。事实上,自我关怀的功能不仅如此,它还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

《自我关怀的力量》一书的作者克里斯廷·内夫(Kristin Neff)说过:一个心理资源枯竭的人,不可能为他人提供帮助。而自我关怀使我们自己先填充内在储备,保证我们能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慷慨地伸出援手。

本期推文就来谈谈自我关怀的社会功能。



大家一定记得,在乘坐飞机时,航班起飞前的安全公告会提醒我们:“在帮助别人之前,请先给自己戴好氧气面罩!”


这项安全公告的意思是,当我们帮助他人时,应先保证自己的安全。同样的道理,在社会生活中,当我们需要帮助时,也通常会向那些能够并且愿意提供帮助的人求助,例如,高铁上你需要把行李放到行李架上时,会找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帮忙吗?相反,当我们需要请教生活经验时,或许会向年龄稍大的长者求助。



正如上期推文所说,自我关怀有三个成分:自我友善;普遍的人性观;正念观


当人们能够友善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的不足,并以普遍人性观(将不完美视作人类的共性)的视角来对待自己的不足与缺陷时,也能够意识到其他人同样可能面临困难,也可能需要被友善对待


正念观倡导人们用客观、平衡的观点看待当下的痛苦与失败,避免过度压抑、自责、沉浸在消极情绪中被痛苦折磨,这样的正念观同样适用于对待他人


确实,一些对成年人的研究指出,自我关怀对移情、社会支持、利他等心理与行为具有积极影响,例如,那些自我关怀的人对亲密伴侣、朋友等表现出更多的支持行为,也更关心他人的需求,且自身的社会归属感也较高。但是,自我关怀与发展中的青少年的社会功能有同样的关系吗?如果自我关怀能促进积极社会后果,那么其潜在机制是怎样的呢?



亲社会实验室依据自我关怀的重要特征,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做出了大胆推论,自我关怀的人更容易觉得自己与他人同命相连,因而会更愿意接纳他人,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关系,进而满足自身的关系性需要,而当关系性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也更愿意做出亲社会行为,比如捐款、参与志愿活动等;其次,自我关怀的人会对他人有更多的善意期待,因此也更倾向于信任他人而这种信任感也会促使人们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基于此,亲社会实验室对3238名中国高中生进行了研究,证实了青少年的自我关怀与其亲社会行为的正向关系,并揭示了潜在机制。研究报告于2019年1月在线发表于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具体研究结果见下图所示,越自我关怀的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也越多,而关系需求的满足和普遍信任感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我们这项结果与以往的实践研究结果不谋而和,经过自我关怀训练的照顾者(如医生、护士)更不容易因为照顾他人而精力枯竭,他们会以最佳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去持续地帮助他人。


这些都启示我们,自我关怀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它同时也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能够促进个体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并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同时,我们的研究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当人们能够善待自己时,不仅可能会对生活报之以歌,而且可能会对社会报之以歌



本研究第一作者杨莹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晨晖学者,第二作者郭震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在读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Yang, Y., Guo, Z., Kou, Y*., & Liu, B. (2019). Linking Self-Compassion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Relatedness and Trust.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1-15. https://doi.org/10.1007/s12187-019-9623-2

推文作者:郭震 杨莹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往期精彩文章

科研成果 | 善待自己,对生活报之以歌

科研成果 | “希望”:弱势群体的力量之源

文献选读 | 学会与情绪相处,才会更幸福

热点评论 | 给孩子优质陪伴,与手机保持“距离”

文献选读 | 竞争与合作,生活必修课

科研成果 | “明知故犯”的心理解析

文献选读 | 得到VS付出:哪种快乐更持久?

文献选读 | 得到想要的,你就幸福了吗?——幸福感的三种源泉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赴台北参加学术会议

热点评论 | 给孩子创造有意思的暑假:家长攻略篇

文献选读 | 被求助信息包围的你,为何越来越看似冷漠?

科研成果 | 爱莫能助?别让害羞阻碍你的善行

科研成果 | 为什么明星捐款遭骂名,拾荒者捐款获美名?

科研成果 |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社会支配倾向的关系

科研成果 | 支配型人格的人真的幸福吗?

热点评论 | 幸福的孩子是自主的——儿童青少年的网络使用与幸福感

科研成果 | 眼睛图片可以减少不诚实行为吗?

科研成果 | “自欺欺人”的道德伪善:陌生他人在场及其行为的影响

文献选读 | 不经意的问候,却能触动敏感的心弦

好书推荐 | 阅读加练习,提高自信力!

文献选读 | 你自认不凡,为何依旧悲伤?

科研成果 | 善行与感恩可提升服刑人员的幸福感

科研成果 | 名声传播影响合作的即时与后续效应

亲社会实验室介绍


亲知,亲善,亲仁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