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研成果 | 善待自己,对生活报之以歌

杨莹 张梦圆 亲社会实验室 2022-04-16

Coco有话说


上期推文谈到希望是弱势群体的力量之源,其实,希望是每个人的生命力量之源。

在漫长的生命之河中,每个人都难免遭遇各种挫折,诸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恋爱不满意、工作不顺利等等。如果发现身边的亲人或朋友遇到这些困难,我们通常会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导他们,但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很多人却会过分责难自己:“我真是没救了!这么重要的考试,却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为什么他(她)和我分手了?我这样的人不配获得真爱吧?”“别人都能高效地完成任务,而我呢?”

你有没有发现,友善的帮助和安慰能使朋友重拾生活的希望,而过分的苛责、怀疑、批评却会使我们陷入无望的怪圈?



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也被译为“自我怜悯”、“自我慈悲”、“自我同情”等,但我们认为“自我关怀”更能反映其内涵和功能,也更容易被大众理解)是一种健康积极的自我态度,在面对压力、挫折、失败或自身缺点时,个体采用接纳、不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


自我关怀包括三个具体成分

1.自我友善,指以理解和关爱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缺陷而不加以苛责,这种友善态度使个体在面对失败时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开放的心态;

2.普遍人性观,指将不完美视作人类的共性,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不足和缺陷,都会遇到困难或失败,并非自己在独自承受苦难;

3.正念观,指用客观、平衡的观点看待当下的痛苦与失败,防止过度压抑、沉浸在负性情绪中,被缺点折磨。


以往大量研究发现,自我关怀能够有效提升幸福感,降低抑郁、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症状,促进心理健康。但是,自我关怀为什么能提升幸福感而减少消极情绪状态呢?其中的机制究竟是什么?



亲社会实验室认为,自我关怀包含的上述三个成分不仅可使个体获得稳定的自我价值感,而且还能促使个体采用积极的态度调节由挫折引发的不良情绪,进而使个体接纳自己和他人的缺点与不足。而稳定的自我价值感、积极的情绪、对不足的接纳,正是使人不放弃努力的原因


于是,研究者对320名成人被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表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杂志上。



该项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自我关怀与个体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即自我关怀水平越高的个体,生活满意度也更高。而自我关怀之所以对生活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是因为自我关怀的积极态度提高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希望感,进而又提升了个体的生活满意度这样的效应在不同性别和年龄被试中都存在(详见图1)。


可见,拥有自我关怀的积极态度、能够善待自己的个体,在面对挫折时更可能采取积极应对策略,而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就长时间沉浸在负性情绪中因此,他们更加坚持追求目标,对自己追求目标的能力和选择的途径也往往持有更强的信念这种充盈的希望感提高了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

图1 自我关怀通过提升希望感增强人们的生活满意度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自我关怀并不意味着自我放纵(Self-Indulgence)。友善对待自己并不等同于忽视、不承认自身的缺点,相反,自我关怀使个体在情绪稳定的情况下正视自身不足,进而调整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研究发现,当让个体回忆过去的错误时(如违规行为),自我关怀使人们更愿意在相应的错误中承担责任,并更多地承诺未来不会再做出同样的行为。因此,自我关怀不仅能提升个体幸福感,也能激发积极、健康的行为



既然自我关怀能提高我们的希望感和生活满意度,那么如何改善自我态度呢?


其实并不难,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用自我关怀的方式与自己对话,在自己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妨试着像关心好朋友那样,用充满善意和关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我们就可以慢慢学会善待自己了,当我们能善待自己时,就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生活报之以歌



本研究第一作者杨莹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晨晖学者,第二作者张梦圆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研究生。


原文链接:

Yang, Y., Zhang, M., & Kou, Y*. (2016). Self-compass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hop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8, 91-95.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6.03.086

推文作者:杨莹 张梦圆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往期精彩文章

科研成果 | “希望”:弱势群体的力量之源

文献选读 | 学会与情绪相处,才会更幸福

热点评论 | 给孩子优质陪伴,与手机保持“距离”

文献选读 | 竞争与合作,生活必修课

科研成果 | “明知故犯”的心理解析

文献选读 | 得到VS付出:哪种快乐更持久?

文献选读 | 得到想要的,你就幸福了吗?——幸福感的三种源泉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赴台北参加学术会议

热点评论 | 给孩子创造有意思的暑假:家长攻略篇

文献选读 | 被求助信息包围的你,为何越来越看似冷漠?

科研成果 | 爱莫能助?别让害羞阻碍你的善行

科研成果 | 为什么明星捐款遭骂名,拾荒者捐款获美名?

科研成果 | 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社会支配倾向的关系

科研成果 | 支配型人格的人真的幸福吗?

热点评论 | 幸福的孩子是自主的——儿童青少年的网络使用与幸福感

科研成果 | 眼睛图片可以减少不诚实行为吗?

科研成果 | “自欺欺人”的道德伪善:陌生他人在场及其行为的影响

文献选读 | 不经意的问候,却能触动敏感的心弦

好书推荐 | 阅读加练习,提高自信力!

文献选读 | 你自认不凡,为何依旧悲伤?

科研成果 | 善行与感恩可提升服刑人员的幸福感

科研成果 | 名声传播影响合作的即时与后续效应

亲社会实验室介绍

亲知,亲善,亲仁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原文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