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工作这么忙,压力这么大,怎样获得幸福感?

林靓 亲社会实验室 2022-04-26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996”、“007”、“躺平”、“内卷”……无不显示出人们在巨大生活压力之下的繁忙和无奈,与之相伴随的是消极情感的上升、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的下降。


现代人该如何应对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获得主观幸福感呢?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一个广义的幸福概念,由三个成分构成: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积极情感(Positive affect)和消极情感(Negative affect)。以往研究发现,压力不仅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导致更低的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以及更高的消极情感。也就是说,压力会导致主观幸福感的下降。因而,很多研究者都在寻找可以缓冲压力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因素。


《积极心理学杂志》(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21年5月发表了一篇文章,作者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大规模样本再次验证了压力对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而且还发现了亲社会行为在其中的积极保护作用,并且,研究者还在不同富裕程度的国家或地区中对上述影响模式进行了区分。



首先,研究者认为亲社会行为可以缓冲压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实施亲社会行为的个体通常会产生更高水平的幸福感。这方面的研究文献很多,例如本公众号的一篇推文(文献选读|得到VS付出:哪种快乐更持久)也表明,相比于自己获益,人们在帮助他人时所体验到的快乐更持久。因此,研究者假设,即使在压力情境下,实施对他人的善行仍会增加人们的积极情感,并提高生活满意度。


研究者选取了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Global Datasets for Public Use)中的全球样本,包括154个国家或地区,共计1,899,468名受访者。通过对数据进行分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分析,结果发现:感知到更高压力的个体报告了更低的主观幸福感,但自我报告实施过更多亲社会行为的个体却报告了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更多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分析发现,亲社会行为与压力的交互作用显著。即,在同样的压力水平下,相比于不实施亲社会行为的人,实施亲社会行为的人主观幸福感下降的更少(如图1)。

图1 不同压力水平与亲社会行为对积极情绪的交互影响


其次,研究者认为不仅个体实施亲社会行为能够缓解压力的消极影响。从国家或地区的层面而言,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应该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的消极影响。有研究发现,一方面,在富裕地区居住的人们会报告更高水平的幸福感,但是同时也会报告更高水平的压力感。另一方面,一些比较贫穷的国家或地区因为更差的医疗状况和健康问题,又会进而导致压力加剧。因此,研究者假设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的影响是复杂且深远的。


研究者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GDP作为环境水平变量纳入统计分析,结果发现相比之下,生活在更富裕之地的人感到更加幸福。进一步分析发现,压力和富裕程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即在同样压力水平下,相比于贫穷国家或地区的人,在富足之地生活的人会有更少的消极情感和更多的积极情感。但是,生活在富裕国家或地区的人在压力情境下的生活满意度则会更剧烈地下降

图2 不同压力水平与国家或地区富裕程度对消极情感的交互影响

 可见,大环境的富裕确实缓冲了压力对积极和消极情感的影响。但与预期相反,国家或地区富裕加剧了压力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对比效应”,生活满意度涉及一个人对整体生活的全面评估,当人们生活在高品质的环境中但却感到很大压力和没有休息的时间,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比,从而导致生活满意度的大幅下降。



本研究通过对两百万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再次检验了压力对主观幸福感的消极预测作用。同时,本研究也发现亲社会行为的积极作用,即亲社会行为可以有效减缓压力对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最后,国家或地区富裕程度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影响模式:一方面其可以减缓压力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会加剧压力对生活满意度的消极影响。因此,未来可以进一步对国家富裕程度如何影响不同成分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内部机制上的区分讨论。


这则研究结果启示我们:随着国家的进步和富强,人民的幸福感也会随之稳步提升。在纷繁复杂、充满压力的环境中,相比于面对不同来源压力时的束手无策,我们还可以通过践行亲社会行为来缓解压力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就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确可以提高人的幸福力~



参考文献:

Ng, W., & Diener, E. (2021). Stress’s association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around the globe, and buffering by affluence and prosocial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12.

https://doi.org/10.1080/17439760.2021.1940250


推文作者:林靓

插图:彭重昊

编辑:彭重昊

排版:彭重昊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往期精彩文章

合作研究 | 社会善念的跨地区差异

亲社会实验室 | 日常生活中,我们更愿意信任谁?

亲社会实验室 | 升职加薪了,该告诉朋友吗?——隐瞒成功的代价

科研成果 | 权力与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实验室 | 山不相遇,人会重逢

科研成果 | 拥有诚实-谦逊人格的青少年更少做不道德行为吗?

亲社会实验室 | 内外有别,人们是否/何时接受“外人”的帮助?

亲社会实验室 | 人们为什么会共情?

文献选读 | 人们会如何看待从众者

亲社会实验室 | 震惊!亲社会行为竟然这样!

亲社会实验室 | 嫉妒与团队中的帮助行为

亲社会实验室|爱己及人,自我关怀促进青少年感恩与亲社会行为发展

亲社会实验室 | 道德情境中的性别差异

亲社会实验室 | 5-6岁的孩子能够理解和运用哪些情绪词汇?

亲社会实验室 | 人们会更多帮助高权力者吗?

亲社会实验室 | 2020年度推文回顾

科研成果 | 青少年的生活目标与不道德行为

亲社会实验室 | 怎样促进老年人的积极社会互动

亲社会实验室 | 第三届亲社会行为传递研讨会圆满召开

亲社会实验室 | 相同的经历就能让你感同身受吗?

亲社会实验室 | 你所不知的“感谢”

亲社会实验室 | 业精于“嬉”:用好游戏“双刃剑”

文献选读 | 为什么我做好事却被讨厌

科研成果 | 早年生活压力与成年后决策偏好的关系

文献选读 | 人在做好事的时候,生理指标会有变化吗?

文献选读 | 幼儿会伪善吗?

科研成果 | 素旅行,蔬食与山水间的体验

科研成果 | 拥有充盈“自我”的人为什么可以减少不道德行为

热点评论 | 怎样的家风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文献选读 | 诚实与伪善:人们为什么更厌恶“伪君子”?

文献选读 | 人以群分:以个体为中心的方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热点评论 | 儿童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是家庭教育的新任务

文献选读 | 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基于经验取样法的研究

热点评论 | 如何告别僵硬的母子关系?

热点评论 | 幼儿入园“长假后遗症”怎么破

文献选读 | 人们为什么会“路见不平一声吼”?

好书推荐 | 群际互动中的亲社会行为

热点评论 | 爱心·信心·同心: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亲社会行为及其传递

科研成果 | 人们如何看待社会公平?来自社会阶层的视角

文献选读 | 智能手机,要说爱你不容易

热点评论 | 面对疫情,怎样把控自己的情绪

文献选读 | 挑食忌口影响社会生活吗?

热点评论 | 饮食·反思·关爱

热点评论 | 家校联合培养青少年法制意识和健康心理,反对校园暴力

2019年度推文回顾 | 一路走来,感恩有你

文献选读 | 从艾莎风潮看幼儿性别发展

文献选读 | 女性为什么喜欢八卦?

文献选读 | 感恩节·话感恩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怀念恩师章志光教授

科研成果 | 善待自己,对生活报之以歌

文献选读 | 学会与情绪相处,才会更幸福

热点评论 | 给孩子优质陪伴,与手机保持“距离”

文献选读 | 竞争与合作,生活必修课

文献选读 | 得到VS付出:哪种快乐更持久?

文献选读 | 得到想要的,你就幸福了吗?——幸福感的三种源泉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赴台北参加学术会议

文献选读 | 被求助信息包围的你,为何越来越看似冷漠?

文献选读 | 不经意的问候,却能触动敏感的心弦

文献选读 | 你自认不凡,为何依旧悲伤?

科研成果 | 善行与感恩可提升服刑人员的幸福感

亲社会实验室介绍

亲知,亲善,亲仁


扫码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