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日常生活中,我们更愿意信任谁?

李文岐 亲社会实验室 2022-04-26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与很多人互动:家人、朋友、同事、商贩,甚至陌生人。然而,我们对每个人的信任水平是不同的。那么,我们是更愿意信任他人,还是更倾向于去怀疑他人?哪些因素又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信任水平呢?

本期推文就为大家介绍一篇文献,这项研究采用经验取样的方法,详细考察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信任现象。



信任指个体“对他人的意图和行为持有积极的期待,并愿意为此而承担一定风险的意愿”。信任对社会关系的维持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对于信任的人,我们才能做到坦诚相待、情同手足。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我们对他人的信任呢?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研究者招募了427名被试,请他们参加了一项为期五天的研究。在这五天中,研究者每天都会在5个不同的时段给参与者发送调查链接,请他们报告自己刚刚是否有与他人产生互动,是否信任他人,并提供互动者和互动情境的一些信息。


基于以下理论模型(见下图),并通过分析参与者提供的数据,研究者试图对以下七个问题做出回答。

图1 理论模型示意图


互动频率与互动对象


社会互动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那么,人们产生社会互动的频率有多高,互动对象又是谁呢?


研究发现,人们在每天早9点到晚9点的这12个小时中,有59%的时间都与他人产生了互动。也就是说,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是非常频繁的。其中,互动频次最多的是伴侣(26%),其次是朋友(13%)、同事(11%)、父母(10%)、陌生人(6%)等。


信任还是不信任


信任是现代社会的润滑剂。那么,人们是否真的对他人都持有较高水平的信任呢?


结果发现,总体而言,人们确实更倾向于去信任他人,而非怀疑他人。即使对于陌生人来说,人们对其的信任感也远远超过了不信任感。因此,相比质疑,信任他人更是人类大脑的一种“默认模式”


个体差异vs.情境作用


人格心理学强调稳定的个体差异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相反,社会心理学视角则更强调情境的巨大作用。那么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信任来说,哪一类因素的影响会更大呢?


研究发现,个体差异对日常信任有一定的解释力,但解释率并不高(仅占16%)。相反,情境因素,尤其是我们与谁互动这一情境特征,更大程度地解释了日常生活中信任水平的高低

图2 情景因素更大程度解释了日常生活中的信任水平


情境因素的具体影响


具体来说,哪些情境因素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人的信任呢?首先,人际关系距离的影响是最大的:与关系疏远的人相比,我们更信任那些与我们关系亲密的人。


其次,我们对互动对象所形成的印象,即对他人热情、能力、道德这三个维度的感知,均可正向预测信任程度。


最后,互动情境也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信任水平。例如,在有利益冲突的情境中,我们对他人的信任会显著降低。此外,权力水平也对信任有明显影响,相比与高权力者或与低权力者互动,我们在和与自身权力水平相当的人互动时所表现出的信任水平是最高的(见下图)。

图3 权力对等促进信任


个体差异的具体影响


特质信任道德认同较高的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更高的信任。而持有零和博弈信念的个体,即那些相信世界只能是你输我赢、而非可以合作共赢的人,则更不愿意信任他人。


另外,有趣的是,相比自由主义者,保守主义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信任水平显著更低。


实验室与日常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采用博弈范式(如独裁者博弈、囚徒困境等)作为反映真实社会行为的一种测量方法。那么,这些博弈范式是否真的能代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呢?


通过分析被试在信任博弈中的表现和日常信任的关系,研究者发现:信任博弈仅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低亲密度互动对象(如陌生人)表现出的信任有关,而与对高亲密度互动对象(如家人)的信任水平无关。


也就是说,信任博弈可以作为一种测量信任的有效范式,但研究者并不应将其结果过分泛化


信任的功能


信任是否能进一步影响我们后续的行为呢?研究发现,信任可以促进自我表露,即我们更愿意对自己信任的人吐露心声。信任还可以促进合作,尤其是在互动双方存在利益冲突时,信任对促进合作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图4 冲突调节信任与合作的关系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通过经验取样的方法,更为生动地揭示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关于信任的体验,也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视角。



参考文献:

Weiss, A., Michels, C., Burgmer, P., Mussweiler, T., Ockenfels, A., & Hofmann, W. (2020). Trust in everyday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37/pspi0000334


推文作者:李文岐

插图:彭重昊

编辑:彭重昊

排版:彭重昊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往期精彩文章

亲社会实验室 | 升职加薪了,该告诉朋友吗?——隐瞒成功的代价

科研成果 | 权力与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实验室 | 山不相遇,人会重逢

科研成果 | 拥有诚实-谦逊人格的青少年更少做不道德行为吗?

亲社会实验室 | 内外有别,人们是否/何时接受“外人”的帮助?

亲社会实验室 | 人们为什么会共情?

文献选读 | 人们会如何看待从众者

亲社会实验室 | 震惊!亲社会行为竟然这样!

亲社会实验室 | 嫉妒与团队中的帮助行为

亲社会实验室|爱己及人,自我关怀促进青少年感恩与亲社会行为发展

亲社会实验室 | 道德情境中的性别差异

亲社会实验室 | 5-6岁的孩子能够理解和运用哪些情绪词汇?

亲社会实验室 | 人们会更多帮助高权力者吗?

亲社会实验室 | 2020年度推文回顾

科研成果 | 青少年的生活目标与不道德行为

亲社会实验室 | 怎样促进老年人的积极社会互动

亲社会实验室 | 第三届亲社会行为传递研讨会圆满召开

亲社会实验室 | 相同的经历就能让你感同身受吗?

亲社会实验室 | 你所不知的“感谢”

亲社会实验室 | 业精于“嬉”:用好游戏“双刃剑”

文献选读 | 为什么我做好事却被讨厌

科研成果 | 早年生活压力与成年后决策偏好的关系

文献选读 | 人在做好事的时候,生理指标会有变化吗?

文献选读 | 幼儿会伪善吗?

科研成果 | 素旅行,蔬食与山水间的体验

科研成果 | 拥有充盈“自我”的人为什么可以减少不道德行为

热点评论 | 怎样的家风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文献选读 | 诚实与伪善:人们为什么更厌恶“伪君子”?

文献选读 | 人以群分:以个体为中心的方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热点评论 | 儿童青少年网络素养培育是家庭教育的新任务

文献选读 | 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基于经验取样法的研究

热点评论 | 如何告别僵硬的母子关系?

热点评论 | 幼儿入园“长假后遗症”怎么破

文献选读 | 人们为什么会“路见不平一声吼”?

好书推荐 | 群际互动中的亲社会行为

热点评论 | 爱心·信心·同心: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亲社会行为及其传递

科研成果 | 人们如何看待社会公平?来自社会阶层的视角

文献选读 | 智能手机,要说爱你不容易

热点评论 | 面对疫情,怎样把控自己的情绪

文献选读 | 挑食忌口影响社会生活吗?

热点评论 | 饮食·反思·关爱

热点评论 | 家校联合培养青少年法制意识和健康心理,反对校园暴力

2019年度推文回顾 | 一路走来,感恩有你

文献选读 | 从艾莎风潮看幼儿性别发展

文献选读 | 女性为什么喜欢八卦?

文献选读 | 感恩节·话感恩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怀念恩师章志光教授

科研成果 | 善待自己,对生活报之以歌

文献选读 | 学会与情绪相处,才会更幸福

热点评论 | 给孩子优质陪伴,与手机保持“距离”

文献选读 | 竞争与合作,生活必修课

文献选读 | 得到VS付出:哪种快乐更持久?

文献选读 | 得到想要的,你就幸福了吗?——幸福感的三种源泉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赴台北参加学术会议

文献选读 | 被求助信息包围的你,为何越来越看似冷漠?

文献选读 | 不经意的问候,却能触动敏感的心弦

文献选读 | 你自认不凡,为何依旧悲伤?

科研成果 | 善行与感恩可提升服刑人员的幸福感

亲社会实验室介绍

亲知,亲善,亲仁


扫码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