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儿童和成人如何评价陌生人和朋友的道德行为?

郭震 亲社会实验室 2023-05-13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如果我们听说有人给陌生人捐献了一个器官,通常我们会认为这个捐献器官的人是非常善良的,是有道德的人;如果我们听说一位父亲或母亲给自己的孩子捐献了器官,我们可能还会很感动,但却不太会将其视为道德榜样。可见,人们的道德评价会基于社会关系。那么,儿童和成人在评价他人的道德行为时,是否都会考虑社会关系?基于社会关系的道德评价是在几岁出现的?请随我们介绍的文献一起来探讨这个有趣的问题吧。



众所周知,人们通常更愿意帮助自己的亲人、朋友,而非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不仅如此,人们在评价他人的道德行为时也会考虑社会关系。例如,研究发现,成人认为不帮助亲近人的个体比不帮助陌生人的个体更不善良,也更应该被谴责;帮助陌生人的个体比帮助亲近人的个体更应受到赞扬。但是,以往研究却并未考察儿童是否也会像成人一样,在评价他人的帮助与不帮助行为时,也会考虑社会关系。为了弄清这一问题,研究者进行了两项实验,来探讨基于社会关系的道德评价直觉的发展过程。


考虑到有研究发现7岁儿童在确定某人是否有帮助义务时会考虑社会关系,研究者招募了171名5~6岁和8~9岁的儿童,以及50名成人作为实验1的被试。研究者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帮助情境和不帮助情境中。在帮助情境中,被试会看到主人公的朋友和主人公不认识的陌生人都帮助了主人公;在不帮助情境下,被试会看到主人公的朋友和主人公的陌生人都没帮助主人公。随后,被试需要对情境中的朋友以及陌生人做出一系列评价(实验详细流程见图1)。


图1 实验1流程示意图


结果发现,在不帮助情境下,成人和年长儿童都认为朋友更吝啬、自私;但是年幼儿童却认为陌生人更吝啬。在帮助情境下,成人对超出自身义务的帮助行为表示了欣赏,认为提供帮助的陌生人更善良,但是年幼儿童的评价却完全相反,他们认为提供帮助的朋友更善良,年长儿童则处于这两者的中间状态,没有特别地偏向陌生人或朋友(结果见图2)。


图2 实验1儿童和成人被试对不帮助情境(左)和帮助情境(右)中陌生人与朋友的评价


研究者认为,实验1中所发现的发展差异可能是因为年幼儿童对帮助和不帮助行为的预期与年长儿童和成人的不同,年幼儿童认为朋友和陌生人都应该提供帮助,而年长儿童和成人则认为只有朋友才应该提供帮助。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实验2测量了被试(5岁、9岁儿童和成人)对情境中朋友和陌生人是否会提供帮助的预期,其他的实验流程基本同实验1。但是该假设并未被验证,5岁儿童对陌生人和朋友的帮助行为预期,与9岁儿童和成人的并没有显著差异。


针对这一结果,研究者认为可能有其他因素导致了基于社会关系的道德评价直觉的发展差异。例如,年幼儿童在确定谁有帮助义务时会更少关注社会关系。此外,年幼儿童可能被家长更频繁地告知“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因此,他们可能对陌生人持有更消极的偏见,而对朋友则有更积极的偏见。


实验2的其他结果与实验1类似,在不帮助的情境下,9岁儿童和成年人都认为不帮助的朋友更吝啬,而5岁儿童却认为不帮助的陌生人和不帮助的朋友一样吝啬;在帮助情境下,9岁儿童和成人认为提供帮助的陌生人更善良,但5岁儿童却认为提供帮助的朋友更加善良。


上述两项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社会关系的道德评价直觉会在儿童较晚的发展阶段出现。尽管以往一些学者们认为道德观是由狭隘(只适用于亲近他人)逐渐发展扩大的过程。但这项研究却提示我们或许还有另一种可能,即个体的道德观可能是由广义发展为狭义的过程,也就是说,直到较大的年龄阶段,儿童才会依据亲疏关系来评价他人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Marshall, J., Wynn, K., & Bloom, P. (2020). Do children and adults take social relationship into account when evaluating people’s actions? Child Development, 91(5), e1082–e1100. 

https://doi.org/10.1111/cdev.13390


推文作者:郭震

插图:郭震

编辑:代馨竹

排版:彭重昊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往期精彩文章

亲社会实验室 | 我捐故我在?捐赠自己签名的书居然有这种效果...

亲社会实验室|为什么有时候好心帮助却遭人怨恨?

亲社会实验室 | 三周年快乐

亲社会实验室 | 什锦巧克力还是纯黑巧克力?你的消费选择可能暴露了经济意识

亲社会实验室 | 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运用

亲社会实验室 | 你一定会保守别人告诉你的秘密吗?

亲社会实验室 | 以良好亲子关系应对“双减”:级联相关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科研成果 | 父母心理控制如何影响青少年的问题性手机使用?

亲社会实验室 | 《自我关怀:走出苛责的怪圈》

亲社会实验室 | 是什么让你在疫情期间更愿意为别人而付出?

行为实验也能在线做?不止,问卷更是简便多!TC Lab免费线上心理学研究平台,让数据收集易如反掌

亲社会实验室 | 认识情绪第四课

亲社会实验室 | 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亲社会实验室 | 认识情绪第三课

亲社会实验室 | 认识情绪第二课

亲社会实验室 | 青少年自恋和成年人自恋

亲社会实验室 | 认识情绪第一课

阳光心理 健康同行—今晚专家直播间不见不散!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

科研成果 | 被他人排斥的你,会继续帮助别人吗?

文献选读 |忠义难两全——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是把“双刃剑”

亲社会实验室 | 工作这么忙,压力这么大,怎样获得幸福感?

合作研究 | 社会善念的跨地区差异

亲社会实验室 | 日常生活中,我们更愿意信任谁?

亲社会实验室 | 升职加薪了,该告诉朋友吗?——隐瞒成功的代价

科研成果 | 权力与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实验室 | 山不相遇,人会重逢

科研成果 | 拥有诚实-谦逊人格的青少年更少做不道德行为吗?

亲社会实验室 | 内外有别,人们是否/何时接受“外人”的帮助?

亲社会实验室 | 人们为什么会共情?

文献选读 | 人们会如何看待从众者

亲社会实验室 | 震惊!亲社会行为竟然这样!

亲社会实验室 | 嫉妒与团队中的帮助行为

亲社会实验室|爱己及人,自我关怀促进青少年感恩与亲社会行为发展

亲社会实验室 | 道德情境中的性别差异

亲社会实验室 | 5-6岁的孩子能够理解和运用哪些情绪词汇?

亲社会实验室 | 人们会更多帮助高权力者吗?

亲社会实验室 | 2020年度推文回顾

2019年度推文回顾 | 一路走来,感恩有你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怀念恩师章志光教授

科研成果 | 善待自己,对生活报之以歌

热点评论 | 给孩子优质陪伴,与手机保持“距离”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赴台北参加学术会议

科研成果 | 善行与感恩可提升服刑人员的幸福感

亲社会实验室介绍

亲知,亲善,亲仁


扫码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