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社会实验室 | 猫奴还是狗奴?我们的道德圈到底受什么因素影响

谢晴 亲社会实验室 2023-05-13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在你心中,猫和狗谁的道德地位更高?眼前的路人和远方的难民谁更值得关心?你是认可国王路易十五的“哪管它洪水滔天”,还是像诗人博尔赫兹一样留恋“傍晚一朵黄玫瑰的记忆”?人类的道德圈(moral cirlce)是一个有趣且富有意义的主题。在今天介绍的这篇文章中,作者探究了客体(target)和主体(judge)特征在道德圈的塑造中所起到的相对作用,从而帮助我们加深了对于道德圈的理解。



道德圈这一概念最初源自哲学,指的是人类对其他实体(entities)道德关怀的广度和程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不再是只关心自身果腹与否的原始人,而是在不断扩大着自己的道德圈。许多“猫奴”“狗奴”将自己的宠物看得无比珍贵;2021年5月,英国政府正式立法,将动物列为“有情众生”(sentient beings)的一员。因此,这一概念最近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量文献关注的是客体特征在道德圈的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者们发现,感受性(sentience)、智力(intelligence)、 物种类别(species category)、与人类相似性(similarity to humans)、美感 (beauty)、道德缺陷(moral badness)等会影响判断者对于各种客体的道德地位的判断。


与此同时,研究者们往往忽视了主体特征以及主客体特征的交互作用对道德圈的重要影响。有研究发现,儿童、女性和自由主义者(liberals)的道德圈更大;还有研究指出,与幼儿相比,年龄稍大的儿童和成人更倾向于将可觉察的智力( the perceived intelligence)和可食用性(edibility)作为道德地位的判断标准。


那么,在人类进行道德地位判断时,主体特征和客体特征到底谁更重要?两者的交互作用又扮演了什么角色?方差成分分析(variance component analysis)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




在研究1中,研究者从荷兰大学招募了255名大一新生,邀请他们对30种动物的道德地位进行判断,即“你觉得是否有责任对该动物的处境和利益予以道德关怀”(9点评分),并收集了被试的性别和年龄信息。


研究结果显示,客体特征的差异解释了总变异的39.77%,主体特征的差异解释了总变异的28.61%,两者的交互作用解释了总变异的27.11%,残差为4.52%(研究结果见图1)。

图1 主体特征、客体特征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在解释道德关怀判断变异中的贡献



通过对不同种类客体道德地位的对比,研究者发现,伴侣动物(比如狗、猫和马)的地位最高,其次是食用动物(比如猪、牛和羊),最低的是有害动物(比如苍蝇、老鼠和蚂蚁)。与此同时,在本研究中,判断者的性别、年龄对于道德圈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果见图2)。

图2 不同目标的平均道德水平



考虑到研究1的样本数量有限且来源单一,在研究2中,研究者扩大了样本的数量和来源,从澳洲、英国和美国招募了581人。与此同时,研究者还扩大了被判断的客体的数量及种类,新加入了8组客体(每三种类似客体为一组),分别是家人朋友组(比如伴侣),内群体组(比如同事),外群体组(比如外国人),受人尊重组(比如慈善义工),被污名化组(比如难民),坏人组(比如杀人犯),植物组(比如苹果树)和环境组(比如珊瑚礁)。接下来,被试将完成和研究1一样的打分任务,同时填写性别、年龄、国籍、宗教和政治倾向等人口学变量。


结果显示,在方差成分的构成上,研究2呈现出与研究1类似的分布,且这一分布具有跨国家的一致性(见图3)。此外,不同种类客体的道德地位也具有跨国家的一致性,各国家被试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994(澳洲与英国)、0.991(澳洲与美国)和0.988(英国与美国)(见图4)。

图3 主体特征、客体特征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在解释道德关怀判断变异中的相对贡献


图4 三个国家各自的不同目标平均道德水平



研究者还发现,在动物组内,道德地位排序是:伴侣动物>食用动物>有害动物,这与研究1的结果相同;在其余类别的小组中,道德地位排序是:家人朋友组>被污名化组>内群体组>受人尊重组>外群体组>环境组>植物组>坏人组。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显示,与研究1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影响是显著的。女性的道德圈(M = 5.77, SD = 1.49)大于男性(M = 5.16, SD = 1.41);年龄越大,道德圈越大。政治倾向(political orientation)与政治极端性(political extremity)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宗教和国籍的影响则不显著。



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客体特征对道德圈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客体特征、主体特征及两者的交互作用都会影响人类道德圈的塑造,这为今后的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例如,我们可以探究具体是什么主体特征在起作用,其机制如何。此外,文化差异、框架效应、道德关怀的具体类型等因素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人类道德圈的奥秘,或许还有更多的未知等着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本文正在美国开放科学框架(OSF)上接受同行评议

Jaeger, B., & Wilks, M. (2022, September 22).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arget and judge characteristics in shaping our moral circle. Retrieved from osf.io/8cjn6


推文作者:谢晴

插图:荣鹏皓

编辑:荣鹏皓

排版:欧阳露雪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往期精彩文章

亲社会实验室 | 面对青少年压力,如何积极干预?

亲社会实验室 | 你一定会保守别人告诉你的秘密吗?

亲社会实验室 | 以良好亲子关系应对“双减”:级联相关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科研成果 | 父母心理控制如何影响青少年的问题性手机使用?

亲社会实验室 | 《自我关怀:走出苛责的怪圈》

亲社会实验室 | 是什么让你在疫情期间更愿意为别人而付出?

行为实验也能在线做?不止,问卷更是简便多!TC Lab免费线上心理学研究平台,让数据收集易如反掌

亲社会实验室 | 认识情绪第四课

亲社会实验室 | 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亲社会实验室 | 认识情绪第三课

亲社会实验室 | 认识情绪第二课

亲社会实验室 | 青少年自恋和成年人自恋

亲社会实验室 | 认识情绪第一课

阳光心理 健康同行—今晚专家直播间不见不散!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

科研成果 | 被他人排斥的你,会继续帮助别人吗?

文献选读 |忠义难两全——不道德的亲组织行为是把“双刃剑”

亲社会实验室 | 工作这么忙,压力这么大,怎样获得幸福感?

合作研究 | 社会善念的跨地区差异

亲社会实验室 | 日常生活中,我们更愿意信任谁?

亲社会实验室 | 升职加薪了,该告诉朋友吗?——隐瞒成功的代价

科研成果 | 权力与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实验室 | 山不相遇,人会重逢

科研成果 | 拥有诚实-谦逊人格的青少年更少做不道德行为吗?

亲社会实验室 | 内外有别,人们是否/何时接受“外人”的帮助?

亲社会实验室 | 人们为什么会共情?

文献选读 | 人们会如何看待从众者

亲社会实验室 | 震惊!亲社会行为竟然这样!

亲社会实验室 | 嫉妒与团队中的帮助行为

亲社会实验室|爱己及人,自我关怀促进青少年感恩与亲社会行为发展

亲社会实验室 | 道德情境中的性别差异

亲社会实验室 | 5-6岁的孩子能够理解和运用哪些情绪词汇?

亲社会实验室 | 人们会更多帮助高权力者吗?

亲社会实验室 | 2020年度推文回顾

2019年度推文回顾 | 一路走来,感恩有你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怀念恩师章志光教授

科研成果 | 善待自己,对生活报之以歌

热点评论 | 给孩子优质陪伴,与手机保持“距离”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参加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

学术交流 | 亲社会实验室成员赴台北参加学术会议

科研成果 | 善行与感恩可提升服刑人员的幸福感

亲社会实验室介绍

亲知,亲善,亲仁


扫码关注我们~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