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丨2020全国两会自然资源热点前瞻

自然资源部 土豆数据 2022-10-16




2020年的“两会时间”

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开始了。

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情况,

今年两会

将如何提振信心、凝心聚力?

如何将抗击疫情中展现的

中国力量、

中国智慧,

转化为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劲动能?

自然资源部门  

又将如何找准发力点, 

 全面深化改革,

助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带着这些问题,

让我们期待2020全国两会,

关注自然资源领域的热点话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收官?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决胜”“收官”四字凸显出时间紧迫与任务繁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决定性成就,形成了较完善的体制机制。然而,收官之年突遭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艰巨复杂,更需有力、有针对性的措施支持。

为决战脱贫攻坚,过去一年,自然资源部门尽职尽责,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抓住政策和对口扶贫两条主线,下达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任务20.88万亩,深度贫困地区所在省份获得资金647.3亿元;实施差别化扶贫政策,充分发挥乌蒙山片区牵头联系单位作用;发挥找水打井、富硒土地调查等专业优势,完成定点扶贫任务。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去一年,自然资源部门全力以赴,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数百个国家重大建设项目落地,对养老、教育、医疗等关乎民生的项目用地应保尽保;深化“放管服”改革,合并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合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用地批准,推进多测合一、多验合一;不动产登记超九成的市县一般登记、抵押登记分别压缩至10个工作日和5个工作日,全国化解历史遗留问题630万件;加快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为构建经济更加发展、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环境生态更加友好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

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如何完成既定目标,交出满意答卷?深度贫困地区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全国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如何把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后,下一步的发展蓝图又将如何谋划?期待两会给我们答案。

经济底盘如何稳住?


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出现了同比下降6.8%的负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为中国经济定调,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重申“六稳”的同时,首次提出“六保”任务。面对风险挑战,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不断提高发展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能力。

今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发布。重磅政策连发,提出多项有关土地改革方向的具体措施,包括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下放用地审批权限、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在当下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举措中,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仍然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不断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健全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完善产业用地政策;进一步实施“增减挂钩”“增存挂钩”“增违挂钩”机制,激励和约束并举,精准投放增量,加大盘活存量,做好土地要素保障。

据统计,2018年、2019年自然资源部门消化处置2015年、2016年以前批而未供以及闲置土地共890多万亩,相当于2019年全国安排的新增建设用地量的1.8倍。今年上半年,通过改革增量的配置方式,加大存量的盘活力度,基本满足复工复产重大投资项目合理的用地需求。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认为,这一场改革将推动中国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更好地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守英也表示,土地要素上一轮的功能是保增长,下一轮最重要的功能是要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将释放哪些利好?改革落地的动力与压力来自何方?如何落实到位?两会代表委员们将给出他们的真知灼见。

新动能能否更上一层楼?


云开会、云签约、云教育、云医疗……数字经济正在加速走进人们的生产生活,新经济在蓬勃生长,未来正在加速到来。

在已经召开的地方两会中,多个省市突出了新经济、科技创新任务要求,重点集中在5G、新能源、新基建、区块链、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种业、海洋科学等领域。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升级仍是两会关注的核心话题。

科技创新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问题,自然资源系统在这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过去一年,自然资源部持续推进自然资源空、天、地、海领域科技创新融合。部、省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初步构建,高光谱、亚米分辨率立体遥感卫星入轨运行。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推进,“天地图”公众版日均请求超过4.23亿次,积极探索解决自动驾驶地图等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带来的管理问题。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稳步推进,国家与地方基本观测网业务整合全面完成。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和大洋综合科考船“大洋号”投入运行,完成南北极科学考察和5个航次大洋考察任务。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地质灾害防治集成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卫星遥感等方面技术优势,聚焦最关键最前沿的监测预警需求,正在加快普适型设备研发与推广。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欧心泉认为,2020年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之年,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新型基础设施是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两者之间如何做好结合,值得关注。同时,业内人士也认为,当代测绘技术的发展,已全面融入了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高端装备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国家的新基建计划中,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大有可为。

2020年或许是全面检验经济新动能的关键时期,新动能能否做好与旧动能的转换衔接,值得期待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


2020年,大自然向人类发出严重警告。

澳大利亚大火持续数月,大火殃及1000多万公顷土地。东非蝗灾暴发,该地区上千万人的粮食安全受到蝗灾直接威胁。正在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再次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多么重要。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道林认为,自然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必须合理开发利用,方可永续供养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则导致破坏。应该建立严格的合理利用规则体系,如科学规划、用途管制、补偿保护、共享开发等,并建立健全利益相关者的监督机制,保障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

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制度来守护。2019年以来,国家自然资源领域“四梁八柱”架构初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发布,中办、国办印发《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一系列重大顶层制度设计重磅实锤落地有声,带动相关领域改革创新举措如雨后春笋竞相破土而出,《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将市场机制引入矿山生态修复,激活潜在动能,《自然资源部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2019年,通过不懈努力,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44个矿业权、陕西秦岭地区各类自然保护地内170个矿业权全部退出。

2020年,经过了疫情大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题,在自然资源系统正探索着更深邃的解题思路和更多元的求解路径。心有所向,行能致远。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摸清家底,编制《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0~2035年)》,高起点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切实维护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权益,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深化矿政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实施,优化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管理,增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如何向党和人民交出一张满意的自然资源答卷?这些关乎社稷民生的话题,必将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民法典将带来哪些变化?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将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这意味着我国依法保护民事权利将进入全新的“民法典时代”。新编纂的民法典草案共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创下新中国立法史的新纪录。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民法典,民法典草案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确立了绿色原则。物权编对物权的客体、权能、属性、用益物权、相邻关系以及征收征用等制度进行完善,在保护民事主体财产权利的同时,对不动产的权利人设置必要的维护环境、保护生态的义务。合同编规定,当事人在合同履行中根据交易习惯负有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义务,在合同终止后负有旧物回收义务。在侵权责任编规定违法损害生态环境的惩罚性赔偿。物权编在增加居住权规定、完善动产抵押和权利质押的规则等多方面作出完善,对于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续期、承包地“三权分置”问题也作出规定,值得关注。

伴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蹄疾步稳,自然资源法治进步的足音声声铿锵。2019年以来,为全面履行“两统一”职责,加快推动自然资源管理职能落实到位,自然资源部积极推动《土地管理法》的修正实施,并启动《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配套法规修改。《矿产资源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矿政管理迈出重大改革步伐。《不动产登记法》起草工作正积极推进。同时,以完善配套制度为核心,积极对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现行有效的52部规章进行了全面清理,先后分3批废止13部规章,打包修改19部规章,废止和修改数量超过总数的60%。以法治保障和强化自然资源管理改革,推动自然资源管理事业向纵深发展。

法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支撑,也是维护人民权利的重要保障。民法典的通过和实施将对自然资源工作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今年两会,我们期待民法典的正式亮相,期待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为美丽中国和美好生活护航。(本文刊登于5月21日《中国自然资源报》一版、二版)




来源:自然资源部

记者:焦思颖  乔思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新闻丨携手华为 土豆数据加速推进地理空间云应用漫话“三调”丨三分钟带你看懂“三调”的前世今生分享丨倾斜摄影——重塑城市世界(文尾有惊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