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性别何止不能分强弱,也不必须分服装款式

郭漫思 WWD 国际时尚特讯 2022-04-24


“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可以分强弱,但是性别不能。”近日,由赵薇发起、监制的系列短片《听见她说》陆续发布,通过女主角的独白,直面当代社会文化里一系列典型的性别不平等问题,让性别问题再次强势进入公众视野。

 

但在历来由女性消费者占主体、男性消费能力日渐攀升的时尚产业里,产品的性别分野却早已不再泾渭分明,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朝着性别流动、中性化或多性向的方向发展,这个趋势在 Louis Vuitton、Balenciaga、Marc Jacobs、Karl Lagerfeld 和 Stella McCartney 等品牌的 2021 年春季系列或近期发售的胶囊系列中都有所显现。

 

另外的一些品牌诸如 Gucci、Maison Margiela、Telfar,也都纷纷推出了性别中立的作品。


Maison Margiela 2021 春夏系列中的 Co-Ed白标系列是不分男女的中性款式


这再一次证明了时尚、尤其是服装设计,正是社会文化思潮变迁最敏锐的反映者。

 

“品牌们希望传递出对自主开放的自我表达的支持,因此都做出了积极的转变,让消费者能够随心所欲地决定自己想穿成什么样子。” Dominic-Afsheen Akhavan-Moossavi 这样说道。他是英国少数开设性别中立时尚课程的教师之一。 在他看来,无性别风尚 “相当于几十年前的朋克摇滚,或者新浪漫主义、垃圾摇滚的现代版本。”



事实就是,进入 21 世纪后,欧美国家文化中对社会性别的定义越来越打破传统束缚,服装市场对“无性别”或“性别通穿”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明确。无论是出于对社会文化的呼应,亦或市场潜力的考虑,服装品牌都乐于打破陈规,参与到“混合性别”的新潮流中来,甚至以大胆出位的举动抢占先机——Gucci 和 Alessandro Michele 为男性推出的橙色连衣裙就是最典型的例证。


Gucci 2020 秋冬男士系列衬衫裙


Marc Jacobs 全球 CEO Eric Marechalle 对品牌于今年九月发售的多性向胶囊系列 “Heaven by Marc Jacobs” 所取得的业绩十分满意。“新老顾客的积极反响让我们很惊喜,尤其是线上销售平台的表现很不错。这一系列的本意就在于触及那群不那么在意传统性别角色而更追求真实自我的受众。Marc 一直相信服装本身是不分性别的,只是社会规范给服装预设了性别属性。我和 Marc 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看到很多希望,他们不再被这些过时的规则束缚,更有勇气做自己。”


Heaven by Marc Jacobs 系列宣传照


Karl Lagerfeld 品牌也在其 2021 年春季新款中推出了中性胶囊系列,分别由男女模特呈现,并同时在线上的男女装类目上架。CEO Pier Paolo Righi 认为曾经被 Karl 偏爱的白衬衫与黑外套的组合恰好能同时适配两种性别,和当下的风潮不谋而合。目前品牌旗下某些门店已经增设了专门的无性别空间以着重展示这一系列产品。


Karl Lagerfeld 品牌 2021 年春季新款的中性胶囊系列作品


明年四月,Karl Lagerfeld 品牌将与设计师 Ize 推出联名胶囊系列,设计师透露,该系列仍将是“1001% 的无性化”,其剪裁与面料将会迎合众多尺码与体型。

 

著名百货 Selfridges 是目前少数几个设立无性别服装展示区的综合商场之一,其所创建的“designer street room”就旨在为人们提供一个无关性别的独特购物体验社区。” Selfridges 的男装主管 Jack Cassidy 明确指出了适合 “吸引非性别分类导向消费者” 的三类产品:

 

“首先是来自非主流时装体系的品牌,例如之前是街头服饰引领中性风,现在则是一些更小的亚文化草根品牌;第二种是像日本的 Comme des Garçons、山本耀司、三宅一生这样为大众所欣赏的前卫品牌;第三就是‘颠覆传统性别规范的突破性品牌’,例如 Alessandro Michele 接任后的 Gucci。”


Selfridges 百货的“designer street room”区域

图片来源:British GQ


Jack Cassidy 还介绍到 Selfridges 早就已经注意到 “大量女性开始消费男装产品,很少考虑尺码限制。一个自信的消费者不会被尺码所困。”

 

但必须承认的是,女性着男装并不是最近这些年随着社会性别思潮变化而兴起的新趋势,它的发生和发展都由来已久,从 Coco Chanel、Yves Saint Laurent 到当代众多设计师和品牌,都能找到从男装中借鉴关键因素创造新经典的案例。仅以女性着男装的视角看待无性别服装市场,一定会失于偏颇。更值得被聚焦的,是真正无明显生理性别设计针对性而可以被男性消费者自由穿着的服装。

 

在无明显生理性别设计针对性这一点上,羽绒服类服装可谓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中国知名时装设计师 Chen Peng 的同名个人时装品牌正是主打羽绒类服装设计,这一品类的特殊性也让他的作品不必须在线条、细节和颜色等方面强调女装与男装的区别。


CHENPENG 的"平均时尚主义",旨在为少数特殊体型人群宣言,其设计美学中没有美与丑的分界线,而是突出个人特点


Chen Peng 在 2010 年就已经注意到时装的去性别化趋势,“无性别的时装受到欢迎,根本原因就是千禧一代对固有的性别刻板印象所划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在他们看来,男性或者女性都不必须穿成’应该有的样子‘。随着他们进入成年阶段,这种对服装的需求就会在市场体现出来。”


作为千禧一代的同龄人,Chen Peng 在创建自己品牌最初就秉持了无性别主义设计。因为学习男装设计出身,他可以把男装典型的扁平化剪裁运用到女装上,从技术层面去实现为自己品牌所确立的“没有性别、种族、年龄和文化差异的平均时尚主义”。

 

几年下来,Chen Peng 发现无性别服装市场的能量远大于自己最初的想象,自己的消费者中有 60% 是女性,但邀请他个人进行项目合作的品牌却以男装品牌居多。

 

在品牌为自己确立风格定义的同时,消费者和市场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选择,男装、女装、风格、主义等的简单定性,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是影响第三方做出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知名时装设计师陈序之的个人品牌上。在 2019 年发布自己的第一个系列之前,XU ZHI 的毛衣、外套等女装产品已经有为数不少的男性消费者前来购买,包括他自己也会穿着。

 

在 2019 年的 2 月伦敦时装周的发布会上,陈序之邀请自己的朋友,一位非二元性别(non binary)人士担任模特,让观众看到了他的无性别设计在典型目标人群身上的展示。


XU ZHI 2019 年 2 月伦敦时装周发布的 2019AW 作品


在他看来,剪裁方式和不同生理性别本身的骨骼差异,在技术层面决定不可能存在彻底去性别化的服装设计,无性别服装的关键在于品类和尺码。之所以在 2019 年推出男装系列,除了扩展产品线,也是为了让不方便去女装区选衣服的男性消费者有舒适的体验。

 

身为服装设计师,陈序之认为服装设计应该主动、积极地支持先进社会思潮的发展,生理性别不应该是唯一被认知和接受的性别,所以服装设计也没有必要一定以男装/女装/无性别为宣传噱头,更关键的是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他希望看到未来的商场里能出现更多“无性别产品去”,“这是文化进步推动的必然趋势,时尚商业应该去服务于这种文化趋势。”

 

在培养未来设计师的服装学院里,教学文化和方法也正在发生迅速的转变。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时装系主任 Zoe Broach 认为性别概念实际上比主流世界所展现的要 “微妙得多”,今日的学生 “对性别的描述、构建与探索既不是无性别的也不是性别中立的 —— 而是发于他们对自我的感知。”一位名叫 Sissel Kärneskog 的硕士毕业生,将自己的作品称为 “人类装”,并且强调 “不要把这股包容的风潮仅仅看作流行,这是一切的答案。”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年轻设计师都在努力贴近或迎合去性别化潮流。

 



中国知名时装设计师 Caroline Hu 以气质柔美、做工精致的女装闻名,同时也受到钟爱华丽风的男性消费者的青睐。在纽约期间,曾经有“变装女王”主动登门要求定制她的礼服作品,在中国国内,也有资深的“时装精”男士希望能将她设计中精致、细腻的元素进行改良定制。这让她注意到男性消费者对自己的作品也存在需求,她不排斥考虑推出男装产品,更欢迎男性消费者购买自己的女装产品,却对无性别服装热潮有自己的理解:相比迎合市场,她更想坚持自己对设计的初心。

 

在坚持自己的同时,Caroline Hu 也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无性别化服装”的未来,“未来的时装风格划分里会有‘模糊性别’概念的独立存在,因为这个时代的很多原本泾渭分明的东西都在走向模糊和融合,存在即合理。但也正是因为很多设计师和品牌都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反而给传统的女性特色服装设计留下了更能自由发挥的空间。” WWD


封面图 Maison Margiela 2021 春夏系列作品
采写 郭漫思
(感谢 WWD 记者 Miles Socha 对本文内容的贡献)
编辑 胡开尔
图片来源 各品牌官方提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