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物理备考:解读原始型物理题的命制思考与应对方法

点击关注 妙解之慧 2022-08-05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希望能够帮忙转发分享,让更多朋友受益,主要文章有:中高考备考讲座,命题研究,解题技巧,学习方法,职业规划专题,初高中数学微课等文章。更多优质内容可关注公众号后,查看历史消息

九科备考建议:科学规划,备战2022高考

高三模拟考,成绩波动不一定是坏事

学习方法指导:如何纠正偏科现象?

复习策略:新高三一轮复习的整体思路

学习方法指导: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了:不分析试卷!月考白考了?

从核心素养到学生智能的培养(含PPT)

人教社新教材答疑整理

人教社专家权威解读新教材:一至十章教材介绍课件

史宁中 : 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概率与统计

备考讲座:解析几何的命题趋势及备考策略

学过化学的和没学过化学的,有啥区别?

章建跃:数学学习与智慧发展(含PPT)

备考讲座:高考数学考前指导(含PPT)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合集(01—10完整版)

蔡天新教授公开课:数学传奇01-10讲(视频全集)

CCTV纪录片 | 数学大片《被数学选中的人》(视频1—4集全)

本平台已累计分享500余篇专题讲座类文章,可点下方公众号主页,关注公众号后,查看历史消息。

力加速度,由竖直上抛运动规律,有t=,可知在珠峰上以速度v竖直上抛一物体,其还回抛出点的时间大于在海平面上以同样的速度竖直上抛同一物体返回抛出点的时间,C项正确;由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h=gt2,可知在珠峰上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的下落时间一定大于在海平面上同样高度做自由落体的时间。

长期浸润在应试中,答出预期答案是不难的。很遗憾,当今高中物理教学存在这样的现象:练题感、得高分,即不追求问题分析过程,甚至不追求问题解决过程。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特别是在学生之中。长此以往,形成的如此思维模式,或许正是“中国优秀科研苗子难修正果”的更根本原因。

   当然,号主的讨论要跳出这种思维,对试题本身进行分析。

  三、试题命制剖析

   图片中的物理题,显然是四不像题型。就情景而言,显然是原始型情景;就数据而言,却不是原始型数据,而是“模型化”人为设置数据。这样的四不像物理题,严格说起来,是会有争议的:

   ①地球自转影响因素是否要考虑?不需要考虑,为什么?

   ②山体形状、大小和质量因素是否要考虑,不需要考虑,为什么?

   ③海平面显然是一个重要的情景条件,由这个情景,自然会联想水和陆地固体物质,作为原始问题分析,是否要比较水和固体物质这一材料因素对问题的影响?

   ④A、B两个选项显然是“估算”珠峰山顶的重力加速度,既然是“估算”,应该给出原始数据,在估算中建构理想化模型,并“优化”数据(优化数据不是美好数据,而是做合理近似处理)进行估算。然后,就题设条件和选项设置来看,似乎要求精确计算,既然是精确计算,要考虑前面所提及的影响因素的影响吗?

   如上试题剖析,从应试角度而言,可谓是“误人子弟”,还让不让自己的学生考大学了?

   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角度而言,号主也反问:到底是如上试题剖析“误人子弟”,还是试题本身“误人子弟”。

   当今高考试卷选拔不出真正优秀的人才,也就是说是“高考试题”“误人子弟”。这种无厘头推理,难道不值得严肃认真的剖析吗?我们应该打破这种情绪化、攻击化的无意义的交流,而应该聚焦学术性问题,朝向更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有效探讨。

    例如这样一个问题:物理题应该怎样命制,物理教学应该怎样开展?

  四、试题改编思考

   这道题的题设条件,如下描述:已知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km,珠峰山顶海拔高度约为8844m…

   如此试题改编或命制过程中,我们将不难发现,从登山爱好者而言,珠峰高度可视为极限高度了,但是对于地球半径而言,这个高度可忽略不计,对于精密度要求无需太高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忽略地球凹凸不平的形状,而把地球视为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如果加速度以国际单位制作为单位,数据只要精确到个位,乃至百分位,地球都可视为球体。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珠峰山顶的重力加速度和海平面的重力加速度可视为相等。

   如此想来,图片中的试题还可能犯了科学性错误,完全不符合科学事实——珠峰山顶上的落体运动问题,海拔高度的影响完全可忽略不计,或者说海拔高度这一因素的影响原小于空气稀薄程度或空气对流等因素的影响。


五、原始物理问题命制粗浅启示

  教师在命制原始物理问题,哪怕是中间型物理题时,务必对实际问题情境具有全面、系统的研究,否则命制出来的试题就会不伦不类,甚至经不起科学性的考验。与其命制不伦不类的、经不起科学性考验的物理题,那么还不如命制模型化物理题,因为这样的物理题至少经得起科学性的考验。模型化物理题,在当今的高考试卷中,称之为学习探索类情景题。不难推断:这类情景题依然是高考卷的主流,这是公平性、科学性试卷命制要求决定的,恐怕不宜突破。

   当然,高考试卷也要做出适当尝试,命制出符合各方面要求的可行的优质的原始型物理题。

 “想清楚”学习中的问题。

问题是学习的核心,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学习的过程。

关于发现问题,董校长曾建议学生“每天、每科、至少提一个问题”,不断用“为什么”追问,就可以不断提出新问题。

问题包括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显性问题包括课文中的字词句、试卷中的题目,这些很容易发现;隐性问题必须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挖掘出来。“于无疑处生疑”,标志着思考的深入、学习的深度。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是典型的浅表学习。

关于思考问题,它的本质就是把解决问题需要的各种知识“想清楚”的过程。

 研究黑猩猩是怎样思考的,把一个装有水果的篮子用绳索拴起来,绳索穿过挂在笼顶的铜圈,绳索另一端在附近的一根树枝之上打一绳结。篮子离地面约2米,绳结与竹篮相距约3米。绳结若离开树枝,篮子便会立刻落地。

黑猩猩要想解开谜团拿到水果,必须想清楚三类知识点:

第一类:⑴水果篮子里有水果;⑵解开绳索水果篮子会掉落;⑶绳索经过铜圈;⑷绳索另一端的活结可以打开;⑸树可以爬上去。这些知识类似于我们的课本知识和生活经验,属于陈述性知识。

第二类:先爬到树上,再解开绳索,等篮子落地后拿到水果。这类知识类似于我们审题、做题的步骤,属于程序性知识。

第三类:在树下看不清问题的全貌,需要从远处看才能发现问题的全貌。它们类似于我们调控自己内在状态的策略性知识。

以上三类知识对解决问题来说,缺一不可。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解题时需要从三类知识的视角寻找思路。

欣欣的做法是大脑中列出解每一道题所需要的三类知识。以解一道政治主观题为例,三类知识如下:

陈述性知识

课本知识、时政知识

程序性知识

本题型的一般解法,本题的特殊之处如何处理

策略性知识

第一遍看不懂时,提醒自己再看一遍;感觉到烦躁时,提醒自己安心做题

用三类知识想清楚问题,深度学习实现了。

01命题思路:有三个“突出”

   在这次高考中,浙江选考的物理试卷有三个“突出”,即突出中国元素、突出物理应用、突出物理思想。

    据了解,在这套物理试卷中,试题以我国近年来重大工程和科技成就为背景,考查学生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如第1题以我国安装在南极大陆昆仑站的自主研发的全自动无人值守望远镜为背景,第2题以我国量子计算机“九章”的重大成果为背景,第3题以我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为背景,第7题以我国首个实施月面采样返回的航天器嫦娥五号为背景,第14题以我国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为背景,等等。试题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

     在物理知识的应用考查方面,试题既注重考核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又突出能力导向,强化物理应用,鼓励学生探究。如第6题在雪道上滑雪、第11题汽车能量转换、第15题松果采摘、第16题发电装置、第20题轨道游戏等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建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再如第17(2)题测量玻璃的折射率,不同于教材中用4枚大头针测量的方法,要求学生用3枚大头针进行测量;第18(1)题给出一些电学实验器材,让学生设计2种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案,第18(2)题通过可拆变压器硅钢片的叠放位置考查学生对涡流的认识和理解。这些基于教材高于教材的试题设计,重点考查了学生利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此外,该试卷第21题以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着陆和返回为背景,设计了一种新型着陆装置,考查学生对电路、电磁感应定律、电容器、安培力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综合应用。第22题以芯片制造技术为背景,设计了离子注入晶圆的问题情景,考查学生对电场、磁场、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和牛顿运动定律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综合应用。都体现出试题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要求学生分析物理现象中的关键特征和主要因素,建立合适的物理模型,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主题突出了物理思想和物理建模能力的考查,适度淡化了复杂的数学计算,有利于引导师生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与学,提高学生运用物理规律和物理原理分析和解决具有真实背景问题的能力,使中学教学逐步走出题海,回归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0年高考物理命题坚持正确育人导向,优化考试内容,突出基础性,更加注重贴近教材和教学实际;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生产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设计试题,凸显情境的时代性;依托高考评价体系,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加强对信息获取与整理、批判性思维、实验探究、运用物理学术语言表达等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物理学科素养,促进高中物理育人方式改革。

1.贴近教材和教学实际,突出考查学科基础

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更加突出物理学科的基础性,既注重对核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考查,也注重对探究过程、研究方法、科学态度等内容的考查,意在夯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为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引导学生打好学习基础,促进课堂回归教材,全国卷多数试题素材来源于教材,如:全国I卷第14题安全气囊的作用、第15题荡秋千、第19题核反应方程,全国II卷第19题特高压输电,全国III卷第19题首次产生人工放射性同位素,这些试题都改编自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高考物理试题继续突出对主干内容的考查,如:全国II卷第24题考查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全国III卷第24题考查学生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欧姆定律、安培力等重要概念和规律的应用,全国I卷第25题考查学生对动量定理的灵活运用。

2.增强情境的时代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增加紧密联系国家科技发展、体育运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情境,突出情境的时代性,强调情境与考查内容的有机融合,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全国I卷第24题以我国自主研制的运-20重型运输机为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新信息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国I卷第16题以表演荡秋千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圆周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树立强健体魄的意识。全国II卷第17题以CT扫描机中X射线产生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规律的理解。全国III卷第16题以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简单应用。全国II卷第18题以海水中富含氘核的聚变反应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聚变反应等概念的理解,加强学生对清洁能源应用前景的了解。

3.精心设计试题形式,加强关键能力考查

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结合学科特点,加强考查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与整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学术语言表达能力等,意在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全国I卷第20题呈现物块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与下滑距离的关系,要求学生能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对学生的信息整理能力要求较高。全国I卷第18题创新试题设问,要求学生分析不同速度的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形,再从这些不同情形中分析出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最长的情况,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全国III卷第23题要测量热敏电阻阻值与温度的变化的关系,要求学生画出测量的电路图,理解利用热敏电阻制作温控报警器的实验原理,从而根据报警器的实验电路选择恰当的器材并完成相关电阻阻值的计算,该题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能力有较高要求。全国II卷第24题要求学生根据粒子射出位置,分析粒子的受力方向,从而说明磁场的方向,考查学生运用物理学专业术语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

备考建议:把握物理学科的命题趋势

1、基于真实的生活实践情境设置物理问题,是物理命题的一个趋势,是物理学科考试体现应用性的重要路径。2020年高考物理试题的情境材料来源广泛,既关注最新科技发展成果,也关注身边生活实际。在情境融合时,应把握几个要领:一是情境材料的选择要遵循适切性原则,如“电动平衡车”的素材适合与“摩擦力”建立关联而不适用与“质点的运动”建立关联;二是要注重模型建构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的协同发展,而不能只是一个简单的背景呈现,要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读图、用图能力是建立在物理学科5种关键能力基础上的一种综合能力或素养的体现,全国高考物理试卷中十分注重对图像信息的读取和加工能力的考查。如2020年全国 I 卷第17题、20题、22题,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分析处理相关物理问题。因此,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及加工能力,加强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适当利用数学软件对各类物理规律图像进行绘制,强化对物理关系图像的直接体验,提升信息获取、整理、加工的能力。   3、高考实验试题往往基于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造,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创新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较高的层次上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将物理实验的相关知识、原理、方法和技能与新的情境相结合完成实验。加强物理实验,首先要重视课程标准及教材中的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小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学习并掌握基本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基本测量工具的读数方法、实验仪器的选择原则,领悟物理实验的原理和设计思想,明确规范的实验步骤,会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并进行误差分析。其次,在课标要求的基本实验基础上,通过设置新的实验目的,对实验方案进行拓展和迁移,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第三,能够正确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促进学生对实验原理的深刻理解,并能发现实验方案或操作过程中的可改进之处,培养创新能力。   4、规范、专业的书写表达,能体现考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强化解题书写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水平,又能减少因不规范表达而造成的失分

物理从一轮复习开始,物理学习的目的就是应试,一轮复习的知识点梳理、二轮复习的解题能力提升、三轮复习的查漏补缺,三次“抄陈饭”都是为了你能在高考快速准确地完成试题。

5、摸索出题规律非常重要的。

在高一高二时我们追求用多种方法解题,但到了高三复习,我们追求的是对一类题目固定下来自己的方法。可以说到了高三,学习和练习就是为了形成条件反射。我认为这一学习阶段的主要目的是逐渐摸索高考是在考什么。当你研究了近几年高考题后你就能把握命题规律了。

6、重视教材

还有一件事特别重要——看物理教材。看物理教材不必像看生物教材那样逐段逐句地背诵,主要是看教材中的那些“有趣的故事”。看教材的意义不仅能让你信心满满地面对物理选择第一题和难以捉摸的实验题,还能让你在高三复习中,在书本中发现以前未曾留意的细节。在繁重的重复训练中,一点点新的收获也足以让人愉悦。

7、专注是解题效率的保证。

影响物理成绩期望值的最主要因素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影响成绩方差的最主要因素应当就是应试心态了。平静是指减少心理波动:不要因题目的难易而感到沮丧或高兴,不要因为看到一道熟悉的题目就心中窃喜,心情的波动很容易让人分心。

8、自信的重要性

最后的自信我认为尤其重要。但是怎么才能有自信呢?我自己的方法是在平时每一次作业和单元考试中每道题都只计算一遍,完成后也不检查,看看自己的一次正确率有多高。

物理答题规范

1、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说明研究对象(个体或系统,尤其是要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求解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研究对象的转移和转化问题);

⊙画出受力分析图、电路图、光路图或运动过程的示意图;

⊙说明所设字母的物理意义;

⊙说明规定的正方向、零势点(面);

⊙说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临界条件;

⊙说明所列方程的依据、名称及对应的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

⊙说明所求结果的物理意义(有时需要讨论分析)。

2、要有必要的方程式

⊙写出的方程式(这是评分依据)必须是原型公式,不能以变形的结果式代替方程式,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应有qvB=m,而不是其变形结果式R=;

⊙要用字母表达方程,不要用掺有数字的方程,不要方程套方程;

⊙要用原始方程组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续”进一些内容;

⊙方程式有多个的,应分式布列(分步得分),不要合写一式,对各方程式最好能编号。

3、要有必要的演算过程及明确的结果

⊙演算时一般先进行文字运算,从列出的方程推导出结果的计算式,最后代入数据并写出结果;

⊙数据的书写要用科学记数法;

⊙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应根据题意确定,取两位或三位即可,如有特殊要求,应按要求选定;

⊙计算结果是数据的要带单位,最好不要以无理数或分数作为计算结果(文字式的系数可以),是字母符号的不用带单位。

4、解题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方式有讲究

⊙“代入数据”,解方程的具体过程可以不写出;

⊙所涉及的几何关系只需写出判断结果而不必证明;

⊙重要的中间结论的文字表达式要写出来;

⊙所求的方程若有多个解,都要写出来,然后通过讨论,该舍去的舍去;

⊙数字相乘时,数字之间不要用“·”,而应用“×”进行连接;相除时也不要用“÷”,而应用“/”。

5、使用各种字母要规范

⊙字母符号要写清楚、规范,忌字迹潦草,阅卷时因为大小写“M、m”或“L、l”不分,“G”的草体像“a”,希腊字母“ρ、μ、β、η”笔顺或形状不对而被扣分已屡见不鲜;

⊙尊重题目所给的符号,题目给了符号的一定不要再另立符号,如题目给出半径是r,你若写成R就算错;

⊙一个字母在一个题目中只能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忌一字母多用;一个物理量在同一题中不能有多个符号,以免混淆;

⊙尊重习惯用法,如拉力用F,摩擦力用f表示,阅卷人一看便明白,如果用反了就会带来误解;

⊙角标要讲究,角标的位置应当在右下角,比字母本身小许多;角标的选用亦应讲究,如通过A点的速度用vA就比用v1好,通过某相同点的速度,按时间顺序第一次用v1、第二次用v2就很清楚,如果倒置,必然带来误解;

⊙物理量单位的符号源于人名的单位,由单个字母表示的应大写,如库仑C、亨利H,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单位,一般前面的字母用大写,后面的字母用小写,如Hz、Wb。

6、绘制图形、图象要清晰、准确

⊙必须用铅笔(便于修改)、圆规、直尺、三角板绘制,反对随心所欲徒手画;

⊙画函数图象时,要画好坐标原点和坐标轴上的箭头,标好物理量的符号、单位及坐标轴上的数据;

⊙图形、图线应清晰、准确,线段的虚实要分明,有区别。

课时教学设计:《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1:(免责声明:本平台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素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推送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及时联系我们,本平查核属实后,将于24小时内删除消息,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摘录、转载,是想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做点事,仅此而已,欢迎关注、欢迎投稿!

2:本平台:妙解之慧(ID:WanZhuanShuXue1)由陕西西安孙冰钰老师创建专注分享初,高中数学优质资源,旨在:让全国各地的师生都能享受到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本平台诚请高中数学教师、教研员和热爱数学的朋友不吝赐稿,与数学有关的内容都可以。来稿请注明姓名或者网名、工作单位,一般只接受word文档格式的电子稿件,文稿请认真审查,防止错漏,确保无误,文责自负。文稿可发在QQ邮箱3305796992@qq.com或添加文末微信直接发给我,感谢各位朋友的鼓励与支持。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识别,添加作者“微信”添加时请备注:地区身份欢迎各位朋友,相识即是缘,感恩遇见





往期内容



初高中群仅限加一个,进群后及时修改群备注:省市名,不能做到,就不要申请加入了。

初中数学解题研究群:1164126943

高中数学解题研究群:414652933

如何进行有效的听评课(含PPT)
听讲题课要抓住的六个方面

1:备考讲座:2021年新高考数学试卷分析及备考策略

2:2021八省新高考数学命题分析及2022年高考备考建议

3:备考讲座:2021八省联考试题分析及备考指导

4:2021年中考数学备考讲座及命题研究分析(含PPT)

5:备考讲座:2021届高考数学三轮冲刺备考策略

6:备考讲座:2021年高考命题要求和命题原则(含PPT)

7:人教版高中数学说课比赛说课稿合订本word版(共150页)

8:专题讲座:教学生    学会思考

9:一轮复习备考讲座:精准发力 科学备考

10:备考讲座:2021年高考试题分析与2022年备考策略

11:备考讲座:高考命题改革与精准备考

12:备考讲座:2021年高考试题分析

13:高三回归基础:高考数学25个必考点精编精讲(含PPT)

14:章建跃: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

15:备考讲座:2022新高考数学复习备考策略研讨

16:备考讲座:2022高考命题趋势与备考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