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PK|去了三次青岛,我终于明白成都的差距……
这个黄金周,UP君第三次来到青岛。
不同的是,这回我可是 “ 假私济公 ” —— 要替成都看看,青岛是否已被这座迅猛发展的 “ 公园城市 ” 踩在脚下?
当然你可以说,蓉城 “ 硬实力 ” 早已领先。
2018年,成都GDP全国第8,青岛第12;2019年 “ 城市商业排行榜 ” 中,成都居 “ 新一线 ” 之首,青岛排在10名之外;而在GaWC最新的世界城市排名中,成都比青岛高了两个级别 ……
了解一座城不该止步于数据,而应深入内里,观察她的每一条“血管”、每一寸 “ 肌肉 ” 。连续数日暴走,UP君读懂了青岛,也明白了成都 “ 差在哪 ” 。红屋顶,白墙面,金沙滩,绿树碧海,湛蓝天穹 …… 青岛远眺是幅水彩画,近看又有3D艺术既视感,简言之:够 “ 色 ” 。
并且这 “ 色 ” 没有大红大绿式的庸俗,而是恬淡雅致,彷如冰淇淋上洒了果酱,宁静中透着高级感。
另外,青岛的 “ 色 ” 有着相当的连贯性,比如中山公园的围栏,以及各大地铁站,都采用了统一的黛青色, “ 性冷淡 ” 中蕴含着秩序感。
成都则像软件园的直男,穿着搭配 “ 想到哪是哪 ” ,缺少突出的主色调。
其实很久以前,青岛也采用过青砖黑瓦,但后来德国抢占胶东半岛,在新的规划方案中要求:建筑屋顶一律改用红色陶土瓦。 那段不愉快的历史,却为 “ 红瓦绿树 ” 的美丽图卷埋下了种子。
成都不是骨子里不 “ 色 ” ,只是在用笔上少了些 “ 偏执 ” 和大胆。
八大关,火车站,总督府,迎宾馆,天主教堂 …… 青岛至今存有大量欧式老建筑,因而被称作 “ 东方瑞士 ” 。
虽然历经沧桑,但无论德国、日本、国民党还是新中国政府,都没有对城市规划推倒重来,而是充分保留了原有街区风貌。
除了历史建筑,一些后来兴建的公共设施和民居也效仿欧陆风格,就连普通的集合式住区,也有弧面屋顶和铁花装饰,让人仿佛误入柏林或是布拉格。
一些文艺场馆干脆设在老别墅里,如著名的青岛书房、荒岛书店。这种形态上的连续性与色彩相得益彰,形成 “ 古今中外交融 ” 的独特城市魅力。
成都近两年也开始强调对老建筑的保护、新城与老城的和谐相融,偶有太古里这样的惊艳之作,但尚处多点开花状态,没有形成“点线面”全面铺展的体系。
青岛的当代建筑同样可圈可点,代表就是地铁站。
由八大关、回澜阁等汲取灵感,它的出入口多采用拱顶设计,但结构上又追求 “ 极简 ” ,透过玻璃屋顶可以看到蓝天。这就融合了中西特色,又充满“Less is More”的现代化气质。
成都的地铁站尽管内部五彩缤纷,地面部分却有些呆板,与北京、上海区别不大。刻薄点说,没有 “ 魂儿 ” 。
当然,成都也有IFS、西村大院等颇具设计感的建筑,但都和太古里一样有 “ 点 ” 无 “ 面 ” ,就像赵薇或姚晨,脸上虽有一两个部分很美,终究比不上李嘉欣。
成都还在创建 “ 公园城市 ” ,青岛就已经是 “ 国家森林城市 ” 了。她的林木覆盖率,达到惊人的40%。
有人揶揄青岛是 “ 镶着金边的抹布 ” ,但其实除了海岸线,无论在市区哪个地方,举目也还是红花绿草、郁郁葱葱。
她并非天赋异禀。在19世纪,青岛植被还相对匮乏,遍地只有低矮稀疏、良莠不齐的树木。还是在德国人 “ 操盘 ” 下,林业被提到了战略高度,自然生态才逐步改善。
伴随着造林过程,是城市公园的建设。除了中山公园,青岛还兴建了鲁迅公园、海滨公园、四方公园、栈桥公园、观象山公园等大型公园,还有一系列中小型公园,林木花卉俯拾皆是,整个青岛俨然 “ 超级公园 ” 。
最打动UP君的,是所谓 “ 口袋公园 ” 。
以市南区为例,口袋公园已被纳入2019年 “ 民办实事工程 ” ,即利用城市零散地块、边角街区打造微型公园绿地,引入特色植物,安装便民设施,为市民构建安全、实用、贴近生活的游赏空间。这是将城市“负面资源”变废为宝的创举,是兼顾生态环境和人本需求的新型IP。
公共空间是城市的窗口,也是城市气质的浓缩,公园就是个中代表。在建设 “ 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公园城市 ” 的成都,我们既需要 “ 中山公园 ” ,也需要 “ 口袋公园 ” 。
干净是海风和细浪,是扑面而来的清新。
干净是无论在沙滩、岩石还是小街小巷,你基本看不到纸屑果皮。
是青岛人素质高,还是对城市形象的维护已成习惯?至少就UP君所见, “ 垃圾分类 ” 在青岛的推进要比成都好得多。
另外,在青岛几乎没有共享单车,也不见电瓶车或是 “ 火三轮 ” 。前两年这边也有ofo、酷骑入驻,但地形实在太陡(低配版重庆),管制又十分苛刻,共享单车也就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了。
从市民角度来看,短途出行的确不太便利。不过这避免了单车占用公共空间、影响交通效率,也美化了市容。
城市界面上的 “ 不够干净 ” ,让成都面临比青岛更复杂的博弈局面。
青岛并不完美。地处沿海,相对较早的现代城市化,让她比成都先一步尝到甜头,也先一步体验到发展这把“双刃剑”带来的烦恼。
比如老城区狭窄的街道、有限的停车区,已无法承载日益膨胀的交通压力。久而久之,司机们也越来越放飞自我。
下图圈出这台车停在路边等人,占了一个半车道,后面的车只好绕行。
过度的商业化,不断增长的旅游经济,把青岛的沙滩磨得粗糙,水质也开始下降。
相距200多公里的威海,商业气息淡得多, “ 碧海蓝天 ” 也漂亮得多。
高楼堆出了美丽夜景,却也越来越不 “ 青岛 ” 。
最让人唏嘘的是青岛的道路名称:大多是在1922年回归后所改,为方便起见,从中国各省市 “ 就地取材 ” ,诸如中山路、江苏路、广州路 …… 利于记忆,却遗失了真正的历史 “ 记忆 ” 。
我们无意否定城市的累累硕果,只是期盼在奔跑中慢一点、多思考一点,偶尔也停下来看看路边风景。
在全球版图中,但凡世界名城如巴黎、东京、吉隆坡,无一不是在整体形象构建、公共空间营造、文化特色挖掘等举措下,最终形成宜人环境和美好生活。
既然要打造 “ 世界城市 ” ,无疑要紧扣上面三点。很显然,青岛比成都做得更好。2011年,成都GDP首次超过青岛,并将优势保持至今。但让我们细算:2018年,青岛939万人创造了12561亿元GDP,人均13.37万元;而成都1633万人创造15342亿元GDP,人均只有9.39万元。按单位面积算,青岛也略胜一筹。也是在去年,成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142元,而青岛达到42019元,超出16%。
从宏观到微观,再回到数据指标,我们似乎发现了青岛的秘密:这座城市以一种更精细、更高效的方式运作,看上去风平浪静,实则野心勃勃。她独特的精气神,都挥发在缤纷的色彩、精致的绿化和一砖一瓦之中。
其中包含强调色彩管控:取自川蜀传统的红、黄、灰白色,将如青岛一般,构建丰满的城市视觉体系。而像打造多级绿化体系这样的措施,同样让人惊喜,特别是 “ 微绿地 ” 、 “ 小游园 ” 等的规划,让 “ 公园城市 ” 真正渗透到成都的神经末梢。
不能说我们超越了谁谁,在 “ 世界城市 ” 的进击之旅中,哪个又不是 “ 在路上 ” 呢?无论被各大 “ 城市排行榜 ” 捧得多高,在青岛这位老对手身上,成都要学、要警惕的都太多太多。
编辑:Padan
美编:Amy
主编: Comet
图文来源:成都向上
商务合作:请添加个人微信账号:cdcluoyu
申请入向上微信群:请添加个人微信账号:UPchengdu_com
本文章由成都向上团队原创,请勿擅自复制、转载;如需转载,可联系客服人员授权;如有抄袭,UP君将投诉到底,直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