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嘉言 | 揭开女神的神圣面纱
本文作者:李葆嘉
西方杰出女性语言学家:
20世纪60年代以前出生
1858年3 月 19 日,英国历史学家、思想家巴克尔(Henry Thomas Buckle, 1821-1862)在皇家学院发表《女性对知识进步的影响》(Influence of Women on the Progress of Knowledge, Fraser's Magazine, April 1858; Rep. Miscellaneous and Posthumous Works, vol. I)。他认为,与归纳法相比,女性自然更喜欢演绎法。通过激励男性的演绎思维习惯,女性为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这可能是不知不觉的。
近十多年来,沉湎基于原典的西方语言学史重建。近撰《第一位女性语言学家:罗莎莉亚·奥西波芙娜·绍尔》,为确证第一无疑,完稿后网上浏览。看到“最后一方清净地”的网文《那些“女神”语言学家》(https: //www. douban.com/ note/693701242/?type, 2018-10-1910 : 40: 18),列出当今若干女性语言学家,多为美国学者,此后续有增补。窃以为,最有价值是廖秋忠《一九八二年美国语言学会年会》(《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4期)中报道,该会有“C. 专题报告会:二十世纪杰出的女性语言学家”,共报告六位。其中几位出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鲜为人知。
现参考以上资料,据我所知补充苏联、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学者。再查阅维基百科等网络资料,姑且列出女性语言学家31位(20世纪60年代以前出生的)。不求尽举,有些女性语言学家应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出生,但无法查到出生年份则未列入。每位学术简介亦详略不同,一是所查资料的内容多少不同,二是暂无时间进一步深究。留待他日,再全面梳理综述。
1. 罗莎莉亚·奥西波芙娜·绍尔
罗莎莉亚·奥西波芙娜·绍尔(Розалии Осиповны Шор, 1894-1939)。立陶宛裔苏联语言学家、社会语言学家、语言学史家、普通语言学家、文学史家、东方学家。在20世纪苏联语言科学中,绍尔占有显著的地位。发表论著涉及语言学多种领域,其中在三个领域——社会语言学、语言学史和普通语言学——发挥着主导作用。1926年出版世界上第一部社会语言学专著,1928-1930 年任阿塞拜疆大学教授。1930-1934 年任中央公共教育人员高等研究院和函授培训学院教授、语言学系主任。1933 年起任莫斯科大学哲学、文学和历史学院教授、普通语言学系主任,兼列宁格勒大学北方民族学院语言学系教授。1935 年起任莫斯科外语教育学院语言学系主任,兼列宁格勒大学哲学、文学和历史学院教授。由此可见,绍尔不仅是苏联,而且是世界上的第一位女语言学家(教授)。
绍尔虽然比第二位阿德莱德·哈恩晚出生一年,但1926年就出版世界上第一部社会语言学专著,1928年担任教授,1933年担任莫斯科大学哲学、文学和历史学院教授、普通语言学系主任,因此列在第一位。
2.阿德莱德·哈恩
阿德莱德·哈恩(Adelaide Hahn, 1893-1967),父母是奥地利移民。美国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专攻拉丁文法和印欧语言学(尤其是赫梯语)。1921 年起在耶鲁大学古典文学系任教,1925 年助理教授,1933 年副教授,1936 年教授。1936 年起任古典文学系主任。1945年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
3. 玛格丽特·杜兰德
玛格丽特·杜兰德(Marguerite Durand, 1904-1962),法国语音学家。1936 年为巴黎语音研究所助理。1961 年曾任巴黎语言学会会长。Wikipedia或网络上信息仅此,未见任职教授的相关信息。
4. 奥尔加·谢尔盖耶芙娜·阿赫玛诺娃
奥尔加·谢尔盖耶芙娜·阿赫玛诺娃(Ольга Сергеевна Ахманова, 1908-1991),苏联语言学家。莫斯科国立大学语言学系教授。致力于普通语言学、俄语词汇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与斯米尔尼茨基(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Смирни́цкий, 1903-1954)合撰《语言学术语词典》《俄罗斯同义词词典》《英-俄双解词典》《俄-英基础词典》等。在俄语词汇学领域,阿赫曼诺娃著有《普通词汇学与俄语词汇学概论》(Очерки по общей и русской лексикологии, 1957),通过大量词汇资料分析,力图建立词汇学理论体系。
5.玛丽·哈斯
玛丽·哈斯(Mary R. Haas, 1910-1996),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的学生,致力于美洲印第安语和东南亚语言研究。1945年起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47年讲师,1953年副教授,1957年教授。1956-1957 年任语言学系代主任,1958-1964年任语言学系主任。1963年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78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员。
6. 费希尔·约根森
费希尔·约根森(Eli Fischer-Jørgensen, 1911-2010),丹麦语音学家。叶尔姆斯列夫(Louis Hjelmslev,1899-1965)的学生和同事。1966年被任命为哥本哈根大学语音学教授。
7. 克斯汀·哈丁
克斯汀·哈丁(Kerstin Hadding, 1915-1999),瑞典语音学家。1969-1980年任隆德大学语言学系语音学教授。1968 年任美国加州大学客座教授,1976 年担任该校语音课程主持人。
8. 维多利亚·弗罗姆金
维多利亚·弗罗姆金(Victoria Fromkin, 1923-2000)美国语言学家。1966年起,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语言学系任教25 年,1972-1976 年任系主任。主要研究口误、误听和其他口语错误,并将其应用于音系学研究,即研究语音如何在大脑中组织。合著《语言引论》(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1983)已出11版,并译成六种语言。汉译本《语言引论》(据第8版)由王大惟、朱晓农、周晓康、陈敏哲翻译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9. 露丝·薇尔
露丝·薇尔(Ruth H. Weir, 1926-1965),捷克裔美国语言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致力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后主要从事捷克语教学。
10. 卡洛塔·史密斯
卡洛塔·史密斯(Carlota Smith, 1934-2007),美国语言学家。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语言学教授。早期研究英语语法和儿童语言习得。晚期研究句子层面的话语单元分析,2003年将“话语模式”(discourse modes)分为五种(叙事、报告、描述、传信和论证)。
11. 安娜·维尔兹比卡
安娜·维尔兹比卡(Anna Wierzbicka, b. 1938),波兰裔澳大利亚语言学家。1972 年出版《语义原语》(Semantic Primitives),提出自然语义元语言(NSM)理论方法,以其在语义学、语用学和跨文化语言学领域的一系列著作而闻名。
12. 伊丽莎白·特劳戈特
伊丽莎白·克洛斯·特劳戈特(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b. 1939),英裔美国语言学家,语法化理论的创立者之一。1960 年在牛津大学获英语语言学士学位,1964 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英语语言博士学位。最初在伯克利分校英语系任职,后转斯坦福大学语言学系和英语系教授。致力于历史句法、语法化、词汇化等方面的研究。著有《英语句法史》(A History of English Syntax, 1972)。合著有《语法化方法》(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 1991)、《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 1993)、《语义变化的规则性》(Regularity in Semantic Change, 2002)、《词汇化和语言变化》(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 2005)、《结构化和结构变化》(Constructionalization and Constructional Changes, 2013)等。汉译版《语法化》由张丽丽翻译(北京大学,2005),汉译版《词汇化和语言变化》由罗耀华、郑友阶、樊城呈、柴延艳翻译(商务印书馆,2013)。
13. 芭芭拉·帕蒂
芭芭拉·帕蒂(Barbara H. Partee, b.1940)美国语言学家,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名誉教授。以其在形式语义学方面的工作而闻名。1986年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
14. 桑德拉·汤普森
桑德拉.·汤普森(Sandra A. Thompson, b. 1941)美国功能语言学家。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语言学教授。致力于话语分析、类型学和交互语言学研究。合作论文《主语和话题:新的语言类型学》(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 1976)提出汉语“话题凸显”的观点。合著有《汉语普通话:功能参考语法》(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1981)。
15. 迪尔德丽·威尔逊
迪尔德丽·威尔逊(Deirdre S. M. Wilson, b. 1941),英国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伦敦大学学院语言学教授和奥斯陆大学自然心智研究中心教授。致力于语用学研究,与法国人类学家丹·斯珀伯(Dan Sperber)一起发展的关联理论,在语言哲学中具有影响力。
16. 珍妮特·冈德尔
珍妮特·冈德尔(Jeanette K. Gundel, 1942-2019),波兰裔美国语言学家。1949 年移民美国。1966 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斯拉夫语言学硕士学位。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语言学博士课程,1974 年完成博士论文《语言理论中的话题与说明价值》(The Role of Topic and Comment in Linguistic Theory. Pub. 1989)。1980 年加入明尼苏达大学语言学系,2010-2016年任语言学研究所所长。致力于语言理论和语用学接口的研究,对话题结构的普遍性作出贡献。发表《共享知识和话题》(Shared Knowledgeand Topicality, 1985)、《话题结构的普遍性》(Universals of Topic-comment Structure, 1988)、《关于不同类型的焦点》(On different kinds of focus, 1988)、《话题和焦点》(Topic and Focus, 2004)等。
17. 罗宾·莱考夫
罗宾·莱考夫(Robin Lakoff , b.1942),美国语言学家。哈佛大学语言学博士。1972 年起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语言学教授。致力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包括语言和性别、语言政治、语言和流行文化。著有《语言和女人的地位》(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 1975);《面子价值:美丽的政治》(Face Value: The Politics of Beauty, 1984);《说话的力量:语言战争》(Talking Power: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1990)等。
18. 爱娃·克拉克
爱娃·克拉克(Eve V. Clark, b. 1942),英国裔美国语言学家。在爱丁堡大学师从莱昂斯(John Lyons),1969 年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在斯坦福大学与格林伯格(Joseph Greenberg)一起从事通用语言项目,两年后加入斯坦福大学语言学系。致力于第一语言习得、意义习得等研究。著有《心理学和语言》(Psychology and Language, 1977)、《意义的个体发生》(The Ontogenesis of Meaning, 1979)、《词汇习得》(The Lexicon in Acquisition, 1993)、《第一语言习得》(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9)等。
19. 黛博拉·坦嫩
黛博拉·坦嫩(Deborah Frances Tannen, b. 1945),美国语言学家。华盛顿特区乔治城大学语言学教授。曾任普林斯顿大学麦格劳特聘讲师、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所著《你只是不明白:谈话中的男女》(You Just Don't Understand: 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 1990)成为畅销书,汉译版由周红、祝畹瑾翻译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0. 琼•拜比
琼•拜比(Joan Lea Bybee, previously: Hooper, b.1945),美国语言学家。新墨西哥大学教授。2004 年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主要从事语法化、随机指标、模态、形态学和音系学方面的研究,以提出基于用法的音系学理论以及对认知历史语言学的贡献闻名。合著有《语法的演化:世界语言的时、体和情态》(The Evolution of Grammar: Tense, 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1994)、独著《语言、用法和认知》(Language, Usage and Cognition, 2010)。前者汉译版由陈前瑞翻译出版(商务印书馆,2017)。
21. 黛安·拉森-弗里曼
黛安·拉森-弗里曼(Diane Larsen-Freeman, b. 1946),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在密歇根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 SIT 研究生院任职。2002 年回到密歇根大学,任英语语言学院教育学和语言学教授。以其在二语习得、英语作为二语或外语、语言教学法、教师教育和英语语法方面的研究而闻名。
22. 露丝·瓦恩里布
露丝·瓦恩里布(Ruth Wajnryb, 1948-2012),犹太裔澳大利亚应用语言学家。悉尼大学应用语言学硕士,麦考瑞大学教育/语言学博士。专门从事教师培训以及培训教材编写,曾在澳大利亚悉尼及周边几所大学和教育机构担任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总监。曾任新南威尔士大学语言学院名誉教授和教育研究生院副院长。她研究人们如何在各种个人和专业环境中使用语言,及其在使用语言时寻求达到的目标。瓦恩里布从小就对语言有兴趣,尤其是被认为不舒服或禁忌的语言。著有《脏话文化史》(Language Most Foul, 2004)。汉译版由颜韵翻译出版(文汇出版社,2008)。Wajnryb是犹太人姓氏,译为“韦津利”不当。
23. 黛博拉·席夫林
黛博拉·席夫林(Deborah Sue Schiffrin, 1951-2017),美国语言学家。美国乔治敦大学语言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社会语言学、语篇分析和语用学。著有《话语标记》(Discourse Markers, 1987)《话语分析方法》(Approaches to Discourse, 1994)等。《话语标记》采集自然会话语料,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话语分析视角对话语标记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了分析框架。
24. 费雯·劳
费雯·劳(Vivien Anne Law, 1954-2002),英国语言学家、语言学史家。在其一生中,“获得了一百多种语言的语法知识”,掌握了大量古代晚期和早期中世纪拉丁文语法手稿。这项任务需要经常前往英国和欧洲大陆图书馆,还需要购买大量语法手稿缩微胶卷。她发现了一大批未经编辑和研究的古代语法文本,其中大部分是匿名的。她一生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尝试绘制这片海洋。她在剑桥大学度过其学术生涯。其专著《欧洲语言学史:从柏拉图至16世纪》(The History of Linguistics in Europe from Plato to 1600, 2003),是作者多年来从事教学和研究的结晶汇聚。
25. 艾琳·海姆
艾琳·海姆(Irene Roswitha Heim, b. 1954),德裔美国语言学家、语义学家。曾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授,1989 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三十年间指导博士生31位。其论著奠定了语义学在生成语言学中的核心地位。她和安吉里卡·柯腊策(Angelika Kratzer)合著的《生成语法中的语义学》(Semantics in Generative Grammar, 1998)堪称该领域的必读文献。她们还共同担任期刊《自然语言语义学》(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的编辑。
26. 贝丝·莱文
贝丝·莱文(Beth Levin, b. 1955),美国语言学家。主要研究词汇语义、句法、形态学和语言类型。1983 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随后在该学院认知科学中心负责词典项目。1987-1999年任西北大学语言学系教授,1996-1999年任系主任。1999 年加入斯坦福大学语言学系,2003-2007年和 2010-2011年担任系主任。1999-2000 年成为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其《词汇语义与句法结构》(Lexical Semantics and Syntactic Structure, 1996)的中文版由詹卫东编译发表。
27. 安娜·谢维尔斯卡
安娜·谢维尔斯卡(Anna Siewierska, 1955-2011),波兰裔英国语言类型学家。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获得语言学硕士、博士学位。移居故乡波兰格但斯克(Gdańsk)大学,任英语系讲师。后任阿姆斯特丹大学普通语言学系高级研究员。1994 年移居英国,任兰开斯特大学语言学和人类传播学教授。曾任国际语言类型学会会长。著有《被动式:比较语言学分析》(The Passive: A Comparative Linguistic Analysis, 1984)、《语序规则》(Word Order Rules, 1988)、《功能语法》(Functional Grammar, 1991)等。主编《欧洲语言的语序》(Constituent Order in the Languages of Europe, 1998)。2011年因交通事故去世。
28. 碧丽姬·聂利奇
碧丽姬·聂利奇(Brigitte Nerlich, b. 1956),英国语言学家,语言学史家。英国诺丁汉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在德国研究法语和哲学,获法语语言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在牛津大学完成普通语言学专业博士后工作。长期致力于历史语言学、语义变化、隐喻、转喻和多义现象研究。目前主要研究隐喻的文化和政治语境、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的框架,以及健康和疾病群体生态学等。著有《语言中的变化:辉特尼、布雷阿尔和魏格纳》(Change in language: Whitney, Bréal and Wegener, 1990)、《欧洲语义学理论1830-1930:从语源论到语境性》(Semantic Theories in Europe, 1830-1930. From Etymology to Contextuality, 1992)、《语言、行为和语境:欧美语用学的早期历史1780-1930》(Language, Action, and Context : Tthe Early History of Pragmatics in Europe and America 1780-1930, 1996)等。汉译本《欧洲语义学理论》由李葆嘉、刘慧、殷红伶翻译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0)。
29. 希拉里·查普尔(曹茜蕾)
希拉里·查普尔(Hilary Chappell, b. 1956),中文名曹茜蕾,法国语言类型学家。1980-1981年在北京大学留学。1984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学位。1984-1986年为德国科隆大学洪堡研究人员。1987-1988年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南加州大学富布赖特研究人员。现任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讲座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的语言类型学研究。2009年,主持的“汉语混合语法研究”获欧洲研究理事会(ERC)大型项目资助。
30. 阿黛尔·戈德伯格
阿黛尔·伊娃·戈德伯格(Adele Eva Goldberg, b.1963),美国语言心理学家,构式语法创始人之一。1997-2004 年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语言学副教授。2004 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语言学教授和心理学系副教授。致力于语言心理学研究,包括语法及其表达理论和实验,形式-功能对应的习得和句法启动。著有《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1995)、《运作中的构式:语言概括的本质》(Constructions at Work: 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 2005)等。这两本的汉译版由吴海波翻译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014)。
31. 伊娃·达布罗斯卡
伊娃·达布罗斯卡(Ewa Dąbrowska, b.1963),波兰裔英国认知语言学家。1995 年获波兰格但斯克(Gdańsk)大学博士学位。来到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Glasgow)大学、苏塞克斯(Sussex)大学、谢菲尔德(Sheffield)大学和诺森比亚(Northumbria)大学。现任英国伯明翰(Birmingham)大学英语与应用语言学系教授。2008 年成为波兰认知语言学协会(PCLA)名誉会员。2014 年任英国认知语言学协会主席。合编《认知语言学手册》(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5)。
回顾2500年历史,无论古希腊—罗马传统语文学、传统文法学、思辨语法学,还是文艺复兴推动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遍语法学,抑或19世纪吸收其他学科理论方法而兴起的语言科学(生物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心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等等,19世纪以前的语言学仅是男士的殿堂。直至20世纪初,偶有学识渊博的女性率先闯入语言学领地。20世纪中期渐多,到如今已经风起云涌。
“巾帼不让须眉”,感慨良多!
草于2022年6月23-25日
往期回顾:
随园嘉言 | 最早的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
随园嘉言 | 学海拾贝之七:七日一周制的起源和传播
随园嘉言 | 学海拾贝之五: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随园嘉言 | 学海拾贝之四:西方学者的汉语字母书写体系
比特人文
投稿邮箱:dhbase@126.com
扫码关注 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