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膨青研究所|浪浪浪浪浪人浪浪浪浪人浪浪

膨友 膨胀青年YOUTHGANG 2023-05-12


尽管来源毫无关联,但 “浪人” 这个词的确高度概括了全职冲浪者们的生活方式:远离城市与职场,自然、自由而洒脱。


作为一位全职浪人的阿曼告诉我们,浪人的生活除了自由浪漫的一面,也有更多现实考量,这让我们萌生了了解这群浪人青年的想法。



当我们聚焦以冲浪出名的三亚,几乎能在任何一个海滩看到浪人们的身影,但唯独后海村被冠以 “中国冲浪第一村” 的名号。不少年轻人来到后海,有网络热潮捕手,有摄影师,有逃离城市的旅人,有全职浪人,有人来有人走。



在这里,不谈人生只谈风月是不成文的默契,这让后海不止地理上远离尘嚣,也真正成为浪人们的乌托邦。




阿曼来自四川凉山西昌,一个与冲浪毫不相干的内陆小城市。大学时的她热爱各种不同的运动,在毕业后经历了一些无疾而终的创业、考研考公的落榜后,她偶然间来到三亚散心,第一次踩上了后海的沙滩。



在回到家乡后的几个月中,或许是大海与自然的呼唤让她魂牵梦萦,又或许是在这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阿曼决定再次来后海当一名冲浪店义工。在家人、恋人的不理解中,她一呆便是两年,从义工变成了全职的冲浪教练。



选择成为浪人大多是出于对冲浪本身的热爱,而当热爱成为工作,“白天冲浪晚上蹦迪” 的放纵生活自然无法长期维系,自律和坚持才是更具挑战的一面。



阿曼的一天开始于一场六七点的早浪,在完成上午的课程后,她会回家做饭、午休,下午继续冲浪和各种运动,晚上偶尔和膨友小聚,大多时候则是早早睡下。这种规律的日子听起来与许多人想象中的浪人生活并不相同,但却是真实。



规律并不意味着无趣,后海的生活节奏不快,在温暖的海浪和人情味中,这个村落也变得格外宜居。



两年间,阿曼从新人逐渐走向更多冲浪比赛,得到更多认可和自信。同时,作为冲浪教练的她会为自己实打实的劳动收获感到踏实,当小膨友、中年人表现出对冲浪的兴趣,请教她相关问题时,这个 95 后女生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在后海,世俗的成败定义似乎骤然失效,取而代之的是职业浪人们在热爱的驱使下冲向每一条海浪,内心的自得和归属感在海水包裹之下前所未有地强烈。


像阿曼这样在近几年来到后海的,被认为是新一代的浪人。更早的一些浪人有的去了更大的海滩,也有人选择留下,留下的人就在后海建立了诸如 “蓝夫”“沙卡冲浪”“亼樂”“马里布” 之类的老牌冲浪俱乐部。



Jerry 是马里布的创始人之一,在他开始冲浪的时候,没有教程,一切都需要自己摸索。


冲浪蜡是托朋友从国外带的,每次提着冲浪板乘公交都面临被拒载的风险。流通的不便和信息的匮乏,让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浪人们大部分会选择守着一个海湾。



早在 13 年 Jerry 来到后海时,除了零星浪人,会到访的几乎都是途径的上蜈支洲岛游客,活动范围也仅限村口。浪人们不常出村,后海便始终保持着世外桃源一样的存在,一直到疫情封锁的影响和冲浪入奥引发的关注,让后海在几年间吸引了几乎全国的冲浪爱好者。



热潮让不少以冲浪为生计的后海浪人生活得以改善,后海成为不少人练习冲浪的选择。在过去,马里布引入的冲浪板、产品几乎都是圈子里的内部消化,如今也终于有所起色。但更多的冲浪店没能等到这一天,早早地成为小众运动圈里不起眼的记忆。



这几年来后海冲浪的人越来越多,摄影师黄百也在不断摸索自己的拍摄技巧与风格,其中就包括帮浪人拍照。


对浪人们来说,照片则是检阅自己动作是否标准、对浪的把握的最佳途径。变化有些许无奈,但黄百也不那么在意,对他来说作品未必要向公众展示。毕竟从选择记录冲浪这项小众运动的那一刻起,他早已习惯只有少数人能理解他的作品。



以阿曼为代表的浪人们在选择全职的路上遭受过或多或少的不理解,日渐商业化的环境让生活成本逐渐提高,有的浪人选择将住所搬去附近的村庄降低成本,有的浪人选择更努力开展教学,闲暇时间的他们会自发地捡走海边垃圾。



后海与浪人们几乎一同成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让这项运动、这片海滩能够保持得更久,被更多人看到。


“等一个好浪。”成为浪人的第一课,是学会等待。


几乎每一天,都有人在群里问今天的浪怎么样,有时如果浪特别好,会发现群里一片寂静,浪人们早已纷纷走进海里,一秒都不会浪费。



为了争抢一道浪,甚至有的时候浪人之间会起一些争执,对浪规的不同理解很容易就引起矛盾,但后海的浪人们显得格外 love & peace 。这种包容来自于后海本身浪型的多样,即便是逐渐商业化的今天,新手游客们占据了海滩的主要位置,高阶浪人们仍然能够迎着浪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阿曼的膨友中,有曾经的藤球国家级健将,也有年收入几十一百万的平面模特、自媒体博主,有做外贸的典型富二代,也有之前在泰国创业成功,疫情回国摆烂的年轻人。许多人在经历过浪人生活后表示很难再回到城市中,但这样的生活继续下去似乎也未尝不可。



另外一句关于冲浪广为流传的话,是 “没有完全相同的两道浪”。能够克服不确定性的是反复的练习和累积而来的经验,一切的等待和重复都为了那个时刻:抓到浪站起来,在浪壁上感受到速度越来越快,刺激和紧张带来大量内啡肽和前所未有的快乐。


冲浪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的运动,但它的规则又格外明确——在海里,付出就会有收获。



一个合格的浪人不仅需要掌握运动技巧,还需要了解天气,了解大海的脾气。不少人慕名而来,在一些良莠不齐的 “教练” 教导下认为自己能快速掌握,这一点让不少浪人倍感担心,不仅担心潜在的危险,也担心一次意外会对冲浪行业所造成的影响。



相比浪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不羁、洒脱的形象,像阿曼这样的浪人们交谈内容往往都是动作心得、不同冲浪板的体验、前往不同地区冲浪的经验。在大海的磨炼下,他们往往充满耐心,格外专注,也在快乐的时刻能够尽情放松感受。



在后海的浪人们,与其说 “漂”,不如说是 “活”。


闹中取静的乌托邦因爱而生,也吸引了络绎不绝的人,变化和自由是根植在浪人们板上的精神,后海村也因这些浪人们逐渐找到自己的平衡。



冲浪能玩一辈子吗?或许不少人对此存疑,但对浪人们来说,只要热情还在,始终有值得学习、进步的空间等待自己挑战。


海浪的不确定性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感,以冲浪为由结交的膨友、走过的风景则构成了浪人们生活的意义。





幕后膨友

监制|卡卡/甘甘

主编|捷伦

摄像|睿凡

编导|00

剪辑|佳鑫

撰文|Patricia 

设计|朋朋


更多膨胀

膨友你好

开始流行的“感受自由”是什么?

膨友你好

今天我不羡慕任何人

膨友你好

能不能都别装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