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还表示,崔永元曾威胁过很多人,“你威胁出版社,不让出版刘震云的书,你威胁改编过刘震云作品的电影公司说,你们再跟刘震云合作,接着就整死你们,你威胁剧组的演员不让他们继续演《手机2》,否则就如何如何。”
他指责崔永元,“你利用公众的善良,以偏概全、绑架民意,你把税务部门和公安部门当成你的御用衙门了吧?这些部门稍不如你的意,你就在微博里破口大骂。你狂妄得还有边儿吗?北在哪儿呢?”
作者:大生刘蟾
原载微信公号明精舍
一
逻辑,一直是我们国家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我们从小就缺乏逻辑教育和训练。
导致的结果是,中国人普遍“逻辑差”、“不讲理”,理所当然容易“ 被洗脑”、“被忽悠”。
在公众事件的辩论中,逻辑尤其重要,有助于深入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可惜现实往往是网友们胡搅蛮缠不讲理,最后一锅粥、被带偏。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那么容易被舆论操控的原因。
今天被刷屏的,是冯小刚《十问崔永元》。下班后看了看,发现其通篇逻辑硬伤。犯了很多典型的逻辑错误。
冯、崔事件过程,不再赘述;冯、崔之间的过节,也不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这里将以《十问崔永元》为例,分析一下我们常犯的逻辑谬误。
二
首先大致归纳一下这“十问”。
原文中,每一问是一大段。我们来看看,这十段都说了什么?
第1段:《手机》主角严守一没娘、离过婚···他干的所有事你崔永元没有干过、人物关系也和你不同,因此,严守一≠崔永元,所以构不成对你的影射伤害,因此你是碰瓷;
第2段:既然你觉得受了伤害,为什么不起诉;因为你不起诉,所以你更是碰瓷;
第3段:文艺作品切忌对号入座,意大利黑帮都没有找《教父》,你就更不应该找了;
第4段:你反基因是为了卖你的产品;你不能光举报别人漏税,你也要晒你的税单;
第5段:中国电影发展不易,你却恶意抹黑电影行业和明星,明星做的善事比你多多了;
第6段:你不善良,因此你不是好丈夫和好父亲;
第7段:刘震云教育女儿、你说刘震云给你道歉,实际是断章取义,说假话;
第8段:你用一个合同,引起股市下滑,让亿万股民蒙受损失;
第9段:你不体面、你不如流氓、你是小人;
第10段:你没能力让《手机2》停拍,《手机2》已经杀青,永远存在。
通过归纳可以看出,这十段其实不是每段都有反问,不足“十问”,只是用了一些问的方式,自问自答,引出一个结果。这个在修辞里,叫“设问”更合适。
设问就是不管别人、自问自答。举个例子:
你是贼吗?——这是疑问。
你难道不是贼吗?——这是反问。
你是贼吗?当然是!——这是设问。
诚然,《十问》不是坐下来详密的推理反驳,而是冯导带着情绪的回击,自然夹杂辱骂和情绪。因此,关于辱骂和情绪的地方,我就跳过,不做分析。
三
下来我们逐条看一下在这篇回应里,冯小刚都犯了那些逻辑谬误。
第1段所犯谬误:混淆概念、语义模糊
这个是冯小刚的反驳起点。反驳明显很无赖,但是不容易指出其错在哪。其实这里是混淆概念、语义模糊。
日常生活中,人们能意识到影视作品影射某人,不会天真到把作品人物和现实人物完全对应、严丝合缝;反而恰恰是通过“突出的共同点”来产生联系和对应。看过《手机》的都知道,这个人物的工作、处境,不时能让人想起崔永元,甚至误以为这就是根据崔永元的故事改编。这就已经产生了影射效果。因此严守一≠崔永元;但是严守一明显影射了崔永元。
这里冯小刚混淆了“完全相同”和“影射”的概念,混淆了精确概念和大众理解的概念,进而得出认为“只要不是你,就不存在影射,就不会对你有伤害”。
客观说,这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比较无赖的做法。
这在逻辑里,是最常见的谬误之一。
四
第2段所犯谬误:循环论证、错误归因
循环论证的特点是:预设了一个前提A,得出了一个结论B;然后再用结论B去证明结论A。
错误归因的特点是:事物A和B之间,虽然有一定关联,但是不是因果关系。
把这两种谬误集中在一起,举个例子,就是:
预设小明是捡来的孩子,所以小明被爸爸打了;因为小明被爸爸打了,所以小明是捡来的孩子。
我们可以看到,冯导第二段的论证,就是集中了这两个谬误于一身。
预设崔永元碰瓷,所以崔没有起诉法律;因为崔没有起诉法律,所以崔就是碰瓷。
和刚才小明的例子一模一样。
实际上,崔不起诉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碰瓷和不起诉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更不能循环论证,因为没有起诉,就坐实了“碰瓷”。
四
第3段所犯谬误:个人怀疑
能出现这个谬误,有点小可惜。因为个人怀疑谬误,往往是缺乏专业性的表现。
个人怀疑谬误,就是由于个人原因、缺乏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这种谬误,在现实中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就是外行质疑内行。由于百度了一些零碎的医学知识,跑去和医生理论。这就是典型的怀疑谬误。
《教父》影射意大利黑帮,遭到黑帮威胁和谈话,这事儿我以前就听朋友说起过。不过冯导却说没有,并以此得出结论:黑帮没找过《教父》,你也不应该找我。
这里又犯了新的谬误:诉诸权威——即便黑帮不找《教父》,崔永元也有找《手机》的权利。
六
第4段所犯谬误:诉诸动机、斥之虚伪
这两个谬误,日常更是比比皆是,虽然很没有逻辑,但是很有蛊惑力。
诉诸动机,是人身攻击的一种。不就事论事进行分析,反而质疑对方的动机、出身、态度等。试图用抹黑人格的方式,来代替对真相的辨析。
小崔反转基因对不对是一回事,这个可以讨论;但是不能攻击对方是为了买土鸡蛋。这就太下作了。需要说明的是,人身攻击有时候不是直面攻击,也会通过暗示、诱导观众、背后捅刀子等方式进行,更让人防不胜防。
当然,这是大家最司空见惯的害人手法。《十问》里面到处都是,这里不再多说。
让崔永元晒自己的税单,这犯的是“斥之虚伪”谬误。
斥之虚伪的特点是:面对别人的指责,不去正面回应,反而通过指责别人来保护自己:“你别说我,你也有错···”可是并不能因为别人也有错,就证明自己没错了啊!
尽管在实际生活中,斥之虚伪很能转移公众注意力、很有效,实际上是严重的逻辑谬误。
爱国主义者最喜欢用这一套。
你批评中国游客喜欢在景点刻画,他们说外国人也喜欢在景点留名刻画——难道外国人犯同样的错,我们自己就可以不改正了么?
七
第5段、第8段犯的错误:诉诸情感
诉诸情感,就是通过操纵别人的情感,来代替讲道理。因为人很难保持理性客观冷静,人总是容易被情感冲昏头脑,所以很容易被煽动。
诉诸情感是发动人民群众批判一个对象的最佳武器。只要煽动情绪,人民群众就会替自己收拾掉对手。这个很可怕。
但是冯导第五段、第八段就发动了群众,把整个电影产业、股民和自己放到一边,把崔永元放到另一边,然后说崔永元抹黑了电影产业、害的股民受损痛苦···于是挑起电影产业明星和股民对崔永元的仇恨、对立。
这一招,真tm损,但是是政治斗争最常用的手段!!!太坏了。
八
第7段所犯的谬误:谬误谬误
谬误谬误的特点是:你发现别人的论证水平不高、或者有一个错误,进而认为他的观点都是错的。
到底刘震云是否给崔永元道歉,我们不知道;刘震云对女儿怎么说,我们也不知道。但是,即便这两个都是崔永元说错了,也不会影响小崔的观点——1、明星漏税;2、手机对我有影射、伤害到了我。
试图用论述的不足、知识性错误,进而反驳对方观点,这就是谬误谬误。
其余的第6段、第9段、第10段,就是宣泄情绪、骂大街,就像一些老油条张口闭口他妈的,没有分析的必要,此处就不再做分析。
九
总之,冯导这篇文的大想法是:
你说我错,我先不管我到底错不错,先把你搞臭、说你是撒谎精、坏人,因此你说我的那些,也就不足为信了。
实际上,这个大想法就犯了“斥之虚伪”谬误。
在具体“把你搞臭”的过程中,冯导犯的谬误大致有:混淆概念、语意模糊、诉诸恐慌、诉诸厌恶、诉诸动机、错误归因、谬误谬误、循环论证、人身攻击等等,可谓是非常典型的“集诸多逻辑谬误于一身”的文章。
当然,现实中,媒体公众事件,往往就是要没逻辑、搅混水才能获得舆论胜利。
但是不得不说,这在老话儿中,就叫做“混蛋、无赖、不讲理”。
王朔评冯小刚:
欺下必定媚上
在53届金马奖上,冯小刚凭借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得了最佳导演奖。他很动情地说:要感谢金马奖的胸怀,让我看到它的公正。
但就在6年前,因为徐帆在金马影后的争夺中输给了吕丽萍,冯小刚曾炮轰金马不公正。
不过,这也不是冯小刚第一次颠三倒四。
在他的人生信条中,规则可以随时更改,一切只是为了上位。曾被广大影迷视为反体制英雄的冯小刚,造反只是一种姿态,一种手段,最后,都是为了被招安。
世界是怎样被走野路子的男人抢走的?
在冯小刚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提到,父母在他很小时就离婚了,他和姐姐跟着妈妈过,他妈妈是印刷厂的保健医生,但身体不是很好,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冯小刚一直到现在,都宣称自己最爱吃开水泡饭就剩菜,是小时候太贫寒落下的重口味。
但冯小刚坚信自己会成功,因为他妈妈告诉他:“孩子,你会顺顺利利的,所有的苦难都让妈替你尝尽了,你有出息,我的罪就没有白受。”
这逻辑并没有问题。会把妈妈的这句“有出息”记上几十年的男人,必然会想尽办法出人头地。甚至一直到冯小刚已经功成名就时,他有一次谈到自己为什么喜欢高尔夫时,是这么说的:开车路过一片绿草如茵的漂亮场地,你就会告诉自己要努力、成功,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才有可能进入球场里打球,这是对很多年轻人的鞭策。
——“有出息”、“成功”,是冯小刚的人生目标,这和大部分屌丝青年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冯小刚高中毕业后进入部队文工团担任舞美设计,后部队精简整编,冯小刚被迫提前退伍转业。退伍后冯小刚到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做工会文体干事,正是这个时候,他结识了人生中第一个贵人:郑晓龙——就是《甄嬛传》的导演和总制片人,不过,他最划时代的代表作应该是早期的电视剧《渴望》、《北京人在纽约》。
郑晓龙出生于总后大院,是冯小刚羡慕的大院子弟。当时,郑晓龙在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主抓生产,谁想进中心,都要通过他,冯小刚对他非常恭敬,整天跟在他后面跑,最后,总算调到了电视剧中心当美工。说是美工,其实就是打杂的,平时的主要工作是场记、剧务,有时候给美工打打下手,如果需要群众演员时,他也可以上阵。
那时候有一部电视剧叫《凯旋在子夜》,里面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反派,一上场就被击毙的越南军官。剧组里的人跟冯小刚开玩笑说,看您长得特像越南坏人,瘦小干瘪、獐头鼠目,外加一排大门牙,你不演这个太可惜了。——于是冯小刚义不容辞地上阵了。
冯小刚明知大家伙的这个起哄有点刻薄,但是他不介意,只要有机会,他都愿意往上爬,哪怕这个机会多微小、多不堪。——这一点,和他早期电影里的小人物一样,在逆境中抓住每一个机会挣扎,笑着面对每一个为难和嘲讽,就是为了有权势者赐予的一点空间,更好地活下去。
和同时代的其他导演比起来,张艺谋虽然大器晚成但是科班出身,陈凯歌则生于电影世家,姜文演而优则导,只有一点美术底子又没受过专业学习的冯小刚,可以说是野路子出生。但是冯小刚比这几个人都有韧性及成功的欲望。其他三个人,在本质上,都是清高和骄傲的,是有所坚持有所不为的;但冯小刚早期,考虑的只是如何在这个圈子里活下去,他没资格清高。
和冯裤子有关的种种
1985年的某天,郑晓龙在片场空隙时,翻到一本杂志,正好看到里面刊登了王朔的小说《浮出海面》,就看了起来,他边看边笑,冯小刚在他旁边,也跟着边看边笑。
冯小刚问,这人你认识吗?
郑晓龙说:认识啊,是我很好的朋友。
王朔和郑晓龙出生在一个大院里,虽然比郑晓龙小几岁,但两人玩得挺好的。
冯小刚央求郑晓龙,一定要带他认识王朔。
后来,就由冯小刚做东,请郑晓龙和王朔一块儿在燕京饭店吃了顿饭。
从那以后,还在美工试用期的冯小刚,就改跟在王朔后头了。
王朔是冯小刚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也是他最重要的人。王朔亲眼目睹了冯小刚是如何从冯裤子走向冯大导的。
王朔一开始就不喜欢冯小刚,但是冯小刚很厉害,他天天王老师长王老师短的,显得自己特弱。王朔虽然痞,但是有个原则,不欺负弱者。于是也拉不下脸来赶他走,渐渐地,就混在一起了,甚至还带他进了自己的朋友圈。冯小刚特会做人,见着这个圈子里的谁都老师长老师短的,因为他知道,这个圈里,都是有点头脸的,跟这帮人套近乎,总不会错。
事实证明,他的确是个聪明的机会主义者。
在策划《编辑部的故事》的时候,冯小刚靠着王朔进了编辑组,该剧一共25集,冯小刚大概写了7、8集,剩下的基本上都是王朔写的,其他人写的都被毙了,是王朔帮着改稿,署上哥几个的名字。而冯小刚自己写的呢,也都是在模仿王朔的语言风格。
到了拍摄《北京人在纽约》时,本来也没冯小刚的份儿,但是郑晓龙顶不住王朔的说情,让他参与了导演。
包括冯小刚后期及现在都还合作的刘震云,也是王朔引荐的。
冯小刚还通过王朔认识了叶京,拍《甲方乙方》时,通过叶京无偿调到了一个营的坦克。
冯小刚那段时间是真爱王朔,能把王朔的小说一个字儿都不差地背下来;而且,除了精神上的指路明灯外,他也的确从王朔身边得到了很多实际的好处。他常常不由自主地就吹捧起王朔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经常把王朔夸得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
但是很快,冯小刚发现风声不对了。他和王朔共同成立的公司,连拍了3部影视剧,都被毙了。据说是因王朔遭到了全国性的行政打压,王朔只好出走美国去避风头、散散心。走之前他给冯小刚留下一句话:咱们分开吧,他们是冲着我来的。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
冯小刚听到这句话后,二话不说,就去执行、去自己活了。
《甲方乙方》上映时,原著王朔的名字被去掉了。这是根据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改编的,电影顺利上映,票房相当爆炸。冯小刚一激动,托自己的制片主任给王朔送去了5万块钱,权当版权费、精神赔偿费之类的吧。
王朔当场把5万块钱给扔了出来。
从此以后,两人彻底闹掰。王朔早就知道冯小刚是个功利的人,但是不可否认,他被冯小刚的赞美冲昏了判断力。冯小刚说“王朔对他的盛赞充满了警惕”,但实际上,王朔还是高估了冯小刚,这个人,不仅从他这里捞到了不少,在他最苦闷的时候,又一脚把他踢开了。
但是没过几年,冯小刚发现自己又得去找王朔了。
当时,他正筹拍《一声叹息》,是根据王朔小说《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改编的,如果没有王朔的认可,就没法进行。
王朔不接冯小刚的电话,冯小刚托遍了所有和王朔关系不错的人,都不管用。冯小刚急的裤子都要掉了,最后哭着找到了王朔的铁哥们叶京。
在叶京的劝说下,王朔终于同意和冯小刚见面。一听这个消息,冯小刚立马开车过去,结果激动得都迷路了。
冯小刚跟王朔签完《一声叹息》合同,结果第二天他就抱着叶京哭诉了!
原来,《一声叹息》是他第一次跟王中军、王中磊合作,他既想巴结王中军、王中磊,又想讨好王朔。而王朔最看不惯的,就是冯小刚这种怂样。结果饭局上,王朔就给他来了一下。
冯小刚哭着说:朔爷为什么那么不给我面子啊?人那么大老板掏钱买朔爷的剧本眼睛都不眨啊。王老板很大度,人家把给你的税钱都背了。结果王朔不冷不热回了一句:哎,人那么大老板也不缺这几万块钱。当时搞得冯小刚很下不来台。
据说冯小刚这次因《我不是潘金莲》向万达开火,是因和华谊签了对赌协议。虽然相识多年,但在王中磊和王中军眼中,冯小刚估计也只是个赚钱机器吧?
在冯小刚心中,《一声叹息》是他最看重的片子。因为这部电影不仅有他自己生活的缩影,也是他真正的转型之作。在这之前,大家觉得冯小刚只会拍搞笑片,但《一声叹息》不一样,是带有人文关怀的剧情片。
实际上,电影出来后,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也不错,还得了埃及一个电影节的奖项,冯小刚很是得意。但有记者问过王朔的意见,王朔却说:“在我的印象中,埃及电影节就相当于中国一个乡镇企业奖。”
因为王朔这句话,冯小刚又哭了。
为了王朔,冯小刚把这辈子的眼泪都哭光了。他那么在乎王朔,但又想超越王朔。有一次,冯小刚甚至憋不住问叶京:“如果我和王朔出去,哪个更受老百姓欢迎?”
叶京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十年后, 他创作、导演了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剧中的冯裤子被认为是以冯小刚为原型:长相丑陋、性格猥琐、欺软怕硬,又爱哭、爱占小便宜,最后做了导演。
这部电视剧里的其他人物,据说是以王中磊、王中军、海岩等那帮朋友为原型的,但叶京都不承认。唯有冯裤子,叶京很肯定地说:就是以冯小刚为原型的。
叶京为什么也那么讨厌冯小刚?首先当然是因为王朔,叶京和王朔是铁哥们,他因为王朔和冯小刚走到了一起,现在王朔讨厌冯小刚,他当然同进退;其次,冯小刚也坑过叶京。
在叶京筹拍电视剧《梦开始的地方》时,冯小刚说能帮他拉到投资。结果冯小刚跟投资人开黑价,把《梦》剧本投资谈崩了,结果连声招呼都不打,就没信儿了。
不仅如此,叶京还特意找了一个巨像冯小刚的演员来演冯裤子。
这位叫佟磊的演员,据说是叶京在一个综艺节目上看中的,他一看到,就惊呼:太像了!真是上天眷顾我!
不怕冯小刚生气吗?叶京的回答是:有什么好气的,按王朔的说法,干嘛不直接就叫冯小刚?
直接就叫冯小刚,或许能让冯小刚更下不来台;但不得不说,叫冯裤子,或许更能让冯小刚感到耻辱。
有人说,是叶京、王朔之流的嫉妒冯小刚的成功。是的,冯小刚终于成功了,终于成了他母亲眼中“有出息”的人了。但成功不代表一切,成功只能说明,他的确为了成功付出了很多,也舍弃了很多;他为成功努力过,也妥协过。而这种舍弃和妥协,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做的选择。
“成功嫉妒论”的人,本质上和冯小刚是类似的,觉得“成王败寇”,认为只有成功了,只要成功了,就会人人称羡。但冯小刚最近因《我不是潘金莲》所经历的风波,恰恰说明了并非如此,他那时候舍弃的和妥协的东西,正是我们真正尊重的东西。
让冯小刚最激动的,应该是这几年,他和王朔又恢复了合作吧!
欺下必定媚上,冯小刚两样都很擅长
冯小刚丢掉了什么?冯小刚又妥协了什么?
从他那时候疏远王朔开始,我们就知道,这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
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冯小刚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为了给片子争取过审的机会,他请高级干部吃饭,席间不断地拍马屁:“您是谁啊,您是站天安门城楼上,看看北京城这边说这边灯太多有点晃眼,这边的灯就都要立刻给灭了。”
肉麻吗?谄媚吗?
可人家是为了让片子过审,为了热爱的事业丧失尊严,这是冯小刚向读者展示他的悲情形象。
今年《我不是潘金莲》上映时,他又不断强调电影的尺度是多么大,差点过不了审查。于是在和李安的电影对谈中,又一次感谢领导:我非常要感谢电影局和张宏森局长。《1942》《我不是潘金莲》这样的电影能上映,电影局承担了很大的责任和压力,感谢为我扛雷,为中国导演扛了这些雷,这就是一份担当。
但实际上,读过原著的人都知道,《我不是潘金莲》实际上早就规避了雷区,李雪莲算哪门子“冤民”,里面的官员哪个又不对她态度很好,“毕恭毕敬”?
冯小刚肯定不喜欢这种批评,觉得这么说的人是在害他。
当年一九四二上映时,冯小刚就怒斥这种阴谋者:有的人说,你丫不牛逼,你牛逼你拍“一九六二”啊,我觉得这种话说的特别孙子,这种人就是希望你什么事都干不成。
我们不逼着你拍“一九六二”,但是你也别老打着“差点过不了审”这种幌子,来骗取情怀和票房,好吗?
有人说,电影圈里都知道,冯小刚在影片审查上有金手指。不仅冯小刚有办法让自己的作品都过关,别人的电影多次修改还是不过审时,冯小刚指点一二,再过审多半是八九不离十了。
因为冯导很知道“上头”要什么。
混到了主流艺术家位置的冯小刚,应该很庆幸自己当时及时下了王朔这条船吧。
但是王朔这个老朋友,还是挺了解冯小刚的。王朔在参加《锵锵三人行》时,说了一句话:欺下必定媚上。
冯小刚自从成名后,就很会欺下。
《唐山大地震》上映时,孙海英称拿着冯小刚送的票都没去看,彻底惹毛了冯小刚。连发三条微博,指孙海英被激情烧坏了脑子。
《一九四二》票房惨败,他撕观众,说观众根本不懂什么叫好电影;
《私人订制》口碑仆街,他撕影评人,称跟影评人势不两立;
《老炮儿》上映时,他撕排片不够多,撕同期上映的《恶棍天使》,撕和他同台接受采访的邓超只会说些无聊的私生活;
当然,他还撕看盗版的群众“畜生不如”,撕记者挑拨离间,撕网友“胎里带着坏”……当然,还撕过“屌丝”。
有人说,为什么冯小刚那么恨“屌丝”这个词,因为他自己就曾经是屌丝,他看到这个词就想到自己。
嗯,其实屌丝听着比冯裤子还好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