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记丨河北省会漂流记:中国最大的庄为何成了终极赢家?

王戡 新三届 2020-08-17


原题

河北省会漂流记




作者:王戡

原载《凤凰周刊》总第699期



摘要:河北省会在20世纪内迁移11次,省政府迁移次数更是数不胜数,直到1968年尘埃落定。


一群西方人聚集在保定府火车站站牌下,拍摄时间在1915年到1920年之间



河北省会在1968年春由保定市调整到石家庄市,省级机关随之搬迁。

省直机关干部王德彰在此前的省会天津、保定都生活过,比较之下,他对“工人阶级队伍比较坚强”的石家庄非常满意,“切身感到这里比保定更有安全感,呼吸都舒畅”。

省城市建设局设计院的建筑师左家新另有一番感触。1954年,河北省计划将省会迁移到石家庄,他作为工作人员对这里的城建、路网进行过可行性研究,一年后计划暂停,没想到十多年后又会回到当初的轨道。很快,他就投入到新省会建设中去了。

河北省会在20世纪内迁移了11次,省政府迁移的次数更是数不胜数。这一切终于在1968年尘埃落定,石家庄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省会,至今已经有51年没有发生变化。河北省内名城众多,清代省会保定、战国赵都邯郸、工业重镇唐山……个个享誉全国,省会最终落在年轻的石家庄,虽有机缘巧合,却也是大势所趋,其间因果耐人寻味。


省会是只慵懒的候鸟



“李伯相使节定于本月初二日移驻保定省城过冬矣,并云二十四日作书时天未大冷,河水亦尚未冰云。”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四(1874年12月12日),《申报》的津门信息版块刊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李伯相”是李鸿章,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的个人动态能登上上海的报纸,与直隶省会的特殊建制有直接关系。

直隶在明代和清初称为“(北)直隶地方”,总督治所先后设在河间、真定。康熙八年(1669年)正式称省时,省会设在保定府。鸦片战争后,中国步入“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直隶省也无法置身事外。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允许英、法、俄各国设立租界。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政府设立“三口通商大臣”,驻节天津,兼管辽东牛庄、山东登州两处通商口岸,受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拥有“遇有要是,准其会同三省督抚府尹商同办理”的权力。

在有钱有兵才有权的晚清,“商同办理”形同具文。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教案,民众烧毁望海楼法国教堂、杀死法国领事和教士,引发列强抗议。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无力招架,待到直隶总督曾国藩亲临天津处理,才将事态平息。事实证明三口通商大臣“有绥靖地方之权,无统辖文武之权”的窘境。事后,清政府参照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的前例,将三口通商大臣交由直隶总督负责。

问题来了,三口通商大臣若不驻在口岸,显然难以处理涉外事务。但保定作为直隶总督驻地已经有二百年之久,且在洋务运动以来兴办了不少实业,作为一省中心也不可轻动。清政府对此自有办法,发布上谕要求直隶总督“每年于海口春融开冻后,移驻天津,至冬令封河,再回省城”。从此,直隶省会一分为二,历任总督都要视气候变迁,每年在天津和保定之间迁徙。无怪乎个人动态不但成为新闻,还要特别指出河水是否冰冻。

各国省会、州府不乏分开设置的例子。如马来西亚各州,既有州政府所在的首府,也有苏丹驻节的皇城,但像直隶省会这样实施候鸟式迁徙的极为罕见。没过几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就借口上谕所称“如天津遇有要件,亦不必拘定封河回省之制”,不再回保定办公。

这一决策背后,是保定与天津之间城市地位的此消彼长。天津自开埠之后,逐渐成为华北经济中心,“地当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车”,远胜闭塞的内陆城市保定。李鸿章时代,直隶总督署尚留在保定,天津的办公地点称之为“行馆”。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新任直隶总督袁世凯索性上奏朝廷,将总督衙门正式迁到了天津。民国北洋政府时期,无论作为军事首长的直隶督军、督办,还是作为民事首长的直隶巡按使、省长,都长驻于天津。

1928年6月,完成北伐的国民政府将直隶省改称河北省。此后数年,省会驻地变化无常。先是因天津改为行政院直辖的特别市,河北省会计划迁回保定,结果遭到天津市民反对。执掌华北军务的第4集团军前敌总指挥白崇禧,则认为“天津乃一商埠,偏处海隅,与列强租界毗连”,坚决反对天津继续做省会。折冲之下,河北省会没有留在天津,也没有迁回保定,反而变成了北平。

1930年中原大战,张学良率东北军入关占领平津,于10月间下令将河北省会迁回了天津。到了1936年6月,为因应前一年“华北事变”带来的国民政府中央军南撤,保定终于再度成为了河北省会,西北军将领冯治安担任省主席。

此时的保定早已衰落。其首县清苑的县志中哀叹:“昔日大都会遂为寻常县治矣,政变以来,省属移津,布、按各署一切罢废,仅保定道尹旋亦废之,仅留县署及公安局,几与外县等夷,或尚不及繁盛一镇。商贾亦因之凋敝。”保定城关居民在民国初年仅有4万余人,到再度成为省会时也只有8万余人。


省政府在省外流浪



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在1934年讨论河北省会驻地时,认为虽然北平是文化古都,天津商业发达,但是比起保定位居全省中心、交通便利的优势,仍然有所不逮,因此决定将河北省会迁回保定。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当初的判断成了先见之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保定设立行营,使保定在省会地位之上,又多了一重华北抗战军事中枢的身份。

好景不长,1937年9月24日,防守保定的中国军队第2师、第47师撤离,河北省会落入日本军队之手。在此之前,河北省政府已经随着省主席冯治安的队伍撤走。此后八年间,河北省先后五任省主席都由军人兼任,且都出自冯玉祥国民军系统,他们或回到河北省内游击,或者在河北省外抗战,而省政府也随着他们在省内外流浪。省会保定成了一个遥远的符号。

1938年6月,冯治安将省主席交卸给了老上级鹿钟麟,后者同时兼任河北游击总司令,担负着开辟敌后游击区的重任。鹿钟麟在湖北武汉搭起军政班子,到河南洛阳接收了冯治安省政府的工作人员,以及运出省外的1000万元河北省银行纸币,以此为基础开始征程。

鹿钟麟率领省政府从洛阳出发北渡黄河,绕过晋城、长治、辽县,向东翻越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又趁夜潜过平汉铁路,在1938年9月抵达河北南宫,在北杜村开府办公。一时间,南宫成为河北敌后的中心,不仅得到八路军的支持,连另一位在敌后坚持的国府大员、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也曾赶到南宫开会,共商敌后抗日事宜。

团结维持的时间不长,鹿钟麟与民政厅长张荫梧、冀南行政公署主任杨秀峰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三方不仅各自办理学校,招收学员培养干部,还分别向各县派遣县长,加上伪政权的官员,冀南地区出现了一个县有4个县长的奇观。

日军也不会放任鹿钟麟的省政府在河北坐大,连续发动扫荡予以打击。鹿钟麟虽然有“冀察战区总司令”的名头,但却没有多少能切实掌握的兵力。日军围剿之初,鹿钟麟尚能在南宫、冀县一带周旋,后来只能向西撤退,经过22天艰苦跋涉,又回到了太行山区。途中大小官员纷纷离队,最后整个省政府只剩下一个秘书梁霭然,立即被鹿钟麟提升为主任秘书。

随着国共摩擦日益白热化,国民党军敌后部队陆续被挤出河北,鹿钟麟也只能离开太行山返回洛阳,将省主席和省政府交给了庞炳勋接管。后者身兼第24集团军总司令、河北省政府主席兼省党部主任,在河南林县、山西涉县与河北磁县之间的山区打游击。

据省政府秘书长胡梦华回忆,当时国民党军在河北省仍有实力,“占领7区正定县、8区冀县、9区吴桥等几个零落的村庄及濮阳等几个县的一小部分”,但已经相当衰微,“张荩臣、邵鸿基、张国基、丁树本4个行政专员都只带领有限的保安部队,东奔西窜,朝不保夕”。因此他向庞炳勋建议,“如果现在省府就随军行动,帮不了你的忙,反而增加你的累赘”,不如将省政府留在洛阳。庞炳勋欣然同意,直到他于1943年5月兵败被俘。

此后,接任庞炳勋第40军军长一职的马法五,也代理了他的河北省主席职务。河北省政府仍然留在洛阳,一直延续到1944年。4月,日军发动“一号作战”,攻占许昌,威胁洛阳,河北省政府迁往陕西西安,继而疏散到眉县。

1945年7月,继任省主席孙连仲在眉县就任。一个月后,日本投降,抗战胜利,河北省政府先回到西安,又抵达郑州,但最终没能顺利衣锦还乡,国共冲突的白热化打破了他们的希望。1945年10月,准备接收河北的国民党军在邯郸被八路军击败,前代理省主席马法五率部起义。

集中在新乡的河北省政府人员无法通过陆路回省,只能等待飞机陆续空运北平,在城内铁狮子坟临时办公。直到1946年7月,河北省政府才再度在保定挂牌,结束了在省会外长达9年的流浪时光。但仅仅15个月后,随着国共战争局势的变化,河北省政府再度离开省会,转移到北平,最终跟随傅作义将军一道接受了解放军的和平改编。

石家庄新貌


工业与历史的抉择



1947年11月,解放军华北军区野战军攻占石家庄,总司令朱德称赞为“夺取大城市之创例”,并称此战“敌人动摇了防守大城市的信心……我们自己却更有了打大城市的信心”。

1948年9月,解放军占领保定之后,人民日报社论称赞“收复华北一大名城……不独人民的石家庄更加安如磐石,保定亦永远为人民所有的”。由此可见,保定与石家庄在当时便有相提并论的资格,石家庄的特点是“大城市”,保定则只是“大名城”而已。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省会是一省经济发展的带头人,选择什么样的城市作为省会,与一个省如何定位未来发展方向直接相关。1950年代,河北省委就认为拥有10万人口的保定“建设工业的条件缺乏,将来很少可能成为工业城市”,“省会设于保定,实难适应新的领导任务”,从1952年起,接连请示华北局,希望将省会迁移到有27万人口的“典型近代工业化城市”石家庄,充分体现了河北省委对自身的期盼。

1954年,中央批准河北省会调整到石家庄,省内立即启动了新省会的建设规划。但一年后的1955年8月,中央因为经济困难,提出“厉行全面节约,反对一切浪费”的指示,营建新省会和搬迁省级机关也在其中,河北省会在1949年之后的第一次搬迁企图至此告终。

但是,河北省对工业省会的追求不但没有结束,甚至更上一层楼。1952年,察哈尔省撤销,省会张家口划归河北省。1955年,热河省撤销,省会承德划归河北省。但这两座省会地处边陲,论经济发展还不如保定,自然不是河北省迁移省会的目标。这一波行政区划调整的浪潮,却启迪了河北省。

1956年4月,河北省委向中央提交《建议中央将天津市与河北省合并为一个建制,并以天津市为河北省省会的报告》,将目光瞄向比石家庄更大的工业城市天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河北省委的努力下,1958年2月,全国人大同意将天津市由直辖市改为河北省辖市,4月河北省人大就通过了将省会迁往天津的决议。各种工程随之展开,左家新回忆道:“我院是工程的先行者,马不停蹄地到津后即接受了省会会堂、会议楼、宾馆等多项工程建设项目。”

河北省会设在天津9年,终于在1966年发生变化,天津再度成为直辖市,河北省会调整回保定。但在当时的政治局面下,省各机关能够回到保定办公,全看自身实力。省委、省人委进驻了保定市区,其他单位则星散于保定周边,河北省档案局原局长冯世斌举例“如省卫生厅,驻涿县;省粮食厅,驻望都县;省教育厅,驻定兴县;省林业局,驻易县。有的单位规模大、人员多,只好分散几个县办公”,省机械工业厅直接去了石家庄,省基本建设局无处可去,索性留在了天津继续办公。

这样的局面显然难以维持,终于有了1968年再次将省会迁往石家庄之举。虽然此后省会再无变化,但仍有未成的波折。1972年,河北忽然动起了念头,要求将省会再度搬回保定,最终因周恩来批示“省会不要再搬”而告罢,成为20世纪河北省会漂流记的最后一幕。

保定新貌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河北故事

河北省会再从保定迁出,落到地球最大的庄董保存:1968年河北"磁县事件"始末
绝密"堆山工程"与河北满城汉墓的意外发掘高晋占:我所经历的饥荒岁月
高晋占:寒假时回家过年的辛酸记忆
甘铁生:白洋淀诗人群落的开心年月
潘婧:一个白洋淀女文青的心路历程诗人芒克:我完好无损地活到现在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