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0年代丨朱今天:我为故宫修宝库

朱今天 新三届 2020-08-25

        

作者简历

作者近照


 朱今天,北京师大二附中老三届,内蒙古插队知青。教化学二十年,土建工程师二十年,服装设计二十年。现居北京。


原题 

我为故宫修宝库




作者:朱今天


 
故宫的文物有上百万件,放展区的不到5%,其他大量文物贮藏在不开放的殿堂里,对于脆弱的丝绸、纸质品很难说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如果遭遇突发火灾地震等灾害,对所有宝物都可能是灭顶之灾。

1990年,故宫内地下文物库一期工程竣工,建筑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二期工程从1994年开始,到1997年完工,建筑面积达17000平方米。二期工程出了问题。

地下文物库的位置似乎是个秘密,在故宫工作的人忌讳说,怕小偷听见,其实大概审视一下卫星图就不难判定。

 
也能从网上查到: 
 



至于图中位置是否真实,我不予评价。
 
地下珍宝库建筑结构是特殊的双层设计,库房架空在“外壳”里,主要目的是防潮,地下水气如果有侵入的话可以从夹壁墙排出。另外,可缓解地震压力,也有防核弹的意思,其实按现代武器水平,这个“浅埋式”的宝库的防护能力有限。

作者绘图

 
地下珍宝库顶板厚度近一米,又距地面有X米,就是坦克在上面碾压也没问题。

不过,混凝土浇筑的顶板裂了,裂痕呈规律性分布,有的细如发丝,有的贯通整个顶板,这是很难容忍的工程事故。故宫基建处召集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多方分析事故原因,最终没有任何一方承认是自己的责任。

按说责任很明显,是施工方的问题。近一米厚的大尺寸现浇混凝土在建筑业被称为“大体积混凝土”。水泥与一部分水分在固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水化热,当混凝土表面基本固化后,内部热量难以释放而产生更大膨胀,甚至“撕开”表面混凝土而产生裂纹。建筑业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经验在多方面控制裂纹的发生,但是这一次,裂纹还是产生了,而且是国家的珍宝库。

施工方可以拿出一系列证据证明自己一方采取了应有的防裂措施。事情闹大了似乎对任何一方都不光彩,于是会议结论是:该质量事故不影响工程主体结构的使用功能,对裂缝进行注浆堵漏处理,防止渗漏。他们找到了我,认为我是防水“砖家”。

我自进入建筑业若干年来,一直专研防水材料的性能,也进行过一些工程的堵漏工作。当时在建筑业像我这种化学专业的技术人员极少,我看建筑材料总要习惯性的看到它分子水平,所以研究防水材料有独特优势。

我观摩过一次现代水准的堵漏工程,那是北三环路边上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楼地下室漏水。说来惭愧,这是中国建筑业最高科学机构,自己的楼却漏的稀里哗啦,地下室要穿着胶靴蹚水进去。地下室裂缝是由于主楼与地下裙楼不均匀沉降造成的。按说一个高层建筑的地基状况如何,设计单位是经过地质勘探的,楼体有多重也应该有计算,让你设计的地基底板厚度本应该能承受沉降变形。总之,尴尬发生了。

作者绘图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请来的是做事严谨的德国专业堵漏人员。注浆堵漏技术国内也有,都是土法上马,德国人用的是专业注浆嘴,一美元一个,一次性使用,就永久埋在墙体裂缝里了,用量很大,中国人花不起这个钱。压力注入裂缝的化学浆大都是环氧树脂成分,还可以含有遇水膨胀物质等等,有很多专业讲究。国内只能买到普通的环氧树脂,我们在首都机场等工程堵漏用过。

在故宫珍宝库堵漏,也是这个方案,而且是用我们自制的设备,空压机供压,压力大。德国人把他们用的人工加压设备给我们留下了,做得很精致,但是在故宫这么大的堵漏工程不实用。

普通型环氧树脂粘度大,对比较宽的裂缝最适用,对珍宝库顶板那些细的裂缝进行注浆只能走个过场,没有可能把细如发丝的裂缝灌满,加稀释剂也只能有限的改善流动性。有一种流动性似水的注浆材料因为用量小,在国内买不到。我如实向故宫基建处告知,可靠的补救是等我们注浆后在整个顶板再涂刷一层防水涂料。这属于额外开支。当时市面可用的有聚氨酯防水涂料,性能类似橡胶,抗裂性、抗水性、耐老化性都比较好,每吨大约1.5万元,用量估计10吨,也可以用低档的氯丁橡胶沥青防水涂料,就是沥青里掺了些液体橡胶成分,掺了多少?不好说,抗裂性,寿命都比聚氨酯相差了许多,价钱也便宜,每吨大约4千元,两种选择相差十几万元。这点钱,搁现在不是事,大把的钱扔给非洲兄弟都不用眨眼睛,那时候就是事。

基建处处长是个很好的老干部,对我们一再表示这珍宝库是百年大计,我们不能留下后患对不起子孙后代。珍宝库是国家按预算拨款,这十几万额外经费要申请上报,必定要说明原因,惊动了高层怎么办?

最终确定使用的是那种低档便宜货,这种产品现在早就淘汰了。这是我心里的痛。这笔经费最终是怎么解决的我不清楚,军统里有句话:不该问的就别问。

进故宫,因为要工作一段时间,发临时工作牌,通常是从西华门骑车进到工地,也可以从神武门进,走工作人员通道。故宫西侧有大面积的不开放区,多数宫殿像是清朝时期到现在就没有油漆过,陈旧而苍老斑驳,《我在故宫修文物》拍摄的可能是这片地区。故宫太大,工作人员在里面主要靠自行车,我从西华门骑车横穿过游人开放的故宫太和门前广场到东华门,因为有证,没人拦着,我就是有意炫耀也没人理我,一辆破自行车而已,又不是美女开大奔,别人还以为你是给故宫扫地的呢。

工程竣工后,基建处长请我下了珍宝库一趟,里面恒温恒湿,对老祖宗留下的文物真是好的归宿。从内部已经看不到顶板,是不是防水堵漏很成功,到底能顶多长时间,我心里没底。处长不说,我也不问。

 
据说,这是珍宝库的入口。想倒腾出点东西来,手续很多。抬头三尺,说不定还有无人机盯着你。

别瞎琢磨!

2020.1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二维码打赏吧


九十年代

谢悦:我们请董文华唱响《春天的故事》
张大青:三个美国人策划一票京城绑架案
高永伍:海南处置积压房地产亲历记
刘澜昌:罗湖桥那边的记者生涯
熊晓杰:杨小姐
张岳庚:在北极守望北极熊
张岳庚:我两次从南极归来
温铁军的"三农"往事:世纪困境应做何解?
老鬼:姜傻子一定要在草原咽气
文一:工业革命,中国做对了什么?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