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享家丨庄稼婴:​你是怎么成为左派的?

庄稼婴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庄稼婴,1953年生于上海,曾在黑龙江插队,自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后,任教于上海外贸学院。1982年移居美国,获加州大学博士,1987年以来在美国高校从事外语教学和院系管理工作。曾在国内多个刊物发表小说和散文。

原题
你是怎么成为左派的?





作者:庄稼婴



有人的地方就有左中右,你属于哪一派?你又怎么会认同那派的“理”?是凭感觉,还是靠理性推断?

 

这些,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试图回答的问题。左中右的定义各国不一,海特评论的是美国的左派和右派。

 

海特教授目前任教于美国纽约大学,其研究重点之一是心理学和政治见解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海特疾呼,必须建立一个平等、宽松、互相尊重的政治对话环境,以保证多元政见的共存。海特的努力受到知识界和思想界的肯定,他被称为美国当代的顶尖思想家之一。

 

乔纳森·海特

 

道不同不相为谋

志不同不相为友

 

不同政见的共存是多元文化的必然。

 

在科技不太发达的昨天,公众发言渠道有限,某一政见往往要通过正规媒体,才得以广泛传播。经过媒体的筛洗打磨,带有狂热、歧视、仇恨的言论都不再那么杀气腾腾,被披上了温和的面纱,哪怕政见不同,也不至于引起强烈反感。各种声音就此传入大众的耳朵。

 

信息时代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公众平台比比皆是,无论谁,有话要说,手指点一下,秒内传遍全球。缺点是,人是感性动物,三思而后言者并不多。

 

世界上多数的地区安宁祥和,然而一旦上了社交网络和公众平台,那里却战火熊熊,24小时语言暴力滚动,语言厮杀不断。

 

火气大的,脾气暴的,喜爱制造混乱的,或许会纵身跳入语言大战。一般人,司空见惯,对无法接受的言论,不看或者拉黑,眼不见为净。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

 

于是,今日的天下,朋友圈割据。我们散落在封闭的小圈子里,跟意气相投的人热烈交谈。我们自以为正确的观点得到无数次的肯定,上升到绝对的真理,不知不觉地成了我们的偏见,局限了我们的视野,固化了我们的思维。我们不再关心,甚至都搞不明白,别的圈子在关心什么,以及他们关心那些事的理由。

 

性格影响政见取向吗?

 

美国有一个热门的讲演平台,TED Talks。TED 是Technology (科技)、Entertainment (娱乐)、Design(设计)的缩写。这一平台旨在传播有见解、有创意的想法,经常邀请科学、技术、教育、商业和创作界有影响力的专家在18分钟内讲述一个新颖的想法。全球的听众可以免费收听这些讲演。

 

海特教授也被邀去TED Talks做讲演。讲演中,他对听众的政治取向进行了简短的调查。调查发现,90%以上的听众都把自己定位于开明的自由主义派(美国左派)或偏左的中间派,剩下的是保守主义派(美国右派)或偏右的中间派。

 

海特对这一结果并不感到意外。因为社会心理学发现,就性格而言,好奇心强、适应力强的人思想较为开放,他们喜欢新的经历和新奇想法,乐意接触不同的人,了解多元世界,也容易接受政治左派提倡的社会改革。然而,追求“新”,有可能让他们忽略稳定、可靠、传统、秩序和常规。

 

生活中也同样,我们身边难免有几位这样的朋友熟人,求新多动的性格,使他们不按常理出牌,生活搞得杂乱无章,还给家人朋友平添了几分担忧。

 

一旦了解了性格的作用,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另有些朋友总是去同一家餐馆进餐,点来点去永远是那几样菜。他们缺乏奇思妙想,甚至枯燥无味,可是这样的朋友我们依然喜欢,因为他们四平八稳,不会忘了约会,也不会突然辞了工作去写诗。

 

这些稳定、可靠、重视传统、秩序和常规的人,比较认同政治右派的政见。这并不表明他们对新思想毫无兴趣,而是新旧发生冲突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变化会不会打乱现状?他们是保守的,谨慎的。

 

海特提醒听众,如果TED Talks 的听众和讲演者十有八九是自由派,那就意味着,领先的科学、超前的想法、创新的艺术、技术、设计等等,只在喜爱新奇、追求社会进步的人群中传播,对普通民众毫无影响。同样,维持现状、回归传统的声音,也只在保守的人群中迂回不绝。

 

鸡同鸭讲


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分离已经伤害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两派隔绝,误会和偏见剧增,大家变得没有耐心去倾听对方的话语,对立派的一言一行在他们看来都荒唐可笑,不可理喻。

 

不戴口罩,不得入内

 

疫情肆虐,政府规定在公共场所有必要戴口罩。然而,在有些地区,戴不戴口罩成了自由派和保守派的标志。有些保守派坚决不戴,理由是,政府管得太宽了,命令大家戴口罩干涉了个人自由。再说,疫情真有那么严重吗?是不是阴谋党派编织的谎言?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既然有保守派兄弟反对戴口罩,为了江湖义气,也得跟他们站在一条战线上。

 

参与不参与反对警察暴力,也成了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分水岭。在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抗议中,出现了打砸抢。某些自由派解释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黑人兄弟饱受歧视之苦,无非是借助打砸抢来获取社会关注,我们要同情他们,不要谴责他们。

 

双方都荒谬得够可以,网上骂声一片,自由派保守派都义正辞严,指责对方缺乏理性。

 

人们为什么不去理性思考?

 

人类与动物的显著差异在于,人天生具有理性思考的“潜能”,关键是潜能不等于能力。人有希望成为理性的人,也可以停滞在不理性状态中。

 

那么,人们在判断是非、善恶的时候,是根据理性,还是根据感觉?

 

海特做了一项研究,向人们提出一些道德问题,如:你认为同情弱者是美德吗?你认为爱国主义重要吗?你认为即使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可以做令人厌恶的事情吗?

 

在人们回答问题的时候,研究人员记录下他们的反应时间,并扫描他们的大脑。结果发现,人们给出答案的速度非常快,大脑激活的方式显示,几乎没有人一开始就启动理性思维。如果有人提到原因,那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回答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人们判断是非、善恶的时候,直觉情感第一,理性推断第二。直觉情感是无意识的,理性推断是有意识的。海特的结论是:人类的理性不是与生俱来的。

 

此外,万一感觉和理性发生冲突,人们普遍是跟着感觉走。海特常用大象来比喻感觉,骑象人来比喻理性。骑象人看上去在指挥大象,但是人跟大象不合的时候,大象必定不听人的指挥,自顾自地去它爱去的地方。

 

由此可见,理想的人,是理性的;现实的人,如西谚所说,只不过是情感的奴隶。 

 

道德直觉和道德判断

 

道德观是人类分辨是非、善恶的原则,建立在直觉、情感和理性推理的基础上。

 

汇总了各种研究结论,海特和其他几位心理学家构建了“道德基础论”,其核心内容是“道德直觉”。

 

海特发现,道德判断分两步进行,“道德直觉”是第一步,“理性推理”是第二步。第二步的作用是为了说服自己和他人,第一步的判断是正确的。

 

以此为出发点,海特提出,要改变人的想法,应该从第一步入手。不要诉诸他们的理性,而要诉诸他们潜在的道德直觉。

 

道德直觉围绕哪些主题?

 

一开始,海特和同行打算用道德基础论来解释不同文化中的道德差异。结果发现,文化虽不同,人类道德直觉却十分相似。他们归纳出六个人类共有的、普遍的道德主题(即道德系统)。

 

1)照顾/伤害:跟人类是哺乳动物有关。人类依恋能照顾关爱自己的群体(如家庭、社团),也不喜欢见到同类受痛苦或被伤害。这些直觉是善良、温柔和具有养育之美的基础。

 

2)公平/欺骗:跟互惠和利他主义有关。由此衍生出正义、权利和自主的观念。


3)忠诚/背叛:强调群内成员的互相忠诚,这与人类长期的部落生活、合作、联盟有关。其他动物可能群居在较小的集体中(如家族),人类的群体可以很大(如社团、党派、国家)。忠诚是爱国主义和自我牺牲的道德基础。


4)权威/服从:来自动物社会悠久的交往共存历史。人群部落往往由年长的智者领导,由此构成了领导、权威、追随、服从的道德观念,比如,应该尊重权威、尊重传统、遵守社会秩序、服从等级关系、接受社会角色、履行义务职责等等。

 

5)圣洁/退化:起源于宗教,旨在追求精神和肉体的纯洁,避免污染亵渎心身的不道德行为。这些观念已被延伸至宗教之外,如维护政治思想的纯洁性,不受其他思潮的影响。

 

6) 自由/压迫:指的是人们对统治他们,限制他们自由的人产生的反感和不满。反感、不满、仇恨会导致反抗。这一道德主题可能与“权威/服从”发生冲突。


道德基础问卷


为了调查不同政见的人如何看待上述道德准则,海特和同行设计了《道德基础问卷》。有23000多名美国人回答了问卷。


调查结果发现,自由派普遍认为三个主题(关爱、公平、自由)比较重要,其他主题(忠诚、权威、圣洁)则不那么重要。保守派却觉得所有主题都重要。


同样的问卷还被用于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东欧、西欧、拉丁美洲、东亚、南亚、中东地区。测试结果相似。


由此可见,自由派重视互相关爱、社会公平、个人自由、弱势群体、多元社会。至于群体内的忠诚、服从权威、保护传统、保证理念的纯洁,在他们看来,没那么重要。


保守派则觉得所有主题都重要。除了关爱、公平、自由以外,他们提倡群内的忠诚,维护群内成员的利益,尊重权威和秩序,保证纯洁的群内理念。如果有必要,牺牲群体内外一部分人的利益也无妨。


道德直觉轻重和政见取向

 

这项测试表明,无论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都没有完全摒弃某个道德主题,差异在于哪些主题对他们更重要。也就是说,人们在判断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会综合考虑不同的道德主题。人们意见的分歧在于给予某个主题或轻或重的分量。

 

海特得出结论,以道德直觉来看,保守派比自由派更宽容,他们认为所有的主题都有价值,而不是特别重视某一主题。

 

道德直觉也可以解释近年来美国保守主义的发展,各个道德主题并重,比较适合各个族群的口味。美国选民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道德价值在投票,不少人认同社会制度、秩序,群体内的忠诚,以及传统的宗教和家庭价值观。

 

相对而言,自由主义基于关爱、公平、自由提出的某些法案,被保守派视为过激。他们认为,扩大公共援助,取代了家庭内的照顾关爱;推行福利计划,破坏了传统的家庭生态,家长可能会不负责任;允许学生起诉老师,削弱了课堂权威等等。

 

海特提醒自由派,应该给予其他道德主题足够的重视,谨慎行事,从而使社会变革为最多的公民带来利益。

 

这并不意味自由派的提议都是错误的,社会进步有时候需要一些超前激进的政见举措。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美国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禁止华人劳工进入美国。这体现了那个历史时期民众“群内忠诚、宗教圣洁”的保守道德观,导致华工在美国受到歧视、欺凌、压迫。如果没有自由派数十年坚持不懈地质疑挑战传统偏见,就不可能通过1952年的《移民归化法》,废除源于种族歧视的移民限制,促使社会朝着关爱、公平、自由的方向进步。

 

开放思想需要理性思考

 

海特建议,思想开放的自由派,要进一步开放思想,以包容各种政见。

 

开放思想,靠什么呢?理性思考是唯一的选择。

 

首先,单凭直觉来判断是非善恶势必带来“判断偏见”。哈佛大学的著名实验心理学家平克(Steven Pinker)教授提醒大家,任何时候都要相信事实,相信研究数据,有意识地去思考,用科学的方法看待社会问题,而不是单凭个人的感觉和想象。科学的方法包括分析、判断、综合信息和事实,从中推理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推理必须是互动的。平时,理性被我们用来去推理、挑战对方的信念,而不是自己的信念。这样的理性推理,对理解对立面徒劳无益。只有互动的推理,才能让我们意识到人性的相通和理性的力量。

 

因此,反思自己的政见,挑战自己的局限尤为重要。海特说,研究表明,花两分钟去思考一个论点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就是留点时间给理性思考。

 

多元社会的反思性平衡

 

应该看到,多元政见的共存是好事,不是坏事。美国两大政党代表不同观点,激烈竞争选民的支持,这种政治局面有利于避免极端的政策法规,从而能更有效地服务于民众。

 

企图统一公民的道德观和政见,是荒谬的。为了保持合理的多元主义,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 (John Rawls, 1921-2002)建议采用“反思性平衡”。

 

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

 

反思性平衡的意思是,当我们遇到问题,必须理性地分析,哪些原则和规则决定了解决问题的现行方法?这些方法有哪些不足?是否能用其他的原则和规则来补救?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的深思熟虑,会让我们在必要时,修正其中的某个元素,达到各派都可以接受的“一致”。

 

一致不是永久的,从而反思性平衡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思想、政见不断冲撞的过程中,我们听到不同的声音,为自己原来的想法感到不安,跳出我们熟悉的话语,反思质疑自己的观点。所有这一切,都在唤醒我们的理性。

 

也正是因为理性的躁动,让我们或多或少地明白,成为左派的原因。 


参考文献:
Graham, J., Haidt, J. & Nosek, B. (2008). Moral Foundations Questionnaire. www.YourMorals.org
Haidt, J. (2012). The moral roots of liberals and conservatives. Ted Talks (December 31, 2012).
Jonathan Haidt (2020). JonathanHaidt.com
Moral Foundation Questionnaire (2020). MoralFoundations.org
Saletan, W. (2012). Why Won’t They Listen? New York Times, March 23, 2012.
Stanford University (2016). Reflective Equilibrium.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延伸阅读
庄稼婴:怀念彭小莲,活出自己
庄稼婴:您最想改变世界哪一件事?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思享

王元化:为什么“左”的思潮在中国源远流长
阎明复忆中苏大论战:“左”与“极左”的较量
周少来: "激进左派"渐成中国学术界"公害”
陆平忆文革:左的人后来都很惨
王文华:文化部极"左"岁月遭遇的人和事
左春和:知识分子应与屈原有个了断
张鸣:理工科教授为何蔑视文科教授?

李银河评大学教授屡遭举报:
不要理睬那些告密小人
张远宏:革命时代的告密轶事
郑异凡:苏联共产党历史上的“告密文化”
袁晞:如影随形的档案
葛兆光:我非常担心“中国文化优越感”
雷颐:现在的群体性狂热和之前一模一样

王小妮:我们身上的暴戾

萧功秦:为何我们缺少特立独行人生态度
徐贲:犬儒时代的良心与希望
方方:知识分子从未像现在这样堕落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