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他,为桂子山起名的“高人”找到了!
10月17日,桂子先导头条推出的作品《到底是哪位高人灵机一动起名“桂子山”?》引发关注。不少粉丝发来消息或留言提供线索,但仍然没有确定到底是谁起名“桂子山”。
10月18日,我走上讲台,带领学生一起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下课后,一位同学走到讲台,说她知道是谁。她把相关资料转给我看,果然是一个靠谱的答案。言外之意,这位为桂子山起名的前辈找到了!
让我们苦苦寻找的这位“高人”原来是他——刘介愚!
刘介愚(1909—1991):原武汉大学副校长,华中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刘介愚,男,汉族,1909年12月生,重庆市人。1938年5月加入共产党,成都民立大学肄业。1937年10月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至1943年在冀热察区任房良联合县委书记,县长,平北区专员,1943年任晋察冀边区政府民政处(厅)秘书主任。日本投降过后进张家口作接受工作,任敌伪文献清理处副处长,1946年任华北联大政治学院副院长,1948年参加创办中原大学,任一部主任。1949年办新河南大学,任教务长。1953年任中南教育局副局长,1954年任华中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72年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1980年回任华中师范学院党委书记,1984年任华中师大顾问。副部长级待遇。1991年逝世。
刘介愚先生在华中师范大学工作、生活了近30年,躬行教育40春,亲眼目睹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发展华师的旧址在昙华林一带,地方狭小,限制了学校的继续发展。
刘介愚先生作为“领头人”,带领一代人在一片荒凉地上建起了学校。将“鬼子山”改名为“桂子山”,在学校大面积种植桂树,同时重视校园绿化,栽花种草。如今的华师已是绿树成荫,草木茂盛,这离不开介公一代人的辛勤耕耘。
俄语系老教授熊培粹教授说:“那个年代人的精神气质很饱满,大家没有推三阻四、拈轻怕重,活都是抢着干、比着干、争着干。男生干重活,女生负责后勤。”熊培粹回忆说。
如今,从桂子山到街道口,交通方便快捷,不仅有公交车还有地铁。但是在1956年华师刚刚迁址到桂子山时,这一段距离仅仅只有一条从农田里踩出的羊肠小路,泥泞难行。当时学院发动学生奋战,才有了一条碎石小路。
熊培粹教授不禁感慨,当时并没有大型的机械帮助施工,施工基本靠人力,师生们成了建造新校区的主力军。在1958年暑假,全院师生经过日夜苦战,开辟了现在北大门进校干道的路基。当时为了抢在新生入校之前基本修通此路,师生数千名日夜不停“三班倒”,歇人不歇工具,许多师生员工手上都磨起了血泡。
对华大前辈的付出和贡献,后来者永远铭记!
2009年12月2日,纪念老校领导刘介愚、郭抵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教育学院退休教师陈吉昆介绍了刘介愚的生平,并表示刘介愚的办学思想强调了师范规格,明确提出了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具备渊博的学问、教育学知识、言传身教的学风,启发、自学、实验式教学方法等基本素质,师范院校应该重视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对学校的科学管理方法。
时任校党委副书记吴晋生对参加座谈会的所有人员表示感谢。他说,刘介愚和郭抵对我校的重大贡献及他们所留下来的精神遗产是华师发展的历史丰碑和教育资源,缅怀是为了宏扬和发展,刘、郭两位老校领导为华师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及他们的德高望重和优秀品德,是我们难以忘怀的宝贵传统,也是将华师改革创新与科学发展工作做好的动力。
章开沅曾撰文《清明细雨忆故人——怀念早期华师几位老校长》。他说,在这几位老校长中,我结识最早、追随最久而关系最为亲密的是介愚同志(其同辈人称之为“介公”)。
章开沅怀念的几位老校长都是谁呢?请关注桂子先导明天的头条!
推荐阅读
校园图腾桂花树——华中师大与桂花的不解之缘(附万莉演唱《桂花谣》)
学风是世风的反映,学风又应成为世风的先导。学风随世风堕落,随波逐流,乃至同流合污,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如果不嫌夸大的话,那就是哀莫大于心死。
章开沅
1998年11月5日
《桂子先导》颇受各界关注,深感欣慰。今后希望能听到更多年轻人的声音。何事最令老头乐,喜听雏凤吐清音。我虽曾自喻为领着一群小鸡到处啄爬觅食的老鸡,但更期盼年轻人能够成为与暴风雨相搏击的矫健海燕。青年不能仅限于偎在火炉边听老爷爷讲故事的温驯子弟,应该努力成为引领潮流的强者。因为你们才是未来百年的真正历史创造者,理应拥有勇立潮头的胆识与明辨是非的智慧。试看历史上众多有所作为者,哪个不是在青年时代就立大志干大事,乃至成为时代先锋。
章开沅
2017年3月16日
学风是世风的先导,大学是社会的灯塔——桂子先导微信公众号,一个追求思想深度和人性温度的高校微信公众号,投稿请发至449215551@qq.com。点击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关注桂子先导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