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泽芳:痴心为教育 桃李满天下

2017-10-21 桂子 桂子先导

董泽芳是我校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45年9月出生。20岁开始当农民夜校与民办小学、中学老师,33岁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37岁分配到华中师范大学当大学教师。45岁任教育系副系主任, 48岁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51岁任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教育部中南地区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54岁任荆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



他一辈子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既是一辈子心系教育的老师,也是一辈子服从党安排的干部。作为一名老师,他始终保持学者本色;作为一名干部,他始终保持党员风范,不管在哪个岗位都倾情奉献。本科生对他的评价是“严师、慈父、好导师”;研究生对他的评价是“学术之师、教学之师,道德之师”;同事对他的评价是“认真做事,低调做人”;领导对他的评价是“好党员、好干部,好学者”;下属对他的评价是“敢拚搏、讲民主、多关爱”。董泽芳从放牛娃到教授,从民办教师到大学校长,是一个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很多精彩故事的人。

 

蹉跎岁月  矢志求学


董泽芳出生在湖北松滋县一个小商人的家庭,七岁丧父,因生活无着,1954年他的母亲带着他两个年幼的妹妹和奶奶迁回祖籍地——红安,投靠了两位年过六旬尚能劳动的伯祖父和伯祖母。当时家里七口人中有三老三小,因缺少主要劳动力,生活极困难,经常吃南瓜煮豆角,红苕当主粮,家里要买盐都要等着鸡生蛋换钱。董泽芳从上小学到上高中,穿的都是母亲用父亲的衣服自己改做的衣服,同学演戏要装农民都是找他借衣服。董泽芳到县城上高中时,往返有120里路,三年没有坐过一次车,因为担心穿着母亲做的布鞋走小石子铺成的公路,一天就会磨穿鞋底,所以往返都是打赤脚。


董泽芳小时就懂得:要做一个长大有本事,能够报答母亲,能够养家糊口,能够摆脱困境,能够改变命运的人,必须努力读书。他聪明勤奋,学习成绩非常好。初一年级他就开始写一万多字的小说,做数学题喜欢“一道多解”,特别喜爱文娱活动,自编自演的相声很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被大家称为“小侯宝林”,应该是一个发展比较全面的学生。但遗憾的是当时有些领导开始讲阶级路线,据说中考时他考了全县第一,全地区第二的好成绩,但因伯祖父、伯祖母富农成份的影响,没有考取高中,15岁就回家当了农民。后来听说上级追究“这样的好的学生为什么不让升学”?董泽芳才有幸获得了第二次参加中考的机会。在高中,董泽芳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各方面都表现好,担任过班长、劳动委员和学习委员,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还被树为全校优秀学生干部典型。但高考时仍因伯祖父的成份问题,使他因“政审不合格”而未被录取。


在遭遇挫折情况下,董泽芳没有怨天尤人,灰心丧气,而是调整心态,坦然应对。回到农村,他犁田、耙地、栽秧、割麦、施肥、洒药、开山、炸石等农活都干过,还当过水利施工员、区宣传队长、农民夜校与民办老师等。无论干什么事都能认真负责,都干得出色。当技术员,他配药适量,打药及时,虫害控制总比别的地方好;当烤烟员,他烤出的烟叶,色泽金黄、香气四溢,价钱越卖越高;当水利施工员,他既会测量工程,又会指挥放炮,还会搞宣传鼓动,水利团要他去,一个人算三个人的指标;他搞宣传队,既是编著,也是导演,还是主演,有时还画布景,当乐师,他能让一群年近六旬农村老头上台说“三句半”,让一群目不识丁的老婆子演生活小品,他编导的说唱“计划生育好”,因风趣幽默,被调到县城作专场汇报演出。他为此写过一首“忆当年宣传队生活”的小诗:



陋室地铺梦亦酣,   箪食瓢饮味也甜。  粮店扛包补费用,   邻家说情借衣衫。

击石弹丝自词曲,   天幕地台外巡演:  气势磅礴“东方红”,诙谐幽默“四老汉”。

反映巨变“逛新城”, 表现幸福“挑花篮”。歌唱“计划生育好”, 赞扬“俩老学毛选”。话剧“飞夺泸定桥”, 京剧“智取威虎山”。虽是下里巴人曲,  却是乡邻“雪中炭”。夜夜披星戴月归, 身心疲惫却开颜。


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中,董泽芳仍然想方设法坚持看书学习。白天要劳动,他就抓住晚上,或复习高中知识,或借阅他人的书籍。晴天要出工,他就利用雨天雪天,在家或写读书笔记,或撰写新闻稿,或创作小节目。后来当了民办老师,看书学习的条件相对较好,他总是认真备课,精写教案,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他的语文课成为全区教师的样板课,他批改的作文被教育局拿去作范本,他的学生在各级作文大赛中总是名列前茅,他带领的学校宣传队在会演中也是屡屡获奖。他当年为初中学生编写的“标点符号歌”、“语法修辞歌”、“文言虚词歌”、“句子成分歌”等,学生至今还能背颂出一部分。由于高中知识学得扎实,恢复高考之后,33岁的董泽芳以全县第一名、省高分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


为了学习,董泽芳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读小学和初中时,他就能牛角挂书、负薪苦读;读高中时,他经常利用星期天到大山里去挑柴卖、利用课余时间开荒种菜卖,以解决学费困难;上大学时,他已是三个孩子的爸爸但不能带资,他在完成学习任务和当好系学生会干部的同时,兼了两份勤工俭学,每月可收入50元(当时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是53元)。


董泽芳回忆青少年时的求学经历,写过几首诗:


一是艰苦求学

牛角挂书雅趣多,字里春秋肚里波。鉴史赏文增智慧,析疑求解长才学。

负薪种菜忙中闲,破衲疏羹苦中乐。愧作校班领头羊,笑听人呼小候哥。


二是进山挑柴(高中)

迎霜披露踏晨光,镰刀扁担系干粮。远望群山显翠色,近听溪流奏乐章。

枝枯镰快手灵动,口渴肠饥步踉跄。日落柴市呼买主,辛苦换来半月粮。


三是自种白菜(高中)

挥锄洒汗自开荒,带土移栽小菜秧。定期松土好施肥,合理浇水巧保墒。

教室乐享新知味,课外喜闻青菜香。几经风雨洗礼后,依然青葱迎曙光。

 

教书育人  痴情投入


早年当农民和民办老师的经历,使董泽芳较早认识到农村的艰苦与农民子弟对读书的渴望,同时也体会到在农村学校当一名好老师的责任,在后来的学习中,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孟子所讲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之一乐。他庆幸自己人到中年,时来运转,能够考上名牌师范大学,能够当上一名大学教师,实现了早期的梦想。



董泽芳牢记母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特别重视教书育人。他先后承担过本科生的教育学、教育社会学、社会学、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国农村教育等课程与研究生的教育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科研方法、社会学原理与方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教学。在教学形式上强调 “研究型”、“互动式”,在内容上努力做到理实联通,古今贯通,中西融通。


董泽芳对学生严而有爱。学生吴正端说:“董泽芳不仅是严己,更是出名的严师。这种严首先反映在课堂上,每次课后都会布置作业,下节课会对每个同学的作业从题目、结构、语言等方面细致地进行点评。”董泽芳还经常实行面批面改,他认为只有严格训练才能做到精益求精,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学生何青说“董老师虽六十多岁却仍兢兢业业,坚守学术阵地。老师一身正气,有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我们”。


张竹云说 “恩师为学生改文章,我们看后都有想哭的感觉,太辛苦了,他在学生论文底稿上圈圈点点,常常是“满篇红”。 “董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让我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他不仅教过数以千计的本科生,而且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博士研究生,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好,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南地区高校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湖北省教育学会优秀教材一等奖、曾宪梓基金优秀教师三等奖等奖项。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教师”, 2011年博士何青的论文获首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董泽芳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奖, 2012年评为全校“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


在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董泽芳努力开展科研,笔耕不辍。他的学术思想来源于他“学术研究为促进教学服务,为改进管理工作服务”的理念,以及深厚的教育实践土壤和广阔的学术视野。他先后承担了全国“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及湖北省高校科研重点项目36项;独著或主编的著作主要有《教育社会学》、《大学的理念与追求》、《跨越世纪之梦》、《百川归海》、《区域教育统筹与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建国60年高教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高等教育分流的理论与实践》,《荆楚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等23部;参编和编译的学术著作主要有《教育大辞典》(第6卷)、《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世界教育名著通览》、《教育学》、《主体教育论》等,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先后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教育学》、《高等教育》、《中国社会科学报》等转载或摘登共70多篇,在教育学、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教育教育管理与人研究、等学科建设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建树。先后获全国、湖北省、武汉市、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学会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30余项。



管理工作  身先道驭


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讲:“董泽芳教授首先是一位对党忠诚、襟怀坦白、不计名利的好党员、好干部,其次才是好老师、好学者”。在大学工作中,尽管他把教学科研看得很重,但一旦党的事业需要,他就会服从组织的安排。多年来,他扮演的是“双肩挑”角色。在行政方面,他先后当过系教学秘书、副系主任、学报副主编、主编、中心主任、学院院长与大学校长,以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与《教育研究与实验》杂志主编等;在党务方面,他作过支部书记、总支部书记和党委书记。


2000年初,省委组织部选他去任荆州师范学院任党委书记兼院长,当时该校刚刚升格,矛盾大,困难多,而他在管理学院的工作正开展得井井有条,教学科研也颇感顺心,如果去荆州任职不仅要离开年过八旬的老母,还会影响正在举持的课题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而且由于党政一兼挑,会多、事多、活动多,从个人讲,至少要带来精力、学术、收入与亲情四方面的损失。但经过学校党委和省委组织部领导做工作,他就最后下决心去了荆州。



董泽芳担任过多个单位、多个层次的领导干部,无论在哪里,他都是尽心竭力、尽职尽责。他的管理理念是 “身先道驭”。所谓“身先”就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提出当领导干部要念好勤、正、廉、实、硬的“五字经”:勤,即勤学、勤思、勤政;正,即思想正、为人正、作风正;廉,即廉正、廉洁、廉明;实,即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硬,即思想过硬、表态过硬、自查过硬。董泽芳当了几个单位的一把手,始终奉行“当官不与民争利”的信念,在对待个人利益上坚持“三不”原则,即年终不评优、不以单位名义申报各项特殊津贴,不组织利用单位成员的成果领头申报大奖。在荆州师范学院任任职时,他的年终奖酬金比有的院系老师还少,比在华中师范大学更少得多,但他带头将第一年的奖酬金全部捐出,建立一笔二十多万元的“贫困生助学金”。


所谓“道驭”就是理念指导,思想引领。在任学报主编时,他提出“坚定的政治方向,牢固的质量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愉快的工作氛围”的办刊理念,学报同仁至今仍认为有指导价值。在管理学院工作时,他提出“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促进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的办院理念,对管理学院的后续发展指出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在荆州师范学院工作时,他提出了“顺应潮流,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加快发展”、“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注重校情,突出特色”、“大胆探索,争创一流”、“内通外联,真抓实干”等发展理念;“以生为本、以爱为基,以学为尊,以法为序,以变应变,以和为贵”的治校理念,对促进一所刚升格的地方大学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力推长江大学的合并工作并促使其成功,省委组织部和教育厅领导充分肯定了他的工作,认为他“是为湖北的高等教育改革、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人”。


心系教育  倾情奉献


董泽芳热爱教育工作,除了努力搞好学校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外,多年来还担任了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组专家、中南地区高教管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星火规划指导小组成员、湖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会长、湖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高等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他组织多所高校专家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等教育质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课题成果,获湖北省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与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退休后,年过古稀的董泽芳仍然心系教育,笔耕不辍。2016年获湖北省出版基金69万元资助,主编《高等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丛书》(20本);2017年再获全国出版基金140多万元资助,主编《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30本)。为了能让孩子们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健康成长,他与一批教师、学者合作,历时三年,数易其稿,编写了一套教育读本《36品——青少年人文教育精典阅读》。


老校长章开沅先生看到这本书后,欣然作序,说这本书是“献给青少年最真挚的爱”。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为此书出版专门发来贺信。研究生刘伟在读后感中写道:这套书“浸透着董老师及其团队的良苦用心,经典的诗词、有趣的故事、活泼的对话、简洁的箴言、文雅的花语,积聚了大量中国文化的元素,渗透着传统文化的浸染。


我相信每一个青少年都会在这套生动活泼的书中体验到阅读和学习的乐趣,这是对当下青少年不喜欢读书的浮躁氛围的一剂良药。”新华社记者对董泽芳进行了专访,以“武汉老教授自掏腰包为中小学生编撰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为题,在“新华网”“新浪网”“凤凰网”“中国青年网”“参考消息网”等十多个网站发布消息,引起了较大社会反响。


推荐阅读

励志,母女华中师大音乐学院同窗读研

到底是哪位高人灵机一动起名“桂子山”?

范竞马的“国风雅歌”为中国带来了什么?

太燃了!华中师大桂花节主题歌MV《桂香》惊艳全世界

2017中国大学教学质量排行榜 华中师大竟然排到了……

校园图腾桂花树——华中师大与桂花的不解之缘(附万莉演唱《桂花谣》)

正视死亡——校友韩伟生命告白

厉害,华大桂花首次登上《人民日报》!

纪念永远的麦尔,优秀校友、灵魂教育者韩伟英年早逝

刘道玉被免去武汉大学校长的真实原因

大哉斯言,章开沅先生的两句话

章开沅:在唐长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上的致辞


学风是世风的反映,学风又应成为世风的先导。学风随世风堕落,随波逐流,乃至同流合污,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如果不嫌夸大的话,那就是哀莫大于心死。

章开沅

1998年11月5日


《桂子先导》颇受各界关注,深感欣慰。今后希望能听到更多年轻人的声音。何事最令老头乐,喜听雏凤吐清音。我虽曾自喻为领着一群小鸡到处啄爬觅食的老鸡,但更期盼年轻人能够成为与暴风雨相搏击的矫健海燕。青年不能仅限于偎在火炉边听老爷爷讲故事的温驯子弟,应该努力成为引领潮流的强者。因为你们才是未来百年的真正历史创造者,理应拥有勇立潮头的胆识与明辨是非的智慧。试看历史上众多有所作为者,哪个不是在青年时代就立大志干大事,乃至成为时代先锋。

章开沅

2017年3月16日


学风是世风的先导,大学是社会的灯塔——桂子先导微信公众号,一个追求思想深度和人性温度的高校微信公众号,投稿请发至449215551@qq.com。点击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关注桂子先导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