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年薪百万,晋升阿里最年轻P8之一,我想分享8点成长经验
在竞争激烈的证券行业保持优势,
除了不懈努力,更要不断创新。
29岁年薪百万,晋升阿里最年轻P8之一,我想分享8点成长经验
本文是券业行家『职场攻略』系列第6篇,
欢迎留言,如果认同,请好汉帮忙转发。
本
文的主人公泡泡,是阿里最年轻的P8之一,工作五年,完成晋升三连跳。他是如何做到的?以下就是他分享的成长经历和工作心得——
01
保持好奇心
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我2006年进入大学,专业工业设计,2010年毕业。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还不像现在,信息会主动来找你。那个时候,找到资料会很珍惜。
我通常都是遇到问题,去找资料,花一个通宵去实践它。解决问题后再进行下一个挑战。
这段经历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让我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它给了我两点启示。
一是知识对我来说不再稀缺,稀缺的只是好奇心。
它让我建立了获取知识的自信心。以前我们所受的教育都是你要特别努力,经过某次考试或者某种官方的认证才能够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
而现在,知识就在那里,只要你想要随时都可以拿到它。
二是它影响了我看待人与人之间,看待和权威间的关系。
因为信息是平等的,你和权威或者不是你专业领域的人沟通的时候,在信息的量级上就没有太大的鸿沟了,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平等对话。这使得我不太会去惧怕权威。
02
如果环境不能给你帮助
那就靠自己去冲
刚开始进阿里巴巴的时候,其实我不太习惯。我觉得这里节奏比较慢。
对于这家互联网最优秀的公司之一,原本抱有期待,觉得可以学到非常多的东西。但真的进来后,发现做事方式和沟通效率,并不是想象的那么专业和高效。
这件事情带给我的好处是,我决定自己给自己定目标。如果环境不能给我帮助,我就靠自己去冲。
由于我开始讲的通过自主学习建立起来的对知识的自信心,我从心里觉得靠自己是可行的。所以我觉得我刚入职场时,和很多年轻人不太一样的地方,是我先天对权威的东西并不那么在乎。
比如说我们做互联网产品会有各种各样的限制,技术、资源问题做不了。或者是阶段性的目标可能和你想做的事情不太一样。我那个时候完全不在乎这些。
我的判断标准,并不是这件事情能不能成,或者能不能上线;而是这件事能不能达到我给自己设下的目标。
整个前一年多的时间是一个专业精进的非常快的阶段。然后也一直在做事情,做得很快。入职两年的时候我完成了第一次晋升,到P6。
03
凡事都多走一步
不断超越预期
我当时有一个小技巧,在我开始工作第一年就发现很管用。
就是我的每一个新项目,只要有新的人,我第一次合作的人,我就一定要让他们惊讶。
我觉得这个经验叫做多走一步。就是比你想象的多走一步。所谓的多走一步是全方位的。
在不同的项目里,多走的那一步可能是不一样的。
当然会根据他是谁、或者你的目标是什么做一个小的调整。但最重要的事情倒不是因为这个人的性格去做调整。而是他需要什么,你要帮他解决什么问题去做调整。
这个惊讶的点不一定会跟我的项目目标一致,我会这样来想问题:「第一次合作大家要完成一个项目,那我第一优先级肯定是把这个项目做得非常好」。
比如我们要去解决GMV,最后成交量的问题。那我首先会拆分:GMV等于什么?
等于有人来了,这个人的转化,以及这种转化的客单价。我会在这三个方向去找机会点。
GMV 是 Gross Merchandise Volume 的缩写,在电商平台中,GMV是流水,只要你下了订单,生成订单号,就算了GMV。
在前两年,领到一个任务时,往往目标已经确定。但我会去想这个事情到底对最后的目标起到什么帮助?在目标的哪个环节起到了帮助?除了这件事情以外,有没有比这件事情还能撬动最后目标的?
目标可以拆解成很多假设,我们做的事情是因为某个假设去完成某个目标。
在你工作前两年,别人往往不会再讨论目标,往往讨论的是todo。但是所有的todo都来自于一个目标。从来没有一个项目的todo有多么精准,一定有更优化的空间。这是我的第一优先级。
如果这个做不到,那我会在todo层面尽量拿到一个更好更优雅的方案。
当这两个层面都做不到的时候,我会往人上面去多做一些东西。能不能做到更贴心?别人需要什么样的东西?能不能为别人多考虑?
04
每个人是最好的
团队就是最好的
一开始进职场,所有精力都放在个人专业上精进。但是很快遇到一些瓶颈,因为很多事情不是只靠自己就能做好的。
我从P6升P7只花了一年的时间,很快,是因为我思维方式上有了一些变化,导致了结果的重大不同。
我跟我老板有过一次聊天,聊团队是什么,一个团队能力是由什么东西决定的?
他说,你知道尼采吗?我说知道啊。
他说,大家都说尼采是疯子,但是他有一个回答非常对。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或者文化到底是什么?
比如你说德国的文化是什么?我心中的所谓的文化是民俗,在他人心中的印象之类。但尼采的说法是,一个伟大民族或者一个伟大文化的影响,就是这个民族最伟大的那些人的历史连成一片。
我老板说,一个团队能力的提高,一定不是所有人整齐划一齐步走,不应该把很多精力放在帮助别人成长上。
最重要的是有人能够冲出一个标杆,杀出一条血路。你要相信人都是有能动性的,他们的内心有一团火。他们看到路,会往这个方向努力。
在职场很容易陷入一种状态,就是你越成熟,你想的东西越会是去切蛋糕。但问题是蛋糕就这么大,每个人切那么小块,没太大意思。更重要的事情是让这块蛋糕变得更大。
那怎么做呢?
一定不是靠你自己去解决的,需要每个人迸发出他应该迸发出的能量。
之前,我花了很多精力去和别人聊「我们这样做好不好?」在和老板聊完后,我改变了对人的方式。
我更多的去聊个人。我那个时候带所有的毕业生和实习生。我告诉大家说,没有一个东西叫团队,我们每个人是最好的,这个团队就最好。
05
不是leader
必须work as a leader
我们当时在做整个网站的响应式设计。当时在业界,从PC到无线的响应式规则就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我需要自己去研究出来。
当时有几个难点。最重要的是涉及到团队合作的问题。比如开发的配合。因为以前的标注体系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让产品经理理解这些事情,他要做的事情风险在哪里。需要去建立一套沟通机制,让所有人都理解这个东西是怎么work的。
你必须要冲出一条路。当你证明了这条路以后,大家会往这个方向努力。他会把你开拓的那个方向去增加更多的细节。当你的细节越来越丰富的时候,这件事情就成了。
我从P6到P7,最大的项目就是这个项目。
在P6的时候我其实还不是leader,但必须work as a leader。
当你不是leader的时候,你没有那个权威,不能要求别人做什么,所以说最有效率的方式是,给大家杀出一条血路。
我觉得很多人卡死在自己有一定能力、专业权威度,但是还没有成为leader的时候。
要真正进入到成为leader那个阶段,往往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自上而下的,老板指派你,然后你就拿着尚方宝剑,但是往往拿到的人很少;
另一种是指望在自己身上,我觉得最有效率的就是杀出一条血路。
06
心力第一
体力第二
脑力第三
从P7到P8,我用了两年的时间。P7之后我带团队,几个人的小团队。在阿里巴巴,我觉得真正的挑战是从P7开始的。
因为之前还是靠个人,但从这时开始我才真正地背负一个团队的KPI。要思考团队信任度的建立、团队和团队之间关系的处理等等。复杂度是几何级上升了。
P7之后,我在AliExpress带的是一个营销团队,这其实不是我专业的擅长。
当时面临的压力很大,我觉得这个时候最重要就是心力!
阿里巴巴一直在讲三个点,我工作得越久越认同:心力、体力、脑力。
这三个东西的排序:心力第一,体力第二,脑力第三。
所以我当时朋友圈里一天到晚在吐槽,说什么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这句话其实是我在跟一个前端同学讲事情的时候,他情绪崩溃,直接回我的话。
当大家压力都很大,情绪都很差的时候,我觉得只能硬撑。
我想说的是,你只有经历了更大的压力的时候,你才知道之前的压力其实P都不是。
虽然压力还是很大,但你也会迟钝一些。我觉得心力不是说抗压能力会提升,而是对压力的钝感变大。
第一年我们成功地,怎么说呢,应付下来了,但是你心里面就知道,什么叫未雨绸缪。我不可能TM今年说战略方向这么走,我现在开始做准备。我没有这个本事,今年活下来就已经很难了。
未雨绸缪,或者马云说的,阳光灿烂的时候修屋顶。我之前从没有认真想过。但真的遇到事情,才深切体会到重要性。
所以我们开始去构建所谓的大促营销体系和产品化,就不把它当成运营活动来做,而把它当成一个产品来做。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去完善基础设施的东西。
包括我团队的结构、能力也需要去做调整。我们设计师至少是国内一流的吧,但我们当时的营销设计师团队的人员构成,都是在产品设计上。
我需要更多从广告公司里找人。那广告公司同学的知识背景和互联网公司又不太一样,要考虑怎么让他们接受我们的文化。
07
团队利益的大局观
让别人站C位
关于团队和团队之间的关系,KPI产生冲突的时候,我觉得第一个东西叫做,不要屁股决定脑袋。
往往团队和团队之间的争议,都是屁股决定脑袋产生的,就是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或者我这地盘没有守住。
比如说我是AliExpress设计团队的,我今天跟淘宝天猫设计团队去进行业务上合作的时候,我会想凭什么要给他做这件事情?
如果我们最后的结果是更好的、更有效率的,那是不是就应该让他们站C位,我们从旁协助?
这个问题在我们的中台团队还好,真正的业务团队更是需要去思考这个问题。
比如我是个首页的owner,那我是要首页的转化率最高,还是要我们整个业务分配更合理,分流更合理。每个产品有产品的生命周期,我自己已经到了生命周期的后期,我已经是强弩之末,我是不是还要去争取一些东西,还是重新考虑优化全盘的东西?我觉得这首先是作为一个leader的自觉。
然后第二点,才是跟别人沟通的时候怎么去影响别人,让别人相信你是真心的。
我真的不是很在乎让别人站C位,对我来说,我只需要对两件事情负责,第一个是我团队里面的同事,第二个是对这份生意。
任何组织都需要重构,重构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如果我这个团队的生命周期是这个样子,在战略策略上是这样的,我们尊重这样的战略策略。
那么如果我需要重新定义KPI,我就重新定义KPI。阿里比较好的一点,就是KPI不是半年在系统里面不能改的,你随时可以根据大方向去改,只要你的老板认可。
如果我需要削减人,我就去削减。如果在做这件事上,我的团队不如其他平行团队更适合。我可以让我的8个人变成4个人,另外4个人去帮那个团队做这件事情。
然后我自己4个人去完成一个比之前更小的一个KPI目标。我拿一个可能更差一点的位置更小一点流量去把我的转化做好。并且思考我下一步产品生命周期,接下来我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事情,为打下一轮仗做准备,我觉得这件事情在你老板那里会是一个加分项,而不是减分项。
当然这只是在我目前这个层级这样想,我不敢保证说我到一个更高层级,可能人数更多牵扯利益更大,我怎么想。那今天我的经验告诉我,这样可能是更明智的。
关于团队沟通,我有一个小技巧,就是每次跟一个团队新的leader,不管是他是新上任的,还是说我第一次接触的,我往往都会和他有一次开诚布公的谈话。
谈话谈什么呢?就是示弱。这示弱就是想跟他交一交心,把自己的真心摆在台面上。
我们团队现在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的压力是什么?
我们的痛点是什么?
我们想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但是我们能力有限我们做不到。那你觉得是什么样子的?
你的短期目标是什么?
你的长期目标是什么?
我们怎么能帮到你?
人心都是肉长的,这样第一次接触的时候会更容易有信任度,后面就会顺利一些。
当然这也和我们的角色有关,我们是偏中后台的团队,不是业务团队,就不是第一线打仗的团队,所以可能容易一些。
08
多反思自己的问题
不要老想着跳槽
我很少想跳槽。因为每一年我的主题特别不一样,挑战不一样,学到的东西不一样。那么始终是新鲜的,我就不太会去想跳槽。
中间有一些困难。这些困难往往几个月就停下来了,就会有成就感。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去反思自己问题的人,就是往往一个事情没做成,那我就反思自己的原因或者怎么样。
所以说真的,跳槽的想法非常少。
采访丨Taraaa 口述丨泡泡
来源丨Taraaa(ID:Tarasayhi)
后台可回复关键词查看
▼
人才 | 裁员 | 滴滴 | 私募 | 转型
新闻 | 活动 | 分享会 | 宋公明 | 靠谱联盟
O2O | 研报 | 独角兽 | 定哥 | AI
华融 | 国信 | 长江 | 招行 | 美林 | 嘉信
财富管理 | 资管新政 | 智能投顾
投教 | 投顾 | 风险承受
读书 | 增长黑客 | 影子银行 | 旧闻
戳这里,链接宋公明
↓↓↓
券业人都关注的公众号
数十万同僚的交流平台
期待你的加入
↓↓↓
精彩回顾
券商投行的马太效应!最新IPO排行榜
券业行家
券商裁员是人海战术的失败?谁又在逆风飞扬?
券业行家
半年巨亏80亿!还有28起诉讼和11起股权出质风险
券业行家
撕下情怀这块遮羞布
券业行家
中国房地产的缺钱排行榜
券业行家
券业行家独家 | 证监会券商核准批复周报(8.28-9.03)
券业行家
券业行家独家 | 一周券业新闻点评180902
券业行家
中信VS中金:赚得多与跑得快?
券业行家
平安VS招行:谁是零售之王?
券业行家
职场思维 | 越优秀,越沉默
券业行家
伟海
精英
金融精英的信息交流平台
关注
扫码关注了解券业行家
戳这里,共襄券业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