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纾困”的上市公司,后来怎么样了?
以下文章来源于Hanson老师 ,作者Hanson老师
纾(shu)困无惑1:那些获得援助的上市公司后来怎么样了?
券业行家,热文转发。
欢迎留言,如果认同,请传播正能量。
shū
纾
kùn
困
人活一辈子,总会遇到些难处。有些是小问题,自己克服一下就能过去。有些是大问题,需要外边有人援手。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人的问题,特别是核心人物的问题往往会演变成企业的问题。而人与人之间是有联系的,现代社会中这种联系更加紧密。于是,一个人的问题很快会引发另一个人的问题,一波波传导下去,最后弄得大家都有问题。随着问题面扩散得太开,监管层面和地方政府的压力就开始变大,便寻思制定方法去应对。
因此,我们可以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上经常看到这么一幅光景:先是零星个别现象,横向延伸后变成普遍现象,最后向上层层升级,变成洪水猛兽。
过去几年参加饭局,常有人高调介绍:
这是S总,某上市公司实控人。
而在去年,你要这么说话,对方可能马上就跟你急:
你才是上市公司实控人,你们全家都是上市公司实控人!
1
2018,是比惨的一年。因为要去杠杆,地方政府、房地产、上市公司都受到冲击。其中地方政府影响不算很大,后两者是感受到压力的。而上市公司最大的困境,就是流通股质押问题。
(数据来源:Wind)
这个数字相比2018年第四季度升高了一些,但如果从期限结构看,已经延长了1年多的时间。不过,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压力并没有完全缓解,触及平仓市值依旧有2.64万亿之多。
纾困的工作只是刚开了一个头,在2019年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防范金融风险成为新的基调,这就意味着房地产和金融市场这两个维度都不能出问题。房地产,归根结底还是房价不能骤降,从而引发连锁反应。这就形成了“既要……又要……还要……”的命题,无论对监管、企业、金融机构(或财富机构)来说都是有压力的。
有一个误区跟大家说下:防范风险,并不代表“不释放风险”。
回想2018年P2P的风险是怎么降的,就是一波波有节奏地“良性退出”。风险控制从来就不是不出问题,而是让你出问题,但这个问题可以控制住,范围不会扩散太大就行。
(数据来源:Wind)
金融市场,或者说二级市场,症结就在上市公司身上。所以,纾困工作会继续下去,并且还需要更加创新的模式。
因为当前的纾困方式要么是国资增值上市公司股份;要么借款+转质押,延长之前质押融资的债务期限。无论是哪一种,都是针对“急症”去的。这人突然中毒了,得先抢救。抢救回来之后呢,还得精心调理,把失去的元气补回来。
所以,我们可以把纾困分为两个阶段:抢救阶段和调理阶段。
抢救阶段,显然是由政府主导的。因为要在短时间里调动资源,就必须自上而下统一执行。这部分工作到现在,站在“抢救”的角度看,完成的很不错,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命都保住了。
笔者花了两天时间收集了些数据,查看了102个样本,并整理出一些结论和大家分享。
2
从时间分布上来看,2018年11月份,纾(shu)困行动最为频繁。
通过搜索,笔者看到11月份有65个纾困案例,但一个个搜索,只找到47个。考虑到从实际纾困开始后,到企业发布公告,再到网媒对外宣传的时间差。所以,本文以上市公司公告时间为准。行业,以及利润和财务数据清洗还没有完成,这些部分暂不讨论。
(数据来源:Wind,网络,Hanson老师)
首先,来看下这些上市公司的市值情况:
(数据来源:Wind,网络,Hanson老师)
占比最高的是小市值公司,基本上都低于100亿。其次是市值在100到300亿之间的上市公司,然后是少量300亿以上市值的上市公司。
从这方面也可以反映出,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在本轮去杠杆阶段受到的冲击相对小一些。
我们重点是要观察:当102家企业得到纾困援助后,他们的股价表现出怎样的走势?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股市跟企业基本面没太大关系,与政策表现强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性在某个特定的市场预期(环境)下会被放大。
从股价走势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虽然企业的问题尚未解决,但市场预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02家获援的上市公司里,股价回升的比例占到85%以上!涨幅超过3成以上的比例接近1/3。最大涨幅为102.79%,平均涨幅21.48%。
(数据来源:Wind,网络,Hanson老师)
从散点图上看非常清晰:基本上在之前一段时间的跌幅都得到了一定的修复。如果在纾困节点前买入的话,这波操作是有机会盈利的。
说到盈利,就一定要说风险。这方面可以通过股价的回撤数据来分析。
任何一个金融资产,买入后,如果价格反向波动,就会造成损失。而亏损的比例就叫做“回撤”。
所以,当我们判断一个基金经理历史交易成绩时,不仅仅看收益率,还要看“历史最大回撤”。也就是说,最糟糕的情况下,账面浮亏是多少钱。
证券投资基金会设定清盘线,一旦净值打到清盘线,这只基金就GG了,投资人根据出资比例来分摊损失。
对最大回撤的观察,是认识风险必须做的一步。
(数据来源:Wind,网络,Hanson老师)
笔者统计了102家上市公司在获得纾困援助后到3月8日的最大回撤,平均值在11.86%。
有6家上市公司股票压根就没回撤,直接上涨:光洋股份被纾困后就一直反弹,涨幅达到了98%以上。
另外有4家回撤严重,超过了30%,分别是:ST康得新,回撤了67.74%。摩登大道,回撤了46.61%。中天能源,36.91%,以及铁汉生态,36.02%。回撤在20%以下占比是77.45%。
也就是说,如果现在市场上有一只证券类纾困基金,将资金平均分配,分散投资到这102家上市公司中,整体风险还是可以控制住的。
(数据来源:Wind,网络,Hanson老师)
笔者将102家上市公司分成三类:市值小于100亿的,100-300亿的,以及300亿以上的。观察三类公司各自的涨幅和回撤。有两个发现:
第一,前两类的差别不是太大,甚至小于100亿市值的股价走得要100到300亿的更好些;虽然基本面和行业并不理想。
从下图可以看到,亏损占比上100到300亿市值更大。当然,这可能跟样本数有关,市值小于100亿的有66家,而100到300亿的只有31家,差了两倍,可能会有些偏差。
(数据来源:Wind,网络,Hanson老师)
第二, 300亿市值以上的企业无论是涨幅还回撤都非常小,股价波动相对稳定许多。
回撤最大的是天茂集团,最小的是美年健康。
3
总结一下:
1. 从2018年Q4开始纾困到现在,抢救回不少企业,是本轮纾困行动取得的成绩。
2. 大部分受到援助的上市公司股价已经有了一定的回升,当然除了纾困的作用,还跟中美贸易谈判节奏趋向稳定,整体经济重放杠杆有关。
3. 去杠杆工作告一段落,接下去是选择性放杠杆。有些地方可以放,有些地方不能放。有些人可以放,有些人不能放。从社融数据都看到,表内在放,表外在收。场内在放,场外在收。所以现在是比较容易踩雷的,因为约束条件比之前几年多。
4. 良好稳定的二级市场环境不可缺少,在科创板正式推出前,纾困工作还将继续。进入到“调养”阶段,获援企业安心做好主营业务,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水平。
5. 从纾困角度,证券类纾困基金会逐步出现并发挥作用。毕竟通过受让股权、提供借款、提供担保、提供转质押等方式是短期措施,长期还是需要能在资本市场上起到稳定力量的专业机构。比如公募基金,养老基金,以及专业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6.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太效应将呈现出来。底子好的企业先行苏醒,回到正轨。纾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有问题的企业其实不少。国内有90%以上的上市公司通过质押股票进行融资,目前质押市值5万多亿,已经告急的市值2.6万亿,相对于已经成立的纾困基金规模7000多亿,缺口还是很大。
7. 政府第一轮纾困后,社会资本续接第二轮纾困是趋势。本轮纾困有明显的特点,地方政府迅速救助管辖范围内的上市公司,目的在于稳定。后续依靠市场化的纾困方式,就会有选择地对优质企业进行纾困,不但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还要实现资本与产业的共赢。
不少人对于纾困存在较多的误区,笔者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相关的解答,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后台可回复关键词查看
▼
行家互动:入群 | 赌约 | 后台 | 人才 | 活动 | 地图
证券热词:杠杆 | 可转债 | 期权 | 涨停 | 科创板 | 商誉 | 转型 | 新财富 | 换帅 | 反并购 | 逆回购
业界观点:李迅雷 | 高善文 | 李奇霖 | 黄华 | 李宏图 | 邓淑斌
券商点评:中信证券 | 海通证券 | 天风证券 | 华融证券 | 联讯证券 | 中信建投 | 首创证券 | 中泰证券 | 上海证券 | 广发证券 | 方正证券 | 广州证券 | 湘财证券
券业人都关注的公众号
数十万同僚的交流平台
期待你的加入
↓↓↓
精彩回顾
谁将是这波“牛市”崛起的券商?
券业行家
券商资管业务发展的3.0版本
券业行家
美林“陨落”,中信“狂飙”
券业行家
大事件 | 头部券商财富端与资管端融合新模式
券业行家
时运不济还是历史抄底?
券业行家
伟海
精英
金融精英的信息交流平台
关注
券业人的高端人际交流平台
扫码关注了解券业行家
戳这里,与券业行家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