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racy、崔绮雯等 2018-06-01

这是FoodPlus第30篇Weekly

FoodPlus五位成员再次齐亮相啦

(PS:文末有节后第一期&也是第六期FoodPlus·小饭局的预报名通知)


声明:本文为FoodPlus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百事上线胶囊饮品Drinkfinity,胶囊型的果汁饮料是否能颠覆传统的果汁饮料?

百事推出新品牌bubly,抢占气泡水市场

雀巢收购拉丁美洲天然有机食品和零食公司Terrafertil多数股权,Terrafertil将保持独立运营

主打「食品安全」的金枪鱼罐头公司,拿到 500 万美元投资

Celebrate Brands再次收购健康食品公司,收购公司为天然无谷蛋白零食品牌Green Plate


本周FoodPlus Weekly共有5条资讯,思考点:

1、 Drinkfinity是一款什么产品,对果汁饮料的颠覆在哪里? 百事推出Drinkfinity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作为消费品巨头,推出一款新的产品需要经历那些流程?

2、百事公司推出的bubly是怎样的新品牌?气泡水是一个什么类型的饮料?为什么像PepsiCo一样的巨头花巨资进入并抢占气泡水市场?

3、雀巢投资的这家天然食品公司Terrafertil是一家怎么样的食品公司,旗下有什么品牌以及产品线,为什么会被雀巢看中,以及雀巢近几年在健康食品领域做了哪些布局?从雀巢从近两年以来投资和收购的食品公司来看,巨头食品公司的投资与收购的策略是否在从兼并整合往赋能式转移?做为一个食品消费品初创公司应该如何看待被食品大公司或食品巨头投资&收购?

4、Safe Catch是一家怎样的公司,走技术型路线的食品公司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以及做为一家食品公司应该如何注重食品安全这个问题?

5、健康食品在美国已经成为主流市场,消费在迅速往健康品类转移,同时一些传统的食品品类也在往健康升级,同样作为健康食品品牌,Celebrate Brands收购的Green Plate从品类以及产品有什么特别,以及Celebrate Brands还收购了哪些健康食品公司?靠收购多个品牌而整合起来的健康食品巨头公司,这种发展的方式是否可行,可能会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关键点有哪些,以及这种发展方式的优点有什么?




1、百事上线胶囊饮品Drinkfinity,胶囊型的果汁饮料是否能颠覆传统的果汁饮料?

撰文:Sean

信息来源:Drinkfinity官网、36Kr

在刚刚过去的情人节后,百事又推出了一款创新的果汁品牌——Drinkfinity。


Drinkfinity在产品形态上对传统果汁品牌有所颠覆——消费者不是买到一瓶可以直接饮用的果汁,而是先要购买瓶子,接着购买果味胶囊,之后自己把胶囊“挤压”进瓶子——这种自己动手“冲泡”的过程和胶囊咖啡机有些异曲同工的体验。


我们在Drinkfinity的官网上发现,Drinkfinity的瓶子售价20美金(另外还有2款售价5美金的配件),果味胶囊的售价则在5-6.5美金一组(4份)。目前共有12个口味选择,其中不乏椰子水,奇亚籽,接骨木花等时下流行的选择。初此之外,Drinkfinity还推出了不少杯子+胶囊的组合套餐以针对家庭和混合口味等消费场景。


36Kr对Drinkfinity产品在创新层面高度评价,称其“完全颠覆了快消品饮料的生产和饮用流程”。


虽然Drinkfinity提供给消费者自己选择,自己冲泡的体验,但其产品还是相对标准化的——无论是其瓶装容器还是口味的选择都是比较固定的,并没有实现深度的定制和个性化。相较而言,娃哈哈接班人宗馥莉曾推出果汁品牌 KellyOne,可根据个人口味选择添加要素,从而完全定制果汁,需要注意的是KellyOne的是NFC果汁,Drinkfinity的果汁饮料。


从生产层面也是如此,Drinkfinity只是把原本装瓶的果汁变成胶囊(类似罐装咖啡和胶囊咖啡的关系),根据官网资料,每个胶囊含有 2 盎司液体,里面包含天然的液体或固体原料,比如果汁、姜片、维他命、柠檬草提取物甚至谷物,但具体采用什么技术生成则没有过多强调,生产工艺或有不同,但绝非颠覆。


Drinkfinity对果汁的这一形态创新,或许会逐步反映在更多饮品上:咖啡已经是被证实的案例,现在是果汁,接下来可能是乳制品,酒类——毕竟这代表一种更加便携,也更加具有“未来感”的形态。但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对先用瓶装即饮产品的颠覆,正如胶囊咖啡不能完全取代罐装咖啡(不可否认就是有消费者不想自己“冲泡”),两者背后是不同的消费场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互为补充,并行存在。


相较于差异化体验,Drinkfinity作为一款果汁品牌,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场景化的品牌定位和营销方式:与其A drink for every you的slogan相符,Drinkfinity官网根据不同的胶囊口味进行了场景构建和组合分类,renew drop, chill drop, get started bundle等名字直击消费场景的组合套餐应运而生。


在当下消费品牌都关注产品创业的背景下,这种场景化的营销方式是十分值得借鉴的——尤其对于果汁这一产品本身较难做出差异化的品类,场景化意味着功能化,在普遍强调的健康和美味基础上实现了想象空间的突破。



目前,Drinkfinity主要通过官网进行销售,国内的消费者暂时还不能通过海淘代购以外的方式直接购买。我们将对其后续的产品动向和运营情况进行持续关注和追踪。


作为一家传统的食品饮料消费巨头,百事在创新上一直十分积极,面对长久以来的核心产品——碳酸饮料的市场因健康等消费理念的打击逐渐下滑,百事逐渐在气泡水,高端纯净水等领域持续做出尝试。百事已经宣布,预计到 2025 年时,三分之二的饮料每 12 盎司(约 355 毫升)含有的热量不超过 100 卡路里,为此推出的产品包括纯净水品牌 Aquafina和更高端的Lifewtr(相对应的,作为百事的老对头,可口可乐也相继推出了Glacéau Smaterwater 和 Valser 等高端瓶装水品牌)。


而在产品和品牌创新的实践上,百事采取了内外兼修的方式——我们此前曾在Weekly栏目中写过百事旗下的创新孵化器,而Drinkfinity则是百事公司内部成立的专项产品团队所研发的。


根据36Kr的报道,百事公司拉丁美洲的全球创新事业部副总裁Hernan Marina在2009 年就想出了这个主意,但是如果按大公司的传统流程研发,需要的流程包括大规模的市场调研、焦点小组访谈,单品推出直到投放到国际市场前需要经过不断打磨和修改,这样推出新品的周期过长,于是百事决定在公司内部孵化一个小组,由他们独立设计研发产品。


小组经过上百次尝试才做出了合适的瓶子,并开发了一条全新的生产线(因为生产这种瓶子的设备和生产普通瓶子完全不同),让消费者能把胶囊“挤压”进瓶子里。这套瓶子和胶囊从2014年起在巴西先行销售,但瓶子由于部件太多很难清洗,于是2017年Marina的团队由重新设计了一版,做了更多设计、网站等改进,才终于让产品在最近正式上线。


无论是对于食品巨头,还是食品创业团队,新的产品的诞生都要经历定位-研发-市场测试-供应链-渠道-市场营销等多个复杂环节;巨头们有着相对完善的标准化流程和深厚的资源,但因体制问题决策缓慢,导致新品诞生周期过长,百事这样的内部专项团队或许是一种新的突破——背靠巨头公司大树,同时发挥精简团队带来的高效优点。


我们认为,除了组织和管理结构的创新,如何精简研发和测试流程,用更高效的方式把握市场趋势和消费者心理,快速反馈从而在产品层面不断推陈出新,是产品和品牌创新的更古不变的课题。



2、 百事新上线bubly,抢占气泡水市场

撰文:Tracy

信息来源:bubly官网、LaCroix官网、business insider、界面新闻


百事新上线了气泡水品牌——bubly,2月底将在美国全面发售。同时,百事还买下了3月4日奥斯卡金像奖直播的两支电视广告时间,为bubly的亮相做宣传。根据kantar media数据,近几年美国ABC电视台奥斯卡期间每30秒的广告费在180万美元至220万美元。



受到百事如此重视,新品牌Bubly有着怎样的产品线呢?官网信息显示,这是一款零卡路里、不含甜味剂的气泡水饮料,目前有葡萄柚、青柠、橙子、草莓、芒果、樱桃、苹果、柠檬8种口味。产品设计上,易拉罐色彩明亮,将“bubbly”的“u”设计成微笑符号,针对不同口味笑脸也相应变化,同时在拉手上还使用了不同的欢迎语。整体而言,瓶身设计很讨巧,适合社交网络晒照。


那么气泡水究竟是什么?顾名思义,含气泡的水。水里的气泡,也就是二氧化碳,大多是人工加气,但也可以是天然水源自带的,如雀巢旗下的气泡水品牌Perrier 和 San Pellegrino,水源自含气泡和矿物质。同为含气泡的水,苏打水和气泡水又有什么区别呢? 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比起气泡水,苏打水会含有一些添加物质如碳酸氢钠、柠檬酸钠、食盐等。


beverage-digest数据显示,2016年碳酸软饮的销量下降了0.8%,果汁、含糖饮料、苏打水的销量也到了历史低谷。人们在寻求更健康的饮品,无糖无卡路里无添加的气泡水受到追捧。美国本土的气泡水销量在2015-2017年间翻倍,达到了85亿规模。这也正是百事可乐推出bubly的原因。不光是百事,它的竞争者们也在追逐这一市场。可口可乐拥有Dasani 并在去年9月份以2.2亿美元收购了气泡水品牌Topo Chico,雀巢的Perrier和San Pellegrino一直在高端气泡水市场表现良好。


气泡水在中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据欧睿咨询预估,2020年中国气泡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710万元。对比国外,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 一来消费认知和习惯,气泡水市场用户需要时间培育,另外升均零售价31.25元,约为普通瓶装水10倍的售价,气泡水仍然定位在中高端消费群体。但是随着消费升级,又有大公司对市场进行培育,也许给到创业公司切入的机会,我们将保持关注。



3、雀巢收购拉丁美洲天然有机食品和零食公司Terrafertil多数股权,Terrafertil将保持独立运营

撰文:小柒

信息来源:华丽志、界面新闻、Foodaliy、晨哨数据、Terrafertil官网、Nature’s Heart官网、Essential Living Foods官网、B-Corporation官网


成立于2005年的Terrafertil目前在拉丁美洲、北美以及欧洲的20个国家发展业务,其中在厄瓜多尔、墨西哥、哥伦比亚以及智利拥有四家工厂。除了主品牌之外,旗下品牌还包括 Nature’s Heart以及Essential Living Foods,也正是收购了Essential Living得以进入美国市场。


Terrafertil以单一品牌形象出现是在墨西哥、英国、哥伦比亚、秘鲁、厄瓜多尔等国家,其他国家均以Terrafertil和Nature’s Heart双品牌出现。Terrafertil品牌产品以金莓相关产品为核心,金莓是一种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剂的安第斯高级食品,而Terrafertil是全世界最大的金莓采购方。


Terrafertil英国官网的产品图片以及对金莓的介绍


以进入英国市场为例,产品包括金莓果干、金莓果汁,在英国市场产品主要通过线下零售渠道销售,比如Whole Foods、Costco英国门店、Waitrose、Planet Organic等。


双品牌出现的Terrafertil与Nature’s Heart


而Nature’s Heart品牌更多情况下是和Terrafertil以双品牌的方式在包装上做呈现,产品线除了金莓相关产品外,还包括什锦果干、坚果、植物蛋白饮料、椰子水、茶以及杏仁酱等,从产品线上来说更加丰富和完整。


Essential Living Foods的超级莓果干部分产品


Essential Living Foods是在2017年Terrafertil进入美国市场时收购的一家主打超级食品的公司,同时也是一家B-Corporation认证的企业。Bottle Dream的文章有提到所谓B-Corporation是一种共益企业的认证,获得B-Corporation认证的企业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企业目标。


在华丽志的报道中有提到Terrafertil在原材料种植上与数百家小农户进行合作,从供应链端积极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也让Terrafertil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以及积极的社会影响。在B-Corporation网站上介绍Essential Living时,也特别提到了Terrafertil在公平贸易、有意识的消费、食物的可追溯以及产品质量和食品健康上做的成绩。


回到Essential Living品牌上来,Essential Living成立于2010年左右,产品线包括超级莓果干、健康零食、可可相关产品以及Smoothie混合物和针对旅行的产品。在Foodaily的报道中有提到Essential Living的产品理念是“药食同源”和“古老智慧与现代营养的结合”。


Essential Living的产品遍布美国的Whole Foods、Costco以及其他天然食品超市,也正是因为在渠道上的积累Terrafertil的其他天然食品能够借助这些资源顺利进入到美国市场。


我们观察到Terrafertil公司旗下几大品牌以及产品线的布局都相对比较完善,而且也有渠道以及供应链方面的基础,一方面雀巢收购Terrafertil能够补充旗下健康食品品类的业务,拉动这个品类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Terrafertil有这些基础,雀巢可以通过提供更加强大的分销、研发、营销、运营、供应链方面的资源和经验,从而再次推动雀巢旗下健康食品品类业务的增长。


在华丽志的报道中有提到,雀巢近两年多来收购了数家健康食品公司,包括之前Weekly有提到过的精品咖啡代表品牌Blue Bottle冷萃咖啡品牌Chameleon Cold-Brew,另外还有维生素制造商Atrium和食品过敏专业研究公司Aimmune Therapeutics。


其中此次收购的Terrafertil和Blue Bottle都将保持独立运营,而雀巢做为母公司将结合自身优势为旗下公司提供所需要的资源与经验,以帮助这些公司的规模化扩展与增长。而这两家公司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雀巢均没有全资收购,而是收购了多数股权,同时创始人团队保留少部分股权的同时继续独立运营与管理公司。


要知道近几年以来全球的食品消费品都在往健康消费转移,而且随着消费者对于食品需求多元化与个性化,在需求极度细分的时代很难有一个品牌通吃某个食品品类,更多是有一个或几个明星品牌,然后有若干个满足细分需求的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巨型食品品牌的形成将更加艰难,同样是食品巨头要保持持续增长也会变得更加艰难。


虽然在中国还很少看到食品大公司收购初创型的食品消费品公司,中国的食品大公司更加倾向于自建品牌或从零开始切入到某个新的品类去,比如统一、康师傅、伊利、蒙牛等食品巨头和乳企巨头在进入新的细分品类是更加侧重去为新的产品线推新品牌,统一的小茗同学和高端方便面品牌汤达人、农夫山泉推茶派和17.5°、伊利进入常温酸奶领域时推的安慕希。


这时候我们也需要反过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中国的食品大公司不倾向于收购初创品牌,这种情况是否会一直持续下去,以及初创食品公司应该如何看待被食品大公司收购?


可能的原因包括,中国的食品消费品市场还是一个重视营销大于重视产品和品牌的市场,由于食品大公司掌握了渠道资源以及庞大的资金,再加上市场上竞争并不十分激烈,而且本身中国初创型的食品消费品公司在各个方面并没有很强势,正因为有这些因素,所以大公司倾向于自己自建品牌。


我们在思考,在食品消费品行业里发生并购,收购公司主要会看重标的公司的什么方面?人才的并购应该是少数,至少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比较核心的是品牌资产、相对比较完善产品线结构以及有稳定的忠实客群,其他的还包括渠道上积累起来的资源以及在供应链端积累的资源。


至于这种情况会不会持续,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在于中国市场上是否能够出现十分优秀的初创型食品消费品公司以及团队,这种质变会导致量变,从而影响中国食品消费品市场的格局。而且随着最近几年食品消费品创业公司逐渐增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食品大公司要自建一个新品牌的成功率会持续降低,创新以及差异化的难度会越来越高,尽管大公司有很强的研发和供应链能力,但创新以及产品上做差异化食品大公司对食品初创公司不一定会出现一边倒的情况。


如果这种情况到来的时候,食品创业公司在面临大公司收购时应该从这几方面去考虑?是否应该保持公司独立发展的策略,这里所谓的独立发展是指创始团队或管理团队依然是公司的控股股东,对比独立发展与大公司投资或并购之后的协同发展,哪一种对公司的发展更加有利。


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创始团队在获得利益方面的考虑,要知道如果公司全盘被收购,利益的划分更大部分可能就是一次性的在收购时产生,但如果被收购后公司仍然有机会保持独立运营,最好是创始团队保留公司一部分股权,这样公司业务持续发展过程中也能够持续获益。



4、主打「食品安全」的金枪鱼罐头公司,拿到 500 万美元投资

撰文:崔绮雯

信息来源:Safe Catch官网、TechCrunch、Food Dive 


最近,美国一家鱼罐头公司Safe Catch拿到了 500 万美元投资。主要产品为 100% 经过水银安全检测的金枪鱼、三文鱼罐头,这个品牌重新发布 2 年多,目前渠道已经覆盖包括美国在内 6 个国家 1 万家实体店销售。


「食品安全」是 Safe Catch 的主打卖点。由于自然环境恶化,金枪鱼等鱼类很容易积累含量过高的水银,造成人类水银中毒(孕妇和小孩更容易受影响)。


技术门槛不低。Safe Catch 自己开发了一整套水银、辐射检测设备,在购买鱼肉之前,过机实时进行检测,低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建议标准的十分之一,才会确认购买原料。Safe Catch 指,经他们机器检测的鱼肉,有三分之一因为不及格而没有进行购买。



检测之后,Safe Catch 将会把鱼从美国周边海域运送到泰国工厂进行加工,加入辣椒、柠檬汁、胡椒等调料做成 22 不同品类的罐头。价格也是走中高端,单罐需要 3 美元以上,是美国超市普通金枪鱼罐头的一倍。


这家公司最早并不想直接进入消费者市场。2004 年创始人 Sean Wittenberg 的妈妈因为食用金枪鱼罐头水银中毒,导致短期记忆收到影响,因此他才想到创业做一个鱼类金属残留的检测技术公司,可以快速出结果,不需要使用实验室单次 200 美元,耗时一周的检测设备, Sean Wittenberg 最早打算将技术授权大型渔业公司、鱼类供应商。



因为这样他们差点倒闭。因为除了购买技术之外,渔业公司还需要成本跟消费者推销「低汞」概念,大多数 B 端公司对这吃力不讨好的方案并不感兴趣。2015 年,Sean Wittenberg 直接将公司转型为鱼肉罐头公司,直接用「每年检测 100 万条金枪鱼水银含量」、「可追查源头」作为产品卖点。



虽然「食品安全」也算是近年来食品创业趋势之一,但总体来到消费者层面的公司数量并不多。究其原因,不仅要求初创公司有专利技术,还需要接受「品牌」、「口味」、「包装」和供应链等消费环节的巨大挑战。


但在国内「重营销品牌」的创业趋势下,「食品安全消费品」综合看下来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创业机会。比起美国消费者对于有机产品、公平交易、清洁标签的兴趣,中国消费者对于食品科技最大需求就是食品安全。


目前「食品安全」公司生意大多针对企业端,对于消费者端,就我们观察来看,创业公司更多是刚起步的评测机构,还没开始做自有品牌的消费品,但可见的用户增长情况已经很不错。


位于广州的鱼类化学检测公司起家的「水中银」2016 年拿到了南丰集团注资,目前估值是 5000 万美元,目前转型做了消费者的报告和产品检测平台「小鱼亲测」,用来检测从食用油到化妆品的化学元素是否有害,目前有 30 万用户;而位于上海的儿童日用品、食品化学物质分析的「老爸评测」,一年间已经有数十万订阅用户,推送文章基本上阅读量 10w+ 不成问题。



5、Celebrate Brands再次收购健康食品公司,收购公司为天然无谷蛋白零食品牌Green Plate

撰文:海枫

信息来源:华丽志、Green Plate官网、Celebrate Brands官网、Domata官网


Green Plate的三款饼干Cookie产品


Green Plate是一家成立于2010年的健康食品公司,产品主要是零食和饼干Cookie,创始人为Lisa Pounds,在创办Green Plate之前主要在金融保险行业工作,并担任过两家金融企业副总裁的职位。


在华丽志的报道中提到,Lisa Pounds平时就是一位注重健康饮食的母亲,创办Green Plate的缘由是给自己的女儿提供健康零食,所以系统学习了有关营养美食以及健康低糖零食方面的知识,也正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市场上虽然出现了很多针对大人的健康零食,而给小孩的不过是大人健康零食的缩小版,相反专门为儿童提供健康又营养的健康零食少之又少,所以萌生了创办Green Plate的想法。


虽然Green Plate从2010年成立到现在已经有接近8年的时间,但产品的SKU并不是十分丰富,目前产品上只有三个SKU,都是饼干产品,分别是杏仁酱口味、蔓越莓杏仁口味以及巧克力马铃薯口味。虽然SKU比较少但其产品上有一些特点,比如纯素的饼干,这是因为有些儿童可能对动物蛋白过敏或者不吃肉类,提供这样的饼干零食能够给这些儿童一些优质的食品选择。


将产品上所花费的精力与渠道去对比,相比较之下产品零售渠道的铺设以及分销渠道的建设做了很好的积累,直接与零售商和餐饮服务商进行合作,其中包括H-E-B, Whole Foods Market South West Region, My Fit Foods, Methodist Hospital等,而在分销合作伙伴上也有稳定的分销商,其中包括Sysco, UNFI, KeHE and Brothers Produce。


在被Celebrate Brands收购后,Green Plate的创始人Lisa Pounds将担任Celebrate Brands的CEO,负责Celebrate Brands健康食品业务的发展与增长。


Celebrate Brands收购的健康食品品牌列表


有意思的是Celebrate Brands是一家2016年成立的健康食品公司,这家公司并没有自己创办食品品牌,而是靠收购整合各种类型的健康食品公司,其中包括无谷蛋白食品品牌 Domata、有机天然爆米花制造商Popcorn Passion、无谷蛋白饼干制造商DK Organics、天然健康零食品牌 Avani Snacks、健康食品品牌 Dixie Diner’s Club以及优质牛肉干在线零售商 Beefjerky.com。


所以Celebrate Brands更像是一个针对健康食品领域的投资公司,或者称为控股公司也可以,这种类型的公司擅长的地方是在于募集资金以及寻找合适的收购标的,并将其收购,劣势在于收购之后的整合以及持续为这些收购过来的品牌提供增长的支持,从Celebrate Brands将Green Plate收购后任命其创始人为控股公司的新CEO能够看出来这一点。


在收购Green Plate后,Celebrate Brands的管理合伙人Mark Martin提到:“收购Green Plate不仅为我们带来成熟的品牌理念,还将有助于我们整个品牌家族的进一步发展。”Celebrate Brands的新任CEO Lisa Pounds也提到:“我们要利用各品牌之间的协同效应,从而在健康零食行业占据领先地位。”


Celebrate Brands公司发展的模式不同于食品巨头拥有强大的供应链、产品研发以及丰富的经销与渠道资源,如果没有背靠这样的资源,从零开始去做收购然后整合会遇到很多难题,比如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资源和经验为收购的品牌提供增长与发展上的支持,在收购多个品牌之后如何进行整合,如果缺乏经验这又是一个难题。而且多个品牌如何进行管理?这也会阻碍采取这种发展方式公司的发展。


品牌之间的协同是很重要的,这包括背后资源的协同,具体是指产品供应链以及研发上、渠道以及经销网络上,还指发展的经验上,其中经验包括策略、营销、品牌建设以及战略等,同时也包括品牌彼此在产品结构上的协同,如果各个品牌的产品线之间能够形成互补,比如同样针对某一个人群在侧重的需求以及产品品类不一样,又或者同一类客群的不同需求,这样不论从营销还是从渠道上都有机会实现很好的协同效应。


同时品牌组合上也需要有不同的策略和侧重,比如先积累几大相对强势一些的品牌积累经验与积累资源,并将业务规模扩大,与此同时有一些在成长期或还比较早期,但各方面基础都做得比较好的品牌,做为潜力增长的板块,也许在未来可以成长为核心的品牌。


其实多品牌运用是多数食品巨头采取的方式,做为一个靠收购整合多个品牌追求协同效应的控股公司是相对比较快速的方式,而且也有相对应的食品巨头公司发展历史做为参考,在资金以及资源、经验有充足累积的情况下倒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方式。可以通过资本的优势整合到合适的品牌,再通过资源以及经验的累积将这些品牌整合到一起从而产生协同效应。


目前这种现象还多发生在国外的食品消费品领域,国内还没有看到过类似的例子,不过随着中国市场上零售环境的成熟、消费市场以及消费者行为逐渐成熟,有了这些基础,也不排除国内有公司采取这样的方式进入到食品消费品市场中。我们乐于见到这样的案例,也会对这方面的动态保持跟踪。



关于第六期FoodPlus·小饭局的预告以及预报名通知


我们暂定第六期小饭局放在2018年3月中旬或下旬,在上海,具体时间待定、小饭局主题待定,可以在FoodPlus公众号的菜单栏-社群-小饭局详细了解什么是FoodPlus·小饭局。如果希望参加节后第一期FoodPlus·小饭局,可以通过阅读原文进行预报名。



Weekly·周报是FoodPlus每周推出的文章栏目,主要盘点过去一周食品创业领域重要事件以及食品领域可能存在的发展趋势,并对这些事件和趋势加以解读,从而让食品创业者们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掌握可能存在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每周一上午更新。



更多FoodPlus文章精选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预报名第六期FoodPlus·小饭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