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成长。
本文共计6443字,“文章太长,观点太多”。
这是智远的第079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如果你在长时间内成长放缓
可能陷入了单一技能的线性成长中了“。
不知道你发现这样一个问题:
大学毕业之后,初入职场进入工作,在前两三年内学习进步特别快,并且跳槽找工作也特别轻松。
涨工资也特别的容易,但在有了5-7年工作经验之后,跳槽会发现一个问题,工作很难找了,其次“工资也很难上涨了”。
哪里出了问题,我相信很多人的回答都是”市场不好,行业趋势等不好这样的答案“,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是,自身的原因呢?
为什么你在工作上看似非常的努力,进步也非常的快,自己的技能,人脉也在不断丰富,加入的付费群也越来越多,认识的大佬也很多,大厂的朋友也很广,可是最后却突然没饭吃了?
因为你被迭代了,被迭代的原因很简答,”自己的技能“或者会的某个单点,当下已经不在风口之上了。
也许你可能算不是在工作上非常的拼命,但也不能说自己没有努力。
但是最后的结果,或者想要的为什么不能换来预期的进步和收获呢?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智远反复的思考,复盘,大量的阅读,认为是“CPU“出了问题,你应该让自己学会“矩阵式”成长。
干着干着工作却没有了?
我身边做用户运营的H先生。
众所周知2017年社群运营非常的火爆,很多新消费,互联网行业,都争着去疯抢有社群运营经验的人,我有一个朋友,H先生,他是做社群运营的。
我先说下他的故事,他一直在做社群,直到2020年把工作干没了。
2017年,当时他从传统行业转型做社群,起初只是一个实习生,在某单品牌的公司,工作一年后,同行就像他抛来了“橄榄枝”,他顺利的跳槽了,换到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工资从1.2万瞬间上涨到了1.8万。
2018年,因为业绩的优秀,被猎头推荐进了某头部的科技公司,同样是负责社群。
他有从0-1的经验,也有从1-100的经验,跳槽后工资从1.8万涨到了2.5万,岗位也从经理,升级到了总监级。
一年后,经过头部科技公司的背书,他试想着趁年轻换换工作,给自己拔个高,结果这次一跳,把自己工作跳没有了,在外界要3万到3.5万的工资,却没有企业敢用了?
干着干着,把工作干没了?哪里出了问题?
智远认为,除了时代的不断推进,行业的不断成熟,岗位也逐渐SOP化之外,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忽略了矩阵式成长”。
我们公司不要单点只专业的人,我们需要单点专业,并且在用户运营,数据运营,活动运营都会的人,这是他普遍遇到的问题。
现实当中,很多人都在试图通过“垂直线性的努力”,来换来矩阵式的增长。
什么是线性的努力:
上面我的朋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他刚入职的时候做社群运营,月薪8000,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学习,薪资慢慢上涨到1万多。
第二年又继续拼搏,技能更娴熟了,找到了社群运营的“方法论”,升职到了经理,工资又涨了下。
第三年,第四年,经过跳槽,带队伍了,可能工资又涨了,但是到了第五年,第六年为什么就涨不上去了呢?这么努力,反而结果和预期为什么差距这么多?最后把工作干没了?
本质是因为该学的技能都学的差不多了,还在垂直的跑道上再努力也没啥大的上升空间了。
业务水平虽然没用退步,但是经过时间的迭代发展,应届生来了,然后给他配置一个高级经理,和你一样能干,而且比你年轻还上进,公司干啥还要你这个很贵的总监呢?这就是典型的线性努力,越努力越不幸。
如上图所展现,线性成长只是局限于某一个点一条线上的击破。
对于职业生涯来说,达到某一个高峰值之后,就会处于瓶颈的状态,并不能带来二次增长的可能,如果想要二次增长,则需要寻找破局点。
破局点则是“多重技能的融合”,顾名思议也就是矩阵式的成长,也叫系统性的成长。
多重技能的融合前提是聚焦于某一个点,这个点做到极致,便成了寻找第二增长的“基石”。
举个例子:
如果你的职业规划是在5年后做到COO,那么影响自己决策的一定是矩阵,系统的底层,和自己对大运营体系的掌握。
可能你在职业生涯最初的时候,只是一个小白实习生,某个版块运营的实习生,比如是“用户运营”,你的领导只会教你的也只有“表格的整理”“基础活动的策划”,甚至“用户的分析”。
等你把这些学会之后,然后就会线性阶梯成长,最后经过时间累积,技能的掌握乃至于到用户运营的大牛,你会发现瓶颈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学习一些其他运营体系当中其他岗位的东西,比如“社群运营”,“类目运营”“大促运营”“数据运营”,“新人运营”,等把这些全部读懂了,也许才能走向运营总监,更高的路线。
02
“矩阵”背后的职业全局观。
从专业角度解释矩阵,矩阵这个词通常是会用在数学中常用的纵横排列的表格,一种方阵,你还可以从空间的维度把矩阵比喻成“点线面”结构的立体形,这样更通俗易懂。
工作中矩阵常用的场景:
比如我们听到的新媒体矩阵,就是把新媒体矩阵具象化,表示成渔网式新媒体营销模式,还可以表示成空间立体型新媒体营销模式。
比如现在的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头条,百家,企鹅号等,而做新媒体内容矩阵常常就会被人忽略。
其实新媒体渠道矩阵和内容矩阵同样重要,他们相辅相成的,互相推广,缺一不可。
在操作内容矩阵的时候,大都可以共同发布推广渠道,这样更大的实现了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带来大量的用户关注,为个人或者企业扩大品牌影响力。
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只运营了公众号,那么相对来说就是“单点式”成长。
当自己微信生态中的增长瓶颈了,就要靠其他渠道传播,如果把其他平台也都用上,自己的内容做好分发,那么是不是声量和影响力就会大呢?
个人成长的矩阵场景:
如果我现在突然问你一个问题,“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思考下自己能不能在3分钟之内回答上来,假设回答不上来,就要面临着危机到来的时候无法反抗的场景。
H先生是怎么进化的:
这是半年前的事情,在北京工作了8年的H先生,时时刻刻都在焦虑的状态。
那个时候,他告诉我,虽然在公司很多人都觉得我能干,带业务不错,但是还是一个渠道总监,我觉得自己还在拼体力,拼时间。
别看现在还行,互联网发展那么快,市场随时都是不可控的状态,公司又不是自己家,到了35岁,万一被淘汰了怎么办?
虽然他的好胜心让我想翻白眼,但仔细想了一下,觉得他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我们交流中好好讨论一番,最终得出了结论:“我们都应该学会“横向发展,让自己具备跨界的能力。
比如他本来就只懂渠道运营,但还可以逐渐跨界到新媒体策划,用户增长等领域,如果他都能搞定,自己就具备了成为大部门负责人的业务能力。
同时,如果在培养一些软能力,比如创新思维,激励下属,公众演讲等,那么有了这些是不是在其他行业,岗位,都是通用的呢,即使哪一天不在这行业了,其他行业也能去。
只要有了业务实力加上通用软能力,就等于自己拥有了“个人竞争力护身符”。
前不久我们沟通,得知他已经从专一的渠道总监,做了全能的巨大蜕变,同时还有了自己的自媒体,后来不出我所料,他被升职为部分的负责人,负责操盘公司核心的项目。
不管是做新媒体,还是个人成长,还是职业规划,由此可以看出,成长的背后其实是要先建立职业发展“全局思维”。
(个人成长MVP模型)
在职场中,有这么一句话:“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没有全局思维的人,在职场很难大展身手。
职业发展全局思维,通俗的说就是“凡事长远考虑,你也可以理解为自己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在某个阶段达到什么样的成就等。
当然也可以解释为一切从整体和全过程触发的思想和准则,拥有全局观的人,会从整体和未来角度进行决策,保证自己的业务能够健康发展。
很多人没有全局观念的人,就会陷入坐井观天的困局,抓不到问题的本质,就很容易一叶障目。
比如每年年底拿年终奖,调薪,有的人会因为自己的工资不如别的部门多而郁闷,却从未以宏观角度来看,你现在做的工作是不是已经落后于市场,甚至于被同岗位的人替代等。
可见,矩阵背后是练就自己的核心业务能力,然后纵向发展外的横向拓展,其次是从职业规划的全局思维去看每个阶段。
03
先学会“单点打爆”。
如果按照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职业选择期,职业适应期,职业稳定期和职业衰退期来说,那么智远认为,无论是在初期,还是中期,一定要学会“单点打爆”,什么意思呢?
我先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在2019年的9月开始写自己的公众号,一直都是坚持每天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去倒逼输出。
而在我运营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偶然之间在朋友圈中看到的一篇文章,点进去查看后,转载的是别人写的内容,顺便我就点了关注。
后来我每天基本都看他的内容,这个公众号从来不做原创,基本每天5篇都是转载的别人的,我在想,我能不能这么干,后来还是打消了。
从商业角度来看,确实省了不少力气,不用自己写,通过转载就能获取用户关注,多爽。
但是持续的转载,并不能带来长期的发展,越往后,越会发现自己成了其他作者大V的分发渠道而且,用户也逐渐会从渠道慢慢的转移到关注作者。
为什么呢?因为价值的本身取决于创造者,而非转载者,人们更愿意认识写出观点的那个人,和他成为朋友。
这就是为什么要学会“单点打爆”,你得有自己拿得出手的东西。
任何事情是没有捷径的,每一个结果的造成是由以前的决策所决定的。
如果那个朋友想要持续的发展自己的自媒体,还是要“找到自己核心对口的领域”去创造,先进行2-3年的ALL-IN,这样在3年后,可能就成了“基石”。
记者转行PR的例子:
我身边有一个朋友是做记者出身,他在新消费领域做了大概3年的时间,但是一直很令他苦恼,第一年的工作,跟着师傅到处跑,拜访各大甲方的高管,看行业趋势,做着整理资料的工作。
第二年,很不幸运被公司调离,从原来的观察新消费领域的“电商”,转移到O2O,第三年,由于趋势的发展,他又从O2O调离到了观察”社群电商“。
从本质上来讲,都在新消费这个领域,还算不错,至少没有跨行业太大,但是他苦恼的是什么呢?“自己的基石不稳”,尤其是在刚工作的时候,如果没有全局性的至少3-5年的职业规划,自己就会随着不同公司的需要变来变去。
后来他又跳到了TOB人工智能公司做PR,要知道PR所学的东西会更多,PR的基石是什么,记者写作的基本功和对口的领域。
最后把自己变成了“职场万金油”,虽表面什么都会,什么都懂一点,但是本质却拿得出手的地方是“没有一个精通的”。
“职场万金油”有两种,一种是把自己变成了“高级管理者”,他们擅长观察各事物的链接,打通底层逻辑,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还有一种“万能油”是没有主见的,哪里需要哪里搬,没有自己清晰的职业规划。
比如你可能会写作,把这个做精之后,除了写PR稿,能不能尝试下写写策划案。
比如你是做用户运营,是否考虑下,这个点打通后,学习下数据运营,学习下社群运营,等到这些都会的时候,你会发现,“用户运营”成了自己的基石。
地基不稳,努力白费,就好比盖楼房,没有强大的地基,是不可能做到千层的高楼的,不管是工作,还是创业,模型和这个其实是形同的,每个老板的出身,都会有一个自己非常擅长的优势是别人没有的。
04
方向错了“水浇多了容易淹死”。
网络上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公众号想要收入更多,不是在广告上“线性努力”就够了,还要适当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增长曲线,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
企业二倍速增长的的例子:
一个品牌或者电商平台,他的极速增长点在前3-5年,到5年之后,增长就会放缓,这个放缓除了市场因素的影响外,就是本身到达了瓶颈状态。
那么他怎么破局呢?就是把第一增长曲线当成他的“基石”,你也可以理解成基础原点,然后在这个原点之上,在寻找可以增长的赛道,这样它再能“更上一层楼”,留住更多的用户。
再回来说公众号的例子:
一个公众号想要收入更多,不是单点的在广告上线性努力,而是要开发更多的业务,比如“付费社群”“培训课程”“音频课程”,咨询服务,等等。
那么这些是什么?公众号的基石就是内容,付费课程,付费社群,音频课程,咨询服务,就是它的矩阵,试想一下,矩阵式的成交,和单一的广告收入对比,哪个更快一些呢?
个人的奋斗也是一样,我们千万不要“努力的尽头很大,但是目标却越走越远,解决把自己给搞死了”,越来越不幸运。
我们在一个东西上的努力,线性的路线收获本质是只能持续一段时间的,差不多的时候,自己要学会找到自己的“第二增长点”。
将第一增长作为“基石”,第二增长差不多的时候,要寻找第三增长点,这个时候“一二”,就成了基石”。
这叫什么:“矩阵式成长”,只有这样的进步速度,我们才能不被工作所淘汰,让能让自己持续的发力。
做新媒体运营的花姐:
花姐是我的一个朋友,不得不说,他的内容创造水平真的是高,毕竟原来是在一家杂志社工作,后来转型到新媒体运营。
他当时抓住了风口,在公司运营“自媒体号”,因为是初期,PKI也比较简单,就是用户关注度,增长速度和阅读量。
可是他就这样运营了2年,一直ALL-IN内容,发现最后内容带不动了,不得不开拓新的思路,寻求账号的曝光率,这个时候他就开始”学习社群运营“。
让用户去关注社群,进社群有福利等,他利用这个思路,每次内容分发的时候,他就把链接发到群里,用户帮忙点击查看,他的阅读量嗖嗖的倍增,这就是本质线性努力和矩阵努力的差异,开拓新的方式,找到新的增长点。
为什么多数网红过气只需要3年:
不管是以前的映客,还是花椒直播,小咖秀还是一直播等,在这些平台,你会发现,很多的网红火不到3年就消失了,为什么呢?
要知道除了行业影响外,本质的因素就在于自己“一直在线性发展”。
比如会唱歌的主播,她就天天唱歌,3年自己不腻,粉丝都看腻了。跳舞的主播,她除了扭扭腰外,还是扭扭腰,没有其他的增长点,这才是可怕的。
如果自己开辟下二技能,唱歌顺带跳舞,跳舞顺带唱歌,然后再做做自己的自媒体。
将用户做到社群生态中,接一接商业广告合作,适当的做一些PR的宣传,多维度发展,试想下,活的周期时间是不是会更长些呢?
黄渤,PAPI酱的矩阵发力:
他们两个为什么在前几年那么红,肯定不是单点的发力,黄渤出道前在酒吧唱歌,后续学表演。
PAPI酱录过的视频也不是一个领域,比如生活类,搞笑类,职场类,甚至于拍电影,什么都做过,都是各赛道发展,从中选取合适属于自己的。
他们在发展其他的赛道的时候,前提都是把单点做到极致,比如黄渤的唱歌,PAPI酱自己本身的专业,之后在找第二增长点。
好比你学习写作一样,第一年只需要学会写作,就可以进步,第二年可能需要学点心理学,了解用户心理可能才能掌握住用户的需求,第三年,你可能还需要找到一个领域深耕。
一个销售干了6年瓶颈了,不是业务能力的问题,一个HR干了5年还是天天只面试找人,不一定是本职的问题,一个设计师干5年还是设计,不一定是专业能力不行。
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干了10年,还是基层,不一定是不够努力,有可能是“方向错了”,掉进了线性发展中了。
当在一个地方3-5年成长速度放缓后,就要思考下,是不是在线性发展,能不能把线性作为“基石”,找到自己的第二增长点,是非常重要的。
写在最后:
努力对于一个人能起到多大作用,完全取决于“自己所选择的方向”的重要性。
若想让一个西瓜长的更大,光靠施肥是不够的,它可能还需要“阳光”“环境”“雨水”“温度”等等各方面的因素去影响,你不能最给他浇水,不给他施肥,最后就淹死了。
人也是一样,若想走的更远,不仅仅靠一个岗,一个技能就可以的,也需要“多点融合”,“矩阵发展”,找到第二曲线。
关于幸会:
靠谱的互联网圈子,已经有700+找到组织,社群注重于“交流””对接”“异业合作”,覆盖职业媒体记者,运营,市场公关,品牌营销等,线下组织,学习分享,持续解锁中。
会员权益:
进群共享2018-2020年国内最新活动,传播,文案,公关,营销新媒体social案例,市场方案,社群方案,各种实用表格等,每日高密度定期更新,高品质的输出,表格直接使用,是你工作当中得心应手的最佳助理拍档。
延伸阅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起成为向上成长的人。
觉得有价值,欢迎点个在看,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欢迎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