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企业信息化的未来是什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企业数字化咨询 Author 风陵渡0426

应网友提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未来是什么,思考良久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从数据—信息—知识—智能这几个阶段开始。

数据化、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区别

数据:是使用约定俗成的关键字,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属性、位置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抽象表示,以适合在这个领域中用人工或自然的方式进行保存、传递和处理;比如1.85米

信息:是具有时效性的,有一定含义的,有逻辑的、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流;比如奥巴马1.85米,显然可以获取相应信息;

知识:通过人们的参与对信息进行归纳、演绎、比较等手段进行挖掘,使其有价值的部分沉淀下来,并与已存在的人类知识体系相结合,这部分有价值的信息就转变成知识;比如大部分成年黑人身高超高1.85米,具备一定的知识判断;

智能:是人类基于已有的知识,针对物质世界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比、演绎找出解决方案的能力。这种能力运用的结果是将信息的有价值部分挖掘出来并使之成为知识架构的一部分。根据已有的内容作出相应的提前预判。

从上而知,企业需要实现信息化的首要条件则是数字化,之所以没有将数字化提到最前列的原因在于目前企业信息化的数据来源都是手工录入。但是随着OT技术与IT技术的不断融合,企业信息化重新焕发出了一些新的内容。当了解了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等区别之后,我们再回头审视企业信息化情况:

企业信息化的定义及现状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业务数据的可见/可追溯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等信息技术,集合企业业务,融合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

企业信息化现状:随着信息技术火速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极速朝前,先后建设了如OA、ERP、CRM、MES等信息化系统,由于实施的供应商都不同,形成了竖井式“烟囱”,各个系统异构或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进行整体的汇总时,总存在数据质量问题。宏观数据统计准确度欠佳,数据个性化分析满足不了需要,微观上数据与设备之间联系又无法进行沟通。

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阶段划分

初级阶段(起步):2000年以前,企业都是以服务器采购、计算机采购的硬件基础建设为主;

初级阶段(扩展):当计算机等硬件基础构建完善之后,开始着手建设CAD、、OFFICE、财务软件等单点信息化系统,告别手工作业的方式,采用电子化软件,方便修改与追溯,解决效率,节约人工的问题。

中级阶段(控制):2000年-2010年,ERP集中建设阶段,解决不同部门之间沟通问题。

中级阶段(集成)2011年-2017年,IT资源整合,分析数据,决策支持为核心,开始整合内部数据用于BI展示;

高级阶段(数据管理):2018年-至今,数据中台概念涌现等,数据治理迎风而上。

同时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划分与目前流行的工业互联网不尽相同,所以说将工业互联网归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当中,也并无不妥当之处。

不管哪种方法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归宿都会落到数据分析与智能应用之上,所经历的都是将业务数字化、将业务数据进行关联形成知识,根据知识结合实际的业务场景形成自主的判断。

企业信息化的新篇章

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的归宿都是朝着数据可见的目标来的,比如之前手工纸质单据审批签字时间冗长,而且没有办法跟踪审批进度。比如质量数据大量在纸质单据当中,如果出现任何质量问题,需要搬山倒海的去寻找;如果需要相关数据统计的话,工作量更是夸张,需要手工从纸质单据誊写到Excel,然后做汇总,一个月的业务数据甚至需要专门花费15天左右去汇总统计,工作甚是惊人。同样类似,国家为了得到数据,设置了庞大的机构国家统计局。

但是随着技术发展,数据采集的手段越来越多,比如个人位置通过手机采集,消费情况通过支付宝、微信就可以采集,而住宿记录可以通过身份证追溯,而个人消费习惯也被不良商家偷偷收集,用于分析之后智能推荐给你,钱包就是这样被掏走的。

由于企业业务相对于互联网来说比较深入,而且企业管理需要应用的数据更加宽泛,所以仅仅依靠手机、支付记录等自动采集完成管理显然行不通,因为仅仅依靠这些数据支撑不了管理业务,所以才会产生ERP、MES上线之后企业业务人员深恶痛绝,因为毕竟上线信息化系统很可能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但是因为一线业务人员反对而造成信息化系统搁浅的例子会越来越少,因为数据采集的手段会越来越多:

比如通常需要手工记录考勤记录,通过打卡、钉钉、脸部识别等完成,其实考勤机的作用仅仅是一个数据采集终端而已,也就是说完成了数字化的工作,但是真正信息化的内容目前还是通过HR手工完成的,比如月末导出每个人的考勤记录,然后备注人员出差情况、请假情况等,将其他数据与考勤数据实现关联,完成了信息化工作。所以考勤机之所以称之为考勤机而不是信息化系统的原因,因为它只是数字化的工具。

普通公司的人员考勤是如此,更加复杂业务的制造工厂更是如此,比如车体的半成品入库信息、试验信息等都需要手工记录到纸质单据上,但现在只需要将RFID挂在车体之上,之前在系统中将标签数据定义好就可以。但是如果没有其他的信息化系统做支撑,单纯的RFID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仅仅记录了出入库信息,也就是说他也仅仅是一台数据采集机器,而不是信息化系统。

像RFID、考勤机这样的单点数据采集设备会越来越多,比如车间润滑油添加的加注枪、设备转速采集的传感器,但是诸如数据的贯通、串联还是以人为为主的,这就造成因为数据单点采集而形成的数据孤岛的问题。其实只是将单点业务数字化了,如果想更多应用就必须通过“人工智能”来串联。而且不同的数据采集器也会造成数据标准、格式不统一,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工去转换、修改,比如人力一般需要花几天时间用于确认考勤记录与项目出差等数据之间的融洽。

尽管现在业务数据孤岛严重,但是因为数据采集的技术越发成熟,而且成本也逐渐低廉,比如传感器、摄像头、手机终端等手段,造成单点的数据增长的速度令人咋舌,2004年,全球数据总量是30EB 。随后,2005年达到了50EB,2006年达到了161EB。到2015年,居然达到了惊人的7,900EB。到2020年,将达到35,000EB。这个规律,被称为新摩尔定律,即:人类有史以来的数据总量,每过18个月就会翻一番。

随着数据的飞速增长,人类的活动越来越依赖数据,人类的日常生活已经与数据密不可分。全球已经有大约30亿人连入了互联网。在Web 2.0时代,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产生者,每个人都成为了数据源,每个人都在用智能终端拍照、拍录像、发微博、发微信等。全球每天会有2.88万小时的视频上传到Youtube,会有5千万条信息上传到Twitter,会在亚马逊产生630万笔订单…

虽然数据量大幅增长,但是与上述企业信息化建设遇到的问题是是一致的,数据都是以单点形式存在的。比如某人在汉庭消费270元,高铁消费515.5元,那么数据串联企业就是这个人是坐动车出差,然后住宿在汉庭,那么房产销售广告寻找他的几率就应该降低,因为他不是本地居民。数据的本质是还原现实,但现在大量的单点数据是没有办法还原的,或者说他们缺少一个进行数据关联、数据处理与场景分析的平台。

上述提到单点数据指数级增长,但是仍然以数据单元的形式存在,并没有形成可应用的业务场景。所以我们又回到了第一章提到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数据共享、流程优化,数据共享在现有阶段仍然以手工录入的形式为主,比如MES系统。但是由于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手工录入的比例会逐渐降低,但是随着数据采集仪器增加,本来在一个系统中并不存在的数据孤岛又出现了。所以不管是站在一个系统还是咱在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打破数据孤岛、让数据转变为资源、为业务赋能都是首当其冲需要完成的使命。

平台化战略

技术是由需求催动的,同样技术也能被需求推动,既然打破数据烟囱、使数据业务场景化成为必须跨域的坎,那么就必须即时出现对应解决该类需求的技术,那么数据处理、关联、场景设计的平台就应运而生,也产生了现状的数据平台化战略:数据中台。所谓的数据中台指的是通过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计算、存储、加工、统一标准和口径的平台,将数据统一成标准数据进行存储,形成数据资产之后场景化。

通过下图可以简单解释:目前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基本上处于第一阶段,各类数据采集器,其中包含大量的检测仪器、传感器甚至手工录入,第二阶段则是是各类数据的全面的数据治理与管控,第三阶段则是对于大统一下数据的业务场景分析,或者说是数据场景赋能。

根据三个阶段的大概内容概况,我们也能大致分析到第一阶段是一个时间漫长且不断迭代的过程,比如纸质记录编程手工录入,手工录入编程量具自动采集,而且让然不断发展当中。当前的企业信息化基本处于第一阶段:业务数字化,而且大部分都是手工填写的数字化,比如计划下达、生产报工等。而第二阶段则是目前平台化的核心内容,目前企业内部所提倡的数据治理都属于这个阶段,如数据资产、数据治理、数据模型与数据服务。

如果说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是准备阶段,那么第三阶段完全是收益阶段。现在企业信息化的第三阶段集中体现在数据共享与实时查询,而且第三阶段目前大部分的应用还也仅仅集中在数据可视的目的。

如果是第三阶段目前应用方式之一是BI看板或者数据展示,但绝不是最终的归宿。还需要利用数据去挖掘或者还原更多的场景,或者叫数据赋能业务。

企业信息化从业者的最终归宿

当信息化建设数据自动采集的方式越来越多的时候,信息化建设者会由需求调研与分析逐渐倾向到咨询顾问的角色,帮助客户梳理流程、然后重塑流程,因为企业流程重塑的发起者往往需要以第三者的姿态去梳理。或者成为一个技术中介,将企业所有的痛点汇总,然后通过不同领域的技术进行筛选、汇总,然后形成企业新的业务场景,萃取业务提升点。所以未来真正需要的是对业务现状了解能力(需求调研与分析)、最新技术大致方向的掌握程度、重塑业务场景的设计能力,也就是变成了技术了解宽泛的“方案裁缝”。所以企业信息化项目也逐渐被切割成了两段:场景设计与单点技术实施。

(欢迎大家加入数据工匠知识星球获取更多资讯。)

联系我们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DaasCai

邮箱:ccjiu@163.com

QQ:2286075659

热门文章

中国石化信息化管理部副主任李剑峰:企业数字化转型策略及步骤建议


企业信息化—系统间接口(1)ERP物料、BOM创建接口


案例(五): 数据治理项目助力工程企业信息化建设,为全球领先的国际工程承包多业务协同奠定技术基础


《中台战略》作者告诉你,中台建设如何避免踩坑

我们的使命:发展数据治理行业、普及数据治理知识、改变企业数据管理现状、提高企业数据质量、推动企业走进大数据时代。

我们的愿景:打造数据治理专家、数据治理平台、数据治理生态圈。

我们的价值观:凝聚行业力量、打造数据治理全链条平台、改变数据治理生态圈。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数据工匠俱乐部

微信号:zgsjgjjlb

专注数据治理,推动大数据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