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间的瓷语|陶艺家孙月

王军 BlancdeChine 2024-03-31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BLANC DE CHINE

中 国 白

国 际 陶 瓷 艺 术 大 奖 赛






孙月 

中国

第一届

“中国白”大奖赛

入围艺术家





编者按:艺术家孙月参加了2017年“中国白”国际艺术家驻地项目,也是第一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的入围艺术家。她的作品多以德化白瓷为主要媒材,并在德化期间学习传统捏花技艺,以下我们分享她在驻地项目时创作的两组作品及她以德化捏花技艺创作的作品。




艺术不只是娱情与畅神,它也可用来发问,成为探索自我与世界的通道。问如何是时间,艺术的边界在哪里,是情感、观念还是技术,是游戏、模仿还是巫术……这些发问在陶艺家孙月的作品中都有展现。


孙月现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她于2017年9月25日至12月23日参与“中国白”国际艺术家驻地项目,创作作品《影地质实验室计划-影化石收藏柜》与《双锥野放计划》,两组作品都有很强的观念性,涉及艺术与科学、时间与假象、陶瓷与地质、物象与观念等多概念的综合,以下分别试解之。


《影地质实验室计划-影化石收藏柜》是以陶瓷烧制“伪造的化石”,诠释“陶瓷是瓷土与时间的艺术”。烧制的过程是火的参与让“时间加速”,由纯净的泥土转为永恒的瓷;烧制的结果是它们变成“影的化石”,以瓷石来仿制各类亿万年时间积淀的矿物岩层化石,它们有着不同的造型、纹理与色泽,不规则石块的、颗粒的、蜂窝的、圆盘的、条状岩芯的……它们被“超级写实”的收纳在化石收藏柜中,甚至打造了逼真的“科学地质展厅”,仿若真正的科学地质探测一般。艺术家成为时间的魔术师,观者可以在其作品中体验好奇、惊叹、质疑与再生发。



《影地质实验室计划-影化石收藏柜》

200 cm × 50 cm × 10 cm

化石柜 瓷、纸、木头、金属 

2017-至今


《影地质实验室计划-影化石收藏柜》细节


《双锥野放计划》更加有时间的参与,作品将未烧制的德化白瓷土制成圆锥放入山野中,一半埋于地下,一半置于地上,经日晒雨淋土浸菌蚀,半月后每隔5日取一对圆锥拍照记录,直至第61天将最后一对圆锥取出……


《双锥野放计划》准备过程

《双锥野放计划》变化过程


德化的山林变为艺术家的“试验田”成为作品真正的塑造者。这些经人为提纯源于德化山野的瓷土又有了回归山野的样貌,并不断变化,这是一个由纯净到杂多、由完好到渐进消逝的过程,时间与自然塑造了作品的有机。被“种植”的瓷土不是生长,而是溶解与消逝,若以此反观自己,那双锥也像是人老化的过程一般,不免让人恐惧唏嘘,但若想那也只是自然的老化而已,好像也能让人平静。忽觉得这作品科学般的记录与实验背后似有了宗教般的体验感。特别是最后,孙月还将它们做了X光片的拍摄。


《双锥野放计划》,2017-2021


《双锥野放计划》 X光片


孙月的此两组作品,都有“时间”的在场,也都有关于瓷土有恒与人生有限的思辨与隐喻。会看到时间既是表达的目的,也是作品完成的手段,也会感到那是科学性的戏仿与艺术的游戏,但这游戏与戏仿却如此的逼真与较真,技术扎实且逻辑严密,整个过程也是人的心力与体力的双重消耗。比如仅一“岩层”的呈现,在影化石之前孙月有《2300小时沉积岩切片》作品可供窥见。


《2300小时 沉积岩切片》,2016年


《2300小时沉积岩切片》作品历时8个月,每日近12个小时,枯坐在工作台前一点一点小心翼翼的挤压推刮泥浆,等待它沉积等待它变干,模仿出自然界泥土沉积的过程,仿佛“瓷石切片中的每一毫米都是自己时间的印记。”她创作的“岩层”如大地的年轮,有密集有舒缓,给人以不一样的时间密度的体验,那“岩层”如流水如落沙给人以心灵的缓释。


《2300小时沉积岩切片》 细节


不禁要问“2300小时”的目的是什么呢,仿佛“自己也是修行的僧侣吧”,如此可以联想到“坛城沙画”——藏传佛教最严密最精致的绘画艺术。以多种颜色,千万沙粒,数位训练有素的僧侣一丝不苟历经数日甚至数月绘制的“佛国世界”,内有佛像、经文、动物、芳草……庄严肃穆彩色万有,隐喻万千世界,这世界也可以是我们的身体、大地的城郭与陆地的沙粒,然作品完成之后一切骤然被破坏化为乌有,重回一捧沙,洁净人心。


“坛城沙画”隐喻人生隐喻无常的观念确实可以在孙月的作品中找到痕迹,除了上面两组作品,还有她以德化捏花技艺创作的两组作品,一是瓷化花朵与鲜花的并置《逝-白玫瑰》,时间推移鲜花枯萎瓷花留存。另一组是用水浇灌数百泥花与铜钱草的《与此同时》,时间推移绿植昂扬泥花渐无……我们不禁会问瓷是永恒的么,那瓷土是否也是永恒,瓷石仅是性质与状态的相对稳定性,只是人用火对它附加更多价值可能性与更多人性的意义,它是否依然还是矿物质还是宇宙中的尘埃呢?如此,孙月把瓷的性质与人的意义关联起来,会问:我们创造了永恒,还是世界本来就是永恒,或者永恒只是我们的一个观念。


《逝-白玫瑰》,2019年


《与此同时》,2020年


《与此同时》变化过程


孙月的作品是“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的,这一艺术思潮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艺术家们尝试摒弃艺术门类的技术手段,更多的是以影像、行为、实物、图像、装置、互动的形式来完成作品,其精神的源头可追溯到达达主义与杜尚的小便池。陶瓷的观念艺术始于上世纪60年代达达风格浓烈的“怪怖(Funk)艺术”,至上世纪70年代陶瓷领域开始出现更为先锋的观念艺术家,如Jim Melchert的行为表演(将泥浆涂抹在肢体上),Roger Sweet将黏土与陶瓷的施工现场搬进展厅,还有Mark Boulding的《森林烧成》,通过对森林火险的科学分析,将20个粘土球放置科罗拉多州森林火险最高的地点等待变化……他们都有着那个年代“嬉皮士(Hippie)”的精神,试图对陶瓷的意义做价值的重估。但不可否认他们非功用、非造型装饰肌理、也非泥火成瓷的技术目的为陶瓷艺术带来了更多表达的空间。


孙月对陶瓷的观念性探究是基于瓷性、泥性与时间的关联性探究,与坛城沙画重回沙的状态的相比,孙月的一部分作品选择泥化,一部分选择瓷化,《影地质实验室计划-影化石收藏柜》与《双锥野放计划》是留存的,并且极端地以现代生物学地质学的标准固化这一结果,泥土由人变成假的化石标本或X光片,这里面有仿生性带来的荒诞感,也有整个理性严密创作过程带来荒诞感,还有当她感知到瓷的性质后又产生质疑的觉察,理性又荒诞,静观中也有深思,那仿佛是她个人对大地的探寻之梦。


《非非’-地质实验室化石柜》,2020年


《非非’-溶化化石收藏柜》,2020年


《非非’-溶化化石收藏柜》溶化过程


仿制图章:《非非’·沉积层出土原始印章》,2020年


孙月将陶瓷性质的发掘转接到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探寻中,她将泥与瓷拉入到大时空中,直接的跟大地、跟人、跟时空相联系。理性与严谨、辩证与荒诞过后带来平静与寂寥。






撰文 | 王军

视频背景乐 | 乔晨

公众号编辑/视频剪辑 | 汤文喜然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大奖赛组委会秘书处



第三届“中国白”

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

评审工作正在进行

详情请点击登陆官网:

www.blancdechineicaa.com

感谢您的关注



 BLANC DE CHINE

"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

咨询邮箱

contact@blancdechineicaa.com

扫描左侧二维码进入官网


往期推荐

01

间的哲学 | 大奖赛评委 寄神宗美的艺术

► 点击阅读

02

风之静象|陶艺家金贞华

► 点击阅读

03

无限生机|陶艺家Sabine Wachs


► 点击阅读

04

大地与时间的风景|大奖赛评委温·黑格比的艺术

► 点击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