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曾经的「龙须沟」,今日的「京城小江南」——三里河公园
文 | 杨诗遥 摄影 | 赵登科 李海涛
区位:北京 东城区 前门地区
丈量值:
老舍笔下的龙须沟,
曾经是古代北京重要的排水系统之一,
其实北京还曾有一条更重要的古排水系统:
三里河。
古三里河位于东城区正阳门外,
是开凿于明正统年间的泄水河,
其河道有一段与龙须沟重合。
到了清末,
由于疏于治理,
三里河成死水,
逐渐垃圾成堆,污水横流,
沦为了「龙须沟」。
在20世纪50年代的治理中,
三里河改为地下暗渠,
消失在大众视野中。
2016年8月,
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正式启动。
八个月后,
三里河焕然一新。
(三里河公园栈道)
▼
北起西打磨厂胡同,
南至茶食街,
西起前门东路,
东至长巷二条、
正义路南延。
这条不到一公里的河道区,
在改造后化身「京城小江南」,
水流潺潺,
鸟语花香。
原来河道边的街坊四邻生活环境变好了,
前来休闲观赏的游人也变多了,
俨然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地。
丈量队闻风而来,
这就带领大家一起看看这个京城新网红。
(三里河公园景色)
▼
从臭水沟到「小江南」,
古三里河首要任务便是恢复生态环境。
改造时,
工程师对照明朝旧时水系图,
通过当前街道的形状恢复了三里河的原貌。
在不改变当前河道区域中
历史遗迹的条件下,
协调周边景观。
(水面中种有芦苇、荷花等水生植物,水下有活性炭装置,为河道增加美观的同时可以清洁水体)
▼
同时疏浚河道,
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工程,
并在区域内加强主干路景观绿化。
(三里河水质清澈,在邻住户的河道两旁种植多种植物,提高绿色覆盖率的同时增加了河道观赏性)
▼
三里河以生态景观建设为主,
成为整治前门东区生态环境的重要范本。
水系拓宽,
最窄4.5米,
最宽10米。
河道设置区、市两级河长负责,
派专门人员定时巡查和清理河道,
定时维护沿河绿植。
(管理人员在打捞河道的漂浮物)
▼
历史、人文、自然与艺术的和谐交融,
成为三里河改造后的一大特色。
河道景观充分展现古代韵味。
「古画式」布景,
让游客感受「小桥流水人家」。
(三层木板搭建跨河步道,营造错落层次感,
丰富游客体验)
▼
凉亭及步道多采用古建筑原有材料搭建,
体现纯正古都风貌。
景观装置样式丰富,
加强游览观感。
凉亭的景观设计极为「讲究」:
接天莲叶,映日荷花,
小桥流水,鱼翔浅底,
一派诗情画意跃然于古河道之上。
(步入凉亭向外眺望,柱椽相交形成天然画框)
▼
(水中锦鲤的加入为静态河道景观增添了一丝生机,与荷花的结合让人联想到多首诗歌,更具古时气息)
▼
(打造错落阶梯河道,潺潺流水丰富游客视听)
▼
(青石板打造错落阶梯河道,听小河潺潺,古石桥和旧装置增添历史气息,似昔时美景)
▼
(保留旧时装置,增添一份历史气息)
▼
除了对自然景观的修复,
还有对历史人文的重现。
三里河景观区共修缮古文物建筑26处,
其中包括18处会馆。
江西新建会馆、
安徽泾县会馆、
福建汀州会馆北馆……
一处处明清时期会馆再现三里河,
将前门地区绵延数百年的商贾繁华之景
传递到今天。
河道再现旧时「水穿街巷」景象。
(胡同街区与河道自然环境渗透融合,形成独特的自然肌理与清新质朴的氛围)
▼
居民依水而居,
游客穿梭于胡同和水边,
人们在古味景致中生活、畅玩,
为三里河增添人文气息。
(居民与游人在河道边享受美景)
▼
在河道外延的胡同街区,
也重新整治改造,
从挤挤挨挨变为公园里的「水景房」。
治理拆墙打洞,
拆除违建,
实施雨污分流工程,
种植树木花草。
居民居住在四合院里,
不再是「忍受」,
而是「享受」。
(三里河景观区内的街道房屋整齐美观,内里也进行升级改造,极大提高了居民的居住体验)
▼
在改善公共环境,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
三里河景观区还嵌入商业运营,
以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
河边沿岸建书店、茶室、咖啡厅,
以餐饮和文化商业
为游客提供小憩歇脚的地方,
同时也为本地带来收入和人气。
(沿岸的咖啡厅设有露天座位,一方面方便客人赏河道景致,另一方面也成为招揽生意的手段)
▼
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或灰砖青瓦,
与古河道相得益彰,
融雅致人文气息于古朴老城区。
(河边的木质建筑,内里是书店)
▼
(咖啡厅的灰墙灰瓦与环境相得益彰)
▼
古时的泄洪渠,
今日的三里河。
水清有鱼,
生机盎然。
惠风和畅之时,
来此畅游,
岂不快哉?
1/6图片工作室出品
推荐阅读
专题系列
探秘系列
经典系列
图游系列
打卡系列
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图片影像版权归1/6图片工作室所有,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