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D新城,另辟蹊径的城市更新——横滨港未来21
文 | 李海涛
摄影 | 李忠 龚慧娴 夏连珠 姜鹏 王挺 赵海猛 李海涛
动画 | 李民 设计 & 分析图 | 王冰
关键词:
工改新 | TOD新城
旅游目的地 | 研发中心
国家:日本
区位:横滨市
面积:1.86平方千米
人口:约375万(2020年)
特色:TOD主导的新城区开发
01
「站城一体」的新城
TOD驱动下的城市更新
MEASURE THE WORLD
众所周知,日本对TOD开发模式探索由来已久。1929年,阪急电铁(大阪至京都)枢纽站结合阪急百货(顶层餐饮,下层为卖场)的开发形式,成为此后日本站点开发的基础,也深远的改变了旅客们的「消费习惯」。
▲ 建于1929年,只有五层的阪急百货,经过数次扩建,成为25万平方米的站前综合体
轨道交通并不是运输人类的工具,而是让沿线地区可居住的手段。
——小林一三(阪急电铁创始人)
20世纪70年代,「紧凑城市」*理念成为日本城市建设「关键词」,深刻影响到轨道交通开发,演化出「站城一体化」*TOD模式。该模式作为城市的「都市核」,被广泛应用到日本新城们的建设之中,诞生了横滨港未来21(以下称MM21)等标志性新城。
*紧凑城市:以紧凑的城市形态,通过高密度开发、功能混合、公共交通有效遏制城市无效的蔓延
*站城一体化:枢纽站即城市功能中心,与周边街区进行一体化开发
▲ 横滨港未来21(MM21)
MM21坐落于横滨港「腾退」的工业用地之上,经过数十年发展建设,不仅是日本新城建设与TOD结合的范例,还是城市更新、产业更新领域的典范。
▲ 旧港区内崛起的「站城一体」MM21
如今的MM21,是三菱重工、富士通、索尼影像、日产汽车的总部所在地,也是富士、LG、京瓷、村田制作所、苹果、联想等企业的研发中心聚集地,更是横滨最热门的旅游胜地。
从工业城市到功能疏解城市
(1930年代—1960年代)
1827年,日本第一条铁路在横滨至东京间开通,凭借「海陆联运」优势,横滨在1930年代成为京滨工业带(东京—横滨)的核心城市之一。
▲ 京滨工业带核心区域示意
1950年代开始,东京多次通过《首都圈基本规划》进行功能疏解,推行多核心空间结构,大力发展首都圈副都心,横滨成为最大的受益城市之一。
▲ 深入内陆的新横滨站区域
从工业区到新中心
(1979年—1980年代末)
1979年,MM21的概念(横滨市中心海滨综合开发计划)推出,即通过构建港区新业务中心与城市中心(新横滨站)形成双核驱动。
▲ 横滨站与樱木町站的空间关系
1983年,三菱重工造船从港区迁出,MM21开始边整理土地,边填海造地(约0.76平方公里,1998年结束)。
▲ 1970年代—1990年代MM21区域变化
此阶段,以樱木町站为核心,先后建设日本丸纪念公园、横滨博物馆、横滨美术馆等,通过文化快速形成区域吸引力,竖立区域新形象。
从新中心到「业务核」
(1990年代—至今)
1986年,《第四次首都圈基本规划》将横滨列为「业务核都市」(职住平衡、城市功能自立型都市);1989年,凭借横滨博览会名声大噪(超过1330万人参加)的MM21,成为承载「业务核」的重要区域。
▲ 位于临港区的会展建筑群
但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新城建设转由大企业、民营铁路公司主导,站城一体的TOD模式得到广泛运用,构建出城市发展骨架,塑造出如今的MM21。
▲ 横滨港未来21(MM21)TOD节点空间示意
02
一张TOD网络
相互协作各有分工
MEASURE THE WORLD
MM21先后依托樱木町站、港区未来站、
横滨站等站点建设TOD,
形成密集、高效的TOD网络。
此外每个TOD节点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彼此间形成补充与互联。
▲ 樱木町站、港区未来站、横滨站的空间关系
①.「商务TOD」,樱木町站
MM21早期建设以文化场馆、公园为主,
樱木町站作为「首发」站点,
担任着将人群引导至这些空间的职责,
同时车站还要解决
自身被道路切割为「孤岛」的问题。
▲ 樱木町站通过「超级自动步道」解决「孤岛」问题
樱木町站通过高架「超级自动步道」
实现与MM21「无缝连接」,
起到高效引流的作用。
▲ 「超级自动步道」破解道路的阻隔
▲ 「超级自动步道」高效引流
由于用地限制,
车站通过地下商业开发增强站点便利性,
解决MM21前期配套不足的问题,
同时也加强与周边城区连接紧密度。
站前「历史地标」
樱木町东侧的日本丸纪念公园,
是MM21落地的第一个项目。
▲ 日本丸纪念公园
项目由两个日本重要文化财产构成:
最古老的横滨码头,
及停放展览的日本丸帆船
(第一艘风帆训练舰)。
▲ 公园的夜景设计,是一大旅游亮点
1989年,
公园内的横滨港博物馆开幕,
进一步强化公园的「港」主题,
樱木町站前区成为MM21最早的旅游聚集区。
▲ 覆土式的横滨港博物馆,打造出游客喜爱的大草坪
站前「城市地标」
20世纪90年代初,
MM21颁布针对企业落户的激励政策,
日本石油大厦、横滨银行总部、
三菱重工横滨大厦纷纷在樱木町站周边落成。
▲ 日本石油大厦、横滨银行总部通过步行连廊与樱木町站紧密连接
1993年,
与樱木町站人行道直连的「地标大厦」
(商业、办公综合体)开幕。
由此,以TOD为核心的总部聚集区在樱木町站成型,
为「蛮荒」状态的MM21竖立崭新城市形象。
▲ 与樱木町站紧密连接的地标大厦
296米高的地标大厦
曾为日本第一高楼(至2014年),
自落成起便成为众多热门影视剧
(包括哥斯拉、柯南等动漫)的取景地,
为MM21带来持续不断的传播效果。
其底层的地标广场购物中心
与樱木町人行天桥融会贯通,
大幅提升前往会展区旅客的舒适性,
成为MM21最具活力的人流轴线。
▲ 地标大厦廊道式的底层商业将人群引向临港会展区
站城一体商务区
新千年,
樱木町站周边陆续建设多座站前商业综合体,
加强TOD的商业功能,
补齐商务区配套不足的短板。
▲ 樱木町站前商务区
如与车站联通的横滨休利克港未来(2010年建),
拥有130个零售店、神奈川县最大的电影院,
以及横滨最大的健身俱乐部(约3700平米),
吸引旅客、商务人群来此汇集。
▲ 樱木町站的横滨休利克港未来
②.「枢纽TOD」,港区未来站
1997年,
近邻地标大厦的横滨皇后广场开业,
它是由六栋建筑组成的综合体,
包含办公、酒店、商业、文化演出等功能,
是MM21的综合枢纽。
▲ 横滨皇后广场综合体
横滨皇后广场的落成,
也使横跨MM21步行轴线全线贯通:
客流由樱木町站,经地标大厦,
穿过皇后广场到达临港会展区。
不过,长达1000多米的步行动线,
对旅客耐心依然是个挑战。
直到2004年,
位于横滨皇后广场地下的港区未来站,
迟到7年后终于开通
(垃圾填海结构造成隧道工程缓慢),
漫长的步行动线变身为舒适的步行街区,
大大延长游客们在MM21的游憩逗留时间。
▲ 港区未来站开通形成双向人流动线
「人气枢纽」
港区未来站在垂直方,
打造由地下3层至地上5层
被称为「车站核」的纵向功能空间。
▲ 「车站核」功能空间与港区未来站连通
由此,步行路线不仅实现高效到达
办公、酒店与商业设施,
还将建筑空间站转化为
人们聚会、购物、举办活动的公共空间,
进而增加MM21的步行吸引力。
▲ 横滨皇后广场内部步行空间
步行枢纽
MM21规划中的纵向步行轴(长700米),
以「艺术广场」为中心,
向北一直延伸至新高岛站,
向南连接横向步行轴线,
两者共同构建城市「T」型步行系统。
▲ 城市「T」型步行系统
随着港区未来站以及新高岛站的落成,
被称为「购物中心公园」纵向步行轴线得以实施,
轴线分为「港」「船」「海」三个主体段,
增加人们步行乐趣。
▲ 「购物中心公园」步行轴线
高效的站点、步行友好的环境,
使购物中心公园轴线成为新的总部聚集区,
苹果、联想等科技企业的研发中心聚集于此。
港主题区:
以横滨皇后广场与地标大厦间的船坞花园为核心,
连接纵向轴,通过错落的空间,
形成丰富的城市活动、休憩场所。
▲ 港主题区俯瞰
▲ 三菱重工造船遗留下的船坞时常举办艺术表演
▲ 船坞花园举办的表演活动
船主题区:
在购物中心公园内,
点缀白色的城市家具,塑造甲板化氛围。
成为横滨美术馆
与MARK IS港未来(商业)之间的纽带,
塑造站前文化消费区。
▲ 船主题区
▲ 横滨美术馆前的儿童戏水区
▲ MARK IS港未来公共空间
海主题区:
通过多变的水主题,
使人们在远离港口的区域也能感受到海洋气息。
这里生态、休闲、繁华的氛围,
成为周围总部的公共休憩区,
备受IT企业青睐。
▲ 海主题区
▲ 处处可见的水主题
▲ 周边总部的配套休憩区
活动枢纽
港区未来站为中心「T」型步行系统,
既是多元化的游客活动空间,
更是城市大型活动的举办场地。
▲ 「T」型步行系统是城市大型活动举办地
如2014年开始,
MM21以「T」型步行系统为核心,
举办「皮卡丘大量发生中」活动。
从车站到连廊、从公园到大道、从室外到室内,
1000多只皮卡丘遍布MM21各个角落,
为横滨带来数以百万计游客。
▲ 在「T」型步行系统中心——船坞花园举办的「皮卡丘大量发生中」活动(来源:flickr)
2015年活动参加人数达到196万人,
30多个国家的媒体前来报道活动盛况。
「视觉」枢纽
樱木町站的地标大厦,
与港区未来站的横滨皇后广场,
勾勒出城市的新天际线:
建筑的高度由海洋开始逐渐增高
(会展区、横滨皇后广场、地标大厦的递增序列)。
▲ MM21通过对建筑高度的有序控制,形成建筑的梯进关系
从海洋看城市,
错落有序的阶梯状天际线,
成为MM21形象名片。
③.「科研TOD」,横滨站
横滨站位于MM21最北端,
是日本拥有铁路运营商(6家)最多的车站,
在1970年代就已完成站点综合开发
(主要服务老城区)。
横滨站于1970年代末被纳入MM21开发计划,
但因其东侧土地的权属问题,
以及被铁路、公路拦腰斩断的空间劣势,
未能成为开发核心区域。
错失良机的横滨站,
抓住MM21北侧横滨临港区改造
(商业、居住综合区,1985年立项)的新机遇,
成立横滨站东出口开发公司参与建设开发之中。
▲ 横滨站俯瞰
1990年代末,
横滨站(东侧)发展成为
商业发达、居住完善的TOD。
▲ 横滨临港区
科创走廊
随着京滨工业带高速发展,
并不断向内陆延伸发展,
西接八王子、立川等内陆制造区域,
北接川崎、大田区等原材料区的横滨站
迎来第二春。
凭借位于产业带交汇点的区位优势,
以及完善的商业、居住配套,
横滨站TOD先后吸引
富士施乐研发广场、索尼影像研发中心、
LG研发基地、京瓷研发基地、
资生堂全球创新中心等企业研发中心落户。
▲ 横滨站南侧的制造企业研发聚集区
随着港区未来站北侧的新高岛站落成运营,
购物中心公园步行轴线延伸至横滨站,
IT企业聚集区与企业研发区相融合,
形成MM21的科创走廊。
▲ MM21的科创走廊
超级「空中连廊」
道路、水域带来的空间割裂,
一直是横滨站与MM21、临港区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
最终,横滨站通过建设一个庞大的空中连廊系统,
解决这一难题,使横滨站紧密融入MM21。
▲ 超级「空中连廊」示意
▲ 由横滨站至MM21的空中连廊
为了保障空中连廊的连续性、舒适性,
连廊穿越各类建筑物,
建筑内部会为其设计个性化的步行环境,
提升步行的舒适度。
▲ 至企业研发区的空中连廊
▲ 空中连廊穿过日产总部至其它区域
03
一座青春活力岛
抓住年轻人,城市现魅力
MEASURE THE WORLD
众多始于东京《首都圈基本规划》的新城,
在发展后期不约而同陷入沦为睡城的窘境。
MM21为避免重蹈覆辙,
建设之初便格外注重活力的打造,
通过文化场所及公共空间,
塑造城市的旅游吸引力。
▲ 新光码头区俯瞰
随着樱木町站TOD、港区未来站TOD的不断完善,
以及横滨国际客运码头的升级完成,
三者环绕的新光码头区迅速发展成为
代表MM21,乃至横滨的旅游目的地。
▲ 新光码头区区位
①.内湾旅游带
1997年,
新光码头首先开通与樱木町站连接的
历史步道——「汽车道」(火车道改建),
串联起日本丸公园、运河公园增加游览体验。
▲ 旧铁路改造的「汽车道」步行路
1998年,
曾经用于横滨博览会(1989年)的
游乐设施迁移至新光码头,
成为宇宙世界游乐场,
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 宇宙世界游乐场俯瞰
其中,「宇宙时钟21」
改造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报时摩天轮,
是城市夜游的地标,
也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约会地,
同年,宇宙世界购物中心开业。
▲ 宇宙时钟21
至此,在未成形的MM21,
一个围绕内湾的休闲旅游带形成,
新城的旅游磁极初现锋芒。
▲ MM21早期内湾旅游带示意
②.「开港之路」游线
2002年,由樱木町站出发的汽车道步道,
升级为3.2公里长的「开港之路」主题游线。
游线不仅是展现港口历史的露天展厅,
还是游客感受城市生态的景观廊道,
更是MM21与南侧城区紧密连接的步行系统。
▲ 「开港之路」游线示意
网红老仓库
红砖仓库是开港之路中最受欢迎的节点,
老仓库更新改造之后成为
集展览、文化、商业功能为一身的文化综合体,
平均每年有超过600万游客到访。
▲ 「开港之路」游线将游客引向红砖仓库
红砖仓库间的广场,
随季节变化会举办不同主题的活动,
如夏季啤酒乐园、秋季音乐节、冬季溜冰场等等,
深受年轻人群喜爱。
▲ 红砖仓库丰富的商业业态,深受年轻人喜爱
魅力「新」终点
改造后的横滨国际客运码头是开港之路的终点,
全新设计的客运站如同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小岛。
▲ 「开港之路」游线终点横滨国际客运码头
建筑顶部活动空间丰富,
并设有各类景观平台,
成为观赏MM21天际线的最佳去处。
▲ 公园化的横滨国际客运码头
景观平台之中,
有一处为观赏横滨三塔
(三座历史建筑,象征吉祥)设计的拍照点,
是情侣们、新人们必到的拍照合影之处。
▲ 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横滨三塔拍照点
③.活力浪漫岛
进入新千年,随着港区未来站的开通,
游客到达新光码头更为便利。
在年轻人群中「小有名气」的新光码头,
坚定不移的围绕年轻人群扩大自身影响力:
以经久不衰的「浪漫」为切入点,
先后引入主打浪漫的横滨港湾未来万叶俱乐部,
婚庆主题的东方港未来大饭店,
以及专业做婚礼、周年纪念的
Anniversaire港未来等「浪漫业态」。
▲ Anniversaire港未来
新光码头由工业区,
摇身变为年轻人聚集的「特区」。
▲ 可拍照、可婚庆的MM21已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浪漫圣地
如今的MM21,
既是人气新城:就业人口超过11万,
平均每年访客量超过8300万次(2019年数据);
也是产业新城:聚集企业超1820家,
为横滨带来的城市运转效益
超过20,446亿日元(2016年数据)。
成功发展的背后,
离不开环环相扣的TOD网络结构,
将其效率性、舒适性、便利性、商业性、
象征性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塑造着城市吸引力。
1/6图片工作室出品
推荐阅读
丈量城市
世界看得见,我们只看图说话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