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屑以第二个苏州为目标的「小个子」——湖州
(来源:flickr)
关键词:
绿色共富 | 都市圈经济 | 城乡融合
01
这个「小个子」不简单
MEASURE THE WORLD
为什么说,湖州是个「小个子」?
▼ 湖州月亮广场(来源:全景网)
「小个子」一说,最早是由前任的湖州市委书记王纲提出来的。
在一次全网破圈的城市路演中,时任湖州市委书记的王纲曾做了一个这样的比喻:「长三角是‘一个球队’,上海是‘队长’,所有城市都是‘队友’。相比之下,湖州是‘小个子’,但它能爆发出大能量,马拉多纳、梅西不也是小个子嘛,湖州有上场进球得分的能力。」从上述的发言中,可以看出湖州的经济体量、发展规模或许在群雄逐鹿的长三角算不上亮眼,但绝对是有独家本领。▼ 湖州区位图示意
盛名于农耕文明时期
广为人知的,「苏湖熟天下足」中的「湖」指的便是湖州,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
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也产自这里。4,000多年前湖州人便开始养蚕织丝,亦被称为世界丝绸之源。这里也吸引和诞生了众多文人墨客,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曹不兴、孟郊、赵孟頫等大家,素有「中国书画史,半部在湖州」之说。元代大诗人戴表元便曾这样描绘这里「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可见自古富美带来的「百坦」(从容不迫的处事理智,悠然自得的生活理念)是湖州人骨子里的气质。▼ 湖州市南浔古镇
「最黑的黑马」
生态是这里的第一「标签」。这里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中国美丽乡村的首提地、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首个在生态文明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的城市、全国率先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城市。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句论断的诞生地
这里的生态更具「含金量」。湖州敲响了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第一锤」。
2020年,湖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6,000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123亿元,户均增收2万元,其中德清县「裸心谷」民宿,一张床位年税收高达14万元,素有「山上一张床赛过城里一套房」的坊间传说。2015至2020年江浙沪25城地方财政收入变化中,湖州更以75.95%的增幅位居榜首。▼ 德清县「裸心谷」民宿
更难得的是湖州的绿色增长兼具「质量」与「效率」。2020年,湖州以18.3%的市域开发强度创造了近10万元的人均GDP。
从2017年至2020年,湖州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分别下降16.4%和31.3%。越南外长裴青山来到安吉后感叹:一首《咏太湖》传遍越南,直到自己亲眼见到才觉得此番来访,的确不虚此行。「百里青山半入城」,山边也是湖州的城,如今湖州的开发已经走进了绿水青山里。▼ 湖州安吉县的绿色环境
02
走向囚徒困境
MEASURE THE WORLD
①. 日渐式微
在河运主导的年代,湖州一跃成为丝织业的翘楚。自唐代起这里便是蚕丝的重要产区,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的《吴兴赋》中「其平陆则有桑麻如云,郁郁纷纷」,便是对湖州发达丝织业的侧面证明。
随着1843年上海的开埠,湖州丝绸更是一路运往上海、进而销往全球。一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丝绸为主的纺织业依然是湖州的绝对支柱,在全市GDP占比超过30%。▼ 湖州2500多年历史的桑基鱼塘系统,奠定了其「丝绸之府」地位
随着陆路运输的崛起,湖州便日渐式微。长久以来,湖州被戏称为「错失高速的城市」。
虽然湖州身处长三角地理中心,但却错过了90年代浙江高速公路的大发展,完美避开了上海—杭州、上海—苏州的两条经济大动脉。而后,进入高铁时代,湖州更被称作是「火车开错方向的城市」。13年宁杭高铁开通,使得本更需要对接大量上海客源的湖州,却率先对接了杭州。▼ 湖州与浙江高速公路、宁杭高铁的空间关系
②. 太湖倾斜
陆路交通的失势,加之湖州山地丘陵面积超过50%,不宜发展规模工业,导致太湖周边的发展愈加不平衡,也就是曾轰动一时的「太湖倾斜」现象。
▼ 湖州与苏、锡、常的空间关系示意
从《太湖「倾斜」向何方?》这篇文章了解到,1993年是湖州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岁月。这一年,湖州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6亿元,首次跻身全国为数不多的GDP超百亿城市行列。
在一片欢欣鼓舞声中,时任湖州日报记者蔡小伟,却通过对比发现,同是沿太湖城市的无锡、苏州不仅经济发展各项指标超过湖州,而且增长率与人均指标也远远高于湖州。这便意味着,位于太湖南岸的湖州不仅落后于北岸,而且差距在拉大。▼ 「太湖倾斜」湖州与苏、锡、常的城市人口对比示意
1994年,蔡小伟采写的《为了太湖不再「倾斜」》在当地刊发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为了太湖不再‘倾斜’」一度成为当时流行语。
③. 慌不择路
在以唯GDP论的年代,被深深刺痛的湖州开始奋起直追。但国有企业弊端暴露,百年丝织企业如永昌、天昌、达昌等纷纷破产改制,令湖州的经济更加雪上加霜。
情急之下,慌不择路的湖州为追赶GDP,走上一条追求短期快速发展的「野蛮生长」之路。开始大力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石灰石产业。德清县的洛舍镇当时拥有亚洲最大的露天石矿。据湖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龚西征介绍,湖州最高峰时分布在各区县的大小矿山企业有612家,最高年开采量达1.64亿吨。▼ 安吉县余村冷水洞矿坑遗址
此时,印染、化工和蓄电池等污染企业也纷至沓来。以长兴县的蓄电池产业为例,最多时聚集了175家蓄电池企业。
④. 惨重代价
大规模、粗狂式的发展很快带来了弊端。水泥厂、印染厂、造纸厂一个个伫立在太湖岸边,工业废水不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太湖。
据统计,占湖州工业增加值仅5%-7%的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行业,污染排放量却高达70%。当时,到太湖岸边吃饭的游客这样回忆到,「吃着鲜,闻着臭!」「往湖里一瞧,胃口都没了。」讽刺的是住在太湖岸边的居民面临着「守着太湖没水喝」的窘境。再后来,「太湖蓝藻事件」与「儿童铅中毒事件」则直接扯下了湖州污染的遮羞布。▼ 太湖的蓝藻污染(来源:全景网)
⑤. 经济垫底
然而,无奈的是经过多年的「太湖竞赛」,湖州与苏、锡、常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呈扩大化的趋势。2005年湖州GDP位列浙江11个地级市第8名,在整个浙江依然处于「第四阵营」。
03
逆风翻盘
MEASURE THE WORLD
正如前文所述,走向「死胡同」的湖州,已无路可走,必须强行调转船头。一味地生搬硬套只会「大鞋配小脚」。
痛定思痛的湖州决定找寻自身的「最不可替代性」,站在更大视角下重塑自身区域价值。正如湖州一名官员表示,长三角并不需要第二个苏州,但需要一座富有特色的美丽湖州,这便是湖州个性城市的主动追求。于是,湖州开始新一轮的「排兵布阵」,始终秉持着「基于天然禀赋,成于比较优势」的原则,变差异为特色,化资源为优势,在大格局中重估湖州价值。▼ 湖州的生态环境无疑是最大优势之一
纵览湖州近15年的发展历程,具体可归纳为「三张牌」的成功:
第一张牌:点绿成金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得知村里关闭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后高度评价说:「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
也正是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调不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
▼ 截止2016年底湖州绿色矿山建设情况
湖州,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森林覆盖率50.9%,常年提供60%的入太湖自然径流量,可以说湖州是太湖流域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涵养区和生态屏障。
▼ 湖州水文数据示意
对于守着太湖的湖州而言,生态便是其立足长三角最重的一抹底色。与其模仿创造第二个旧经济的苏州,不如开辟一条新经济下充满湖州特色的「绿色共富」之路。
▼ 湖州在浙江省的绿色植被覆盖率排名示意
绿色,便是湖州不得不打的一张牌!在绿色驱动转型上,湖州实现了从1.0向3.0的跃迁:
1.0阶段:绿色是自然资源,更是生态产品
正如上文提到的安吉县余村的转型发展便是这一阶段的最好印证。
曾经的余村便是靠「石头经济」发家致富,但很快生态问题便接踵而来。村民不敢开窗、无处晾衣,一出门鞋子上就蒙上一层灰;一下雨,余村溪溪水就像酱油一样黑……壮士断腕的余村便选择绿色升级,从原来的「卖石头」向如今的「卖风景」转变。▼ 湖州市安吉余村新貌
余村依托「竹海」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开农家乐、民宿,办漂流,生态经济发展的有声有色。
据统计,2020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0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更是比采石鼎盛时期翻一倍——2020年村集体收入72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6万元。▼ 湖州市安吉余村乡村旅游
2.0阶段:绿色是底线约束,更是营商背书
诚然,对于很多城市来说,贴上「绿色」的标签,往往意味着「重保护,难发展」。但保护中谋发展并不是不发展,也更考验地方政府的破局能力。善用「绿色」牌,要明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有所不为,生态是底线约束。在这一时期,湖州逐渐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利用铁腕治污倒逼产业升级。例如在号称「中国电池之都」的湖州长兴县,政府便给企业上「环保紧箍咒」,在经历两次环保大整治之后,当地电池行业企业数量减少超过90%。然而环保倒逼了产业升级,反而使得行业产值在13年间增加了超过13倍。▼ 湖州长兴县「新貌」(来源:全景网)
有所为,生态更是营商背书。湖州也并未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出击,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招商背书。对于某些产业来说,生态好的地方极具吸引力。
如生物医药产业,优良的空气和水质量能大幅降低车间过滤粉尘、漂浮物、微生物的清洁成本。尤其是中医药,「药材好药才好」早已成为业界共识,好山好水对此类企业便是最好的形象背书。因此,这一期间湖州定向发力对生产环境双向匹配的生态工业,如: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绿色智造、新能源、绿色家居等。▼ 安吉经济开发区健康产业园
3.0阶段:绿色是创新要素,更是城市性格
城市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的「人」的竞争,也就是城市吸引力的竞争。区别于以生产为导向的工业城市发展逻辑,更依赖于创新人才的后工业城市发展,不再单纯是经济和硬件的比拼,而是终将升华到本地文化与价值观的较量。
▼ 湖州莫干山以环境驱动,形成吸引力
一个城市究竟能为人才提供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未来这个城市将吸引什么人。城市最后的较量都是围绕「人」营造的归属感的较量,说白了就是城市品牌的较量。
绿色,便是湖州在创新时代下,成就城市野心,构建生活方式打动力的最佳抓手。湖州重新评估生态价值,率先视绿色为创新要素。这一阶段的湖州,主推「五谷丰登」计划,思维进阶到「提供绿色的生活态度、将生产力布局到绿水青山中」。通过打造五大「创谷」,在最优越的绿水青山风光中注入产业活力,让创新在风景中诞生。▼ 湖州「五谷丰登」计划
两山转化的3.0阶段关键在于怎样提供一种绿色的生活态度。
正如前湖州市委书记王纲所说,「我们想把生产力布局到绿水青山当中,让蓝绿空间的占比稳定在70%以上,让办公室与青山绿水只隔一块落地玻璃」「有风景就会有新经济,有态度就会有年轻创业者」。▼ 安吉白茶小镇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隔个落地窗!湖州正在用实际行动开辟一条「越绿色越发展,越发展越绿色」的发展之路。
第二张牌:主动入圈
湖州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是沪、杭、宁三大城市的共同腹地。
湖州距杭州80公里、上海140公里、南京220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地理中心。但由于未及时赶上交通一体化的顺风车,看似是中心,实则被边缘,沦落为长三角地理中心的价值洼地。▼ 湖州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地理中心
现如今区域竞争早已从「单打独斗」向「集团军作战」转变。未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与城市群将产生更大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
因此,对于中小城市来说,能否与中心城市共舞、加入城市群「朋友圈」,则是成为能否从「绿皮火车增长模式」向「动车组增长模式」转变的关键。▼ 湖州进入「集团军作战」时代
主动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是湖州作为地理中心的行动自觉。对于湖州而言,唯有主动破圈,才能真正激活区位价值和后发优势,从长三角地理中心向「舞台中心」迈进。
坦白讲,这一时期湖州相比于周边城市已完全落后,同类型竞品城市也早已抢占先机。因此,对于湖州而言,唯一的策略便是拿出最大诚意实打实地在关键领域、在全省的竞技舞台上做到极致,构建极致的「性价比」。即通过补齐交通短板、撬动政策护航、抢抓头雁人才、关键保障顶配等在细分领域中实现追平甚至反超。真正将湖州打造成「高品质生活,低成本创业」之城。▼ 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不仅是城市品质的标签,更是长三角的了出游度假中心(来源:全景网)
①. 补齐交通短板
曾经交通边缘逆袭为区域中心
湖州正陆续实现交通上的互联,沪苏湖高铁预计2023年通车。
未来的湖州将形成由「8条高速、3条国道、4条高铁、4条城际、4条普铁」构成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成为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作用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西翼枢纽门户之城。从湖州到杭州仅需20分钟,到上海、苏州30分钟,到南京40分钟,到合肥1小时即可。现在的湖州变劣势为优势,已成为人人羡慕的「地理中心」。▼ 湖州交通图
②. 撬动政策护航
曾经区域盲点加入到国家战略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持续推进,湖州被划入G60科创走廊共建城市、上海「1+7」大都市圈、上海「1+10」同城化都市圈、杭州都市区等,一时间成为沪杭争相宠爱的城市,获得国家战略的顶层支持。
湖州顺势借助政策护航,马不停蹄地搭建各种平台,深入绑定互动大上海与大杭州。成立长三角(湖州)产业合作区,设立浙江长三角飞航智能技术中心,引进浙工大莫干山校区、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浙大湖州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等。▼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廊一核九城」空间布局
③. 抢抓头雁人才
聚焦产业带动型人才精准打击
湖州在人才引进上极具智慧。除了同其他中小城市普遍关注的大学生引进外,湖州还花费大量心血聚焦在「产业带动型」的头雁人才引进上。正所谓,引入一个头雁专家,便是引入一类全新产业。
▼ 头雁科学家产业带动效果
湖州在抢抓头雁人才上,可谓是「稳准狠」。湖州自2008年便开始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对特别优秀者实行「一事一议、上不封顶」政策。
尤其是在2020年初,疫情之下国内外人才竞争日益复杂,在周边其他城市因疫情而手续延期之时,湖州则是快马加鞭修订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让部分高层次人才无需评审,可以直接拿到最高600万元的安家落户补贴。目前湖州已累计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790个,集聚「国千」「省千」人才118人和178人。④. 关键保障顶配
巧借后发优势跃迁为全省第一
土地供应全省领跑。谁能设想在丘陵山地面积占比超50%的湖州,能在土储方面遥遥领先其他城市。这主要得益于湖州土地始终坚持集约化发展,并在全国首推「标准地」模式。
据前市委书记王纲在2020年进行的路演中所说,「湖州虽然地域不大,但工业用地、项目用地的供应量这几年都排在全省第一。2019年,湖州的工业供地量是1.95万亩。我们还承诺,今后三年,每年推出产业用地不少于2万亩,所以,到湖州,好项目就有地。」▼ 湖州南太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用人置业成本最低。不得不说,在企业「养人」成本、商务成本方面,湖州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由于曾经发展的相对滞后,在全浙江省11个地市中,湖州平均房价最低,中心城市每平米1.32万元。并且湖州还会给创业大学生给予最高35万元购房补助与最高5万元安家补助,博士甚至可以获得最高66万元的补助。在宜居生活方面,湖州已做到全省顶配。▼ 克而瑞公布的2020年浙江省十一市房价
从湖州主动入圈的一系列操作,我们不难发现,彼时的湖州若想在长三角中分得一杯羹,必然面临激烈的厮杀。
然而,湖州这个「小个子」并未退缩,而是直面痛点与竞争,巧变劣势为优势,力争在关键领域做到极致,成功将自己打造为长三角「性价比最高」的城市。第三张牌:城乡融合
湖州,城市发展的滞后却成就了县域经济的精彩。纵览湖州的发展历史,湖州是少有的明确提出「以乡带城」发展的城市。
一方面,浙江素来块状经济明显,从农村工业化起步,依靠自身力量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发展新路。另一方面,块状经济同样是支撑湖州经济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如湖州织里童装、南浔木地板、安吉椅业、长兴蓄电池等,湖州的34个大类行业中,有22个大类行业分布在80个块状经济中。▼ 南浔区不只有古镇旅游,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528.95亿元,其中309.69亿元来自第二产业
此外,与浙江其他城市不同的是,湖州建市较晚,主城区吴兴区成立才刚满18年。2019年湖州市区GDP和财政收入才仅占全市的37.9%和26.4%,中心城区首位度偏低和带动力偏弱。
「县强市弱」现象在湖州尤为明显,下辖县域对湖州文化缺乏归宿感和认同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削弱了湖州中心城市的全盘统筹能力。辩证来看,正是由于城区首位度不足反而促成湖州成为全省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湖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连续九年缩小,2021年湖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65∶1。而这也成为湖州可以主打乡村牌的底气,湖州再次将劣势反转成优势。▼ 湖州全域化的「美丽乡村」
纵览湖州在城乡关系的处理上,可谓是一步一个脚印。
从最开始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到入选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到成为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再到如今全省唯一的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试点,湖州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早已成为响亮全国的城市品牌。湖州的领先主要在于其对城乡关系理解的「道法术」迭代上:道:思考顺位回归以人为核心
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湖州逐渐关注到「人的视角」和「平权」,清楚地认识到实现「人与人」的均衡比「地与地」的均衡更重要。
湖州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无差别」城乡,认为具体体现在是制度供给的均等化、不是功能形态的同质化;是发展机会的平等化、不是发展结果的一样化;是品质生活的共享化、不是生活方式的平移化。▼ 德清县下渚湖被誉为「中国最美湿地」 成为服务长三角的休闲中心之一(来源:全景网)
能看出来,湖州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不再仅仅是聚焦到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具象差距,更上升到基本权利、发展机会以及增长红利等抽象领域差距的追求。
在湖州的语境下,无论是生活、工作在城市还是乡村,终极目标是不会产生落差感,不会有文明水平的割裂感,更不会有身份地位上的悬殊与国民待遇上的差距。法:坚定地向城镇化加速狂奔
湖州是站在城乡一盘棋的角度进行统筹布局。从区域经济维度思考,城镇化进程的本质是空间经济效率最大化的过程。
因此,落实到实施路径上,湖州并非一味地保留所有乡村,而是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点培育,并且低调地向提高城镇化率方向狂奔。▼ 湖州2000年至2020年城镇化率变化
湖州一方面以乡村事业为标签走在全国前列,同时也对现有城乡资源进行统一「排兵布阵」,以便更科学地发挥中心城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向更高能级的都市圈经济迈进。
从《湖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可以看出,湖州计划到203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现在的65%提升到80%;到2025年中心城区GDP总量占比更是提高至50%以上。③. 术:重新明确各片区功能使命
湖州聪明且条理地将不同尺度的区域进行差异定位,正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对于南太湖新区而言,未来便是湖州对外抢人的「售城处」,必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高峰。因此,在南太湖新区的建设上,湖州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功能上,向都市圈经济转变;形象上,强化自身地标认知;调性上,以城旅融合凸显城市魅力。▼ 湖州南太湖新区(来源:unsplash,摄影:xiang gao)
对于几大市辖县而言,湖州则更强调小而精、小而特,以扎实推进城镇化实现聚人留人,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支柱。诸如德清县,便不拼规模拼质量,深挖城市气质,力争打造现代山水田园城市。
▼ 德清县打造国际化现代山水田园城市,其6个「德清实践」入选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典范案例(来源:全景网)
对于保留乡村而言,湖州则重点挖掘其稀缺性与不可替代性,尽力凸显其标签性和话题度,力争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出圈儿」。诸如莫干山已被誉为全球45个必去景点之一。
▼ 莫干山「洋家乐」
新时代呼唤大作为。纵览「小个子」湖州的破局之路,湖州无疑是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令人钦佩的是,湖州并未手抓一幅好牌,但其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化差异为特色,化资源为优势,开辟了一条以弱补强的先锋之路。最终在更大地竞技舞台上找准了比较优势,实现了自我价值再升华。战略上的成功加持战术上的勤勉,创造了湖州的逆袭神话!1/6图片工作室出品
推荐阅读
商务合作 | 转载开白
请添加微信:Moli198891
【版权声明】本平台及其中全部作品的著作权及其他相关合法权益归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高莱斯)所有,未经华高莱斯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摘抄、改编、翻译、注释、复制、发行、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等方式使用其中全部或部分内容,否则,将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华高莱斯将通过一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