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猫妙妙 2022-05-05






诗人大卫 | 如果母亲能爆炸
被禁十年,数次删减,至今不能公映



美国彩色纪录片《朝鲜战争》



大卫•哈伯斯塔姆酝酿40多年,耗时10余春秋,完成其生命最后之作——《最寒冷的冬天》。


为创作本书,他走访了诸多知名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探寻历史的隐秘;他访问了100多位散布在美国各个角落的幸存老兵,在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聆听人性的呼唤。


朝鲜战争对参战各方来说都很残酷。哈伯斯塔姆通过其独特的视角、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剖析“二战”之后这场“为平局而死”的战争。大卫•哈伯斯塔姆,“拯救世界”的新闻独眼狼,两度普利策奖得主,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历史学家和战地新闻记者。他是最受美国人尊敬的记者之一,其新闻报导及著作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生存的时代。



《纽约时报》畅销书,《华尔街日报》、《远东经济评论》最佳亚洲题材图书;最冷酷的战争,最辛辣的笔触,最动人的故事;残酷而不失警示,真实而不失有趣;再现宏大惨烈的悲壮史诗,感知跌宕起伏的大国博弈;普利策奖得主大卫·哈伯斯塔姆的惊世遗作!(来源:《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重庆出版社/江淳编辑)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近7个精锐师大举穿过边境向韩国进发。在中国内战期间,这7个精锐师中的许多士兵都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效力。



此前大约6个月,由于国务卿迪安·艾奇逊的一时疏忽,美国没有将韩国纳入其在亚洲的防御范围之内,从而铸成大错。


当时驻扎在韩国的美军不仅为数极少,而且仅仅隶属于一个微不足道的军事顾问团,因此对于朝鲜的这次进犯,他们几乎毫无防备。


在这次攻击行动刚刚开始的前几周里,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对美军而言,从战场上传来的每一条消息都令人失望。此时的杜鲁门总统及其高级顾问们正在华盛顿就敌人的意图展开唇枪舌剑式的辩论。


随后他们很快就做出决定,派遣美国军队以及随后组成的联合国军开赴韩国,以抵御朝鲜的进攻。



朝鲜战争持续了3年之久。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朝鲜半岛不仅地势极为险峻,而且气候也十分恶劣,对于美军来说,最大的威胁与其说是朝鲜或者中国的士兵,不如说是这里冬季凛冽刺骨的严寒。


因此,军事历史学家S.L.A.马歇尔称之为“20世纪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局部战争”。崔嵬险要的崇山峻岭不仅足以抵消美军及联合国军在武器装备上(尤其是在装甲车辆上)的所有优势,而且还为敌人提供了众多栖身之所以及天然屏障。



在战争结束几年以后,艾奇逊国务卿说:“无论是从政治角度还是从军事角度来讲,如果让全世界最为高明的专家找出一处这场糟糕的战争最不应该发生的地方,那么他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这个地方就是朝鲜。”


就连艾奇逊的朋友艾佛瑞·哈里曼也认为:“这是一场有苦难言的战争。”



美国方面所谓“没有必要挑起战争”的言论完全是一派掩人耳目之辞。实际上,正是那位不愿将此行冠名为“战争”的总统亲口号召美军奔赴朝鲜战场。


然而杜鲁门从一开始就相当谨慎,力图淡化这一冲突的本质。对于那些凡是有可能激化美苏对峙局面的因素,他都要加以限制,而其惯用伎俩之一就是玩弄文字游戏。



6月29日,也就是朝鲜人民军越过边境线之后的第四天下午,杜鲁门刚刚把美军送上战场,就立即在白宫接见了记者。


当有记者问美国是否实际上已经处于交战状态时,他断然否定。于是,又有一名记者问道:“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将其称之为一次联合国主持下的警察行动?”杜鲁门答道:“是的,这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说法。”


这无疑等于说,驻朝美军充其量只不过是维持秩序的警察而已,然而这一暗示却让那些奔赴朝鲜战场的美军士兵感到无比辛酸

(无独有偶,4个月之后,当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下令数十万中国军队挺进朝鲜时,出于某种与杜鲁门相似的原因,决定采用同样微妙的措辞——“志愿军”)。



提问者漫不经心,作答也不痛不痒,然而这正是政策乃至战争的玄机所在。


不知什么缘故,杜鲁门当时的说法被人沿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于这一回答,如果说总统本人一直感到无怨无悔的话,那么许许多多在前线浴血奋战的美军将士却并不这么认为。



事实证明,朝鲜战争既不是一场仅仅为了捍卫国家统一这样动机单纯的大规模战争——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也没有完全一分为二,成为人们挥之不去的梦魇——就像数十年后的越南战争那样。


反之,这是一场令人困惑的、阴云惨淡的、远在千里之外的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看似永无希望、永无止境的战争。



而个中缘由,除了那些在前线奋力厮杀美军将士外,大多数美国人都宁愿不求甚解。


不过,在这场战争结束30年左右,约翰·普莱恩的一段歌词倒跟人们现在的心境很贴切:“戴维曾经在朝鲜战争中挂掉/然而原因我们却不知道/现在一切都已经不重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场战争仍然停留在美国的政治与文化视野之外。


关于朝鲜战争,有一本杰出的著作名叫《被忘却的朝鲜战争》,书名本身就是这段历史的生动写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朝鲜战争似乎已经成了历史的弃儿。



许多驻朝美军对这次劳师远征都满怀怨恨之情。他们当中有些人曾经在二战期间服役,然后退入预备役,现在又被迫放弃自己的平民工作,极不情愿地应征入伍。当他们的大多数同侪能够在国内安居乐业时,他们却不得不在十年之内两次远涉重洋、南征北战。


还有一些人在二战结束后决定留在军中,对于朝鲜发动进攻时美军的可悲状况,他们备感触目惊心。人手短缺、素质低下的兵力,漏洞百出、陈旧不堪的装备,再加上那些愚蠢透顶的高级将领,让美军陷入窘境之中。在这些老兵看来,二战期间美军之辉煌、素质之精良、将士之孔武与朝鲜战争初期美军的困窘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们愈是身经百战,就愈是对当前遭遇的状况感到心灰意冷与惊恐不安。



朝鲜战争最糟糕的地方,第2师第23团某营营长乔治·罗素中校曾经写道,“正是朝鲜本身”。美军一向过于依赖其发达的工业生产与先进的军事装备,尤其是离不开坦克,然而这里的地形却让他们难以施展身手。虽然西班牙与瑞士也都地势陡峭、群山连绵,但是山区过后很快就是一马平川,让工业强国的坦克可以长驱直入。


然而,朝鲜在美国人看来,正如罗素所言,却是“过了一山又一山”。如果说可以用一种颜色来代表朝鲜的话,罗素说,“那一定是非棕色莫属”。


如果说要为这里的美军颁发一条军功绶带的话,那么所有参加过此次战争的将士一定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这条绶带理所应当是棕色的。



与越南战争不同的是,当朝鲜战争发生时,美国尚未进入信息社会,而电视新闻也刚刚出现。


在当时的朝鲜,每晚15分钟的电视新闻过于简短,不仅内容索然寡味,而且影响也微乎其微。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想把从朝鲜战场上拍摄的胶片寄到纽约新闻中心,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在国内也形成不了什么气候。美国人多是通过白纸黑字的新闻报道来了解朝鲜战争,因此这种黑与白的印象也一直延续至今。



2004年,在创作本书期间,我有幸参观了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图书馆:那里的书架上一共有88本有关越南战争的书籍,而有关朝鲜战争的著作却只有4本。也许这一事实多多少少概括了这场战争在美国人心中的记忆。



第2步兵师一位名叫阿登·罗利年轻的工程师曾经在战争中被俘,被关两年半之久。他不无辛酸地写道,不论是2001年还是2002年,都是朝鲜战争中数次重大战役的50周年纪念,然而在这两年间美国只有3部以战争为主题的电影——《偷袭珍珠港》、《风语者》和《我们曾经是战士》,前两部是关于二战的,第三部是关于越南战争的。


即使再加上1998年拍摄的《拯救大兵瑞恩》,一共也只有4部。在所有涉及朝鲜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最著名的人物应该是1962年拍摄的《满洲候选人》中的英国演员劳伦斯·哈维,在影片中他扮演一个名叫雷蒙德·肖的美国战俘。



如果说朝鲜战争最后终于在流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话,那么罗伯特·奥尔特曼的一部反战题材电影(同时也是情景喜剧)《陆军战地医院》功不可没。


这部影片拍摄于1970年,时值美国国内反对越战运动浪潮高涨。表面上看,这是一部有关越南战争的影片,但就当时的好莱坞而言,导演们对于制作一部反战题材的电影仍然感到诚惶诚恐。因此,这部影片虽然打着朝鲜战争的幌子,但实际上演的却是越南战争的事情。


无论是导演奥尔特曼还是编剧林·拉德纳都对越战表现得极为关注,但是碍于这一题材过于敏感,难以随心所欲地处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的人物以及军官的发型不是朝鲜战争年代的平头,而是越南战争时期的寸头。



因此,尽管这场战争如此惨烈,但是却从未触及美国文化意识的深处。


据估计,朝鲜战争中美军有3.3万人阵亡,10.5万人受伤;韩国有41.5万人丧生,42.9万人受伤。但是,中国与朝鲜却一直都对自己的阵亡人数秘而不宣。


朝鲜战争让两大阵营从“冷战”暂时转入“热战”,不仅加剧了美国与共产主义世界之间业已存在并且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而且也加深了美军与共产党势力在亚洲争夺势力范围的鸿沟。



美国一招不慎,让中国也卷入了战争,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双方之间这种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态势愈演愈烈。


当签署停战协定时,双方都宣称自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实际上朝鲜半岛的局势与战前毫无二致。


然而美国的情况却非如此:它的亚洲战略视野变了,国内的政治平衡也被打破了。



那些远赴朝鲜战场的美国士兵常常感到与自己的同胞异常隔膜——没有人对他们所做的牺牲表示感激,也没有人认为这场战争至关重要。


近日有人指出,在二战期间,美国人民万众一心、同心同德,战场上的将士被国人奉为美国民主精神与优秀价值观的传承而备受崇敬。然而,朝鲜战争却是一场难挨的局部战争,人们很快就认为这场战争对美国毫无益处。



于是,当驻朝美军服役期满回归故土时,对于他们在朝鲜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街坊邻里不仅显得无动于衷,而且很快就抛诸脑后了,那些在后方发生的重大事件、工作职位的提升、新房产或新轿车的购置才是他们更为迫切关注的话题。这一方面是因为来自朝鲜战场上的新闻总是令人沮丧,而且即使战局有所好转,媒体也似乎从未感到乐观。


1950年11月底,当中国参战后,美军打破困境的可能性好像越发遥不可及,就更不用说胜利了。当时军中广为流传一句讽刺这种僵局的戏谑之语,那就是“为平局而死”(DieforaTie)。


无论他们的表现多么骁勇,无论他们的目的多么崇高,这种前方将士与后方人民之间的巨大隔阂让驻朝美军始终觉得,较之于先前参加过其他战斗的士兵,他们总是等而次之,从而感到一种无可名状的、难以磨灭的痛苦。



大卫•哈伯斯塔姆:195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60年入《纽约时报》华盛顿分社,曾广泛报道过美国民权运动,1962年成为《纽约时报》驻越南西贡特派记者。他是知名的传播学者、历史学家和战地新闻记者。1964年,年仅30岁的哈伯斯塔姆因从西贡发回的新闻报道,而荣膺当年的普利策奖,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因此称其为“国家叛徒”,但他却被“水门事件”揭发人伍德沃德誉为“记者之父”。


关于朝鲜战争的书已经很多

为什么还要推荐这一本?


1.本书是美国知识界对朝鲜战争最深刻的思考。也是美国国内关于朝鲜战争题材的图书畅销冠军,普利策奖得主扛鼎之作, 风靡学术界、企业界、媒体界、军事界多年。


2. 1950年冬天,长津湖战役,美国精锐部队险些全军覆没。被誉为“美国恺撒”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因此遭遇生平最大的滑铁卢,黯然走下神坛。


1951年麦克阿瑟国会告别演讲《老兵不死》


3.美国“记者之父”大卫·哈伯斯塔姆酝酿40多年,采访100多位幸存老兵,耗时10余年,全面剖析这场“为平局而死”的战争,一系列关乎历史和现实的新结论,发人深思。被美国新任国家安全顾问麦克马斯特(Hebert McMaster)列入特朗普总统的必读书单。新版增加三万余字,800多条史料。


4.本书作者2007年已经病逝,逝者作品,能否经得起历史考验?这个答案,需要认真阅读完这本700多页巨著后的读者朋友们来回答!


5.半个多世纪前,朝鲜战争险些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为什么爆发?原本计划三个星期结束的战争,最后为何竟然持续了三年之久?强大的美国怎样一步步陷入泥潭的?今天的远东国际局势,在多大程度上依旧受这场战争影响?本书让诸多真相终于开始浮出水面。半个世纪后,寒冬再次将至,历史是否还会重演?本书是一面镜子!

 

作者为普利策奖得主,

被誉为美国“记者之父”


大卫·哈伯斯塔姆,1934年生于纽约市,195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先后在《纽约时报》、《哈珀斯》杂志担任记者。美国资深记者,被“水门事件”揭发人伍德·沃德尊称为“记者之父”。1964年,因揭露越南战争真相获“新闻界诺贝尔奖”——普利策奖。

 

1963年,采访越南战争


哈伯斯塔姆笔力雄健,著作涵盖战争史、媒体史、汽车工业史、民权运动史、棒球史、断代史等等。《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是其生前耗费心力最多的作品。他的愿望是写完三次美国参与的重要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然而2007年4月23日,哈伯斯塔姆在采访途中因车祸罹难,未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沈志华、杨奎松、梁文道等

名家联袂推荐


梁文道(作家、媒体人):


梁文道在《开卷八分钟》用三期节目介绍本书(梁文道先生推荐的是本书中文版第一版)


这本书首版曾是朝鲜战争类图书销量之冠,理想国再版,得到杨奎松等近代史大家,以及梁文道、高晓松等名家联袂推荐。大卫·哈伯斯塔姆是美国记者,在几十年记者生涯中写了很多几乎改变历史的报道。朝鲜战争包含了太多的政治判断失误,绐中美两国带来的后果迥异。一个新建立的国家政权居然打败了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对美国来说,朝鲜战争被遗忘使之无法从中吸取教训,从而埋下隐患。越战、伊战等战事就是证明。


展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哈伯斯塔姆是传统主流大报的记者,其职业生涯长达40多年,具有深邃的全球眼光,鲍伯·伍德沃德把哈伯斯塔姆尊称为“美国记者之父”。此外,他出版了19本以反思20世纪的美国民权运动、政治发展、外交政策、国际战略的专著,其中多半堪称纪实作品中的杰作,对美国当代政治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赵楚(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这是一个亲历战争的美国人,用生命的最后能量写成的一本书。在勾勒美、苏、中及朝韩的宏观国际背景之际,他更以难得的大量亲历者访谈冷静、真挚地描写了士兵们对战争的真实感受。

 

斯蒂芬·塞斯坦诺维奇(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与公共关系学院教授):


哈伯斯塔姆笔下的朝鲜战争,仿佛是当今局势的一声声回响,至少在读者心中是如此。他书中写的全是关于美国政策如何被劫持、国家如何被煽动,以及随之而来的灾难是什么。


美国哈罗德·摩尔中将:《最寒冷的冬天》把这场悲情战争的所有悲剧性要素融为一体,是一部无与伦比的杰作。

 

英国《每日电讯报》:哈伯斯塔姆的文字浸透了战争的恐惧与悲惨,但也充满了人的勇气,若不是到了危机的一刻,谁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英雄还是懦夫。


美国《明星论坛报》:《最寒冷的冬天》也许是迄今为止记述战争与冲突的顶级巨作。


七十多年过去了,老兵凋零殆尽,这场“有苦难言”的战争也处在被遗忘的边缘。然而历史的教训不能忽视,真相更不容掩盖。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大卫·哈伯斯塔姆的《最寒冷的冬天》,通过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获得不同视角的深刻思考。识别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我太能熬夜了,我怀疑自己上辈子是个路灯”——本号读者包括小编我本人,都有过“路灯”经历,今天特别推荐一款德国助眠药,用过亲测有效且无副作用。如果想睡个好觉,或者给父母亲友买此药的,现在正优惠大促销。请务必点击拯救3亿人的失眠焦虑,睡前吃2粒,8分钟困到不行!风靡德国的“助眠QQ糖”终于来了



免责声明:公众号部分文章来自网络,有些无法确定文章内容、作者、出处的真实性,平台不对文章内容真实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转载的文章如涉及侵权或不实,请务必先联系小编微信号aicaiaicai5299处理删文事宜。



正式启用备用号别一言不合就失联


长按关注我就亲你一口




张艺谋电影,含限制级禁片,看这10部就够了(全新收藏版)

极少人看过的韩国伦理大片,中文字幕来了

错过即遗憾,完整版!

豆瓣8.7,资源全网难寻,只发一次

窥视中国:美国情报机构眼中的红色对手


性不是禁忌,爱才是

豆瓣9.0,题材大胆被禁播

《德云社虎年春晚》,这是完整版


一场不道德的交易,这片的爽点不止在尺度

封神之作,看过的人不多

这是一部高分新片,点开就能看

欲海惊魂,影史最伟大的导演20部电影

我不是潘金莲|冯小刚电影就看这10部

诗人大卫给您拜年 | 做喜欢的事,爱喜欢的人

50部奥斯卡电影(含限制级)这是最新收藏版

这片极端挑战人性,比毒品还狠,真的要慎点

什么题材经他一拍都让人想入非非,真邪门了

因为有些镜头太那个,这片差点被误杀

二战真实事件改编,这片够狠

绝不是色情片,他拍出了日本女人的肉体与灵魂,强烈推荐

一生必听的世界名曲100首,终于有了高品质收藏版

整天要找三级片的,看看这个吧

豆瓣9.3,被封杀也没挡不住她封神

电影要都这么演,谁还有心思去看毛片?

点个在看呗,说明朕已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