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女神新片,残忍又真实
这本书发表之后得到广泛回响,也立刻有电影公司想将其拍成电影,2015年终于敲定拍摄与导演人选,后来更宣布将由获奖无数的影后朱丽叶·比诺什主演,今天就为大家带来这部作品——《乌斯特雷姆》。
过程中她体验了粗重繁杂的清洁工生活,由于工作得来不易,必须对客户与上司忍气吞声;因为缺乏健康保险,生活必须小心翼翼深怕生病;工时过长又没有交通工具,每天要花好几个小时走路上班等。
因为理解过往难以想像的艰困处境,也结识了一群乐天善良、情谊深厚的清洁工伙伴,在稀少珍贵的自由时间里互相扶持,也守护着自己的小小梦想。但作家最终真实身分曝光,当回到原本的生活之后,她该如何看待这段意外人生呢?
记者、作家或研究人员卧底社会底层取得写作或研究材料并不罕见,2001年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出版《我在底层的生活》。书中记述当时占美国总人口近百分之三十的穷人阶级的工作与生活,便曾引起瞩目。
在台湾,1998年便有东海大学研究生纪慧文为了写论文亲自下海当酒店小姐,写成《十二个上班小姐的生涯故事》一书并出版。
由于社会阶层的固化,缺乏金钱、权力与媒体资源的社会底层情状不易为其他阶层所知晓,这样的披露对于资讯流通、推动改革,唤起民众的关注甚至促成善款捐助都可能有帮助。
但同时难以避免的必须满足部分人对于社会底层生活的偷窥与猎奇欲望,使底层人民成为被观看的对象,有时甚至可能加强社会对弱势的负面刻板印象。
2011年《苹果日报》记者至台中知名酒店“金钱豹”卧底并写成头版报导,当时就有许多学者表达过不同意见。
即使文章获得社会的正面回应,情况是否真的能有所改变也充满不确定。美国的北卡罗莱纳大学将《我在底层的生活》订为新生必读书籍,看来相当支持弱势劳工的权益。
但讽刺的是,在北卡罗莱纳大学校园内工作的清洁工组成工会,寻求校方的认可,却遭到校方拒绝承认多年。支持劳工权益是一种政治表态,虽然是重要的第一步,但距离权益真正提升还有着非常遥远的距离。
回到本片,朱丽叶·比诺什得过柏林、坎城、威尼斯影展影后大满贯,也得过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自然是全片灵魂。
但更令人惊讶的是,影片中除了比诺什以外,其他扮演清洁工的所有演员不仅是没有演戏经验的素人,更是在真实生活中担任底层清洁工作的人们。然而,在观赏电影时却完全看不出他们在表演上的青涩之处。
因为身份差异,在拍摄过程中,也经历过彷彿电影情节般的磨合问题。素人演员们在受访时曾经透露,他们原来觉得比诺什只是来演戏的电影明星,演完戏后便会拍拍屁股回到令人称羡的明星生活,所以一开始对她刻意保持距离。后来受到影后的真切演技打动,才能自然对戏,投入演出。
这样的真实经历与电影昭示的结局如出一辙。在身份曝光,创作畅销圆满之际,过往的清洁工伙伴们来找女主角,要求她一起再到船上工作。女主角为难但坚定的拒绝,表现出融合毕竟有其极限,并不如世界大同般的美好。
作家依然是作家,清洁工也终究是清洁工。最后,过往的伙伴们负气上车离开,电影在未解的惆怅之下结束。
在无法真正跨越本质上身份差异的状况下,这段假扮的旅程是否能达成主角原先坚信的善意?其实是很值得深思的。没有退路的底层人民们,相较于即使失败也立刻可以回到作家身分的主角,在心境与视角上显然不可能相同。
除了“底层人民很辛苦,工时很长,身体很累,尊严很低”等不需要亲身经历就可以了解的事实以外,这段旅程究竟带来了什么样不同的体悟,进而展现在创作中呢?
毕竟,如同电影中曾经提出的灵魂提问,主角占据了一个底层人民求之不得的工作机会,她最终借此成就了什么?
带着这样的疑惑,回顾全片中温馨善良的人物刻画,那些辛苦疲累之中互相扶持的人们,珍贵的友谊,工作之余的欢笑话语,是对于真实的适当描写,抑或是主角带着缺陷视角下的诠释呢?就去影片中寻找答案吧!
《乌斯特雷姆》2021
导演: 埃马努埃莱·卡雷尔
主演: 海伦·兰伯特 / 朱丽叶·比诺什
豆瓣 7.7 IMDb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