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平:剧变的时代,艰难的使命,中国公益任重道远! | 演讲实录

CFF2008 2019-07-27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年度盛会作为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交流平台之一,择地在每年的11月22-23日举办,致力于搭建高层次的行业对话、交流、合作平台。截止2017年年底,已成功举办了9届年度盛会,累计5000多人次参会,2000余家机构参会,280余家媒体参与推广传播。

本文为北京修远经济与社会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杨平在2018年会的主旨演讲,文章谨代表发言嘉宾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杨平,北京修远经济与社会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基金会论坛2018年会,并且有机会跟大家交流。10年前修远基金会也是这个论坛的发起方之一,看到今天基金会论坛已经具有如此规模、如此壮观的人群和这么多同仁广泛的参与,心里非常高兴。我觉得当年永光在推动这件事情的时候是非常有远见的,我要为他点一个赞,非常好。

 

组委会给我出的题目是“社会转型与中国基金会的发展”,我觉得这个题目特别好,因为我们确实处在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感觉到了这个时代对我们这个行业是有要求的。所以,首先需要理解这个时代,进而理解我们的行业,再进而理解我们的使命。我觉得这是今天开这个会的目的之一。我讲的题目就是“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公益基金会”。


第一部分:理解时代


一、社会转型的含义

 

首先讲一下什么是社会转型?当代世界与中国的社会转型通常是指伴随工业化进程产生的社会形态的转变,一般是说从传统的农耕社会、游牧社会转型到现代工商社会。转型通常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 社会形态。比如说过去我们都在农村,现在我们多数生活在城里,这个形态变化大家都感觉到了。

第二, 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感也在变化,由此产生了社会观念的变化。小的时候在家里面吃饭端着碗可以到别人家串门,现在这种情景不再有了。

第三, 社会价值也在变。

 

社会转型之中,最重要的转型是社会结构,也就是说,既有的阶层和阶级分类失效,出现新的阶层或阶级。

 

工业化是一个不断变化、运动的过程,每一次工业化形态的转变和升级都会造成社会形态的巨大改变。一旦步入工业化,我们过去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一去不复返。在技术变迁、组织变迁、社会竞争等因素的推动下,现代人迈入永不停歇的变动和转变之中。我想大家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体会,我们现在普遍处在不确定性之中,普遍处在焦虑之中。

 

为什么?因为背后有力量在推动我们转变,是工业化、工业化升级的力量。从早期的蒸汽机文明,到后期电话、电报,到现在信息文明,这些变化一波一波地推动人类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每一波变化都会淘汰掉一大波人与人的生活方式。


二、工业文明的三个标志


当代世界正处于新的工业文明出现的阶段,这将带来全球范围内的剧变,我认为有三个突出的标志:

 

第一,新技术革命。我们大家都知道感觉到了,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还有基于生物工程以及其他方面飞速变迁的技术,在不断地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介入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新技术革命会影响二十一世纪很长时间。

 

第二,中国崛起。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笼罩的世界,资本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处在永远的运动和不平衡的状态。老的崛起国家领先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有后起国家不断去打破原有的平衡。这三十年中,最重要的打破平衡的因素是中国的崛起,所以我们看到,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我们与周边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时不时会出现冲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原有的状态和今天不一样了,世界的平衡被打破,冲突自然生起。我认为中国崛起也会影响未来几十年到百年的过程。

 

第三,逆全球化潮流。我们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然而,今天逆全球化的潮流也在兴起。我们在经验上可以观察到,英国脱欧、欧洲的运动党和右翼民粹主义的崛起、美国特朗普政权的上台都是逆全球化的标志。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匈牙利有一个学者叫卡尔·波兰尼。他曾经探讨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两种反向的运动,一种是效率、市场化、全球化;另外一种是社会保护,是逆全球化。这两种不同方向运动的结果,导致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反复循环摆荡。这是卡尔·波兰尼的观点。我觉得今天认识世界非常重要的是要去看逆全球化的潮流,认识到这一潮流究竟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情况下会成为节点并且彻底发生转变。当然,今天中国为主的国家在倡导全球化,这两股力量之间处于博弈,目前还看不出明确的前景与解决方式。

 

刚才说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社会转型会产生两个方向完全相反的运动,一是提升效率式的、推动全球化竞争的方向;一个是社会保护性的、逆全球化的方向。据统计,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个国家出台的保守主义政策法规总数大概达2000多件。其实,伴随着G20、WTO这些全球化的组织机制的发展,可以看到各个国家都在不断地兴起保护主义。我认为,现在的世界正处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节点上。

 

我认为上述三大事件将会长期影响二十一世纪的长期进程。


第二部分:理解中国


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和社会转型

 

接下来,我想讲一下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和社会转型。谈社会转型最重要是谈社会结构。不谈社会结构,单谈观念、谈形态不足以真正理解这个社会的变化。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结构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前四十年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传统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转变为现在三老三新的社会结构。

 

什么是三老三新的社会结构?老的社会阶层有干部国有企业、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务农的农民。近二三十年,出现了新的三个阶层,分别是民营企业家阶层、城市中产阶层、农民工阶层。按照2016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注册的民营企业有2300万家,这个阶层的人数相当庞大。但是,相比于另外两个新生的阶级(城市中产阶层,农民工阶层),企业家阶层的人数却并不多。

 

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特征

 

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特征是“土”字型。传统的中国社会结构是倒“丁”字型,大部分基层都在底层,少部分在上层。改革开放四十年之后出现了“土”字型。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土”中间出现了一横,也就是中等收入阶层。通常说的中产阶层人口大概3亿左右,占总人口的26-28%。

 

与此同时,中低收入阶层迅速扩大,中低收入阶层包括3亿左右的农民工、城市贫困人群及农村的贫困人群。除了社会结构出现新的阶层分化之外,中国还有出现了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分化,即沿着体制的内和外进行重组。四十年来,中国体制内的人数大幅度减少,目前大概只占总就业人口的17%,而体制外就业的人数现在占到了82%。

 

同时,原有的城乡二元社会仍然存在,并且有所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比始终维持在三倍左右。这个比例一直比较稳定。前几年,一部分农民靠卖土地获得了收益,改变了农村农民部分结构,但总体来说,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比例始终没有大的变化。

 

此外,贫富差距也在迅速扩大。衡量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288,1993年的0.35,至2009年已经扩大到0.49或0.5。按照西方的理论,这个数据意味着社会已经极度不平衡,很容易有动荡的风险。这是收入基尼系数。财产基尼系数达了0.739。近几年基尼系数在各种努力下有所下降,大约维持在0.47-0.48之间。

 

社会结构演变对社会转型有巨大的影响,一个良性的社会结构通常是中产阶层占主体,它的转型会比较稳定的。畸形的社会结构不是所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中间阶层比较小,阶级冲突、民族冲突和区域矛盾都可能会加剧,这是一般的社会研究会提到的问题。

 

三、未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趋势及可能挑战

 

第一,全球范围的技术革命及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会对已有的社会结构产生巨大冲击。我们现在已经感觉到技术革命在深刻影响着我们,这一点马上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就业乃至日常生活。

 

第二,农民工阶层会由于低端制造业就业空间压缩以及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而受到明显的影响。前天,我刚看到一条新闻,富士康要裁员34万人,原因很简单——大规模引用机器人。这就使得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空间受到极大挤压。

 

第三,城市中产阶层的社会地位不稳定性最为明显。为什么?由于中产阶层主要依赖于企业雇佣,一旦产业结构发生变动,他们既缺乏上层精英的抗打击能力,也不像底层民众“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的”。而且中国的底层民众农民工还有一块土地的使用权,是农民工的福利保障。所以,社会结构的变动,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以及技术革命升级过程中产生的挤压效应对于中层和底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挤压非常大。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

 

第四,未来30年,中国如果不能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大面积的稳定的中层将难以持续形成,相应地,社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加剧将不可避免。

 

稳定的中层就业不取决于国家的福利,那么,取决于什么?取决于中高端制造业不断的发展,取决于高端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每年,高校会有800万毕业生,其中,80%的就业人数是理工科学生的就业,只有上述产业的发展才能产生真正持续的、体面的生活和就业。而这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完成中央所说的——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的发展和过渡。目前,我们正处在最艰难的转轨和爬坡阶段。


第三部分:理解中国公益


下面,回到我们这个行业,我来谈一下中国公益基金会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国的公益固然跟我们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中国现代公益是伴随社会的现代转型而产生,为解决现代问题而存在。它的发展和关注重点在于工业化进程中的贫富分化、环境破坏、道德滑坡等问题,与传统慈善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工业化条件下,传统慈善关注的绝对贫困、残疾、饥饿等问题在内容与结构位置上都出现了明显改变。

 

中国的现代公益与现代公益基金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就是说,他们是市场化的产物,伴随着市场化的进程而展开,着重于解决市场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市场经济本身会带来活力与效率,但同时也导致了诸多问题。

 

我认为,从市场化过程这一视角下来理解中国的现代公益,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八十年代以前是现代公益基金会的早期。它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结合,呈现出单位制与农耕经济的双重特征。

 

早期公益的形式多与国家、单位、村庄相结合,基本不存在独立的公益领域。传统社会主义认为没有存在社会性公益的必要,因为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已经把问题全都解决了。另外,大部分是农村时代,超出村社范围的社会问题很少,人们没有跨越与本单位和本社区去解决社会问题的融合需求。

 

第二,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现代公益基金会的过渡期。由于市场经济逐渐展开,所有制开始多元,市场社会逐渐发育。与此同时,传统体制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因此,过渡期的公益事业呈现出“政社”混合的特征。

 

什么叫“政社”混合呢?一方面,体制鼓励适应市场社会的公益事业发展,我们今天很多基金会都是从九十年代开始做的,因为基金会回应市场社会的需求而出现。但与此同时,它又不同程度地排斥与体制利益不相吻合的公益行为,因此在态度上既鼓励又排斥。

 

第三,2004年后,现代公益基金会的展开阶段,也就是《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之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民营经济已经占了半壁江山。十六大又适时提出了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现代公益开始井喷式增长。截至2018年11月,中国各类公益组织达80万家,基金会6900多家,2017公益捐赠总额达1500亿元。

 

公益基金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基本上是随着市场和经济的展开而展开的。截止到2018年11月13日,共有6920家公益基金会。总体来说,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助贫、青少年妇女、儿童、老人、残疾权益、卫生医疗占主导,加起来大概70%-80%的样子。公共服务、社区发展、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国际事务、其他、法律这些总共加起来也就不到10%。

 

基金会目前是市场化的产物,但是大多数所关注的重点仍然是传统问题。这张表是比较明确的看到结构分布。我认为基金会有一个调整自己重心和结构的任务。


第四部分:社会转型与基金会发展的方向

 

第一,未来30年,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产业结构升级,建设现代化国家,并面对技术革命、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作为中国现代化事业一部分的现代公益基金会,其使命和任务离不开中华民族复兴之歌的历史使命和任务。对现代公益基金会有各种各样的使命赋予,我是认为,这一使命是中华民族完成现代化、工业化所谓的民族复兴的梦,是全体中国人的梦。

 

十九大已经做出了规划,也就是分两个阶段:一个是2030年,一个是2050年,要完成我们所定义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我们在座的同仁基金会,我们应该强调我们的使命任务离不开民族复兴的总使命和任务。

 

第二,在价值观上,基金会应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秉持公平、正义、仁爱的理念,与全球性的社会保护浪潮同步。我们看到,冷战结束之后出现的追求效率与财富增长的全球化浪潮造成了巨大的反向运动——逆全球化——的阻力。这种巨大的反向运动其实来自底层人民的压力,他们主要的诉求是公平。在社会保护浪潮不断兴起的时候,我们应该以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主要的价值诉求。

 

效率固然是基金会生产力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基金会主要的工作首先应该以公平正义为主,公平正义更多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所以社会主义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主导。

 

第三,应逐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基金会发展模式。我们从八十年代开始发展公益事业,大部分理念、方法,模式都引自于西方尤其是美国。在这方面,西方对我们发展现代公益有极其重大的推动和帮助作用。但是,我们的公益要想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长久发展并且取得非常大的影响,我认为有一个本土化的任务。要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与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国情,与我们的人们实际的需求结合起来,我称之为中国公益事业的本土化改造这样的历史行为。

 

同时,我还认为基金会要更多的关注市场条件下的各种社会问题。比如说大部分人都在城市里生活,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20年将超过60%。大部分人都在城里生活,城市问题成为主要问题。所以犯罪问题、失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应该是我们基金会去关切的方向。还有城市的白领,简单分成上下层白领而言,上层有房、有车,下层无房、无车。下层白领是最焦虑的。怎么安抚这批下层白领的焦虑情绪,而不仅仅是去农村扶贫,还要使得三亿中产阶级能够安下心投身于我们的国家与社会建设,是基金会同仁们非常重要的使命之一。我建议大家要多关注这些问题。

 

未来10-20年,最重要的任务是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会淘汰大批的劳动人口,能不能有可能推动1000万、2000万乃至1个亿的城市职业培训,以适应新的产业发展?当然,公益领域很难独自完成任务。但是我们可以去推动不同的相关方来做,整体提高国民素质,以适应产业结构。

 

还有,我们普遍感觉到的道德滑坡的问题:今天城市生活里面笑贫不笑娼,路见不平转头就跑。这些同样应该是基金会关切的问题。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我们中国的基金会应该去投入精力关注这些问题。

 

中国正在崛起过程中,“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要搭建一个以中国经济为核心的全球经济网络,这个能否实现,关系到我们的国运。我们基金会同仁应该在眼睛向内的同时,也要向外,跟随国家一起在“一带一路”沿线配置资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搭建而做出努力。

 

最后讲一下社会创新——要用新的技术和组织手段创新社会治理,解决政府和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时间原因,在此不做展开了。


结语


今天讲了这些,核心的意思是,社会在剧烈变动,基金会有很多的事要做,任重道远,希望在座的同仁能够跟着时代,跟着社会前进,在未来的10-20年使基金会发展更壮大,希望到20年的时候基金会论坛能够有上万人的规模。谢谢大家。


排版 |  润锦


推荐阅读


你好,这里是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

5大方式捕捉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携手相约下一个十年!

支持行业、捡拾价值——回首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这十年

公众视角下的中国公益十年:9大关键问题解锁公益未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