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子今 | 居延“塊沙”简文释义

西北师大学报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1-05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作者简介

王子今

王子今,1950年12月生于哈尔滨。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古代史专业毕业。曾任教于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现任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出版《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古史性别研究丛稿》《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秦汉称谓研究》《秦汉名物丛考》《秦汉儿童的世界》《秦始皇直道考察与研究》《秦汉盐史论稿》《秦交通史》《秦汉海洋文化研究》等50余部学术专著。

摘要

[摘 要]居延出土汉简可见“塊沙”简文。“塊沙”描述西北边塞常见地貌特征,相关简文内容可以看作河西荒漠地理条件下有特殊价值的环境史料。对“塊沙”的正确释读,有益于准确理解汉代边郡士卒生活勤务空间的具体形势,同时也关涉汉与匈奴军事竞争的若干细节,而丝绸之路史的地理背景考察,也因此可以得到更为生动的说明。学者以往对“塊沙”所作“低洼之处”“沙窝”的解说,或与“塊沙”字义并不相符。“塊”字义近“魁”“魏”“巍”,应当用以形容沙丘的高大。“塊沙中”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塊沙间”。


关键词

居延汉简;塊沙;魏;巍;沙丘

正文

居延简文“塊沙”涉及西北边塞常见地貌特征,可以看作河西荒漠地理条件下有特殊价值的环境史料。对“塊沙”的正确释读,有益于对汉代边郡士卒生活空间的准确理解,也关涉汉与匈奴军事竞争的细节。在对丝绸之路重要路段交通条件的考察中,相关信息也有重要的意义。以往以为“塊沙”即沙丘地貌“低洼之处”“沙窝”的解说,或与“塊沙”字义不相符。“塊”义近“魁”“魏”“巍”,应当是指沙丘高大的形势,即有的学者所谓“沙垄”。“塊沙”简文有时总括沙丘高下起伏地貌,而“塊”的原本字义,是形容其高大。简文“塊间”“塊沙中”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塊沙间”。“塊沙”也是考察丝绸之路史不宜忽略的交通地理条件。


一、居延“塊沙”简文

居延汉简可见有关“塊沙”的简文。《居延汉简释文合校》载录出现“塊沙”字样者凡三例:


(1)会言莫府敢言之 待亭四塊沙中谒言莫府舒教士毋状

(2)省塊沙

(3)伏匿塊沙中

 

《居延汉简》(叁)(肆)对于简(1)(2)释文有所更新,(3)没有变化:

 

(1)言莫府敢言之  

          得亭西塊沙中谒言莫府舒教士毋〔状〕死=  罪=

(2)〔省〕塊沙

(3)伏匿塊沙中

 

现在看来,简牍整理小组编《居延汉简》的释文更为可靠。

甲渠候官遗址即破城子1972年至1974年出土汉简也有出现“塊沙”文字的简例。如:

          四月乙巳日迹积一日

          毋越塞兰渡天田出入迹

(4)收降候长赏候史充国   迺丙午日出一干时虏

          可廿余骑萃出塊沙中略

          得迹卒赵盖众

          丁未日迹尽甲戌积廿

          八日毋越塞兰渡天田出

          入迹

 

又有破城子十六号房屋遗址出土的一例,简文只言“塊”,不称“塊沙”:


(5)万岁部以南烟火不绝虏或分布在塊閒虏皆

 

这里所谓“塊”,应当也是“塊沙”的简写。“塊閒”应读作“塊间”,或许也可以理解为简(1)(3)(4)所见“塊沙中”。


二、“塊沙”“沙窝”定义

有学者讨论过简文“塊沙”语义。张俊民《汉简琐记》正确地指出文物出版社《居延新简》将“塊”排为“块”之不妥,又就《说文》有关“塊”“凷”“墣”的分析,对于“塊”的字义发表了这样的意见:


     按《说文解字》:“塊,俗凷字。”“凷,圤也。”

段注:圤“淮南书曰土之胜水也。”“从土凵,凵屈象

形。”由之可以引申为低洼之处。由低洼之处,再验

之简文,文义就好理解了。因为沙丘被风吹后,会出现

高低不平的沙垄与沙窝。匈奴人突然从塊沙中出

来,就是说匈奴人从埋伏的沙窝之中突然出来。

 

张德芳主编《居延新简集释》引录张俊民说,应当是赞同这一看法。然而其【集解】所解释的对象为“塊沙中”而非“塊沙”:

 

      塊沙中指高低不平的沙垄……塊沙中,又见居

延汉简256·2B:“言莫府,敢言之,待亭西塊沙中,

谒言莫府,舒教士无状,死罪死罪。”534·22:“伏

匿塊沙中。

 

对于简文“虏可廿余骑萃出塊沙中”,引张俊民说:“匈奴人突然从塊沙中出来,就是说匈奴人从埋伏的沙窝之中突然出来。”

沈刚著《居延汉简语词汇释》对于“塊”字的解释,也引录了张俊民“塊沙”即“低洼之处”“沙窝”的意见:


      塊(EPT58:17)《新简》作“块”。按《说文解字》:“塊,俗凷字。”“凷,圤也。”段注:“圤,《淮南子》曰土之胜水也。”“从土凵,凵屈象形。”由之引申为低洼之处。(张俊民:1998)⑨张俊民的解释,其实是针对“塊沙”而非“塊”。此条“塊(EPT58:17)”其实可以写作“塊(EPF16:46)”


中国简牍集成编委会编《中国简牍集成》就“塊沙”做出过如下两种略有不同的解释:


1.“塊沙,指沙漠中凹凸不平的丘陇地形。”2.“塊沙,指高低不平的沙垄。”
这样的解说,兼说“凹凸”“高低”,与张俊民言“低洼之处”“沙窝”有所不同,但没有进行论证。


三、“塊”通“魁”“魏”“巍”

张俊民引《说文解字》推定“塊沙”即“低洼之处”之所谓“沙窝”。今考《说文·土部》:“塊,俗凷字。”“墣,凷也。”段玉裁注:“《吴语》曰:人畴枕王以墣。《淮南书》曰:土之胜水也,非以一墣塞江。”又《说文·土部》:“圤,墣或从├。”“凷,墣也。从土凵。凵屈象形。”看来,将“墣”直接简写为“圤”,显然是不妥的。《说文》:“塊,俗凷字。”“墣,凷也。”“凷,墣也。从土凵。凵屈象形。”这些说法应当都与“塊沙”的“塊”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而段玉裁所谓“《淮南书》曰:土之胜水也”,后句为“非以一墣塞江”,根据这样的说法,也都无法“由之引申”,得出“低洼之处”的理解。

《说文·土部》还有一个字也值得注意:“坴,土凷坴坴也。”“一曰坴梁地。”段玉裁注:“坴坴,大凷之貌。”关于“陆梁地”,段注:“《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赏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字作陆。按坴梁,盖其地多土凷,而土性强梁也。”所谓“坴坴,大凷之貌”的解说出现“大”字。而《说文·部》:“,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段玉裁注:“《释地》《毛传》皆曰:大陆曰阜。李巡曰:高平曰陆。谓土地丰正名为陆。陆土地独高大名曰阜。阜冣大名为陵。引申之为凡厚、凡大、凡多之称。《秦风传》曰:阜,大也。《郑风传》曰:阜,盛也。《国语注》曰:阜,厚也。皆由土山高厚演之。”对于所谓“山无石者”,段玉裁解释说:“山下曰:有石而高。象形。此言无石,以别于有石者也。《诗》曰:如山如阜。山与同而异也。《释名》曰:土山曰阜。象形者,象土山高大而上平。可层絫而上。”又《说文·部》:“陆,高平地。从,坴声。”段玉裁注:“《释地》《毛传》皆曰:高平曰陆。《土部》坴下曰:土塊坴坴也。然则陆从坴者,谓其有土无石也。大徐作从从坴,坴亦声。”所谓“土塊坴坴”与“土凷坴坴”之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塊沙”的意义。“土山高大”“有土无石”,以及“引申之为凡厚、凡大、凡多之称”,语义比较确定明朗。《焦氏易林》“鼎之比”:“陆居少泉,高山无云,车行千里,涂汙尔轮,亦为吾患。”又“艮之比”:“高原峻山,陆上少泉,草木林麓,嘉禾所炎。”都强调“陆”之“少泉”,前言“车行千里”,后言“高原峻山”,都可以在理解“陆梁地”文意时参考。

朱起凤《辞通》言“魁然,伟大貌”,又指出或作“塊然”:“【史记·孟尝君传】始以薛公为魁然也。”“【唐韩愈上巳日燕大学听弹琴诗】有儒一生,塊然其形。”在“塊然”“魁然”“傀然”条又指出:“塊、魁、傀三字,并从鬼声。古通用。”高亨《古字通假会典》也说到“塊”与“”“魁”“嵬”相通诸例:

 

   【与塊】《淮南子·俶真》:“塊阜之山无丈之材。”《艺文类聚·山部上》引塊阜作阜。

   【魁与塊】《汉书·东方朔传》:“魁然无徒。”颜注:“魁读曰塊。”○《淮南子·俶真》:“塊阜之山无丈之材。”《太平御览》引塊阜作魁父。○《潜夫论·五德志》:“魁隗。”《隶释·帝尧碑》作“塊隗”。

   【塊与嵬】《淮南子·诠言》:“嵬然不动。”《文子·符言》嵬作塊。

 

而“嵬”与“巍”“崴”相通,也有例证。又王辉编著《古文字通假字典》“微部影纽”:“塊(微溪kuai)读为畏(wei),叠韵,见溪旁纽。”又“微部疑纽”:“巍(微疑wei)读作魏(微疑wei),同音。”又举“魏”“巍”“高大之称”多例。

居延简文所见“塊沙”之“塊”,可能非言“沙窝”,而取“低洼”反义,恰是言其“魁”“魏”“巍”“崴”,形容其“高大”。而由《淮南子·俶真》“塊阜之山无丈之材”可知,其“高大”自有限度,与丰生高材的大山不同。这正是沙丘地貌的特点。其“凹凸不平”“高低不平”的地势,或可统称“塊沙”。而所谓“虏可廿余骑萃出塊沙中”,匈奴所潜伏的地方,当然是“塊沙中”的低地。“塊沙中”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塊沙间”。这样说来,以“塊沙”指沙丘高处,也是合理的。


四、“羌中之地”“沙巍”的参考意义

《资治通鉴》卷七八“魏元帝景元三年”记述邓艾灭蜀战事:“冬,十月,(姜)维入寇洮阳,邓艾与战于侯和,破之,维退往沓中。”胡三省注:“沓中在诸羌中,即沙漒之地。”“乞伏炽盘攻漒川,师次沓中。则侯和之地在塞内,沓中之地在羌中明矣。”而此段文字引录,“沙漒”或作“沙嵹”“沙巍”。《后汉书集解》志二三上《广汉属国都尉》“阴平道”条:“《邓艾传》:‘姜维保沓中。’胡三省云:沓中即沙嵹之地。乞伏炽磐攻漒川,师次沓中。则地在羌中明矣。《纪要》:在洮州卫南。谢云:当在西倾山之南。马与龙曰:据《河水注》,西倾山即嵹台山,洮水所出。”而《续汉志集解·郡国志五》“阴平道”条则“沙嵹”刻作“沙巍”:“《邓艾传》:‘姜维保沓中。’胡三省云:‘沓中即沙巍之地,乞伏后磐功绝风师,次沓中。则地在羌中明矣。’”胡三省注“沙巍”文字的出现,值得我们注意。

这里的“沙巍”,看来是“沙漒”“沙嵹”的异写。然而古人在记述有关“羌中”地理时笔下出现“沙巍”,或许体现出对于同样属于塞外与西北边地“塊沙”类似地貌曾经的感觉与印象。


五、后世军事史记录中的“塊沙”

明代军事文书可见涉及“塊沙”的文字。例如缘海战事:“三沙之贼,千二三百人,不曾掳得中国一些财帛,皆如饿虎。若防守稍不严,一登老岸,祸岂可言?吾自家亲到贼老巢边。满墙倭子,只隔一箭地。吾与兵备两只船,经月在海洋中严督水陆将士,日夜防守,仅围得千余倭子在一塊沙上。”所谓围定“千余倭子在一塊沙上”,可知“塊沙”居卫与保障“海洋”环境,是有关联的。“塊沙”是“老岸”上的高地。其地质构成,当然还可以再做分析。

在当时边地防御“西虏”的军事史记录中,又可见明确的“塊沙”文字。“辽海村屯丛集,西虏之垂涎久矣。沙岭除堡台外,一塊沙土耳。使非去冬出口挑衅,何至于此。如丁字泊之役,西虏谁敢言者?西虏环辽东西而处者三卫,除尕颜一卫直广宁外,其泰宁卫炒花二十营、福余卫煖兔二十四营,皆全聚于长安、长勇一带,阳挟赏阴图掠。”所谓“塊沙”与“沙岭”的关系,特别值得注意。


六、“塊沙”的直接语义应是沙漠地貌之沙阜、沙丘、沙山

万历《常山县志》卷四《城池》载王涣赋,有“魏沙孰成,赵壁莫易”句。这里所说的“魏沙”,或许与我们讨论的简文“塊沙”相接近。“魏沙”与“赵壁”对仗,“魏”之字义似近“赵”。但这里还是应当考虑上文说到的“塊”“魏”相通的关系。

《水经注》卷三《河水》说到与通常之“山”不同的“沙阜”:“余按南河、北河及安阳县以南,悉沙阜耳,无佗异山。故《广志》曰:朔方郡北移沙七所,而无山以拟之,是《义》《志》之僻也。”《水经注》卷四〇《禹贡山水泽地所在》“都野泽在武威县东北”条又说到“黄沙阜”:“河水又与长泉水合,水出姑臧东揟次县,王莽之播德也,西北历黄沙阜,而东北流注马城河。”此所谓“黄沙阜”,与我们讨论的河西简文“塊沙”分布地域接近。

史籍可见“沙阜”地名。如《晋书》卷一〇七《石季龙载记下》:“(张)重华将杨康等与(刘)宁战于沙阜,宁败绩,乃引还金城。”《十六国春秋》卷一八《后赵录八·石虎》:“(建武)十二年,遣凉州刺史麻秋等伐张重华。”“重华使将军牛旋、杨康等来御,与宁战于沙阜。宁等败绩,引还金城。”《辽史》卷六八《游幸表》亦可见“猎于沙阜”的记录。

《战国策·楚策三》:“垂沙之事,死者以千数。”鲍彪注:“未详。《兵略训》,‘楚兵殆于垂沙’,亦不注。”也有注家以为,“垂沙”“垂陟”都是“重丘之讹”,“‘重’与‘垂’字形相类,‘沙’‘丘’则名称之歧耳。”“‘沙’‘丘’亦得通称。”如果说“重沙”“重丘”可以“通称”,则是符合人们对于沙漠景观的感觉的。《回疆志》卷一《地理》:“回疆一带,大半皆系戈壁。山岗亦系沙土。其平原旷野亦尽沙积石滩卤咸之区。”唐人卢仝《月蚀诗》有“沙碛如山冈”句,也说这种因“沙”形成的“山岗”。

唐人苏颋《奉和礼部尚书窦希玠宅应制》诗“圆顶图嵩石,方流拥魏沙。”也使用“魏沙”一语。《清史稿》卷一二九《河渠志四》“直省水利”条丈:“京山决口三百二十余丈,钟祥溃口百七十余,正河经行二百余年,不应舍此别寻故道。惟有挑除胡李湾沙塊,先畅下游去路,将京山口门挽筑月堤,展宽水道,钟祥口门于堵闭后,添筑石坝二,护堤攻沙。”水中的“沙塊”,或许所言地貌水文现象,与苏颋诗句所谓“方流拥魏沙”类同。此所谓“沙塊”的形势特征,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居延简文所见“塊沙”。


(本文原刊于2022年第1期,已略去参考文献)

END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