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星云大师讲《心经》 | 得度的钥匙——波罗蜜多


  • 共读书籍:星云大师讲《心经》

  • 推荐理由:以生活事说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间沉浮中找自在

  • 本期共读:本期内容为《星云大师讲<心经>》第三课,了解什么是“波罗蜜多”,有何用

▲星云大师手书《心经》






波罗蜜多:从此岸渡到彼岸


《心经》的名称叫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味着有了“般若”就能“波罗蜜多”。所以,般若有这么多的用处。


什么叫作“波罗蜜多”?这是古梵语,“波罗蜜多”是他们的一句口头语,这句口头语在中国话的意思就是“事已成办”,也就是“事情完成了”的意思。“多”是语助词,没有什么意义,等于人家问:“你吃过饭了吗?”回答:“我吃过‘了’!”多就是“了”,“了”也就是过去完成了。


比方人家问:“你吃过饭了没有?”你回答:“波罗蜜多!”就是吃饱了。“今天睡觉睡得好吗?”“波罗蜜多!”表示睡得很好。“你跟某人话都谈好了吗?”“波罗蜜多!”表示谈好了。


“波罗蜜多”就是“度”,也就是“从此岸渡到彼岸”的意思。有了般若,就能把我们从“迷”度到“悟”,把我们从“痛苦”度到“快乐”,把我们从“动”度到“静”。有了般若,人生没有苦只有乐,没有动乱只有寂静,没有愚痴只有觉悟。有了般若就能得度,就能波罗蜜多了。


有一个趣谈是这么说的:有一位日本音乐家,带了一个学生到外面去表演。由于日本音乐家的穿着与和尚穿的衣服一样,当他们住到一个乡镇的小旅馆时,半夜隔壁有一位妇人难产,小孩生不下来,肚子痛得大喊大叫,后来有人就说,隔壁好像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来投宿,就请他们来念经消灾吧。


音乐家一听,就说:“我不是和尚啊!我们是唱歌的。”但是家属仍然一再拜托:“哎呀!你不要这样,请你发个慈悲心,这是个要紧的时刻,请你务必来念个经啊!”


这个音乐家给他这么一讲,心里想:“这怎么办呢?我又不会念经。”但是看妇人在那里哭叫,又不忍心。于是音乐家就跟学生说:“算了!我们干脆唱个歌吧。”学生问道:“生小孩的歌怎么唱?老师你先来。”


音乐家就这样开始唱了,但是唱到“摩诃般若”时就唱不下去了,赶紧要一旁的学生接下去。学生随口就唱:“一时二时已过,三时就要生下来。”没想到,小孩真的在三时就生下来了。当小孩子哇哇叫时,他们一家人都好高兴,认为师父好慈悲,好有功德,好伟大,经过他们的一消灾一念经,小孩就平安出生了。


这是一个巧合。不过从这当中就可以知道,般若就是一个巧合,有了般若,处处都有巧合。


所以,“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是我们生活的心要;追求般若,得到般若,就能心无罣碍,自由自在!

 

如何能波罗蜜多呢?


怎样才能“波罗蜜多”?我们要从迷到悟、从苦到乐、从动乱归于寂静、从烦恼进入涅槃。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求得成佛、了生脱死、断除烦恼,也就是要波罗蜜多。你要波罗蜜多吗?你要得度吗?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六波罗蜜”的“六度”法门。


所谓“六度”,就是六种得度的方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进,第五是禅定,第六是般若。有人喜欢布施,有人喜欢持戒,有人长于忍辱,有人专于精进,有人一心禅定,有人智慧高超,这些都能波罗蜜多。


六波罗蜜是佛教的大乘菩萨道,或许有人会说:“为什么六度法门看起来很浅显?”布施,没有信佛教的人也在布施,就是其他宗教也都在行布施;持戒,不是佛教徒也要守法,就是其他宗教也都有它的戒条。


以布施为例,一般社会上的布施,布施者在行布施的时候是有人我关系的。比方说,你很苦,我很好,所以我要布施给你;你很可怜,我很有办法,所以我要布施给你。我是能布施的人,你是受我布施的人,你要感谢我;我能够广结善缘,想来还真是了不起;助人为快乐之本,我到处救苦救难,帮助了社会上好多人。或者是你对我好,所以我要报答你,布施你;我喜欢你、尊敬你,所以我要布施你。这些都是世间的布施,其中有人我观念,有贫富观念,在“相”上面是有差距的,所以叫作“有相布施”。


佛教的布施是无相的,无相才能波罗蜜多。


有相布施虽也有功德,但还只是小小功德、人天福报。《金刚经》里说,假如有人能受持经典里的四句偈,并且用这四句偈对人解说,其功德将胜过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为什么讲说一点佛法,功德就能超过那么多的财富?我们要知道,财宝虽多,总是有限量,法施虽少,却是无限量。我给你一万元,你今天用不完,明天也会用完;今年用不完,明年就用完了。用钱的时候,究竟用得如法不如法,当中的善善恶恶,也很难说。假如我能为你讲说一个佛法,讲说一个忍辱法门,你听入心里以后,打从心里知道忍辱的重要,那么,这种能忍的修养和精神力,你能持续不断,今年忍,明年忍,十年、五十年后,甚至于来生都能忍,其功德利益将会让你生生世世受用不完。所以佛法能给予人们无限的受用。


六波罗蜜


讲起六波罗蜜、六度,一般人都认为很难实践。世间,有的人由于喜欢人家感谢而布施,喜欢人家说好话而布施,或者欢喜某个人而布施,甚至要想拥有一个行善的名义而布施。或许有的人会说:“能做到这样就已经很难了,佛教还叫我们要无人我、无对待、无相布施,做了布施,做了善事,做了功德,还要在心里说我没有做,这太困难了!”其实,如果我们真正懂得“六波罗蜜”的意思,做起来就不困难了。


说到布施,第一个要问的是:布施是给人呢,还是给自己呢?如果我们认为布施是给人家,当然是很难实践;假如想到布施是给自己,就很容易做到了。但有的人会觉得奇怪:“布施不是给人家吗?怎么会说是给自己呢?”


其实,布施不完全是给别人,也是给自己。你不播种,哪里会有收成呢?你没有布施,哪里能有所得呢?所以,布施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我们行布施时要想到,布施是发财的方法,我想要发财,就要布施;我想要有人缘,就要行布施。


说到持戒,有的人一听到持戒,也会觉得它很难,总以为持戒就什么都不能做,不自由了。所以,很多本来有心想要信佛教的人士,一听到持戒,就退缩了:“算了吧,我还是不信比较好,免得信了这个宗教之后,带给我很多的麻烦。”


其实,持戒究竟是束缚还是自由呢?戒的精神是自由的,不是束缚的,要持戒才能自由,不持戒就不自由了。假如各位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全台湾各地监狱的情况。全台湾的监狱我都去过,也都和他们谈过话,所以我能了解这些人为什么失去自由,主要就是他们没有持戒,犯了法,所以失去自由。


佛教里面讲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现代社会,过失杀人、伤害人,要坐牢;犯了罪,被警察抓到牢狱去,当然就不得自由了。所以,不持戒必然失去自由。如果持戒呢?人家说:“平时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持戒因此可以波罗蜜了。


说到忍辱,忍辱对一般人来说也很难。所谓忍辱,先忍之于口,不恶口;再忍之于面,面孔不动声色,没有生气的样子;再忍之于心,心上不觉得怎么样。一般人觉得忍辱难,是想到忍辱要吃很多的亏。


其实,忍辱究竟是吃亏或是占便宜呢?假如你觉得忍辱是占便宜,你就肯忍辱了。事实上,忍辱的确也就是占便宜,“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用打、用骂、用力量与人对立或吵架,是不能令人折服的。


忍辱而能有慈悲,忍辱能有修养,忍辱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力量。经典里面说,会布施或会持戒,其功德都不及能够忍辱,忍辱的功德是布施、持戒所不及。所以要想得自在,学佛法的人学习忍辱是必须的。在家庭里,你能忍辱,家庭就能和平;在社会上、机关里,你能忍辱,就会给人有好感。所以,忍辱能得到很多方便,是讨便宜的。忍辱可以波罗蜜,可以离苦得乐。


至于精进,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要努力”。有的人一听到人家说要努力、精进,他总是懒洋洋的,提不起精神,觉得精进好辛苦。假如你能把精进视为快乐的、不受苦的,那么精进也就不为难了。


比方说,扫地、洗衣服好辛苦,不过你把家里打扫得很干净,把衣服洗得很干净,把家里都能整理得很好,不也会感觉到好舒服、好轻松、好自在吗?所以,勤劳、精进带给我们的是舒服、愉快。又例如,你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努力做事赚钱为社会服务,虽然辛苦,不过一家老少都因你的所得而能增进生活的满足,这不是很快乐的事吗?所以精进是受苦呢,还是快乐呢?你若想精进是快乐的,那么就会鼓起精神来精进了。


精进有什么利益呢?例如,精进拜佛,可以和佛交流,能使人格升华。精进参禅,可以稳定身心,可以回光返照,可以观察自己,可以从动乱中统一身心、集中意志。是以,精进可以让我们得到很多的大利益、大快乐,何乐而不为!


再讲到禅定,禅定可以使我们波罗蜜,完成我们的修行。不过一般人提到参禅,总以为一定要到寺院里面,到禅堂里面,双腿盘起来,眼睛闭起来,不要吵闹,不要有声音,才叫参禅。


其实,这种禅还不是真的禅,真正的禅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在我们的行住坐卧之间,在我们的生活里面,吃饭、睡觉里都有禅,就如百丈禅师所说:“搬柴运水无非是禅。”


一般人想到禅就是呆坐在那里。那么,禅究竟是呆板的呢,还是活泼的呢?禅没有活用,就是呆板的。所以行立坐卧中的禅是生活的禅,是活泼的禅。


什么叫生活的禅?平时吃饭的时候,看到桌上的菜不合己意,一不高兴就要生气,平常吃两碗的现在只吃一碗,心里觉得很苦,那就没有禅了。假如有禅的功夫,即使饭菜煮得不好,也觉得没有关系,想想弘一大师所说“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菜根也有菜根香,心里也就了无罣碍了。


禅是一种艺术,你可以用禅来美化你的生活,使生活充满艺术气息。有的人买衣服,老是怨叹不能买到一件合身的好衣服,看这个颜色不如意,看那个颜色也不如意,那是因为他在差别相上追求,在动乱中求。假若你有了禅,就像弘一大师,一条洗脸的手巾一用就是十几年,还说:“毛巾是坏了,不过还可以用。”这个想法多么有力量,多么有价值!所以我们穿衣吃饭都应该要有禅。


一个出家人,不管他是怎么样的性格,即使是小小年纪出家还没有懂得禅定,不过他禅定的境界、禅定的功夫却是慢慢在表现。就从衣着来说,虽然他只有一件衣服,今天是这件,明天还是这件,今年是这件,明年还是这件,但是他心上没有罣碍,觉得一件长衫就够了,那么,他心中就有了禅。


假如追求时尚的人,一定做不到,“叫我天天穿这件衣服,今天穿这件衣服,明天又是穿这件,后天也是这件,不好看,不行,要换一个颜色!”其实人家并没有在看他的衣服,是他自己心里不能安定,没有自主的能力,也就是没有禅定。


最后来谈的是般若智慧。般若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因为一般的知识,不论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是向老师听讲得来,是向外去求来的,而般若不是向外求,是向内求,向自己求。如果向外求,那就不是我们讲的般若了。


六种波罗蜜里有很深的意义,从布施到智慧都能使我们得度。若能实践大乘菩萨的六度万行,就是心上插一把刀也不觉得苦。佛经里有这么一段话:如果听到人家毁谤你、辱骂你,于恶骂毁谤之言语不能如饮甘露者,不算是忍辱之人。反之,听到人家毁谤恶骂,还能感觉如饮甘露者,才能算是忍辱之人。所以说“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是菩萨道的精神,看起来好像我们受了多少的委屈,但是从这些委屈里却能令自我成长。


世间的人称赞别人,往往会说:“这个人好伟大,那个人好伟大!”仔细想一想,伟大里面是多少的心酸、多少的苦难,要付出多少的牺牲、多少的忍辱,才能伟大。所以,要想做个有成就的人、伟大的人,就必须要有力量,能忍辱,能布施,能持戒,能精进,能禅定,能般若,有种种的力量,那么就能波罗蜜了。


六波罗蜜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没有“般若”作引导,都还只是世间法,不是佛法。佛法是无形无相的功德,而世间法则非无相的功德。因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要有般若,才能波罗蜜,才能得度,这是佛法的大乘菩萨道。



生活中无禅即有分别,所以在现下的这个无根世界里人们才会无止境的追求浮躁与浮夸。攀比心、分别心从孩童的身上就能看到,这不就是仿效之果吗?唯有从心而求,激发出心中的般若智慧,才能到达心内身外的自在之中。


六种波罗蜜是正心、修身的根本之基础,星云大师说若只有六波罗蜜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而把般若忽略了,那也是无法到达佛法的境界,还只是世间法。所谓世间法是不能够长久的,发善心如果不是从般若智慧出发的话,终只是一时的,久了就会被生活中的大环境所影响,把我们原本的善就又拉回到了原点,又将在苦中继续翻滚。而有了般若智慧的六度波罗蜜,即使是心上插一把刀,都不会觉得苦,就能将自己在种种的是非中度化出来。


书中提到了佛经中的一句经典语录:如果听到人家毁谤你、辱骂你,于恶言毁谤之言语不能如饮甘露者,将不算是真正的忍辱之人。初听这句话时觉得真的太难了,我之前似乎最最接受不了的就是冤枉和误会,一有不顺耳的言语马上就要出言解释,以扭转这种难堪。


而现在接触了佛法后,在正心修身的过程中,故意的让自己的思维慢一点,于不如意的事情或听闻到难听的言语的时候,就会升起一颗慈悲心,觉得对方很可怜,怎么连事情的真相都看不清,辱骂和毁谤之言语除了能增加他自己的口孽之外,对于我来说其实真的是没什么影响,所以我觉得他很可怜。一这样想了后,我的心境自然就与之前有了不一样,而现在这样让我更加觉得舒畅。慢慢的我们就能够在佛法的指引下成长起来了。即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是菩萨道的精神。


(注:《星云大师讲<心经>》作者为星云大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音频领读者和读后感作者为国信师兄。)


补课:星云大师讲《心经》

中途加入共读的师兄,点击下方蓝字,即可查看以往课程

序言《心经》 | 用般若智慧,改变你的人生

1 | 《心经》 | 般若,不是知识,也不是智慧

2 | 《心经》 | 般若有何用?




更多精彩请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心经》目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