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切疾病,先是“神”病,然后是气病,再到血病,最后才到形病

感恩关注👉 心时代国学 2022-03-16

阅读前,请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心时代国学”,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日5点收到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正文共:4137字 15图
预估阅读时间:11 分钟

世界的本质,

无非是能量的转换,


所有疾病的背后,

都有形成的因。


看这篇文章,

帮你更好的了解,

疾病来自哪里。

01


 健康就是“平常”,还有“中和” 


整个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交响乐,跟天地这个大的交响乐一起走,走得平常中和,这是健康的标准。


生病了,其实就是给老天踢出去了。


所以,病在古代叫做“失常”,病因叫“失节”,或者“失势”。


那什么叫健康呢?健康就是“常”。


健康不是说你面色红润,精神饱满什么的,不是这些东西,也不是肌力多少,心跳多少……


“常”是什么东西?


与自己、与社会、与这个大千世界处在相对和谐的关系中,能跟着自然的节奏玩,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天气热,别人都出汗,你也能出出汗;别人走两个小时不累,你也能走得动。但如果别人都怕冷,你还觉得热;别人都困了,你半夜三点还睡不着觉,其实已经开始跟不上了。


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健康的,这已经病得不轻了。


中医眼中的病有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神”病。


敏感,容易被外界引动,动心、动情、动欲,自控力差,这是第二种。


平常生活中,睡不好,易惊醒,怕吵,怕黑,怕鬼,这是神弱。


神病严重了,形神分离,心口不一,表里冲突,你跟自己不在一起了,言不由衷,甚至喜怒哀乐发不出来,或者发之太过。


比如说,现在很多综艺节目都属于“太过”,目的就是渲染、挑动情感爆发,制造痴迷粉丝,容易乱神。


还有“不及”。你该高兴的时候却要压抑一下,习惯了,就真的高兴不起来了。


太过,不及,都是失常。



“当其时而无其气”,也是失常。该高兴的时候突然哭了。原本是伤心的,却强迫自己坚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这是反常。


什么是健康?


健康就是“平常”,还有“中和”。


每次病人来复诊的时候,要问他的生活状态,吃喝拉撒睡,这才是中医看病的基本指标。


吃得好吗?睡得好吗?动得好吗?拉得好吗?出汗正常吗?尤其是慢性病,把他的这些基础指标调到正常了,就意味着生机恢复,气机趋常,这个时候,人体本来的生命力,就能把这个病给化解掉。


任何病都是这样。


现在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有病就要根治,不停地治,一直治下去。


因此,病人甚至整个家庭会忘记正常的生活,没有运动,没有生活,没有娱乐,没有恋爱,什么都没有,只剩下紧张、焦虑地跟病魔做斗争。


这是什么?失常。


你的秋千正在被人为扰乱,甚至停摆!这种情况,即使你有资源,能找到全世界最好的医生,也是没用的。


一个人要康复,必须进入真实有序的正常生活中,与万物共沉浮、互交感的状态里,才能把病慢慢化掉。


所以关于养生和调理,真正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去找让自己安心和舒服的状态。



健康人也是这样,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方,与合适的人;
以合适的方式,做合适的事,这个就是养生。



02


 一切病先是“神”病 


中医认为一切病先是神病,然后是气病,再到血病,最后才到什么呢?形病。


疾病先从生命无形的部分,即从精神、信息的层面开始出问题;第二个阶段,到气的部分,能量格局和运行规律发生紊乱;第三个阶段,到有形的疾病层面。


很多人的病,其源头是某种很大的烦恼,很大的怨恨,或者很多他们无法解决的困惑。很多时候,病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去面对、澄清、解决。


为什么儒、释、道这么重视“惭愧”、“反省”、“忏悔”,先得觉察到自己错了,才有“知非即离”的可能。


心念一转,神气也就转了,生命列车的方向也转了。


当一个人的身体有大病的时候,已经是生命列车的方向错了很久了。


但有一点一定要记得,信念随时有机会转回,信念一转,神气随时有机会修正。


很多人对自己的生活、内心状态、身心感受无知无觉,却指望通过吃一把绿豆、几根虫草就能改变很多。


这个对简单轻灵的小鸡、小鸟还行,我们这么大、身心这么复杂的人,要靠它来改变,不那么容易。


除非你是非常干净的肉体、非常清净的心灵,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否则,一把绿豆是调不动你的,一包汤药也不太容易做到。



《黄帝内经》里有一段对话: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黄帝问岐伯,当一个人形体破败了,气血也耗干了,治疗就很难见效,这是为什么啊?


“岐伯曰:神不使也。”


病人的神气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医生也没有办法调动了。



一切的源头,

在于无形的思想、精神,

然后才有了能量,

然后才化生为物质。


所有的病,

或者说这个世界的开始,

都是这么来的。




03


 真正的养生,是去感受自己 


当一个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时候,是从他的内心出发,原点是自己,没有错位。


现代人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


我们去求一个东西、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总是有很多远大的发展计划,一直思考,想得很遥远。


或者关注一个明星,念念不忘。不停地看这个看那个,或者不停地讲话,不停地做事。


我们以外物为原点,那就会失去对当下的自己和周围的感受。


这个状态在中医叫什么呢?是“形神分离”。


打坐安静的状态是什么呢?


是《黄帝内经》说的“形与神俱”,或者“身心合一”。



现在讲营养,要吃得好,早上一个蛋,晚上一顿肉,对不对呢?


小时候我们都烧过炉子,炉火的大小决定了你应该往里面加多大的柴火,道理很简单吧?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吃的问题上就不明白这些道理呢?


你的炉火明明很小很弱了,已经没有什么消化力了,烟道也都堵住了,大便不通,汗也不出,也没运动,你还吃牛排,还喝牛奶,只会增加肥料和堵塞,把炉火压灭。


这些道理不需要通过学习医学知识就能明白,都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常识,要在生活当中去体会。


体会吃什么东西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有知有觉地去生活,吃了某个东西你感到不舒服,哪怕吃到第十次你才发现,也是有知有觉的开始。


合适自己才是最好的,不是去外面寻找一个外在的统一标准。


所以,在生活中要养成用心的习惯,去感受自己、观察自己,然后至少知道:


一、吃了什么东西舒服,什么东西不舒服;


二、跟谁在一起舒服,跟谁在一起不舒服;


三、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会比较安心,或者反之,会睡不着、纠结和难过。


生活中时时刻刻留意观察自己,就可以时时刻刻调整自己,这是真正的养生。


 调柔身心 


《黄帝内经》对养生和养神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恬淡虚无”,接近成道者的状态。


“恬”是安静、安然的意思,带着放松的、微微的甜美。


而电视剧里常见的大喜大悲是相对偏执、失中、失守的状态,不是一个平常的中和状态。


这个“恬”如果换成“甜”,即“甘”的意思,中药有一个原则叫做“甘以缓之”。


意思是所有的药,只要是甜的,比如甘草,就能让人的精神、身体的运转,包括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及态度柔和、缓和起来。



 现在很多病,源自缺乏“缓”。


比如:神经衰弱、焦虑症、躁郁综合征等,都是这个时代常见的,其实是大家陷入了一种太快、太急了的精神心理生活状态。


太急了,神就飘在外面,气机也浮动不定,既紧且乱,生理功能也就跟着失调了。


“淡”是什么意思呢?“不那么在意,无可无不可,都可以。”于是就有了很大的空间,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而不是有所期待,执着于目标,也没有想要控制局面。


所求所想的少一点,有为的习性轻一点。


对身体差的人,我有个建议:不要学得太多太杂。


现在不少人身心疲惫,但学习热情很高,什么中医、国学、身心灵样样都不放过。


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是意,意最好不要动得太多。当身体弱的时候,神气是不容易收住的。


从中医养生来说,修心都是第一位的,因为那个时候你的身体像电子天平一样敏感,一个想法涌动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南怀瑾老师的书里常常提到,打坐坐到比较细微的时候,你的一个念头,身体都会有变化,都会有感觉,那个时候自然就不敢乱动念了,乱想乱看就会不舒服。



 精微感知力,虚己的功夫 


人类的认知有两套模式:


一是元神,另一个是识神(现代会用心或脑来指代)。


识神是逻辑思维、经验判断,偏于社会化,是由长期的后天教育、环境暗示、媒体引导,从外部世界加载而入,为“我”所用的认知模式。


“元神”是指本能和直觉,中国文化里常常提到的“心法”“悟性”,比如书画、古琴、中医、武术的高阶,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物我一体”,都是在直觉和本能的层面讲的。


中国古代的圣贤认为,对于天地万物、宇宙人生的真正认识,非思维所得,非有为可近,乃是当心灵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与天地宇宙相交感的时候,自然而通达一切。


让我们慢慢学会不再过度依赖于五官和逻辑思维,用心直接就能体会当下的真实。


“玩”,是传统文化里很重要的一个字,不少东西是在放松的状态里无意中体会到的,太用力思考,太有目标,往往会错过。




等你的感知力越来越细微后,直接能够知道。


这个状态常常发生在双方都很放松,艾灸师“虚己忘我”的状态。


如果艾灸师心不定,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目的性太强,虽然专注,但执着、用力,就感受不到这些了。


针也是这样,学针灸,可以常常空出一个小时,待在房间里给自己扎一针。扎上之后,静心体会一下是什么感觉?


以前说的像扔一块石头在池塘里,一层层的涟漪散播出去,自己身体哪里堵塞、哪里通利就慢慢知道了。



当你虚静放松,没有那么多念头、思想、情感、欲望、
计划和各种烦心事涌动围绕时,自己的心就像一面相对干净的镜子。



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在那里,等着你来发现。


你每天面对这个世界,每天都体会到一点新的,体会到像童话里的那些画面:哎,太阳爷爷今天是很开心的,花儿向我微笑,有只蜜蜂飞过,好像有什么事情要告诉我。


静心体会自身己心,感受天地四季变化,花鸟鱼虫浮沉,意气神体互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当请联系641256827@qq.com,我们一定及时更正!感恩您的阅读,如果喜欢本文请“点赞”和“在看”,您的支持是我们更新最大的动力。



END · 关注我们


弘扬中华文化,传递正能量!

感恩转发,自利利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