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除受害者模式,成为人生掌控者?
阅读前,请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心时代国学,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日5点收到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阅读前,请先点击上面蓝色字体心时代国学,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日5点收到文章。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印第安有一个关于两只狼的智慧故事,长老会告诉成长中的孩子们:“我经常感觉,好像有两只狼在我的内心打架,一只既小气又贪心,另一只则是好礼而慷慨……”
“哪一只会赢呢?”孩子们问。
长老笑着说:“你喂养的那只。”
01.
“受害者心态是什么”
受害者心态:是一种认为“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认为自己在生活里处处遭受着不公平对待,而自己对此根本无力控制。 在这个状态之下,你会认为自己很可怜,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反对你,每个人都对你不够好,觉得自己时时陷在困境与被伤害的感觉里。你无法也不能采取行动,只能悲伤与自怜。 我们在这里提到的受害者心态,不是家庭暴力、职场性骚扰、或是巨大灾难的真正受害者的心理状态,而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防御机制,这种将一切不快乐不幸福归咎于外人的方式,使自己短暂的获得了同情、安慰甚至照顾。 实际上,这种心态却是内在自我的匮乏与人生掌控能力的丧失。“因为不是我的责任,我是不公平待遇的受害者,因此我无法做出任何让自己更好的改变。”02.
“有受害者模式的人,
拥有悲剧与自毁个性”
抱怨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这是一种将一切不快乐不幸福归咎于外人的模式,起初的交往也许可以使自己短暂地获得了同情、安慰甚至照顾,长期会使人厌烦甚至抛弃。
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人:
常常抱怨老板不能慧眼识英才,导致他在工作里无法发挥全部才能以获得晋升;
抱怨伴侣不够体贴入微,忽略他在生活里细微的情绪体验;
抱怨儿女不够听话,时时顶撞自己;
抱怨周遭的朋友不耐心聆听自己的倾诉;
甚至,抱怨马路上一辆随便超过他的车,或是一个看起来不那么友好的陌生人....... 有受害者模式的人,拥有悲剧与自毁的个性。他们的生命常态似乎就是抱怨不公和委屈不爱。挂在嘴边的是“因为别人、世界、过去,所以我……”。 深层心理上“受害者心态”是对“施虐者”的忠诚,在“受害者”心里,有一种期待,通过自己的争取努力,使“施虐者”被自己感动,征服,最终成为“关爱”自己的人,得到了心灵的最终救赎,“我是值得爱的。” 他们总是乐于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角度,有时候甚至会故意让事情发展得更糟,而不主动去控制,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一种不成熟的身心状态在潜意识中束缚着他,使他们不用承担责任,并且一有机会就可以在人际关系中指责别人:“一切都是你的错!” “因为不是我的责任,我是不公平待遇的受害者,因此我无法做出任何让自己更好的改变。” 在这个角度之下,他会认为自己很可怜,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和他作对,每个人都对他不够好,觉得自己时时陷在不被理解困境与受伤的感受中。 一旦出问题,我们第一反应往往就是找到一个借口。然后指责他人,这样可以减少自己的内疚感和不快。而这模式也许会追朔到很早很早以前。早到也许当我们没有自我意识的时候就开始。 首先,中国的文化也很大程度地帮助了受害者倾向,我们的民族文化倾向于同情弱者,这也意味着对受害者特别的有好处。
就这样,在与养育者的互动中,孩子发现自己每每出于弱者身份,就会得到体谅和照顾,于是,这个扮可怜来赢得好处的模式就被强化并伴随我们长大。
03.“我们的身边80%的人 都有受害者心态” 在我们的身边,80%的人都有“受害者”心态,认为一切都是“外面”、都是“别人”的错。 受害者模式,也叫弱者模式,核心特点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事情和任何人面前,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和弱者,把自己和其他人,和整个世界放在对立面。抱怨,埋怨,负能量缠身。
“男朋友对我不好,总是不在乎我的感受,我生气了也不哄我,我喜欢的东西也不给我买。” 事实上,男朋友很爱她,事无巨细地照顾她,但是她总是无理取闹,感情一点点的在摩擦中磨没了。 “女朋友不尊重我,不让我和女同事,女同学有联系,谈恋爱就要断绝朋友关系吗?” 事实上,女朋友很在乎他,只是看到他和女同事、女同学暧昧不清,让他拎清楚,他觉得被干涉了自由。
抱怨孩子不懂事,不省心;抱怨婆媳关系不好,婆婆不如自己妈;跟老公争吵,觉得跟他在一起不幸福...
其实她有幸福的家庭,体贴的老公,刀子嘴豆腐心的婆婆,聪明活泼的孩子,但是只要遇到生活中的一点小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解决,而且抱怨,抱怨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事,抱怨生活为何如此难过。
TA不是走不出悲惨生活,只是悲惨是TA的选择。
04.
“受害者心态暗含着
对人生的全盘放弃”
受害意味着无需负责。一个带有受害者心态的人会相信他的人生已经不能被自己的努力改变,他会责怪任何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只有他自己完全免于责难。
一个人一旦相信自己是受害者,可能一辈子都陷入这种情绪的泥淖中:不负责、不行动,也因此错失任何让自己更好的改变。
这种看起来能够使人获得更多情感关注的心态,实际上隐含着对人生的全盘放弃。
没有人天生就拥有受害者模式,事实上,我们的受害者模式是后天生活经历所造就的。这意味着在早期生活当中,你无意识复制了周围亲人的隐性心理控制模式,或在过去曾有过一段受伤很深的依恋型关系。
05.
“为什么有人深陷受害者模式,
无法自拔?”
从还没有习得语言的时候开始,每个孩子就知道如何通过自己受到的伤害来获取养育者的关注和补偿。
长大以后,我们甚至会替自己创造这种被伤害到想哭的感觉来寻求他人对我们额外的情感付出、获得他人的注意力和关心、获取被爱的感受、逃避面对潜藏的真实感受、获得始终“我是对的”的感受.....
受害者模式像一个保护壳,将自己的问题错误隔绝在外,推卸给他人。任何糟糕的事情,都是别人的问题,我没有错!
在这种“我没有错”想法的暗示下,认为其他人都是罪人,“都来找我道歉吧!”“都应该让着我。”而“加害者”也被可怜的面具所欺骗,选择心软和原谅。
我们渴望获得他人的注意力和关心,让自己不必为人生的失败承担风险,不必背负心灵成长的重责。这些暂时看起来,仿佛真的是好事。但是,时间一久,你会发现,你的生活也许会越来越糟。
06.
“受害者模式的危害”
受害者模式会让一段关系中的另一方感觉很累,想逃离。
“为什么分手?你当初说过一辈子对我好!”
“你有男朋友了,就对我不好了,不陪我逛街看电影了。”
“是你把我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你现在想离开,不可能!”
以上对话都是来源于现实。
我有一个男性朋友,和女朋友在一起两年,他们分手了。他们是未婚同居,男方很拼命地赚钱,每个月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日,而女方不找工作,不赚钱,每天在家里玩游戏,网购。男方赚的钱用来养女生,给她买衣服买口红,维持两个人的日常开销。
看到这,很多读者会想,这不是正常的吗?也许吧。但是分手的原因是基于以上的生活状态下:
男方下班回家要买菜做饭,刷碗洗衣服。男方对女方没什么要求,只希望她能帮着把衣服扔到全自动洗衣机里清洗,其他家务都不用做,男方回来晾衣服就行了。女方不同意,男方积攒了很久的不满爆发了,争吵时,女方说:“不要把你工作中的情绪带到家里来!”
当男方向我们这些发小倾诉时,我们也替他感到委屈,然后呢?
男方说:“我很累,我们分手吧。”女方惊呆了,她没想到一直对她宠爱有加的男朋友会提出分手,她苦苦哀求,男方态度很坚决,她哭着说:“你凭什么跟我分手?”“我对你不好吗?为什么要跟我分手?”
她闹,耍,作,各种手段都用过以后,还是没能挽留这段感情。
许多善良的人会尽力帮助一个他们爱着的受害者。但这近乎于一种病态的依赖感,让对方感到压迫、束缚、没有自由。
但是这种帮助与关心,往往不会持续很久,受害者心态会导致你所需要的关怀是一个无底洞,会消磨掉心底的爱,人们最终会感到厌倦,慢慢地离开。
还有一种“受害者”心态是与照顾者的合谋产生。
这样的“受害者”在早期成长过程中,会有一个特别控制、本质上没有安全感的照顾者,父母并不在意孩子心理生理发展需求,孩子只是其成为“好爸爸、好妈妈”的实现者,是证明自己重要性的延伸品。
于是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其控制指导下完成,“无微不至”把孩子照顾成身心无能的依赖者、讨好者,父母变成了不可或缺的父母。
这样以“爱之名”的施虐,与以“听话之名”的受虐模式,也是最后转化成“受害者”心态的一种主要类型。
成年之后,不再有照顾者的出手相助,自身又没有对自己寻求特别保护的自怜情绪有所觉察、管理,就会演变成:世事难料,唯我受伤的“受害者”心态,来防御自己不能适应事实的无能感。
而那些“加害”的照顾者,说起30岁依然不能自立、谈不到女朋友的儿子还会说:我孩子很单纯的,都是现在社会太复杂,姑娘太势力。
07.
“如何转变成自我掌控者?”
生命的本质是需要适应的,没有必须的体谅,甚至没有必须的道歉。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负起责任,就算错在他人也要对自己负责。
负责真正的意思是,并不是要我们逆来顺受,而是修整好你自己,向前进,继续生活。除了我们自己,没人该对我们心里被伤害的感觉负责。
帮助自己的方法:
1.找到自己的最受害、最无力的情景,你最容易抱怨什么人?在什么时候?
2.很多受害者喜欢一次次的重复受害经历,留意到这个倾向,并停止它。
3.好奇一下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这件事情完全不受您控制的?
4.在生活中间尝试留意一下:有没有和你一样境况的人,却有不同的反馈模式?
5.积极寻找下一步你可以做的事情,而不是关注那些你不能做的事情。
6.找到一个安全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锻炼、做点喜欢的事都是好的方式。
用这些方法尝试着自爱,而不是自怜。
所以,即使你曾经是受害者,而今后,你需要成长,不要让自己永远受制于等着别人改变来关照自己的“受害者心态”。
08.
“超越对错,
你值得拥有无条件的爱”
只要在行为层面设定对与错的概念,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1种情况自己做到了就会去评判别人;第2种情况,自己做不到,就会自责内疚,来排斥自己。
所以我们真正要修的是心法。我们所有人共同的课题就是“我们值得拥有无条件的爱。”
受害者的模式就是把错交给别人,认为错不在自己的身上。演这场受害者的戏就是为了推脱自己没错,这就障碍了自己去体验爱,就是让别人知道我没有错,这样我才值得被爱,但是往往这种方式无效。
当你认为自己即使犯错,即使自己不够那么优秀也是值得被爱的,你就不会那么害怕犯错了。也就不容易再继续扮演受害者了。
我们越是把自己扮演成受害者,越会吸引很多人陪你来演加害者的这个角色。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受害者情节,有的人是通过原生家庭来演受害者,有的是通过情感来扮演受害者,有的是通过和自己的关系来演自己的这个受害者。只要我们的潜意识拥有好坏对错的概念,就会不断地扮演受害者的角色。
然而,现在你我都已经是成年人了,我们应当重新拿起自我成长的责任感,将快乐的权利收回自己心中;跳脱受害者情节,打破关系的僵局,不再隔离自己的智慧。
你是否具有受害者情结呢?
以下18个征兆的描述帮助大家加深自我觉察,请对照以下的条款查看吧。
你容易抱怨周围的人事物,并常常因此感到难受和痛苦。 你觉得生活总是在对抗你,为此内心常常保持斗争状态。 对于未来,你容易感觉希望渺茫,不知所措。 你感觉自己面临的问题就是巨大的灾难,对此常常很悲观。 你感觉总有人故意要伤害你。 你觉得自己是唯一那个遭受不公平对待的人。 你脑中经常重演过去的伤痛记忆。 哪怕事情没什么问题,你也总会鸡蛋里挑骨头,抱怨指责否定。 你常常容易自我否定,并否定他人。 当别人给你建设性的意见时,你感觉自己被攻击了。 你感觉周围的人都“比你好“。 如果不能在竞争中出彩,你很容易贬低自己。 你觉得生命中发生的问题都是别人的错,不是你的错。 你感觉世界对你来说很可怕,而你却又没有办法改变。 你会吸引跟你一样的爱抱怨,指责,感觉生活伤害了自己的人。 你拒绝自我反省,不怎么愿意追求进步和改善自己的生活。 你容易感觉自己很无力,哪怕是面对生活中一些最小的事情也很容易受挫。 你常常跟别人分享自己的不幸和悲伤,想要博得别人的同情。
如果没有得到,你会很沮丧。 如果以上描述当中,你符合8条,那么你拥有比较轻微的受害者模式;符合越多受害者模式越明显。
同样,接下来为你分享3个思维小技巧,希望能帮助你停止成为受害者,并在生活中重获快乐的主动权。
认真地告诉自己、明确地对潜意识下指令:我愿意释放!我愿意释放!我愿意释放!恐惧就会逐渐被释放,心灵也将重新得到自由。 练习对自己诚实,唯有诚实不遮掩,你才能心胸坦荡、自在真实地做自己,也有助于你的释放。过去我们每一次说谎,不论大小,都蒙蔽了自己内在的光明。
09.“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人可以为另一个人的生命负责,也没有人可以代替另一个人而活。 每个人都需要明白:不管你之前受了多少的苦、受到了多么不公平的待遇,都没有人会替你的生命与痛苦负责。
唯一能为我们生命负责的,只有我们自己。 假使有人无限度地包容你、爱你,用心使你快乐,这当然是可以的。如果没有,也没什么可怨恨。 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负起责任,就算错在他人也要对自己负责。停留在原地等待着或者期待着别人为自己负责,或者把自己的问题全部推卸出去——都不会让我们真正的幸福起来,反而,会越来越不幸。 想要变强,摆脱受害者模式,第一步就是对自己负责,不把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归咎于他人身上,没有人应该为你负责。 成为自己人生的掌控者、建设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力量去推动你人生的小船。
这条船怎么开,沿着什么路线,去往哪里,只有你自己知道。
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当请联系641256827@qq.com,我们一定及时更正!感恩您的阅读,如果喜欢本文请“点赞”和“在看”,您的支持是我们更新最大的动力。
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当请联系641256827@qq.com,我们一定及时更正!感恩您的阅读,如果喜欢本文请“点赞”和“在看”,您的支持是我们更新最大的动力。
END · 关注我们
END · 关注我们
王阳明:真正改变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 运气不好?可能你的磁场已经被污染了! 王阳明:做个心中永远有光的人! 刘丰老师:个人修行如何内观和照见? 北大数学天才韦东奕:不吃肉,尊重生命,低调,简朴,这才是未来大师的风范 刘丰老师:有大愿的人,在现实中没大事 郭继承老师:谁能让你成佛,听完恍然大悟! 几点起床最健康?答案让人吃惊!都看一眼吧 曾国藩:人没格局,比没钱更可怕 一个人不开心的真正原因:智慧不够 震惊发现:中国中医-破译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