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方立法研究》2021年第5期目录与摘要



《地方立法研究》2021年第5期










目录




文章内容



立法与治理1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政策体系

作者:刘松山(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摘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政策体系,需要对现有法律政策体系中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反映方式以及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估。核心价值观是直接写入法律规范好,还是通过制度设计间接体现出来更为科学,应当作为评估的重点。法律体系反映核心价值观,应当与核心价值观朝着同一方向发展前进,但又并非等同于核心价值观,也难以同步复制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核心价值观各个要素的表述,需要进一步阐明含义,并与宪法中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一致起来。核心价值观入法入政策,应当扣住宪法规定的“国家倡导”这一用语,处理好不同层面和不同要素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对核心价值观与非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价值观,以及法、政策与道德的调整范围,作必要的区分。既要弘扬核心价值观,又要保护宪法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自由,防止法和政策过度干预道德与社会生活。审判机关在法律文书中运用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不能冲淡甚至抵触法律的规定。【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律政策体系   宪法规定   国家倡导   权利义务

2

论快速立法

作者:赵一单(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摘要】实践中提升立法效率的需求,引出了快速立法及相应程序的问题。快速立法的必要性源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频现。基于不同的实践需求,可以区分出常规立法程序下的快速立法和专门的快速立法程序。按照功能主义考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能够在推进快速立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仍需受到自身宪法定位的限制。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的临时召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实践惯例。快速立法中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间隔长度,应当根据不同的程序类型,作出妥当安排。对于专门的快速立法程序,应当明确程序的适用情形,设计启动环节的授权机制,并确保其保有必要的程序环节。为避免快速立法的可能弊端,可以通过立法后评估、备案审查、改变撤销等机制予以必要限制。【关键词】快速立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   立法效率
3

土地闲置“政府原因”的司法审查  作者:鲁谷辰(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闲置土地处置需要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闲置土地处置法律制度的建构也应围绕此目标展开。我国闲置土地处置法律制度区分了政府原因导致的土地闲置和非政府原因导致的土地闲置两种情形,并对这两种不同情形配置了相异的法律后果以在闲置土地处置中兼顾私人利益。基于对裁判文书的观察,土地闲置“政府原因”的判断是闲置土地处置司法审查中的最大争议,具体涵盖土地是否“三通一平”,是“毛地”还是“净地”出让,规划是否缺失或改变,有无实际获得土地使用权或相关许可,土地有无被政府其他功能占用,政策是否调整,等等。以上争议基本围绕《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第8条和第21条而展开,但由于规范的抽象性以及相关概念的模糊,不同法院对土地闲置“政府原因”的判断存在较大分歧,对此有必要在提炼司法经验“活的法”基础上,调适土地闲置“政府原因”的相关规范。【关键词】闲置土地   政府原因   司法审查
4

营商环境视域下民营经济立法功能变迁作者:张琳(复旦大学法学院和英国剑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立法功能的变迁史体现了营商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并通过法治予以保障的过程。其中每个阶段的立法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相关立法在不同阶段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可在理论上将其类型化。通过考察民营经济立法的历史背景和典型的立法文件,可发现我国民营经济立法的功能呈现出由“认可型”到管理型”再到“促进型”的规律性变迁。对民营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及其功能变迁的研究,有助于厘清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变迁脉络,并为现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营商环境的立法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镜鉴。【关键词】营商环境   民营经济   立法功能   促进型立法
5

论中国国际法治观的发展作者:许军珂(许军珂,外交学院国际法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法研究所所长)温维刚(外交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能以相对平等的地位与世界接触,中国外交实践中有了国际法治的萌芽并逐渐形成了中国国际法治观。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先后出现了独立自主、亲诚惠容等理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核心的早期中国国际法治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中国国际法治观,承继和发展了早期中国国际法治观,为其增添了新时代内涵,回答了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下世界应当如何治理的问题。中国国际法治观对世界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理论上,它丰富和发展了国际法治理论;实践中,维护了国际社会的和谐有序【关键词】国际法   国际法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
司法制度6

电子诉讼管辖的反思与重塑作者:吕子逸(吉林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博士研究生)
【摘要】电子诉讼改革伊始,由于试点法院的分化,在管辖制度中形成了一般管辖模式和专门管辖模式并存的格局。这种格局既使得电子诉讼管辖制度虚置,也因其与互联网案件的交织,影响了改革的推进。随着电子诉讼推广的普遍化和互联网法院受案范围的拓展,专门管辖模式日渐瓦解,一般管辖模式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作为诉讼活动的基础内容,管辖制度与电子诉讼改革潮流的衔接,不仅是司法活动技术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电子诉讼技术合理运用的重要保障,亦可成为司法治理机制在国家治理中价值发挥的有益补充。在此情形下,应立足于“数字正义”“社会安全阀”和“效益最优”等理念的需求,以管辖标准为形态,以变更管辖权为功能,以当事人权益为工作中心,实现电子诉讼管辖由“外在独立”模式向“内嵌”模式的转变。同时,通过修正一般管辖模式、增设协商程序、明确适用范围,并结合电子诉讼推广的实际状况,重构、完善电子诉讼管辖机制,为电子诉讼改革目标、效用的彰显提供较为可取的路径参考。【关键词】电子诉讼   一般管辖模式   专门管辖模式   数字正义   社会安全阀
7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司法适用——基于正犯性视角的教义学展开作者:陈毅坚(中山大学法学院、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网络犯罪研究中心(广东省网络犯罪研究基地)副主任)陈梓瀚(中山大学法学院研究生)
【摘要】为维护网络空间的公共秩序,《刑法修正案(九)》新增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主流观点均先入为主地立足于“狭义共犯视角”解读本罪的性质,存在理论的误解、立法的误读,从而使本罪的司法适用产生分歧。应从正犯的视角阐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正犯性,才能准确把握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正确划定构成要件的合理可罚范围。网络犯罪帮助行为具有不同于传统共犯行为的特点,具有应独立定罪处罚的法益侵害性。本罪不属于拟制的正犯,而是独立犯罪化的罪名,并不以帮助行为成立关联犯罪的共同犯罪为前提,与关联犯罪的共犯不存在竞合关系,但对关联犯罪相应行为事实应具有实质有效性。【关键词】网络犯罪帮助行为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狭义共犯   正犯性


立法数据8

地方立法统计分析报告:2021年6月至7月作者:高莉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宪法室处长)【摘要】2021年6月至7月期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召开2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38次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和批准地方性法规共307件。这一时期,各地人大常委会依法积极履职,在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快立法进程,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法律保障。【关键词】地方性法规   立法统计   立法动态   主题分析



---------------------------排版:麦思敏初审:陈哲洵、陈尔博审核:吕   万审核发布:黄   瑶

蔡伟、黄韬、冷静、缪因知:新《证券法》投资者保护机制实施的“中国问题”


《地方立法研究》2021年第4期目录与摘要



《地方立法研究》投稿网站:http://dflf.cbpt.cnki.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