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拒绝捧场应景式书评
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1期,作者为茅海建先生。
封面为最新一期
◉ 好书评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同一杂志同期的论文。因为好论文经常可以看到,而好书评却难得一见。
◉ 刊物上可以开辟一些“新书架”之类的栏目,多多报道近代史领域的研究、出版信息,以替代捧场应景式的书评。
80年代开始,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学术著作的大量、出现,改变了以往近代史研究成果以论文为主,学术著作甚少的状况。90年代,近代史学术著作的数量达到一个高潮,由于合作出版、印数偏低、购书经费等因,其具体数目,恐怕连图书馆都难以查清。此一现状说明,近代史的研究成果已从论文为主进入到著作为主的阶段,与此相适应,各学术刊物本应大量增加书评比重,以给读者更多的信息。
然而,本是理所当然受到欢迎的专业刊物上的书评栏目,却很少有读者光顾。问题出在书评本身。最近20年来,学术刊物上的近代史研究论文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大家都能同意的,但很少人会赞成这样的说法:近代史书评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绝大多数书评只是一味地说好话,而且好话也是同一个套路,无非发掘了新的材料(一般不提新材料对该项研究有何突破性价值),将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中(其实这一点做到极难,但从目前书评来看似乎很容易做到),文字生动流畅(史学著作文字艰涩实已大大阻碍了读者,影响其销路)云云。此书评与彼书评雷同,甚至同一期刊物的几篇书评都相貌相似。这样的书评,评论者自是受人之托交差了事,被评者也不太注意评论的内容而注重在何有份量的刊物报纸上发表,编者也大可放心绝不会引出诉讼官司,但真正有权说话的读者却在以眼睛投票,不看就是了。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就我本人而言,遇到学术刊物上的书评栏目,只是注意书名和作者,其评论内容很少细读。这样的书评对我说来有如“新书消息”,如果被评的是一部出版较久的著作,那就成了“旧书消息”。等到真正的好书评出现,反倒是别人告知急忙查找拜读。
应当说,近年来《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刊登了一些好书评。比如说,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是一部近年来有影响可以称道的学术著作,王扬宗就其不足之处,在《近代史研究》上发表书评,与之商榷,双方切磋琢磨,读起来很有收益。又比如说,《历史研究》就学术规范问题发了两篇书评,掀起两次风浪,对学术风气的改良会有长久的影响。好书评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同一杂志同期的论文。这是因为好论文经常可以看到,而好书评却难得一见。
我也写过两篇书评,给我的感觉是费时费力,其中一篇还被编辑删去一半。一部好书读时会有许多想法,但要将这些想法整理成文,就得重读一遍。如果不算初读的那一遍,每篇书评都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我写过不少论文,从未收到过读者来信,但我仅写过两篇书评,却有一篇收到不少读者来信,我想这也是一种回报。一部不合心意的书读时也会有许多驳斥意见,但要使这些意见达到有根有据理由充分的境地,那又有更远的路要走。老实说,我是将之视为畏途,未敢迈步。
《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
因此,应当承认写好书评之难,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近代史研究》组织好书评的稿件,其难度肯定超出组织好论文的稿件。这需要编辑部花时间,需要书评人花时间,也需要时间让被评人生长出容纳批评的雅量。但是有一点却极其容易做到,那就是,大家都不要去写捧场应景式的书评,《近代史研究》等学术刊物也可立一规矩,不再刊登这一类书评。当这类少分析少读者的书评消失之后,空净的土壤或许会长出奇丽的花草。同时,刊物上可以开辟一些“新书架”之类的栏目,多多报道近代史领域的研究、出版信息,以替代捧场应景式的书评。虽说有些书评缺乏动人的魅力,但并不意味着该书缺少应读甚至必读的价值。对研究者来说,他们拒绝捧场应景式的书评,可他们从来也不会拒绝一切研究、出版的信息。
《历史的叙述方式》
作者简介
茅海建,1954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著有《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历史的叙述方式》等。
往期推荐
观点
专家应当写书评
数迹
刊界
省级党报理论版块简况(二)
智汇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就《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答记者问
方圆
一图读懂《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条例》
书简
中华优秀传统典籍中的学术智慧
撷英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编辑部出品
● 声明
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限于视野和能力,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zhpj@nj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持图文完整,并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二维码、作者,谢谢!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动态与研究资讯。
觉得“好看”请点赞或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