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就《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答记者问
本文内容来源于《光明日报》2022年04月28日 03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对“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总体性规划。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就《规划》的编制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举措等问题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1.问:请简要介绍一下《规划》编制的背景和意义。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对研究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2017年3月,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18年1月,党中央决定成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和协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其中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研究制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长期规划。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立足职能定位,负责牵头编制《规划》,于2020年组织开展全国性社科大调研,摸清基本情况,为编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2021年,组织召开10余场专题研讨会,广泛征求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积极回应社科界的普遍关切,努力使《规划》在同党和国家现行政策相衔接的前提下,更加符合实际,并力求有所创新。
区别于以往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规划》是第一部国家层面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也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突出国家站位、强调统筹协调、坚持问题导向、力求务实管用,旨在围绕未来5年我国发展面临的深刻复杂国内外形势、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任务要求,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等深度融合,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推动理论创新、服务科学决策、提升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2.问:“十四五”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规划》着眼“十四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题,以提升学术原创能力为主线,以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支撑,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平台为牵引,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学科布局优、学术根基牢、科研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国际影响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思想和智力支持。
《规划》明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内涵式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统筹协调。“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持续深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基本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形成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植根中国的学术体系、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学术原创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取得重要突破,在若干优势领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学派;人才队伍总体素质持续提升,在各学科领域涌现出一批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人才和有潜力的后备人才;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基本形成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科研规划、考核评价、绩效管理、经费投入、学术诚信等制度体系。
3.问:《规划》对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出哪些举措?
答:《规划》提出,要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加大经典著作编译和研究力度,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继续推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夯实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在各学科中的基础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价等各环节。要深化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从理论主题、体系框架、逻辑结构、概念范畴等方面作出有深度的学理阐发,更好引领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知识建构、教材编写;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加强习近平总书记著作的编辑、出版、宣传、研究、译介工作,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献数据库和理论文库建设。要以学术创新支撑和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研究,深化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研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研究,深化中华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研究,深刻解读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推动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调整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等。
4.问:《规划》围绕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提出哪些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答:《规划》把“三大体系”建设作为核心任务和主体部分,进行系统深入的阐述。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要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要求,促进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要优化学科设置和布局、巩固学科发展基础、提升学科发展质量、加快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在学术体系建设方面,要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竞争力,发展中国理论,繁荣中国学术;要创新学术理论体系、学术研究组织体系、学术平台支撑体系和学术评价考核体系。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要坚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展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理论和话语优势;要推进政治话语学理化、学术话语大众化、中国话语国际化,完善话语体系建设工作机制。
围绕“三大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规划》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比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38个研究主攻方向;围绕中华学术传承创新,列出28个重大学术和文化工程项目;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加快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提出指导建设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5.问:《规划》对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出哪些要求和工作重点?
答: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为改革发展聚智聚力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规划》提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库,为推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支撑。一是深入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全面总结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经验,进一步提升高端智库建设质量,聚焦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强智库联合研究攻关,切实提升服务中央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推动各类新型智库建设,形成以国家高端智库为引领,各层次、各类别、各领域智库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和企业智库,加强对社会智库的规范和引导。三是加强对智库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作用,强化政策协调、工作推动、考核评估职能,加强对新型智库建设的科学规划和分类指导,完善不同类型智库的差异化政策供给,健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评价体系,建立适合不同类型智库特点的考核体系和考核方式。四是营造智库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健全决策咨询程序,建立党委和政府决策、智库研究与社会实践高效互动的决策咨询服务供给体系,推动决策部门加强与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实施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高端人才培养规划,形成开放、竞争、流动的智库人才格局。
6.问:在加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上,《规划》作出哪些安排?
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规划》提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建设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结构合理、专业突出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一是加强人才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构建学科、学术、学生一体化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思想引领,加强道德修养,提升人文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推进人才体系建设,研究编制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发展规划,推进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稳定和壮大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扶持,培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培养拔尖领军人才,引进海外高端人才。三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人才激励机制,深化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完善优秀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建立健全人才有序流动和动态优化机制,探索人才共享机制,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四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风建设,健全科研诚信管理制度,构建教育、自律、监督、惩治一体化的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覆盖全面、共享联动、动态管理的科研诚信信息系统,在项目申报、职称评聘、奖励评定等工作中,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问责力度。
7.问:如何保障《规划》的目标、任务和举措落实到位?
答:《规划》强调,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各方积极参与的体制机制。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建立领导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常态化机制,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完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体系,发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作用,加强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设,推动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化发展,支持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三是健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服务保障机制,深入推进科研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试点,建立适应国家发展形势和哲学社会科学实际需要的经费投入机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予以持续稳定支持,建立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点的项目管理体系,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实行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四是促进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内涵式发展,完善以年度项目和重大项目为主体的资助体系,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健全差异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成果分类评价标准,建设项目成果出版物专库。五是引导学术社团健康有序发展,加强政治引领、工作指导和协调服务,对优秀社科学术社团给予奖励性经费补助。
《规划》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抓好落实。
往期推荐
智汇
《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发布
观点
不应把评价变成一把庸俗的尺子
刊界
你好!创刊号!
数迹
书简
学术出版规律的探寻
方圆
《学术出版道德公约》发布
撷英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限于视野和能力,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zhpj@nj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 ↓ ↓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动态与研究资讯。
觉得“好看”请点赞或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