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文学科的自省与再出发

本文原载于《 社会科学报》2011-08-04期,作者为苏智良教授。    

内容提要

◉人文学科并非与现实生活相脱节,而是通向现实生活的一座桥粱。如果没有了人文学科,我们一定会迷失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趋发达,人文学科在大学中的作用乃至人文教育本身,一再受到大学内外人士的质疑。如果说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存在的理由可以使人一目了然,那么往往被视为高雅、智慧、思辨的艺术与人文学科,有无正当的生存理由,却仿佛成了说不清、道不明的事。

◉作为学者,切忌急功近利,切忌学术“大跃进”,刮学术“浮夸风”。政府有关部门也应放权,少一些干预;要引进第三方评估,以促进人文学科的公平与繁荣。

人文学科的自省与再出发

人文学科并非与现实生活相脱节,而是通向现实生活的一座桥粱。如果没有了人文学科,我们一定会迷失方向。

近年来,在风霜凛凛的经济危机下,数以百计的美国大学纷纷缩减宗教和哲学领域的研究项目,减少甚至取消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研究、哲学、宗教等专业的招生人数,一股人文学科(humanities)危机的风潮,由美洲刮向各地。欧洲和韩国等也出现人文学科的冬季迹象。于是,人们不无担忧地设问:中国是否会出现人文学科的危机?

提出中国人文学科是否存在危机的命题,肯定有人会说,怎么会有危机呢?君不见,这几年人文类的书籍层出不穷,重大课题的成果时常多达30册、50册,甚至100册,比城墙砖还厚呢!君不见,CCTV和各地TV的讲坛如雨后春笋,再深奥的内容,收视率也不低。特别是随着大学的扩招,各类大学的人文学科尚不愁生源。再有,许多人文学者参与诸如上海世博会、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建筑和街区保护等重大项目;社会和政府层面对人文学科的评价比较正面和肯定。

如此说来,难道我们的人文学科真是那么繁荣,没有任何危机吗?答案是否定的。举个例子,中国人文学科的危机主要来自规划科研。政府相关部门掌控着大笔的科研费用,在中国GDP长期两位数增长的情况下,希望人文学科的成果也有超速度的发展。近年来评价体系高度量化,因此每年争取项目,是教授们最大的烦心事之一;有些大学早已作出了没有科研项目就不能招博士生的规定。发表论文起码要在CSSCI的杂志范围内,否则就没有分值,就像母鸡生蛋不生在鸡窝里,便不作数;于是,任何大学至今仍不敢无视CSSCI的权威性。再如,某些规划的研究成果空洞化,学术献礼书充斥于市,而没有多少学术创新价值。这些本意促进人文学科发展的管理措施,事实上已阻碍了人文学科的进步,构成了人文学科发展的重要障碍。同样,高校的建制化、官僚化倾向,使得承载教化意义的重镇——大学的精神正在一点一点地消减、消失。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科技文化日渐彰显,逐步成为社会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从教育思想史的视角考察,对人文教育的价值一直存在疑问。许多人尤其是那些唯科学主义的学者或连学者也不是的人们,对人文教育持否定态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趋发达,人文学科在大学中的作用乃至人文教育本身,一再受到大学内外人士的质疑。如果说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存在的理由可以使人一目了然,那么往往被视为高雅、智慧、思辨的艺术与人文学科,有无正当的生存理由,却仿佛成了说不清、道不明的事。

其实,人文学科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就是:人是什么?人活着干什么?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人文学科的中心目的是找寻人生的意义。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人文学科的价值与作用应该是不言自明的。耶鲁大学法律教授安东尼·科隆曼在《教育的终结:为什么我们的高校放弃了人生的意义》一书中指出,过去,“一所高校,首先是培养品性的地方,是培育智识与道德修养习惯的地方,这两者的目的是要使一个人能够过上最好的人生。”而在当下,科学、技术以及名利已经成为种种障碍,妨碍人们去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斯坦福艺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布莱恩·沃尔夫教授则认为:“人文学科鼓励各种思维方式,这不是那些硬性的规定所能界定的……它是关于世界的思维方式。而这一点,应该置于一所一流大学的教育的中心地带。”一些人文学者表示:“人文学科不能被降低到唯有我们直观所能看到与理解的是否有用、是否能够直接改变世界的地步。”

所以,即使是在美国,也并非人文学科处处陷于危机之中。在哈佛大学,许多人文学科的课程被列入核心课程。该校校长德鲁·福斯特在针对通识教育改革方案所作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教育不是一个把各种知识塞满大脑的过程,对于大学的本科教育来说,“冲破头脑中现实的束缚”至关重要。有美国学者提出,人文教育受创,损失的是美国文化、社会和价值系统。美国不能仅靠机器人和华尔街来振兴国力。

当然,也有些美国的专家学者在反思。他们认为人文学科的教育内容必须有所改变,不应再枯守象牙塔,而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经济、科学教育相配合,而使主修人文学科的大学生毕业后有谋生能力。换句话说,要尽量减少人文学科的传统性质,而把一些“实用性”的知识传授给人文学科的学生。这不无启发意义。

如何提升人文学科的实力与吸引力?我们以为对策有很多。人文科学的自强,有待于内部的自省与约束;也有待于运用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去研究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知识分子应坚守学术的道场,坚持自己独立不迁的价值取向。作为学者,切忌急功近利,切忌学术“大跃进”,刮学术“浮夸风”。政府有关部门也应放权,少一些干预;要引进第三方评估,以促进人文学科的公平与繁荣。

作者简介


苏智良,1956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著有《慰安妇研究》、《中国毒品史》、《中国简史》(主编)等。

往期推荐

观点

学风建设问题与学术创新发展

数迹

C刊公号热文——体育学(二季度)

方圆

二十大报告重要论述及金句中英对照

刊界

学术集刊的“商务”方阵

智汇

哲学社会科学这十年(第一辑)

书简

中华优秀传统典籍中的学术智慧

撷英

高被引期刊公号热文(5月)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编辑部出品

● 声明

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限于视野和能力,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zhpj@nj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持图文完整,并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二维码、作者,谢谢!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动态与研究资讯。

觉得“好看”请点赞或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文学科的自省与再出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