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哲学,还是要说“人话”

本文节选自《深思浅喻——李德顺哲理比喻小集》,李德顺 等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年版。


◉ 科学和哲学终归是人的头脑在活动,是人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观,所以只能说“人的话”,不可能说“神的话”。

◉ 哲学要“说人话”,不仅因为哲学家是人,哲学代表人类在思考;而且还意味着遵循一个宗旨:最终都是为了人。

◉ “说人话”意味着,我们承认人的局限,也承认人的权利。“说人话”也意味着,哲学有关心人、理解人、提升人的责任。


哲学,还是要说“人话”

李德顺


关于哲学是不是科学,一直很有争议。答案取决于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界定。最初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科学”只是“分科之学”的意思。后来分化成广义的科学观与狭义的科学观。广义的“科学”,马克思将其界定为人类“理性地处理感性材料”的活动及其成果;罗素则强调科学的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按照这样的标准,哲学与全部人文社会学科似乎都应该属于“科学”的大家庭成员。但在罗素那里,结果却不是那样。问题在于对“实事求是”的限定。而狭义的“科学”,正是一个被刻意加以实证化限定的概念。它设置了一个门坎:是否可证实或证伪,是否可形式化,等等。按照这样的标准,仅仅像一些自然科学那样,具备了实证化特征的学科,才属于科学;而哲学和各人文学科,因其不具备某些这样的特征,则不在其列。

于是,争论哲学是不是科学,实际上就成了背后的潜台词和话语权之争:究竟为什么要设置门坎?门坎应设在哪里?谁说了算?设置了门坎以后,门内门外有何不同?它们之间,是“可信”与“不可信”的区分吗?……有了这样多的连环疑问,就显得这场争论是扯不清的哲学圈套,是多余的“没事找事”了。

但是,事情却没那么简单。1994年在南京召开的一次哲学研讨会上,有一个小小的争论,把“哲学是不是科学”的意义,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当时有一位很受大家敬重的老先生,发表了一个引起争议的观点。他说:哲学是科学,科学要给人提供那些不依赖于人的、普遍的、永恒的、终极的知识和真理。所以哲学不应该代表人说话,不应该过多强调实践、主体性、价值这些只是属于人的东西。哲学应该代表宇宙说话,说那些不依赖于人的、普遍的、永恒的知识和真理。但会上立即有人质疑道:这个观点太强人所难了!谁才能够“代表宇宙”,讲出“普遍的、永恒的、终极的”知识和真理呢?好像只有神和上帝!老先生的意思是要我们去揣摸神的旨意,说“神的话”,而不能作为现实的人,去说“人的话”吗?这个争论后来一度成为学界的一个经典。

“哲学应该说人话还是说神话”?这显然是一个根本问题。老先生认为哲学是科学,希望哲学追求普遍真理,这个话并不错,用意也是好的。但是,他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理解,却显示出要把“人”排除在知识和真理之外的倾向,不能不说是步入了一个根本性的误区。

《生命的价值》


科学和科学精神,其实是最讲“人话”的,越是科学的知识和真理,越是讲出了人的“真话”。因为,它们正是人用人的眼睛看、耳朵听、手去做、脑袋想的产物。科学的知识和真理体系越是发展,也越是贴近而且深入到人自身的生活领域。而哲学,说到底也是人对人的一切行为和经验的反思与觉悟。所以越是与科学和科学精神相一致的哲学,就越是充满“人气”,紧接“地气”。总之,科学和哲学终归是人的头脑在活动,是人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观,所以只能说“人的话”,不可能说“神的话”。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不是“神的永恒旨意”。

把科学和哲学引向“神话化”的路径,说到底是不理解人,忽视了人。在罗素对“实事求是”理解中,就包含了对人本身的某种忽略。比如他认为,人的情感、兴趣、价值特性等等,是科学所不能、也不该涉及的。这样,他就把科学的对象范围,缩小到了尽可能远离现实人的领域,而不是堂堂正正地宣布:人对人自身也不仅更加需要,而且能够实现“实事求是”!

哲学要“说人话”,不仅因为哲学家是人,哲学代表人类在思考;而且还意味着遵循一个宗旨:最终都是为了人。

“说人话”意味着,我们承认人的局限,也承认人的权利。人所说的,当然并非“句句是真理”,更不可能是“终极的、永恒的真理”。但追求真理是我们永恒的使命和权利,也是无止境的曲折过程。因为我们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就要改正错误。所以我们面对世界,也无须自诩有“真理一口清”的能力和权利。

“说人话”也意味着,哲学有关心人、理解人、提升人的责任。与神相比,人当然总是有弱点和局限性的。到现在为止,人类还有很多不知道、不明白、不会办的事情,并且还有许多受利益驱使不得不去迁就的行为,这些都显示了人的弱点。因此人需要学习、组织和管理。但是这里有一个根本立场的区别:知道了人的弱点之后,千方百计地利用它、驾驭它,以达到某一神秘的目的,这是卑劣、卑鄙的反人道行为;而知道了人的弱点,就想办法和大家一起弥补它、改变它、超越它,以减少其危害,这才是对人的忠诚,是人类之爱。

我们哲学的使命和荣耀,也就在这里。

不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我们个人的生活,现在都到了一个自觉地“说好人的话,做好人的事”的时代。谁也不能以神的代言人自命,而是要以人自己为本,大家共同承担起人类所应承担的权利和责任。

《新价值论》


作者简介

李德顺,1945年生,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终身教授。著有《生命的价值》《新价值论》《与改革同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路之思》等。


往期推荐

观点

为学须善用加减之法

书简

人文学科的本质是跨学科

方圆

新国标:《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刊界

你好!创刊号!(五)

撷英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主题论文汇编

数迹

“名刊工程”入选期刊出版数据概览(2022) 修订版

智汇

2022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编辑部出品


● 声明

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限于视野和能力,可能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致信zhpj@nju.edu.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如需转载,请保持图文完整,并标注版权及本公众号ID、二维码、作者,谢谢!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第一时间获得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动态与研究资讯。

觉得“好看”请点赞或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观点」哲学,还是要说“人话”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