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余松:人性与智性的多重对峙——《定制时代》创作谈

余松 国际诗酒文化大会 2023-03-04






余松,中生代作家,生于吉林,现居北京,自由写作者,2018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故乡》,入选2019年3月“新浪好书”榜及“华文好书”榜,第二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初选作品;2020年5月出版长篇科幻小说《定制时代》。



             匕

人性与智性的多重对峙

——《定制时代》创作谈


余松


 阝               

在今年的二月份,在《定制时代》已经进入后期出版流程之际,有一则新闻还是深深触动了我,一位韩国妈妈一直对年仅7岁的女儿于2016年因癌症离世深感愧疚和不舍,一个电视台以她女儿为原型,利用VR技术制作了一部互动视频,让妈妈不仅能通过VR眼镜看到女儿,听到她真实的声音,甚至在触觉手套的帮助下还能摸到女儿。妈妈和女儿一起过了一个生日,同唱生日歌,许下心愿,最后,女儿在床上安静地睡了,变为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舞起来,直至消失。
没想到人工智能现在已经以这种方式在帮助人类弥补情感的缺失,这正是类似《定制时代》里的场景,50年后的人类通过智能定制几乎实现了情感和工作的所有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突破,无论是人工智能索菲亚获得沙特国籍,还是阿尔法狗、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械狗,都一次一次引发世界性的关注和讨论,人工智能时代似乎已在可预见的未来露出略微清晰的轮廓,而冲突亦将自始自终。
对科幻类影视的关注大概要从最初的《超人》系列开始,一直是我重点观看的影视类型,虽然多数都是人类对抗外星人的商业爆米花电影,我个人更偏爱于略带哲思,又有点暗黑的人工智能类的,最好是偏文艺一点的,像《2001太空漫游》这种科幻迷不管能不能看懂都一定要挂在观影名单上的(诚实地说,我也看不懂),还有近年的《机械姬》《银翼杀手2049》,当然还有《终结者》《黑客帝国》《西部世界》这样在商业上极为成功的类型,所以有时也有想写部科幻小说的念头。这个想法在《故乡》的出版过程中日益强烈,在2018年的9月份突然有了一个感觉还不错的灵感,有了基本的故事构想。最初是想把《定制时代》写成剧本找机会换些银两生活(所以在体例上使用了更适合影视的一幕一幕的形式,但这一形式现在看来在前半段有点显得单薄了,不若将其中的一些章节合并以在图书阅读的感受上更佳),自己当时对“定制家庭”这一核心情节设定没有把握,不知道是否是独特的,是否已有类似的?还与著名电影学者周铁东老师在微博上交流过,他觉得是个很好的想法,这也给了我不小的鼓励,然后一鼓作气,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初稿。
《定制时代》的时间设定在初级人工智能人索菲亚获得沙特国籍后的五十年,既2067年,人工智能获得巨大突破,全新的,具有自我学习、类人情感和肌体的智能人研发成功,“新希望”公司推出定制服务,而遭遇车祸失去挚爱妻儿的设计师马科为了弥补心理与情感上的巨大创痛定制了与妻儿一模一样的智能人,甚至连儿子乐乐身体的缺欠都保留下来,人类与智能人组成了一个即是新的,也是旧的家庭,破碎的家庭被技术加以“还原”,人的情感得到弥补,生活也得以用原来的形态延续下去,但他或他们是幸福的吗?
    当智能人能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时,人类对自我的认知和感受是不是会发生一些改变?失去的可以通过定制找回来,无论是父母、朋友、爱人、情人、孩子、宠物……统统可以——想象一下,你可以偷偷定制一个喜欢的影星,无论是斯嘉丽·约翰逊、苏菲·玛索还是章子怡,布拉德·皮特、乔治·克鲁尼还是哪个“小鲜肉”,来满足自己可望不可即的欲望,是不是有点怦然心动?你当然还可以定制一个和任何人都不一样的智能人成为自己的专属“用品”,免却涉及肖像权益的麻烦。
在定制时代,人类还会有失恋的感受吗?没有失恋感受的人是不是也会逐渐丧失爱情的动力和能力?面对一模一样的智能人替代者,你会心安理得地接受,一视同仁吗?就像只是做了一场梦,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这似乎又像生活在虚拟世界中,一切都可以通过程序获得设计和满足,人只成为形式和载体。
一系列黑暗的想法不停地冒出来并轻易获得实现,这样的世界还好玩吗?还能让人保持人性吗?
而从具有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感受的智能人一方来看,他们也会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认同上的需求,对权利平等的需求。他们的情感表达和需求越发趋同于人类,会不会产生心理认知上的模糊和紊乱?工具属性和权利需求之间是如何区分并保持平衡?当他们失去了某些情感上的陪伴时,会不会也去定制一个?
在这部作品中主要是想探讨智性(智能人的)对人性的考验,是既渴望又恐惧,还是既欢迎又排斥?我自己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走向是有些忧虑的,因为我们并不清楚技术发展的边界在哪里?以目前科技的发展水平来遥望,未来既是无限美好的,又总掺杂着令人困惑的不安,而这种困惑和不安可能会与人工智能的发展相伴始终。
人工智能时代看样子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的未来也越发模糊起来,类似的思考在写作中不断生发出一些新的问题困扰着我:
科技发展的边界在何处?
人的理性在技术高度发展时代会遭遇怎样的挑战?
科技的发展使人的有限性越发趋向于造物主的无限性,基于人性的幽暗,人类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永生还是毁灭?
人类制造智能人是在创造新的物种吗?
智能人具有道德意识吗?
智能人对家庭伦理会有什么影响?
人工智能会让人类从受益者会变为受害者吗?
纯粹智能人世界的生活方式是有别于人类社会的,还是只是人类社会形式的延续?
还有一个困扰我的问题,智能人会有自己的信仰吗?他们的信仰是被预先植入的,还是像人类一样被外因诱发,起于心灵的?
……
一切都是对人性的考验。这部小说就是在这样不断产生的追问中一点点地完成的,在小说的结尾处,采用了开放的形式,留给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一起思考和想象。

往期推荐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诗选①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诗选②

托马斯·温茨洛瓦:托马斯·温茨洛瓦诗选

沈从文:作家应明白人的情感如何各不相同

阿来:乡村重建与士绅传统

翟业军|迷楼:穿越时间的空间——论王安忆《考工记》

奖金最高 40000 欧!2020 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揭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