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访 | 杨献平:诗歌乃至一切艺术,终究是暖人心的,给人力量和勇气
杨献平,河北沙河人,作品见于《天涯》《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山花》《诗刊》等刊。曾获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单篇作品奖、首届三毛散文奖一等奖、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在场主义散文奖、四川文学奖等数十项。主要作品有长篇文本《梦想的边疆——隋唐五代丝绸之路》,长篇小说《匈奴帝国》《混沌记》,散文集《沙漠里的细水微光》《生死故乡》《南太行纪事》《作为故乡的南太行》《河西走廊北151公里》,以及诗集《命中》等。现居成都。中国作协会员。
10月13日-17日,由中国作协《诗刊》社、中国诗歌网、中国歌剧舞剧院、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中视华凯传媒集团联合举办的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五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在酒城泸州举办。
自2017年起,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五年来,大会吸引了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位国外诗人、4000多位国内文化名人、超百万诗歌爱好者参与其中,文化传播和交流成果显著,成为具有国际国内广泛影响力的一大文化盛事。会议期间,记者对著名作家、诗人杨献平进行专访,请他聊了聊对泸州,对诗酒的体会和感想。
杨献平:正式参加是第一次,最大的感受是,泸州老窖在品牌和文化建设上,是有眼光和前瞻性的。特别是文化建设上,舍得投入,而且效果尤其好,既展现了品牌的魅力,又提升了企业的文化品位和高度。
记 者:我们知道,您其实不止是一位诗人,也写过很多优秀的小说、散文作品,您认为小说、散文的写作与诗歌写作的最大区别和联系是什么?诗歌对您其他文体的创作有哪些影响?杨献平:小说是有些构建宫殿的意味,是一种复合性、多维度的艺术性创作,诗歌更像是在建筑一座高塔,我称之为“建塔运动”。散文是群山的起伏,草原的无际,以及汪洋的不可测。但无论哪种文学体裁,文学艺术总是越来越深厚、丰沛、开阔的。
记 者:您有对自己的写作生涯有进行阶段性划分吗?每个时期有什么特点?杨献平:大致分为诗歌、散文和小说时期。30岁前主要是诗歌,抒情的多;45岁之前是散文,主要建构“南太行”和“巴丹吉林”两个属于自己的文学地理,在从事诗歌和散文之余,也从事文学批评;45岁之后,则更注重于小说的创作,注重对世道人心的呈现,对人性的探究,以及人这个本体的种种磨难、困境等。我想的是,对每一个文学体裁,都用尽全力,做到最好,虽然也想极致,但世上没有完美的的事物。
记 者:作为一位文学刊物编辑,您的工作与个人写作会相互影响吗?在工作中,那些事情会让您感到愉悦?同时又会有那些困扰?杨献平: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在工作中,发现令人惊艳的作品,是最快乐的。文学期刊是一个公器,是为更多的人服务的,是不断发现和推出好作家、好诗人和好作品的。工作中遇到特别有灵性和卓异性的作品,才是最快乐的。困扰的是,好的作品得不到及时的推广和转化。
记 者:您认为诗歌该如何处理或书写我们的现实生活?您对当下的诗歌创作有什么看法?杨献平:艺术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一种艺术提纯。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现实生活,诗歌应当介入其中。更多地去发现现实之中的困顿、愉悦,善与恶,并且以同情、鼓舞、悲悯、热爱的基调去创作优秀作品。
当下的诗歌现实有些分化,塔尖的有些下滑,一些新的诗人及其作品值得重视。文学艺术需要新鲜的成分不断注入,需要更动人心的新创造和新元素,当下的一些新诗人有些艺术感觉非常到位,值得点赞和学习。
记 者:文学、艺术都具有温暖人心、抚慰心灵的作用,请谈谈您对“让诗酒温暖每个人”这一大会主题的理解。杨献平:让诗酒温暖每个人,这个主题很好。诗歌乃至一切艺术,终究是暖人心的,给人力量和勇气的。而酒和诗歌的关系,向来是一个整体,这种提倡,我觉得是非常符合事实的,也是一个令人心感温暖的总结和提炼。
记 者:国际诗酒文化大会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未来也将持续致力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请您为大会未来发展提提建议。杨献平:建议下次可以更宽泛一些,以大文学、大文化的理念,来做一些更具有影响力的事情。
END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