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能源周报:Nat. Energy、JACS、Angew、AM、Joule等大合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文献精选 Author 能源小分队
Banner(商务推广)
工程化多晶电极对锂离子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然而在一次和二次粒子水平上构建高质量的涂层是一个挑战。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一个室温合成路线,以实现二次粒子的完全表面覆盖和容易注入晶界,从而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涂层+注入”策略。将钴硼化物金属玻璃成功地应用于富镍层状阴极内衬Li0.8Co0.1Mn0.1O2。它显著地提高了在高放电速率和高温条件下以及在全电池中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优异的性能来源于同时抑制晶间裂纹微观结构的降解和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原子模拟确定了强选择性界面结合的关键作用,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大的化学驱动力,以确保均匀的反应性润湿和易于注入,而且还降低了表面/界面的氧活性,这有助于注入电极优异的机械和电化学稳定性。
深共晶电解质是一类性能独特的新型电解质。然而,DEEs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Li···O相互作用,限制了化学空间和物质组成的多样性。本文报道了2,2’-联吡啶二硫化物(DpyDS)和锂二(三氟甲磺酰基)酰亚胺(LiTFSI)之间Li···N相互作用诱导的一类新的DEEs。强烈的离子-偶极相互作用触发了深共晶现象,从而将Li+从LiTFSI中释放出来,使DEEs具有良好的离子导电性。这些DEE具有杰出的本质安全性,不能被火焰点燃。摩尔比为DpyDS:LiTFSI=4:1(缩写为DEE‐4:1),与Li/Li+相比,在2.1至4.0 V之间具有电化学稳定性,并且在50℃时表现出1.5×10‐4 S cm‐1的离子导电性。具有DEE‐4:1的Li/LiFePO4半电池可提供130 mAh g‐1的可逆容量和在50℃时高于98%的库仑效率。
锂(Li)金属阳极在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而对复杂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认识不足是充分展示其在工作电池中潜力的主要障碍。SEI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锂离子(Li+)的内溶剂化结构。在这一贡献中,本文阐明了共溶剂性质对Li+溶剂化结构和工作Li金属阳极上SEI形成的关键意义。一般来说,非溶剂和低介电(NL)共溶剂通过提供低介电环境,本质上增强了阴离子和Li+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NL共溶剂的引入而产生的大量带正电荷的阴-阳离子聚集体优先带到带负电荷的锂阳极表面,从而诱导阴离子衍生的富无机SEI。进一步建立了溶剂图,说明对Li+具有适当的相对结合能和介电常数的溶剂适合作为NL共溶剂。阐明了基本物理化学理论在指导电解液设计中的重要意义,并呼吁在稳定锂金属电池中合理使用助溶剂。
开发新的优化的双功能光催化剂对于实现高性能的光辅助锂氧电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超大尺寸、少层数的硅氧纳米片,由于其优异的光捕获、半导体特性和低复合率,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双功能光辅助Li-O2系统。将该双功能光催化剂引入到锂氧电池中,获得了1.90V的超低充电电位和3.51V的超高放电电压,实现了185%的往返效率。此外,这种光辅助Li‐O2电池具有高倍率(1 mA/cm2时往返效率为129%),100次循环后循环寿命延长,效率保持率为92%,0.75 mA/cm2时具有1170 mAh/g的高可逆容量。这项工作将为太阳能在电力系统中的高效利用提供有力的契机。
锌-空气二次电池具有本质安全、成本低、可实现高循环电流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新一代储能装置。然而,它们涉及氧还原和析氧的阴极反应在动力学上非常缓慢,需要高性能的无贵金属双功能电催化剂,超过当前基于贵金属的基准。本文制备了一种无贵金属双功能电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超高的双功能活性,在锌-空气二次电池中具有优异的性能。具体地说,选择Co-N-C原子和NiFe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作为氧还原和析氧活性中心,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合成乳酸脱氢酶浓度复合电催化剂。这个乳酸脱氢酶浓度电催化剂具有显著的双功能活性,其指示剂ΔE为0.63 V,远远超过贵金属基Pt/C+Ir/C基准(ΔE=0.77 V)和大多数报道的电催化剂。相应地,可再充锌-空气电池实现了超长寿命(在10 mA cm−2下超过3600次循环)和优异的倍率性能(在100 mA cm−2下的循环电流密度)。这项工作强调了双功能氧电催化的最新进展,并赋予高倍率和长循环可充锌-空气电池以高效可持续的能量储存。
多孔碳质电极是氧化还原液流电池(RFB)的性能决定元件,其性能影响系统的效率、成本和耐久性。首要的挑战是在不牺牲可扩展性或可制造性的前提下,同时满足多个看似矛盾的要求,即高比表面积、低压降和方便的大规模运输。在这里,非溶剂诱导相分离(NIPS)被提出作为一种多用途的方法来合成适合用作RFB电极的可调谐多孔结构。支架形成聚丙烯腈与成孔聚吡咯烷酮相对浓度的变化导致电极具有明显的微观结构和孔隙率。层析显微术、孔隙率测定和光谱学用于表征三维结构和表面化学。对两种常见氧化还原物种(即全钒和Fe2+/3+)的流动电池研究表明,这种新型电极的性能优于传统的碳纤维电极。假设双峰多孔结构在通平面方向上具有相互连接的大(>50µm)微孔和较小(<5µm)微孔,在偏移特性之间提供了有利的平衡。尽管NIPS合成方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它有可能成为开发多孔电极的一个技术平台,而多孔电极是专门为实现电化学流动技术而设计的。
层状金属氧化物阴极的氧氧化还原作为突破其容量限制瓶颈的有效途径,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当前的金属氧化物阴极中,可逆氧氧化还原只能在高压区(通常超过3.5 V)获得。这里,本文在P2层状Na0.7Mg0.2[Fe0.2Mn0.6□0.2]O2阴极材料中实现了1.5–4.5 V宽电压范围内的可逆氧氧化还原,其中本征空位位于过渡金属(TM)位,Mg离子位于Na位。钠层中的镁离子作为“支柱”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稳定层状结构,特别是在高压区域。TM层中的固有空位产生了“□–O–□”、“Na–O–□”和“Mg–O–□”的局部结构,从而在整个充放电电压范围内触发氧氧化还原。时间分辨技术表明,即使在10 C下,P2相也能很好地保持在1.5–4.5 V的宽电位窗口范围内。结果表明,Mn和O离子的电荷补偿对1.5–4.5 V的整个电压范围有贡献,而铁离子的氧化还原只对3.0–4.5 V的高压区有贡献。O的非键2p轨道中指向TM空位的孤立电子负责可逆的氧氧化还原,Na位中的Mg离子有效抑制氧释放。
无阳极锂金属电池由于在初始电池制造过程中没有金属锂阳极而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低的安全隐患,是最有希望超越锂金属电池的候选电池。一般来说,研究人员报告了电池的容量保持率、可逆容量或速率容量,以研究无阳极锂金属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然而,从有限的角度来评价电池的性能很容易忽略隐藏在虚假结果中的其他信息,甚至导致错误的数据解释。在这项工作中,本文提出了一个综合协议,结合不同类型的电池配置,以确定各种来源的不可逆库仑效率在无阳极锂金属电池。协议解密后的信息对LMB和AFLMBs的行为有了深刻的理解,促进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