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李思坤
3
朱胄
4
继续者张付
5
胡长白
6
继续者 佛教
7
004
8
bxss.me
9
百度
10
今日热点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李思坤
3
朱胄
4
继续者张付
5
胡长白
6
继续者 佛教
7
004
8
bxss.me
9
百度
10
今日热点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震撼!上海开放Google、Meta等国际平台,中国数字化迈出历史性一步!
战争烈度再升级,特朗普加征10%对华关税
特朗普称计划对中国商品征收25%的关税,外交部回应
从地方目标看全国!今年经济增长还是有很高要求
二姐李思林早知道李玟有轻生的念头,居然没一点防备措施!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崔屹最新Nature
Original
LHSRYY
研之成理
2023-01-01
▲第一作者
:Fang Liu
通讯作者:崔屹
通讯单位:美国斯坦福大学,
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168-w
0
1
背景介绍
对下一代能源存储系统日益增长的需求要求开发高性能锂电池。不幸的是,由于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和电子绝缘的锂(i-Li,也被称为“死锂
”
)不断形成,目前的Li负极表现出快速的容量衰减和短的循环寿命。在大多数测试条件下,锂枝晶非均匀溶解过程中i-Li的形成会导致锂电池的大量容量损失。失去了与集流体的电接触,在电池中不具有电化学活性,从而引发了锂电池容量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i-Li的产生及其不利影响并不局限于锂金属电池,锂离子电池中的石墨负极也会在快充和过充的条件下形成i-Li
。
02
本文亮点
1、由于i-Li对电解液中电场的动态极化,它对电池运行具有高度的响应。锂离子在锂离子电池的
两端同时沉积
和
溶解
,导致锂离子在充电(放电)过程中向正极(负极)移动。
2、模拟结果表明,i-Li的
推进速率
主要受其
长度
、
取向
和外加
电流密度
的影响。
3、成功地在Cu-Li电池中实现了i-Li的
100%库仑效率回收
,并实现了LiNi
0.5
Mn
0.3
Co
0.2
O
2
(NMC) Li全电池的循环寿命延长。
0
3
图文解析
▲图1.
电场作用下i-Li的动态极化
要点:
1、i-Li的极化产生的原因。i-Li上的电荷分布将被改变,以屏蔽外电场,即i-Li的极化。
2、在充电过程中,电场从正极指向负极(Li
+
从正极移动到负极)。
i-Li末端靠近正电极的过电位变为负,导致Li在i-Li上沉积。同时,另一端的过电位变为正
,导致Li溶解
。
3、i-Li的电荷中性是通过电子从一端输运到另一端来维持的。最终结果是i-Li向正电极的空间进展(左图)。当放电时电场方向相反(Li
+
从负极向正极移动),i-Li向负极移动(右)。
▲图2. i-Li形态演化
要点:
1、为了确定i-Li在循环过程中是否具有电化学活性,在LiNi
0.5
Mn
0.3
Co
0.2
O
2
(NMC)和Li电极之间构建了i-L岛。这种电池配置捕获实时的形态变化的i-Li岛在电化学过程中。
2、在岛上沉积Li后,开始对外部NMC Li电池进行充放电。
在充电过程中,观察到其两端有明显但不同的形态变化。放电过程中,i-Li岛向负极方向演化,空间演化方向相反
。
3、NMC和Li电极之间的电解液储层如图2e, f所示为一个矩形框,岛屿表面的电流密度用三维热图表示。在充电过程中,NMC侧比Li侧有更高的电解质电位,这种电解质电位梯度诱导了i-Li/电解质界面的电荷转移反应。中心的矩形伊里岛逐渐演变成楔形,并逐渐向NMC电极靠近。
4、Li
+
在i-Li岛上的本征消耗(产生)驱动Li
+
从NMC电极到i-Li岛(i-Li岛到Li电极)的传输。此外,岛附近的Li
+
通量是NMC/Li电极附近的3~4倍,表明电化学动力学更快。在放电过程中,电解质的电位梯度反转,i-Li岛向Li电极方向演化。
▲图3. 扣电池中锂离子电池过电位的量化
要点:
1、扣电池结构解析。四电极装置来测量扣电池配置中的电解质电位梯度。该装置由一个NMC正极、两个Cu网格电极和一个Li负极组成。
2、NMC锂电池在充电过程中呈现出典型的电压分布,在静息状态下电池电压(V
cell
)恢复到平衡电位。
3、恒流充电时V
AB
几乎保持恒定,静息启动时V
AB
立即下降到约0 mv,如图3c所示。由于电荷中性,i-Li两端的电荷密度是相等的。过电位与i-Li的长度密切相关,但与宽度无关。在1.5 mA cm
-2
的充电电流下,长度为20 μm的i-Li灯丝末端的过电位比宽度为5 μm的i-Li灯丝的过电位高3倍。
4、放电时,电场方向相反,从Li电极指向NMC电极。当Li
+
离子在NMC电极上被消耗并在Li电极上生成时,Cu/Li(B)比Cu/Li(a)具有更高的电势。
5、靠近NMC侧的i-Li/电解质界面的过电位变为正极,靠近Li侧的过电位变为负极(图3g),从而推动i-Li向Li负极的进程。
▲图4. 扣电池放电过程中i-Li的进展与恢复
要点:
1、
在放电过程中,i-Li向负极方向的发展为锂离子电池的重新连接和回收提供了机会
。Cu/Li电极作为i-Li,以完全充电的状态插入NMC和石墨电极(记为G)之间。没有i-Li的NMC G电池具有代表性的放电特性,比容量为109.6 mAh/g。
2、
i-Li电池表现出更复杂的电化学行为,可分为三个阶段
。在初始放电过程中,两个电池呈现出相似的电压分布(图4b),而I-li向石墨负极方向发展(图4b,阶段I)。随着放电的继续,使用i-Li的NMC G电池的电压比使用i-Li的NMC G电池的电压要高得多,这表明i-Li已经与石墨负极建立了电接触(图4b,i-Li和石墨之间的化学反应降低了负极从锂化石墨到金属锂的电位,导致电池电压升高。重新连接的i-Li参与下面的电化学过程,并有助于额外的容量(图4b,阶段III)。
3、证明
在真实的电池配置中,i-Li直接在负极上形成,可以使锂离子电池恢复活性
。i-Li形成周期期间,5 mAh cm
-2
新鲜Cu-Li衬底上沉积,然后剥离,产生的平均0.33 mAh cm
-2
“死锂”。在3 mA cm
-2
的剥脱电流下,输出1.068 mAh cm
-2
的容量,对应于106.8%的CE。这
个超过100%的CE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表明预先形成的“死锂”被重新激活和剥离。相比之下,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没有预先形成i-Li的Cu Li电池的CE仅为94.1%
。
4、i-Li的回收效率与剥出电流密切相关。i-Li上的电荷转移速率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5、图4d所示为在充电过程结束后,以1C (1C=2.67 mAh cm
-2
)的速度加入一个2分钟的快速放电步骤(锂剥离)。在这2分钟的激活步骤中,电池提供了5.3 mAh g
-1
的比容量,占其总容量(143.1 mAh g
-1
)的3.7%。
6、当未被激活的“死锂”开始表现出容量的快速下降时,
此激活步骤的好处在30个周期后变得更加明显。这种降解行为表明了过量
锂的耗尽和“死锂”的持续积累。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168-w
相关推荐
1. 仪器表征基础知识汇总
2. SCI论文写作专题汇总
3. Origin/3D绘图等科学可视化汇总
4. 理论化学基础知识汇总
5. 催化板块汇总
6. 电化学-电池相关内容汇总贴
7. 研之成理名师志汇总
更多科研作图、软件使用、表征分析、SCI 写作、名师介绍等干货知识请进入后台自主查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