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谈《资本论》:哲学的根本问题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
题记:2022年10月19日,由总裁读书会主办,善品堂、碧莲盛、颉腾文化参与协办的“穿越时空的经典”读书分享会,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在会上做了关于《资本论》一书的精彩解读,本文由总裁读书会根据其分享的内容整理及首发,有删减。
▲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智纲智库创始人 王志纲
马克思在他所有浩如烟海的思想里,其出发点最精彩的一句话:哲学的根本问题并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这也是马克思最知名的一句话。这句话结合到毛泽东身上,毛泽东讲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这个问题。再往前说,从程朱理学到陆王(陆象山、王阳明),一直到曾国藩、左宗棠,这一代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能够治国平天下,都和这个一脉相承,也就是读书的目的、哲学的目的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造世界。
中国几千年来,但凡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哪一个人不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佼佼者?为此,今天我想回过头来谈谈《资本论》,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给了我哪些帮助。
这得回到50年前,我是1955年出生的,我们这代人可以说是完整地经历了中国最痛苦的时代,也经历了一个最辉煌的时代。此生无涯,此生也有涯,赶上了这么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有幸的。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1978年,那时候我已经23岁,中国终于改革开放了,突然有一天宣布可以高考了。严格地说,按照科班算法,我真实的文化程度只有小学四年级,因为四年级之后,1966年就开始了文化革命,基本没上课。由于小学没读完,直到现在我说不好普通话。为什么说不好普通话,因为我不会拼音。我不像北京人,特别是东北人,天生普通话就非常标准。我们南方人不会卷舌,所以也不会拼音,以至于到现在用互联网用手机,我从来不敢用拼音,一用拼音肯定找错地方。没有想到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大数据、智能经济的发展,终于把我们这代人拉了回来,这就是语音,特别是手写汉字。
所以,现代科学的发展真是你想象不到,它能够一次次地解放人类,一次次把我们这些边缘化的人重新拽了回来。以至于今天我已经成为了互联网,包括抖音这些方面的常客。因为我在学习知识,我只能从上面去获取知识;而怎么获取,就是现代科学、智能经济解决了这个问题。为此,我们对高科技和科学发展一定要充满敬意。
在我四年级的时候,文化革命开始了,基本上长达10年的文化革命没有学到什么知识。但是有一个知识天天在耳边叫响,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978年我参加高考,我没有想到还考了一个非常高的成绩。
我第一志愿是北大新闻系,因为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当记者的好材料,这就涉及到人的自知者明。谁都会说自知之明,但自知之明真正的含义是什么?知人者为智,自知者为明,这叫自知之明。我在生活中遇到很多傻博士,书读得很多,但是相当于一个会走路的书柜。我也遇到很多人很有才华,但是一辈子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原因在于用错了地方,这就是自知者为明没有解决的问题。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怎么扬长避短,这是个大学问;还有知人者为智,怎么了解别人,这是个大学问。当时我的初衷,我认为自己肯定是一个很好的记者。从这点来讲,我的经历也证明我的判断是对的,当时我毫不犹豫地填了北大新闻系。
但是没想到命运的捉弄,那一年人民大学复校,复校没校舍。北大新闻系又划到了人大,人大的校舍不够,更多招的是走读生。北大我没进去怎么办?然后录取通知来了,吓了我一跳,兰州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当时中国没有经济学,只有政治经济学,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当时感觉就是一盆凉水浇下头,我就想到大西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我还有一个特点,很多人一直在问我你这个人写这么多书,你的文化教养怎么来的?我说可能只能叫家学。尽管文化大革命这十年我没读什么书,其实没有读的是学校教的书,但我一直没有放弃读书。我父亲是个教育家,家学非常重要。所以我认为,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有什么作为,跟父母有很大的关系。
我印象特别深,我父亲当时是个校长,每次回家的时候都带三份报纸,一份参考消息、一份当地的省报、一份文汇报,长达十年。每天我第一时间把这些报纸带着读,当时中国人想了解的整个世界的基本形势,我从这几份报纸都能了解到,可以说我比同龄人都知道的多。
就这样就到了兰州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我本来不想去,但不去又不行。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个机会,最后终于登上了西去的列车。
兰州大学这四年,我们的专业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主攻的教材就是《资本论》。
为了这次《资本论》分享课,我回去翻了一下之前的东西,卡片都是几千个,钢笔写的,笔记本几十本,一本《资本论》都翻烂了。
回想起之前的那段岁月,真是不堪回顾,孤影青灯。那时我们读书怎么读?一个星期四个两小时读《资本论》,三个两小时读原著,一个两小时答辩,完全是像神学院学生在神学院读经典。这当中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很多同学在外面传说王志纲读了五遍六遍七遍,很多人到现在都不敢相信。后来我就告诉他们一句话:不读五遍六遍,你根本进不了门,考试都不可能及格。
但是我跟我的同学们最大的不同,就是我读出了一个另外的马克思,读出了一个另外的《资本论》,而不是书本上的东西。
读第一遍时,老师一块辅导,从商品,从价值二重性,从剩余价值,从资本有机构成,从相对贫困论和绝对贫困论,从第一册到第二册到第三册。可以说读第一遍的时候全是一头雾水,根本读不懂,不管是它的语言体系、逻辑体系还是它的方法论。
因为马克思的《资本论》,它是用叙述的方法,和研究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他好像是一种先验的形态,从资本的细胞开始,也就是从商品开始讲起,层层剥除往外走,这跟我们的认知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当时我是一头雾水,根本读不懂,比圣经都难读,我感觉连老师都是似是而非。为什么呢?《资本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典极多,你要读1000字的《资本论》,你必须读1万字辅佐性的著作。要读一本《资本论》,你必须读1000本西方类似关联的书籍。
为了去了解这个过程,我恶补了西方的上百本书,因为你不恶补这些东西,根本搞不明白是怎么用典的。伊索寓言、希腊神话、河马史诗,洛克、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还有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古典经济学派怎么形成的,以及哲学上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到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因为他要批判地继承这些思想,然后再空想社会主义,从太阳城到乌托邦,这个理论体系必须把前面的东西搞明白。
没想到为了搞明白这些本意,一下子给我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我们之前根本接触不到西方的知识。我们只知道,比如讲到中国的哲学,一个就是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一个就是艾思奇的简明哲学史,非常简单,这就是我们的知识。
当我打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用一种活化的方式,就像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样,了解了整个文艺复兴到思想启蒙运动,以及欧洲的宗教改革。为什么欧洲能够群星灿烂,为什么欧洲能够启蒙,为什么在欧洲能够产生产业革命,为什么欧洲能够成为人类社会的火车头和一盏明灯,为什么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这样的人?
存在决定意识,环境特别重要。就是这样让我一不小心打开了一扇大门,发现了一个除了中国纵向的世界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所以我就有了横坐标。这个时候我看世界的方式就是立体的、多元的,避免了我以后出现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这种问题,这是我学《资本论》的第一个收获。
第二个收获什么呢?读了两遍三遍以后我开始渐入佳境,因为知道来龙去脉和源头,我终于明白了,马克思分析的方式,什么叫做辩证唯物主义,什么叫做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很多人都会背口诀,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这些之间的辩证关系,包括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哲学的时候,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变到质变规律,这三大规律怎么构成了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发展;包括费尔巴哈的思想,这两者他怎么把它打通,变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这些东西背口诀可以,但怎么理解和运用,很多人是不明白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充分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种方法论和手术刀,构建了一套庞大的体系,来解剖这个资本主义世界。这点上可以说他超越了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大师,他站在一个人类的制高点上,这点是很了不起的。从这点来说,让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创立了三大学说,第一个是青年马克思的时候,开始是哲学家,那时德意志意识形态,他在哲学上是不错的。后来他用这个思路写出了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其实这个科学社会主义是站不住的,他自己深深地意识到这个问题。
严谨的马克思用了他后半生三四十年的时间去补充了这个政治经济学批判,最后的第三卷手稿还是恩格斯帮他完善的,当他把《资本论》写完以后,作为一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才终于定型了。如果没有这个《资本论》,前面不构成科学和完整的东西。
这就是读完第二遍结束时,我当时对于马克思主义有了立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认识。到了第五遍第六遍,如沐春风,我就发现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种方法论分析的确是它的一个精髓,可以从里面受益无穷,以至于指导了我后面的几十年人生。
这是第一部分我要讲的,结合我的人生经历,简单地描述一下我对马克思《资本论》的学习和认识过程。
读完书总要走向世界、走向社会怎么办?走向社会时我终于圆了我的梦,因为我知道我是一个当记者的料。大学毕业以后,我在一个社会科学部门干了三年,做一些研究,也编杂志,在编杂志的当中自己用这种方法做了些田野调查,回去写了些研究报告,没想到这些东西还挺有用。
其中有一条在国内引起比较大的轰动,那时我才29岁。
当时我们国家正在争论一个问题,就是说传统经济模式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当时的光明日报、经济学周报和许多经济学家都在争论。
我当时在看他们的争论时,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方法论上的问题。
最后我一个小编辑不揣冒昧,居然就写了一篇文章发了出去。这篇文章到现在我还印象特别深。我说一盏油灯可以使满室生辉,但常常照不亮灯下的方寸之地,老百姓把它称为灯下黑。我们的争论其实都犯了灯下黑的错误,传统经济模式并不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你们每一个角度来看,你们每个角度都对,但都是片面的。
我说从历史的沿革来说,它是战时共产主义;从理论的支撑来说,它是产品经济;从实践的结果来说,它是计划经济,把这三者结合到一起就是传统经济的模式。没想到几天以后光明日报和经济学周报把这篇文章作为这次争论最终的总结文章。还下了编者按,说关于这个话题讨论了三个月,众说纷纭,都有道理,但最后我们认为这篇文章比较全面和综合,我们认为讨论以此为终结。这给我一个小青年很大的信心,我在初次使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就看问题不是片面的、不是绝对的,而动态的、辩证的、发散的、有机的,你去把握它的时候,你就会把握住它的全局。
这些文章后来也帮助了我,我调去了新华社。在新华社的时候,领导跟我说过一句话,说今天的中国缺好记者,但不是单纯的会写新闻的记者,而是懂经济的记者,懂社会的记者,我们太需要你这样的人了。
我非常感谢老前辈,在新华社10年,1984到1994年这十年时间,中国天翻地覆,金戈铁马,石破天惊,大时代真的让我们赶上了,从30岁到40岁,我基本上参与了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第二个经历更绝了。当我下海了,决定要去创办智库的时候,一路往前走,做了不少有影响的商业案例,自己也实现了财务自由。当很多人讲起这些故事的时候,我只讲一句话,我需要一场战争,通过这场战争让人们知道知识的价值。
挣钱并不是我的目标,实现了财务自由以后,我还在做我的研究,终于轮到了一个好机会。
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全面城市化。这个高速城市化、全面城市化,怎么城市化不清楚,照搬西方那是不行的。
欧洲的城市化用了将近150年,美国的城市化将近用了90年,日本的城市化用了将近80年,我们说的城市化率就到了60-70%,基本上定格了欧美。中国的城市化率从20%往前走,30年时间60%,这种速度、这种幅员之广阔、这种挑战之大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在这个时候给我们提供了机会,靠西方的东西解决不了。
最后我做了全中国上百个城市的战略,北上广深,大北京、京津冀一体化、大上海、华东、珠三角、长三角、大湾区,还有许多中心城市、省会城市都参与了。把沿海、沿江、沿线做完以后,做到沿边,我把整个中国的沿边全跑完了。
这里我觉得最值得我们分享的案例是做成都战略。
2003年,当时的成都领导班子找到我们,成都面临的问题是,成都的未来在哪里?成都怎么发展?成都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成都的魂在哪里?
做战略要解决一个问题,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在社会的众多矛盾当中,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里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后来我们对成都进行了研究以后,拿出一个方案来,这个方案到现在已经成了一个能够留得下的经典。当时我在常委会上画了一幅图很有意思,叫“张弓搭箭图”,展现给领导看。我说今天的中国走向全面开放,面向世界,就像一个弓箭一样,弓如满月,弯弓射天狼。弓背,就是从北京这边开始,叫环渤海、京津塘,然后在这边下面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然后珠三角以广州为中心,大湾区。
弓如满月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和初步现代化,但是伴随沿海的发展崛起和中西部的距离越来越大,在这个时候中央提出了西部开发战略和城市化,而城市化作为工业化的孪生子,它会加速。
在这个时候作为三线城市,作为一个内陆城市的省会成都,在下一步的浪潮里怎么借力借势,怎么能够争取要到一线城市上来,这是个大问题,这是我们今天必须回答的问题。
大家承认,那么第二个问题出来了。当中国要一起走向世界的时候,弓如满月,那么把弓拉开以后,弓弦必须找个支点。放眼今天的中国,我认为只有三个城市具备成为支点的可能。一个是西安,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一直是西北的中心城市,而且是汉唐盛世的地方,西安具备了天时。第二个是得地利,重庆。重庆作为中国的长江中上游中心城市,国家的直辖市,天生具备这种条件,它可以成为西部的支点。成都只有人和,成都没有天时、没有地利,只能靠自己抢占市场,然后创造市场,抢占制高点,成都的机会就会来。
成都的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讲制造业、讲文化、讲科研、讲其他什么,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中不溜。
最后得出个结论和判断,中国下一步要走向深水区,一个永久不变的东西,高质量的发展,我们的社会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而成都这个地方作为豪爽、巴适、会生活,这是全中国人民都认同的。
成都相当于一坛子酸汤一样,千年老汤,多少中国人都想成为萝卜白菜,跳到里面成为泡菜出来。如果这个认同以后,这就会给成都提高它的外向度、开放度,然后辐射聚合能力空前加大,成都就有巨大的未来。
最后的结果,成都的定位,“西部之心、休闲之都”,就是西部的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制造业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生活中心、时尚中心,它要辐射覆盖的不只是西南,而是西北甚至整个广阔的西部,这个被接受了。接受以后就按这个定位,从300万人口按照1,000万人口来规划,第二个做了这个临港经济区,把成都机场变成中国第三个最大的机场。
现在你们看物流和人流,现在中国对欧洲的整个交往,最大的航空基地在成都。一个机场不够用,现在开设第二个机场,今天的成都成了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城市之一。很多老外都非常向往成都,不愿意到北上广,因为他们认为北上广深是片面的中国,一个立体丰满有烟火味的中国在成都,成都现在可持续发展崛起来了。
第三个案例,从事了这么多年的战略咨询以后,去年咱们出版社找到我,需要我出本书来填补一下中国的空缺,就论战略。我刚开始真的不想写,后来是有一个事情刺激我了,我发现我们中国出版界的书基本上是西方照抄过来的,没有咱们中国本土的东西。
第二是我自己已经有一个判断,我认为中国已经从几十年上百年仰视欧美的时代开始结束了,进入一个可以平视的时候。平视的时候,你就要有自己的著作,基于这个考虑,我答应了这个要求,就写了《王志纲论战略》。没有想到这本书出来到现在一年不到,昨天出版社来报喜说突破10万册了。我说10万册有什么了不起,20多年前我的一本书《谋事在人》,那是全世界轰动。他说那种是畅销书,论战略是理论书。我说一般理论书能卖多少本?他说理论书一般卖1万册就不错了。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说明中国人开始往内看了,也就是西方的很多理论,已经解释不清楚中国为什么发展,为什么崛起。这个时候中国人开始要回头看自己的东西,而这里我们一不小心可能填补了这个空缺,这也是一个很幸运的事情。
《王志纲论战略》2021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我充分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辩证思维,还有中国几千年所形成的程朱陆王等这些哲学思路,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知行合一,最后才把它完善了。我希望它有所价值,如果大家都喜欢读书的话,作为闲书也可以把它拿来翻一翻。
最后分享的部分,我希望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注意一个问题,千万不要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是要学会读书、读人、读世界。我自己的人生宗旨是什么呢?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历万端事。你如果不经历实践,就读书谈读书,没有未来,一定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大家时常会问我现在还读不读书,我说我已经基本完成读经典的时代了,35岁以前下了一些功夫把它读完了,现在读书基本上是泛读和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