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古今联墨集》序【作者:邹宗德】
【编者按】说起邹宗德,联界中人都很熟悉,是一位誉享全国、德才兼备、全能型的实力派联家,不仅对联写的好,在对联理论研究方面也是颇有建树,我们会陆续刊发邹宗德先生的对联作品和系列联理文章,敬请期待!
本文作者:邹宗德近照
【作者简介】邹宗德(1964-)湖南隆回人,中国联坛十秀之一、湖湘楹联七子之一。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楹联学会对联研究院副秘书长,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兼教育委员会主任,邵阳市楹联学会会长,2014年获中国楹联界最高奖——梁章钜奖,曾担任邵阳市十一届政协委员。
出版的著作有《对联散论》、《邹曾联墨》、《湖南楹联》、《百家联稿·邹宗德卷》、《湖湘楹联七子作品选》、《湖湘楹联七子创作档案》、《城步隐字联探秘》、《楹联知识读本》、《对联快速入门》、《邵阳历代名联鉴赏》、《邵阳古代楹联集》、《邵阳现当代楹联集》《大学实用语文·对联》《邵阳对联故事》《邵阳联坛三十年作品选》等。
《武冈古今联墨集》序
邹宗德
武冈是邵阳市文化底蕴最为厚重的地方。邵阳市市委书记郭光文同志也说:“邵阳的文化在武冈!”他说,唐宋散文八大家有“四大家”为武冈写过诗,他们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此外,还有唐代的王昌龄、宋代的文天祥、明代的王世贞、清代的王夫之、现代的艾青等名人,他们或者是到武冈旅过游,或者是到武冈作过客,或者到武冈当过官,并且大都留下了吟诵不绝的诗词歌赋。
唐代大诗人王昌龄有《送程六》和《送柴侍御之武冈》两首诗就写到武冈:“武冈前路看斜月,片片舟中云向西。”“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说明武冈是一片诗的土壤。因此,武冈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其实,武冈的文化沉淀还可以上溯到唐代以前。春秋战国时期,相传爱国诗人屈原顺资水而下,在武冈与渔父亲切交谈,后人筑渔父亭以祀之。《湖南考古略》卷五记载:“渔父亭,武冈东沧浪水,即屈原见渔父处。”现亭毁址存。原渔父亭有联云:
古调独弹,一卷离骚成绝唱;
孤忠隐抱,双江秋水吊幽灵。
双江,即沧浪江和资水。沧浪江,发源于杨柳乡小水村,经独山乡、五桂桥注资水,汇合处叫水乐口。渔父亭座落在水乐口北岸,相传是屈原见渔父处。这实际上与司马迁的记载是十分吻合的,司马迁 《史记·屈原列传》中收入屈原的《渔父》篇曰:“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对于武冈来说,这是多么宝贵的文化遗产啊!我们邵阳市已故著名的历史学家马少侨先生认为,屈原的《九章·涉江》中的“入溆浦而邅回”的溆浦是指包括邵阳部分地区在内的雪峰山区,《楚辞》中的“辰水”即指贯穿隆回境内的辰水;这里盛产柑橘,植物学家在此发现了原始橘树的遗存。屈原只有在此“邅回”,才能写出《橘颂》来,许多民风遗俗也证明了这一点。
晋代陶侃任武冈县令时,手植银杏两株,经历了1700年风雨,至今仍有一株屹立于文庙之前。这就是武冈文化底蕴深厚的活文物。陶侃是一代名将,在东晋的建立过程中和稳定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他颇有建树。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晋书》、《世说新语》等史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他的遗闻逸事。陶侃离开武冈后,渐升郡守、武昌太守,后至荆、江两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陶侃在广州时,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室内,以励志勤勉。关于陶侃的典故很多,晋时长沙有妖蟒作怪,都督陶侃射杀之,现岳麓山有射蟒台;惜分阴的典故也出自陶侃,长沙市还有惜阴街,惜阴街曾建有陶公祠和惜阴书院。陶侃到武冈来作县令,是武冈之大幸。因为他恪尽职守,爱护百姓,勤政廉洁,不畏权势,给武冈这一片土地播下了一颗宝贵的精神种子。不过,我觉得陶侃对武冈影响最为深远的事还是创办县学,县学所在地就是现在的文庙,他在县学前手植双杏以表“景行杏坛”之意。
陶侃的重教理念,促进了武冈古代教育的发展,惠及了历代学子。这也是武冈文化底蕴深厚的根源所在。他所创建的县学,在宋元明清各代相继演变为军学、路学、州学等学宫,是招纳生员(秀才)深造的地方。明代以后,武冈创办了近十所书院。从此武冈人文鼎盛,人才辈出,正如文天祥在《武冈军学奎文阁序》中所云:“感道怀和,争自奋拔于文明之世”。到清代,在武冈本土上诞生了两位文学“异材”(邓显鹤、左宗棠语)—邓辅纶、邓绎兄弟,他俩与王闿运、李篁仙、龙汝霖结“兰陵词社”,时称“湘中五子”,是近代“湖湘派”大家。邓辅纶逝世时,王闿运作了两副挽联,其一曰:
富贵春梦婆,同辈几人紫光阁?
乐府秋胡妇,诗名终古白香亭。
民国时胡君复的《古今联语汇选》和吴恭亨《对联话》都收入了这副对联。吴恭亨评曰:“《白香亭》,邓诗集名,邓诗学杜而似,联语及之,故若老干无枝。”王闿运《湘绮楼说诗》言:“邓弥之幼有神慧,而思力沉苦。每吟一句,必绕室百转。诗学杜甫,体则谢颜”。王闿运也曾在自己的集子中说:“邓弥之,吾所师也。”可见王闿运对邓弥之诗歌之赞赏。遗憾的是,邓辅纶没有楹联传世,大抵是古人将楹联视为雕虫小技而未收入自己的诗文集中以至于遗失了的缘故,我们历史上许多文人未能留下联语,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其弟邓绎倒是留下了几首联语,这些联语已经显得弥足珍贵了。邓绎的联语充满雄豪之气,如大河奔涌,如排山倒海,势不可遏。如他题希贤精舍联:
朝光凌海发;
豪气压云低。
这副联语激励学子们要朝气蓬勃,奋发向上,要象初升的太阳,从海面喷薄而出,光芒四射;其雄豪之气升腾于彩云之上。气势之宏大,可令学子精神振奋,士气昂扬。又如题贻经楼诗社联:
往复高吟遥唱月;
纵横健笔各凌云。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说,这里来来往往的人都是高声吟咏之士,大家笔力苍健,豪气纵横,具凌云之势,有如关东大汉执铁板铜琶高唱大江东去。一走进贻经楼诗社,就知道这是一个豪放派的诗社。
说实话,武冈留传下来的对联并不多,但是,在这些流传下来的联语中,有好几副属于天下名联。其一为于子仁应对白素联:
稻草缚秧翁抱子;(白 素)
竹篮载笋母携儿。(于子仁)
邓辅纶所编撰的《武冈州志》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明朝初年,武冈有一位七龄童,名叫于子仁,“为郡守所礼,命入署与子同读”,有一天,他随郡守白素到郊外踏青,白郡守见一些农民在扯秧时,用稻草捆扎,触景生情,随口吟出上联要子仁对下联,这时,正好一个老大娘提着满满一篮子竹笋回家,子仁一见,触动灵感,立即吟出下联。
郡守惊叹不已。后来,子仁中洪武甲子乡试,乙丑进士,初授参军府庶吉士,仕至山东登州知府。这一副对联因为太巧,在历史上流传很广,成为千古名联。不过,世传版本甚多,有说是清代散文家方苞幼时对扯秧的农民的,有说是唐伯虎对农民的,还有一说是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侍女对农夫的。因为于子仁是明初人,当然在唐伯虎之前,至于清代就更在后面了。所以这几个版本都是没有“版权”的。可见这副对联的“版权”应归于子仁和白素所有。
另一副名联是讽武冈参议会联:
选举都梁诸公,鸡公、狗公、乌龟公,公道何在?公理何存?公然丧尽天良,囤积居奇,放米出口;
组织武冈议会,红会、黑会、强盗会,会内人笑,会外人哭。会同无数地痞,开奖设彩,聚赌抽头。
此联作者是武冈人士杨力田。1923年发表在武冈旅省学友会创办的《武冈旬刊》上,联语运用复字的修辞手法,淋漓尽致的揭露了武冈议会选举中的丑恶现象。当时,武冈的老百姓生计艰难,可是这些议员们却丧尽天良,囤积居奇,放米出境赚钱。更可恶的是他们会同地痞流氓一道开设赌场,从中抽取头钱,为世人所不齿。这副联语与民主革命家郭亮(1901-1928)贴在自治局长的衙门上的两副对联颇有几分相似。杨力田的联语比郭亮的更有针对性。可以说,杨力田与郭亮是同时代的人,但杨比郭大39岁,故杨力田的联语很可能先于郭亮。由于郭亮的影响很大,故郭联也影响很大,杨联的影响要小一些。郭联是否借鉴了杨联就无从考证了。
第三副名联是钟藻对谢绩懋联:
药能生人,能死人,能死生人,不能生死人,希望医家病家,休借口生死有命;(谢绩懋)
兵可败事,可成事,可成败事,亦可败成事,普告强国弱国,莫安心成败由天。(钟藻)
1927年农历2月初2日,邓琅、周用成等武冈耆宿在县城莼园成立“云山耆旧诗会”,以诗酒互娱,欢度晚年。会长邓琅以《丁卯花朝七律》领唱,和者甚多。县城名中医、会员谢绩懋出联征对,满座咽哑无人答。直到1939年,县政府财政科长钟藻,有感于抗日战争的时局,触发灵感,妙续下联。
其实,还有一副联也很有名,那就是邓家铺扶峰山寺院联:
泪含血酸,或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怎知得眼红心黑,孰知头上有青天。
此联上边嵌五味“咸酸甜苦辣”,下边嵌无色“黄白红黑青”,是一副十分有名的寺庙联。《都梁文钞今编》注释说此联作者是戴玉章,武冈县邓家铺新桥人,民国初乡村教师。而另外还有许多版本,其中最常见的版本是何维谦题安徽定远城隍庙联,这一版本见于民国吴恭亨的《对联话》和胡君复的《古今联语汇选》,且文字稍有出入: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
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孰知头上有青天。
《对联话》和《古今联语汇选》是很有权威的两部对联书,它们明确记载是何维谦学政所撰,而《都梁文钞今编》说是戴玉章所作,证据不足,且有文字错误,故此存疑。
武冈虽然保留下来的联语不多,但是从这些流传下来的联语可以看出古代武冈楹联之繁盛。如骧龙桥紫萝兰理发店联:
细心人提起刀来人人落发;
顺从客拉下水去个个低头。
一个理发店能弄出一副如此境界的楹联来,无疑是楹联高手所为也。联语通俗易懂,和谐幽默,含义深刻。只是重了一个“人”字,可能是传抄之误。又如民国时曾任武冈挟峰乡乡长的姚步月题邓家铺杂货店联:
取与间春风和气;
权衡上白日青天。
一副商业联语把和气生财、童叟无欺、信誉至上等商业理念诠释得十分精炼准确,十分形象生动。过去武冈楹联运用之广泛、艺术水平之高超,由以上两副楹联可见一斑。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楹联竟成了武器弹药。如1941年武冈县政府迎春门联:
武备为建国根基,愿八十万人民,皆能擐甲持戈,逆焰倭氛期尽扫;
冈陵非旧时景物,看廿四番花信,又是红梅绿柳,春台衽席乐同登。
联语号召武冈八十万人民,穿上铠甲,拿起戈矛,扫尽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把日本鬼子从我们的国土上赶出去,我们才能迎接美好春天的到来,全国人民才能同登衽席!这是一副多么绝妙的春联啊!它就是一篇鼓舞抗日士气的战斗檄文啊!不仅春联变成了战斗的武器,就连土地庙的联语也深深地打上了抗战救亡的烙印,如朱嗣衍题陡石冲土地祠联:
二尊为荆楚福神,将华屋新建,喜见乾坤复旧;
一杖扫倭奴狡寇,把春台供上,好看世界维新。
朱嗣衍(1869- 1942),字海藩,祖籍邵阳,后迁居武冈冷家冲,开馆授徒,颇有教誉。一个塾师将当地百姓精神寄托的土地庙当成了发表抗日檄文的地方,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可见作者高尚的爱国情怀,亦可见当时楹联文化之鼎盛。
武冈留下来的楹联在数量上虽然不及隆回、邵东等县,但武冈留下了中国楹联界最宝贵的文物—中国古楹联第一村。当年武冈市委、市政府将浪石申报中国古楹联第一村时,中国楹联学会孟繁锦会长有些犹豫:“宗德,中国那么大,你那里就是第一么?”我说:“孟会长,至少到现在为止,在全国其他地方尚未发现规模如此之大、保存如此完好的石刻古楹联村啊。”
这些楹联有的胸襟开阔、催人奋进,如上房头原户主王圭钦屋角门联:
放眼相关天下事;
入门且喜一家春。
有的楹联则以写景为主,如王圭钦房屋的另一角门联曰:
柳絮飞残幽巷景;
梅花香到小门春。
还有的联语则体现出主人的不同个性,个性张扬的如上房头原户主王云池屋角门联:
往来若乾坤旋地;
出入如日月经天。
个性低调的如刘家坳原户主王自仁正屋角门联:
聊以避燥湿寒暑;
差不同湫隘嚣尘。
在这些对联中,有好几副楹联是抒发读书之乐的,如王自仁正屋的另一角门联:
此地不嚣不俗;
其间亦读亦耕。
大院子王保林屋角门联:
乐山乐水新院落;
半耕半读旧生涯。
当然,更多的楹联都是以修身养性为主题,寄寓古贤先哲的高尚情操以励志洁身,如二房头原户主王良俐后屋角门联:
潆回水抱中和气;
平远山如蕴藉人。
上房头原户主王现章屋角门联为:
山林忧乐先天下;
衡泌栖迟味道根。
绝大多数联语对仗工整、积极向上、蕴意深厚,实乃居室对联的上乘之作。
浪石村的楹联使整个村落散发出浓郁的书香和人文气息,赋予了这些古建筑独特的文化特质,也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浪石后人,既是一笔宝贵的楹联遗产,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精神财富;既是中国楹联文化的活文物,也是武冈古代楹联文化鼎盛的历史存照,同时也是武冈现代楹联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标志!
武冈市诗联学会自2000年成立以来,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新一届学会班子在以武冈市原政协主席朱振宙先生为会长的领导下,楹联文化建设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在楹联的创作、理论、教育、联墨以及楹联遗产的挖掘与整理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本《武冈古今联墨选》既是武冈古代楹联文化遗产的抢救成果,又是武冈当代楹联创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当代作品我就不在此作一一评述了,愿读者鉴之赏之。
是为序。
近期热门文章回顾:
第二届“瓯海杯” 中国当代对联创作奖(中国楹联学会网络委员会平台)评选结果公布
【8.5截止】“有容堂”杯成联月赛第28期开赛启事【题《龙文鞭影》】
【7.15截止】“泽润堂”有奖诗钟月赛第15期开赛【碎锦格:论持久战】
“联都空谷诗钟社”第257期(对联)临屏赛结果公布【题:饕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