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视频6.3【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微课堂学习教材 | 同步作业答案 | 人教版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每天获取免费精品课程
微课视频辅导
电子课本
课后作业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 填空
(1) 3.45+2.34+15.66=3.45+(2.34+15.66),这是运用了( )
(2) 2.83+2.68+1.17=2.83+117+2.68,这是运用了( )
(3) (4.2+12.5)+7.5=□+(□+□)
(4) 28.46-7.4-2.6=28.46-(7.4○2.6)
2.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61.4+6.32+3.68 32.68-2.47-2.53 7.63-4.76+2.37
13.7+0.98+1.02+6.3 15.24+(7.59+4.76) 60.21-(10.21-4.77)
先
思
考
再
看
答
案
附答案:
1.加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4.2+(12.5+7.5) “+”
2.
61.4+6.32+3.68 32.68-2.47-2.53 7.63-4.76+2.37
=61.4+(6.32+3.68)=32.68-(2.47+2.53)=7.63+2.37-4.76
=61.4+10 =32.68-5 =10-4.76
=71.4 =27.68 =5.24
13.7+0.98+1.02+6.3 15.24+(7.59+4.76) 60.21-(10.21-4.77)
=(13.7+6.3)+(0.98+1.02) =15.24+4.76+7.59 =60.21-10.21+4.77
=20+2 =20+7.59 =50+4.77
=22 =27.59 =54.77
3.
38.60+72.50+21.40+87.50
=(38.60+21.40)+(72.50+87.50)
=60+160
=220元
教学设计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材第79页的内容及第80页练习十九。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能运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多媒体课件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
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师:你能用字母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学生说,教师板书)
生: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师:我们学这些运算定律的目的是什么?
生:学这些运算定律是为了帮助我们进行简便计算。
师:下面的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计算后,你发现了什么?
3.2+0.5○0.5+3.2 (4.7+2.6)+7.4○4.7+(2.6+7.4)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生:相等。两个小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三个小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小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结果不变。
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的运算中也同样适用。应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些。我们今天就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板书)
(课件出示例4)计算0.6+7.91+3.4+0.09。
师:上面的算式属于什么算式?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上面是连加算式。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往右计算,计算出的小数如果末尾有0要去掉。
师:自己试着计算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或投影展示)
0.6+7.91+3.4+0.09
=8.51+3.4+0.09
=11.91+0.09
=12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还能想到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生:整体观察算式发现,如果交换7.91和3.4的位置,这样0.6与3.4、7.91与0.09都可以凑整计算,也就是说在运用加法交换律后,再继续使用加法结合律就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些。
师:你会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或投影)
0.6+7.91+3.4+0.09
=(0.6+3.4)+(7.91+0.09)
=4+8
=12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你有哪些收获?
生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小数加法中同样适用,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得计算简便些。
生2:计算小数加、减法,可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也可以根据算式的特征,灵活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师:通过本课时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整数加、减法中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在计算时,我们要先观察算式中的数据,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方法的总结,使学生感受到知识间的联系,以及利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学习方法。这节课的设计,始终把学生置于前台,问题由学生提出,方法由学生提炼,结论由学生验证。顺学而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