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为本,以生为本,全面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大势所趋。“十三五”期间,陕西省教育厅全面推动全省高校基于完全学分制理念开展具有中国特色、陕西特色、各自高校特色的学分制改革。
学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强调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选择权,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积极稳妥地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改革应立足西大,放眼全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创新力和国际视野”的目标定位提出理念,形成学分制改革初步共识。
——2017年7月10日,学校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专题座谈会,对完全学分制改革进行安排部署。王亚杰书记、郭立宏校长就制定出适应我校实际情况,具有学校特色的完全学分制综合改革方案多次做出重要指示
坚持“以生为本”,立足于“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研判形势,立足实际,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积极稳妥地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
——2017年8月,学校召开暑期工作会议,围绕完全学分制改革深入讨论
🔺学分制改革前期准备
2017年7月,适应完全学分制改革,完成全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2017年9月,王尧宇副校长主持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要求各单位按照学校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凝心聚神,协同努力,加快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2018年1月,形成与完全学分制改革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
2018年3月,学校再次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要求各单位围绕初步改革方案,实事求是地反映意见,争取完全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制定出台。同时,要尽快建立满足完全学分制需要的教学综合管理平台,推进智能教室建设;
2018年4月,赴国内学分制改革相关高校调研,启动教学管理平台建设工作。
完全学分制主要内涵
学分制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学分制起源于德国柏林大学的选课制度。
1872年,学分制正式成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在哈佛大学开始推行,并且被世界上大多数知名的高等院校所采用。
我国高校学分制始于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的“选课制”,目前学分制已经成为高水平大学本科教学的主要管理方式。
2017年6月28日,省教育厅召开专题会议,研讨和推进全省学分制改革试点工作。
完全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分量和学业进程的统一单位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决定学生能够毕业不以学年为限,而以修满规定的学分为准
完全学分制包括选课制、学分绩点制、导师制和聘任制等基本制度。其中选课制是前提,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按指导性培养计划的要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学业的方式和时间安排。
完全学分制优点
完全学分制具有学年制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更适应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合理地推动传统学科、专业的革新,更有力地促进新兴学科和专业的发展。
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协同创新;
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创新性;
有利于激发教师竞争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有利于促进本科教育国际化;
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完全学分制带来的变化
学生自由选择专业、课程、教师;专业准入准出更为灵活;
实施以“讲一学二考三”为特征的教学与考核模式改革;
学习年限变为3至6年毕业;
课堂中学生数量与构成发生巨大变化;
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实现辅修或双学位;
“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现象普遍出现;
校院两级的实验、实践环境大面积面向本科生开放;
建立完善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
完全学分制具体工作
改善外部环境
国家相关政策限制:学制、学籍注册、专业标准、红线课程、毕业要求、就业率、收费、统计口径等;
学分制收费模式;按专业、课程、学分收费学籍注册制度;学位备案制度;
批量学籍异动;弹性学制。
优化专业结构
学部制;
按专业大类招生;
大类内专业分流和跨大类转专业;
转专业后班级问题;
跨专业选修课程;
跨专业大类选修课程.
制定教学计划
确定课程模块和结构;
控制专业总学分、适当压缩学分;
注重人文性综合性专业性关系;
确定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堂教学与实践课比例;安排实践环节、成建制实习问题。
整合课程资源
新建课程;网络课程、MOOC等;
国际国内交换课程;
联盟课程机制;
学分互认、学分互认模式;
先排后选 vs. 先选后排;
课程难易度及其先后修读顺序。
加强学习过程管理
学生选课指导;
平时成绩管理(形式、内容、时间、规范);
信息化辅助教学、网络辅助教学;
试题库建设;
自主学习平台建设。
建立学业预警机制
建立学业预警机制,由教务处、学院、导师组成预警信息网络;教务管理系统汇集预警信息,自动发出预警;
预警包括学籍异动(转专业、休学、退学)提醒、修业进度提醒、考勤信息提醒、学分绩点提醒等。
强化质量监督
完善教学质量内部评价(IQA)制度:课程评估与教学评估分离制度;教材、试卷及毕业论文(设计)评估制度;
建立教学质量外部评价(EQA)制度:行业专家评价制度;专业认证制度等。
教学管理系统
从学年学分制到完全学分制全程兼容;容许各种改革试验;
自制菜单,做到“一人一案”;
流程管理,过程和权限可控;
较强的冗余度和容错性。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完全学分制综合改革方案
指导思想
坚持“以本为本、以生为本”,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为核心,优化专业结构,深化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校联动,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加大投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充分调动全体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全面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五大改革目标
建立专业自主选择机制,扩大学生跨学科自主选择专业的范围。
建立按学年注册、按学分收费、按学分毕业、按绩点授予学位的学籍与学费管理机制。
建立“以选课制-导师制为核心,以重修制、主辅修制、学分互认制等为辅助”的教学管理模式。
深化教学、人事、财务、后勤和学生管理制度改革,为实现完全学分制改革创造必要条件。
完善教学管理及教学信息服务体系,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三项主要任务
1.优化本科专业结构
指导院(系)根据教学资源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表现确定专业方向,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专业,加大学习自主权。
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指导院(系)根据教学资源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表现确定专业方向,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专业,加大学习自主权。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建立“专业准入准出标准”和“人才培养分流机制”,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适应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总修学分限定在150学分之内;
调整优化课程体系。构建适应学分制要求的课程体系,加大课程开放力度;
增加选修课程比例,允许学生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跨专业、跨年级选修课程;
强化实践教学。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3.深化教学管理改革
教学运行机制改革
学生管理机制改革
教学支持机制改革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两方面保障措施
1.顶层设计,统筹规划
成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改革工作办公室,统筹协调;
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分工,夯实责任,加强协同。
2.加大投入,保障运行
增设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
建立教学经费投入和学分制改革支持长效机制;
设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金。
完全学分制改革是建设一流大学的现实选择,是提升我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创新探索,更是一项全校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的改革推进和全校上下的协同支持。我们将在学校党政领导下,与广大师生一道,紧密配合各院系的改革探索,共同推进我校完全学分制的实施。
编辑|张超
素材|刘涛 李学骞 张玲 程婉 郑战伟
责编|王晋荣 倪小勇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