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半年内连获两轮融资,这家新锐如何攻坚核药“硬骨头”? 丨专访辐联医药CEO孙沛淇先生

更多资讯👉 医药观澜 2023-11-06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


作为曾经的癌症治疗“三大支柱”之一,放疗在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而随着技术的革新,放疗这一“古老”的工具正在一种新药治疗类型上彰显新的生命力,即放射性药物治疗。过去十年,这一领域正在迎来迅猛发展,尤其是以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为代表的创新分子类型不断涌现。


与此同时,不少开发放射性药物的新锐公司逐渐亮相,其中就包括了成立于2021年的辐联医药。在不到半年时间里,辐联医药先后获得由成为资本和革锭创投联合领投的10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以及由红杉中国领投,楹联健康基金、佳辰资本、辰德资本和昆仑资本跟投的近2.5亿人民币A轮融资。


那么,辐联医药为何能受到投资机构的青睐?放射性药物在治疗肿瘤方面有何潜力?未来,这一领域预期将迎来哪些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近期专访了辐联医药联合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孙沛淇先生。孙沛淇先生在生物技术领域拥有丰富经验,他曾作为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联合创立了硅康医药,这是一家以计算机驱动新药研发的公司,于2021年被Roivant Sciences以20亿美元收购。


图片来源:辐联医药提供,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作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能否介绍下辐联医药创立的背景和契机?以及是什么促使您和团队做出成立辐联医药的决定? 


孙沛淇先生:辐联医药在做的“核药”其实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种特殊药物。由于具有放射性,核药往往会涉及辐射剂量学、放射生物学、放射化学、物理学、医学以及药学等多个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领域。核药的研发也需要多领域的科学家以及跨领域的专业人才共同合作来进行。


我很早就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并且一直坚信核药在诊断、治疗肿瘤方面有着极大潜力。于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不同学科的“交叉”领域,例如我早前关注的AI制药领域。在这样的前提下,2021年我遇到了丁航海博士黄仲廉博士,他们两位在放射性同位素及生物技术领域有着专业背景和丰富经验,同时在发展核药方面有极强的使命感,而我又能发挥在管理和创业经验方面的优势,所以我们一拍即合,共同创立了辐联医药。我们希望辐联医药能够完成这样的使命:打破核药的技术壁垒,与行业的先驱一起将核药发展壮大,最终为肿瘤患者提供全新的治疗方案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辐联医药在创立之初,为何会聚焦放射性药物研发?您关注到该领域近几年有哪些重大突破性研究进展? 


孙沛淇先生:我们知道,放射性同位素从上世纪就开始应用到临床,其中以RDC为代表的靶向放射性药物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由于当时的理论、技术、供应都比较薄弱,这个领域的发展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近年来,由于具有特异性的肿瘤相关靶点逐渐被发现,以及放射化学的进步等原因,靶向放射性药物逐渐在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发挥出潜力,这一领域也迎来因此迎来“复兴”。尤其是2013年,美国FDA批准靶向放射性药物Xofigo上市,它的显著疗效及成功获批燃起了研究人员对该类药物的开发热情。


靶向放射性药物是通过将放射性核素连接在具有靶向性的载体上,将作用距离很短的放射性药物递送到肿瘤中并杀死肿瘤。这种疗法有多重优势。首先,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成像来计算影响疗效和安全性的用药剂量,同时利用同一配体可分别开发针对特定靶点的诊断和治疗产品,构建肿瘤诊断-治疗-疗效评估闭环。这是核药独特的“诊疗一体化”优势,而个性化和精准治疗一定是未来的医学发展趋势。第二点,我们也看到,整个核药领域的发展面临的最大限制因素是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和供应。也正是看到了这个机会,我们认为辐联医药能够补充这部分欠缺,推动这一领域向前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不少全球性药企也在投入这一领域,比如诺华(Novartis)2017年以39亿美元收购放射性药物公司Advanced Accelerator Applications;拜耳(Bayer)去年宣布收购放射配体疗法公司Noria Therapeutics和PSMA Therapeutics。今年3月,诺华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的放射性药物Pluvicto获FDA批准治疗前列腺癌,为PSMA阳性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治疗方案,也标志着核药领域的又一个重大进展。从临床数据来看,Pluvicto将患者死亡风险降低38%,将患者出现放射学疾病进展或死亡的风险降低60%,这是非常亮眼的数据。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辐联医药在不到半年时间里接连获得两轮融资,您认为该公司获得投资机构认可的原因有哪些? 


孙沛淇先生:最关键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我们愿意啃核药领域的“硬骨头”。核药的发展有一个非常大的制约因素,决定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即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和供应。由于当前生产技术的局限性,现有放射性核素的市场供应无法成规模,尤其是依赖于核裂变反应堆生产的新一代的放射性同位素,甚至无法满足基本的临床试验需求。以锕225(225Ac)为例,它的需求和供应比保守估计为50 : 1,相关产品管线甚少能走到临床3期阶段。从物流角度,放射性核素存在半衰期,从几个小时到10天不等,那么在大型临床研究或商业化期间,我们需要将核药在精准的时间里运送到全球上百上千个医院里,或者数量更庞大的患者手中,保证药物进入患者身体的时候,放射性同位素还具有肿瘤杀伤能力。这就需要相关公司对物流的时效性、精准性有严格的把控。


正是看到了这些痛点,辐联医药应用前沿的加速器技术来代替核裂变反应堆,这是目前放射性同位素生产领域壁垒最高的技术之一,加速器技术能够很大程度上满足我们的研发、临床和商业化需求。此外,辐联医药建设了自己的全球化的供应链,使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物流运输线路,保证药物及时送达医院和患者手中。无论是加速器技术还是整个供应链,都不是简单的硬件投入,而是整个核物理工程的全盘考量。我们相信,只有下决心啃这块“硬骨头”,才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加入,推动这个领域真正向前发展。在这方面,投资机构的理念与我们非常契合。


第二点,辐联医药拥有国际化的布局和出海的能力。辐联医药自成立伊始,就不仅仅把中国市场作为唯一的战略目标,还对辐联医药在全球的研发、临床研究和供应进行了布局。目前,辐联医药有超过30%的人常驻比利时。就在今年8月,辐联医药任命了James McCarter博士作为我们欧洲团队的副总裁、放射性同位素研究负责人;我们还有一位首席医学官(CMO)即将到任,他会带领我们海外团队的临床开发。


全球化的布局,使得辐联医药能够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势加速核药开发,例如比利时在核素生产和供应方面的优势,德国在核药临床研究方面的政策优势,以及中国在纳米抗体和多肽研发方面的优势等。通过博采众长,辐联医药有信心将创新放射性药物尽快提供给全球有需要的患者,我相信这也是投资机构看好辐联医药的重要原因。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从整个行业来说,放射性治疗药物研发领域面临哪些挑战?辐联医药的新技术、新方法有助于解决这些挑战吗? 


孙沛淇先生:正如我刚才所说,首先是生产和供应两方面的挑战,这两个方面制约着核药领域的临床研究和商业化。放射性药物进入人体后,可以通过核医学设备检测放射性药物释放的辐射,来检测到体内无法直观看到的病灶的位置和状态。因为放射性药物具有半衰期,会在一定时间内渐渐“消失”,这对于放射性药物的生产条件和全球物流时效把控都非常有挑战性。


其次是研发的挑战。如何精准地将治疗性放射性同位素递送到需要治疗的肿瘤上,而不破坏其他表达相同靶点的健康组织,配体和偶联剂的设计是关键。辐联医药目前正在探索对放射性药物连接子的改造,以及对纳米抗体、多肽等多种靶向性前体进行一系列研发工作。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您认为全球放射性药物治疗在未来 5~10 年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和治疗格局?届时辐联医药预期会发展到什么阶段? 


孙沛淇先生:我个人一直坚信,核药还可以发挥更大的潜力,其前提是供应链和生产的问题得以解决。因为核药是一个交叉学科领域,我一直坚信不同学科融合的威力和潜力。另外,癌症依然是全球最受关注的疾病领域之一,而核药在肿瘤诊疗一体化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5~10年,我们希望看到核药在一些无药可救的疾病中展现它真正的“威力”,且针对更多肿瘤类型有更亮眼的数据出现。同时我希望靶向放射性疗法不再是一个“小众”领域,而是像抗体偶联药物(ADC)一样被广泛关注。届时,我希望辐联医药能够成为这个领域“开拓者”的角色,成长为拥有放射性配体研发、生产和商业化的全产业链核药公司。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您如何看待放射性药物当前的行业发展环境?您对未来几年的预判是什么?


孙沛淇先生:核医学行业有明显的高壁垒属性,专业人员较为稀缺。可喜的是,随着近些年交叉领域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跨领域科学家投身于放射性药物研发和生产上。且随着更多的放射性药物面世,这个行业正在逐渐走向成熟。这几年,中国也针对核药出台了相关政策和规划,可见对发展核药的信心和决心。我相信在各种利好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创新药公司会把更多时间放在核药的科学研发和应用上,去探索如何创新,如何解决该领域的痛点。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最后,作为创新药领域的创新创业者,您还有哪些观点和声音希望向业界传递?


孙沛淇先生:在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这个领域的创业者,能够在中国医药的发展大潮中施展拳脚,我认为是一件幸运的事情。我希望辐联医药和全球同处核药研发领域的公司一起发力,共同将核药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并能够探索至科技的“无人之境”,最终造福病患。

参考资料:
[1] Sgouros et al., (2020). Radiopharmaceutical therapy in cancer: clinical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https://doi.org/10.1038/s41573-020-0073-9.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药观澜」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