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观澜

其他

Pre-A轮融资上亿元,研发靶向衰老创新药,瑞初医药有何特色?| 专访季银博士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近1/4的人口年龄超过60岁。衰老领域近年来成为医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当前,已有多家创新药公司在研发针对衰老的创新药物,瑞初医药就是其中之一。瑞初医药成立于2021年,致力于开发靶向衰老机制“first-in-class”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逆转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2023年1月,瑞初医药宣布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动平衡资本、金雨茂物、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等。2024年5月,瑞初医药再次宣布完成上亿元Pre-A轮融资,由龙磐投资领投,德联资本和鼎心资本跟投。在衰老疾病领域,瑞初医药的开发策略是什么?该公司的技术和产品管线有何优势?十年后,衰老相关疾病领域又会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带着这些问题,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于近期采访了瑞初医药创始人季银博士。季银博士是北京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她在衰老领域拥有十余年的丰富研究经验。
8月7日 上午 9:56
其他

中国细胞治疗新锐获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7月12日消息,椎元医学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本轮投资由凯利泰医疗和张江生命健康产业孵化天使基金(“张科禾苗基金”)共同领投,华医资本跟投。根据新闻稿,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针对腰椎间盘退变的细胞治疗产品开发,并为公司未来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椎元医学坐落于张江科学城,是基于成纤维细胞开发创新细胞疗法的初创企业,专注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该公司核心管线“FibroCell人成纤维细胞注射液”已完成多个剂量组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展示出了充分的安全性和明确的有效性。据悉,针对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椎元医学的核心管线创新地利用微创髓核内注射成纤维细胞的方法,促进髓核纤维化,在维持椎间盘高度的同时保留治疗节段的脊椎活动度,从而使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患者可以尽可能长时间地维持无症状、有质量的生活,避免或延后后续的手术治疗。椎元医学CEO范明先生谈到,腰椎间盘退变是常见的脊柱退变性疾病,椎间盘退变导致的下腰痛是人类丧失劳动能力的首要原因,每年的新增发病率在5%以上。FibroCell人成纤维细胞注射液是一款通过诱导退变髓核细胞向纤维细胞转化,从而管理椎间盘退变的细胞药物。相比目前的治疗手段,该疗法针对早中期椎间盘退变的患者有明确的临床价值。资本投资团队表示:椎元医学基于临床专家的长期手术经验,专注于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开发了同种异体成纤维细胞疗法,为退行性椎间盘疾病患者提供全新的细胞解决方案。张科禾苗基金和华医资本致力于支持具有全球技术创新的企业,非常看好椎元医学的同种异体成纤维细胞疗法,并期待其早日上市,惠及更多患者。参考资料:[1]椎元医学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全力推进椎间盘创新细胞治疗产品开发.
7月12日 下午 5:37
其他

针对KRAS G12V突变,这家新锐的首个癌症细胞疗法申报临床,剑指“癌症之王”!

https://www.cde.org.cn/main/xxgk/listpage/4b5255eb0a84820cef4ca3e8b6bbe20c[2]镔铁生物官网.
7月12日 下午 4:13
其他

超80%乳腺癌获控制!迈威生物ADC再获美国FDA快速通道资格

https://mp.weixin.qq.com/s/WpQCuB2ywKa897gO3sMjsg[2]多瘤种有效性!迈威生物
7月12日 下午 4:13
其他

10家中国创新药公司完成新一轮融资!开发肽类创新药!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多肽药物缔造“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之后,肽类药物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研发投入,有望在更多疾病领域发挥治疗潜力。根据即刻药数数据库,截至7月10日,2024年中国生物制药领域至少10家拥有肽类(涵盖多肽及其偶联物)技术或产品管线的新药研发公司也脱颖而出,赢得了资本的认可,逆势获得融资。本文将梳理这些创新研发新锐,看看他们的技术和研发管线有何特点,以及有望为哪些患者群体带来改变和希望。图片来源: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作迦进生物融资轮次:未知轮2024年6月,迦进生物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由张江生命健康产业孵化天使基金(“张科禾苗基金”)I期独家投资。迦进生物专注于药物偶联和递送技术,正在开发抗体-小核酸偶联药物,希望通过核酸药物肝外递送,为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带来希望。该公司还开发了入脑多肽-Brainferry平台,有望辅助包括小核酸在内的大分子药物突破血脑屏障。根据新闻稿,迦进生物目前主要管线有三款,其中包括两款用于肌肉疾病的抗体-核酸偶联药物(ARC)CGB1001(拟开发治疗强直性肌营养不良)、CGB1003(拟用于增肌),这类药物具有更高的siRNA活性和更高的肌肉递送效率;以及一款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多肽载体药物CGB3002(拟开发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该产品采用多肽入脑载体,预期安全性更高。魁特迪生物融资轮次:Pre-A轮2024年5月,根据临港集团官微信息,魁特迪生物完成了Pre-A轮融资。魁特迪生物于2020年7月成立,致力于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创新药研发。该公司的创新药管线中拥有一款新型多肽化合物(研发代号:QD202),主要开发用于治疗轻度和中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公开信息显示,QD202通过调节囊泡型质子泵的功能发挥作用,囊泡型离子泵在阿尔茨海默病等退行性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很重要。根据公开信息,QD202在中国的临床试验已经于今年3月正式启动。蓝纳成融资轮次:B+轮
7月12日 上午 9:47
其他

仅一针,效果持续半年!抗血栓siRNA药物完成1期临床全部受试者入组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7月11日,靖因药业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小核酸药物SRSD107注射液的1期临床试验已于近日顺利完成全部受试者的入组给药。本项临床1期研究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大陆同时开展,初步研究数据显示SRSD107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以及预期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血栓形成是血管内限制血液流动的血凝块,可发生在动脉或静脉循环中,是大多数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共同病理基础。SRSD107注射液是一款双链小干扰核酸(siRNA)药物。其通过特异性肝靶向凝血因子XI(FXI
7月12日 上午 9:47
其他

和铂医药双特异性抗体新药在中国获批临床,用于晚期实体瘤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7月11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和铂医药1类新药HBM9027注射液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拟开发治疗晚期实体瘤。公开资料显示,HBM9027是一种新型PD-L1xCD40双特异性抗体,于今年1月在美国获批临床。截图来源:CDE官网CD40在树突状细胞(DC)上的激活促进抗原呈递细胞(APC)的转换,以有效的刺激T细胞反应。PD-L1则在多种实体恶性肿瘤中过度表达。据悉,HBM9027研发自和铂医药专有的HBICE全人源抗体平台,是一种新型PD-L1xCD40双特异性抗体。该产品能够激活依赖PD-L1交联的CD40。凭借其对肿瘤的交联依赖性及有效的免疫调节活性,该产品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优异的安全性和较好的抗肿瘤功效。今年1月,HBM9027在美国获批临床,和铂医药表示将在美国启动首次人体(FIH)临床试验,评估HBM9027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抗肿瘤活性。此次HBM9027在中国获批临床,意味着这款新型PD-L1xCD40双特异性抗体即将在中国启动临床研究。参考资料:[1]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Retrieved
7月12日 上午 9:47
其他

三生制药1类创新药申报上市,针对肾衰竭贫血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今日(7月12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三生制药的重组红细胞生成刺激蛋白注射液(CHO细胞)已提交新药上市申请并获受理。根据三生制药的公开资料,这是其产品长效促红素SSS06。而在今年1月,三生制药已经宣布其长效促红素SSS06的一项用于治疗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贫血患者的3期临床研究达到了预设主要终点。三生制药在彼时的新闻稿中表示,计划于近期向NMPA递交新药上市申请。截图来源:CDE官网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KD)的常见并发症。由于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在肾脏中产生,慢性肾衰发展过程中肾脏组织逐渐被破坏,导致内源性EPO分泌不足,从而引起肾性贫血。贫血的发生率随肾脏功能的下降而逐渐增加。数据显示,慢性肾脏病患者进入第5期,即终末期肾脏病(ESRD)时,贫血患病率达到98.2%。
7月12日 上午 9:47
其他

诺和诺德首席科学官:针对慢性疾病,我们的视角已发生关键性转变!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在诺和诺德,我们应对慢性疾病的视角已发生关键性转变。我们不再只是应对疾病带来的后果,而是积极寻求预防的策略和方案。”----诺和诺德研究和早期开发执行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官Marcus
6月20日 上午 10:47
其他

开发抗肿瘤核药,东诚药业子公司完成3亿元B+轮融资!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刚刚,东诚药业宣布,其控股子公司烟台蓝纳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蓝纳成)以增资扩股方式拟引入投资者。本次投资由深创投领投,前海方舟、烟台财经、龙信投资、奥华清洁能源跟投,完成B+轮融资金额3亿元。按照蓝纳成发展规划,该公司将适时开展IPO融资上市。蓝纳成创立于2021年,由东诚药业与国际分子影像及纳米医学领域专家陈小元教授联合创立,专注于全球创新的1类诊疗一体化创新肿瘤核药研发平台的打造,致力于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并推动核医学在全球的发展。公开资料显示,蓝纳成自成立以来,已经搭建了较为完备的核素诊疗管线,靶向药物涵盖小分子、多肽及抗体,产品涉及前列腺癌、实体瘤、脑胶质瘤、神经内分泌瘤等多个领域。包括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相关的产品等,在研的多个诊疗一体化创新核药已陆续在中美申报,并已在全球同步开展临床研究。▲蓝纳成在研管线(截图来源:蓝纳成官网)目前,蓝纳成多个用于癌症的1类诊疗一体化创新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包括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的放射性体内治疗药物177Lu-LNC1003注射液、用于前列腺癌诊断的1类创新核药氟[18F]思睿肽注射液、伴随诊断试剂68Ga-FAPI-46注射液、靶向FAP的放射性体内诊断药物氟[18F]纤抑素注射液、靶向FAP的放射性体内治疗药物177Lu-LNC1004注射液等等。参考资料:[1]蓝纳成完成B+轮3亿元融资!.Retrieved
4月25日 上午 11:16
其他

Pre-A轮融资近亿元,专注蛋白降解疗法,医诺康有何特色?| 专访解维林博士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靶向蛋白降解药物(TPD)具有攻克“难以成药”靶点的巨大潜力,已成为新药研发领域备受瞩目的方向之一。自2019年首款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eolysis-Targeting
4月16日 上午 10:13
其他

专访先博生物CEO曹卓晓博士:A+轮融资2亿元,瞄准下一代通用型细胞疗法!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近期,创新药新锐公司先博生物迎来诸多进展:今年3月,该公司宣布完成2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今年2月,先博生物首个通用型CAR-NK疗法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申请在中国获批;今年1月,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靶向多个肿瘤抗原、同时分泌表达三抗分子的双靶CAR-T细胞疗法SNC109注射液获得美国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用于治疗恶性胶质瘤,而该药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申请也于去年12月刚获得中国NMPA批准。这一系列进展也引起了业界对这家细胞疗法领域新锐公司的关注。先博生物成立于2019年,专注于细胞治疗领域,其目前的研发领域涵盖CAR-NK细胞疗法、多靶向CAR-T细胞疗法,以及通过合作布局基于环状mRNA以及定向递送平台的下一代通用型体内细胞治疗产品。细胞疗法无疑是当下最受关注的新药研发形式之一。那么,先博生物的研发管线有何特点和优势?有望解决当下疾病治疗的哪些挑战?该公司又如何看待细胞疗法未来的潜力和机会?带着这些问题,药明康德内容团队采访了先博生物首席执行官(CEO)曹卓晓博士。曹卓晓博士曾负责和参与近40个不同类型药物形式的开发,拥有丰富的创新药研发经验。图片来源:先博生物提供,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作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在先博生物聚焦的肿瘤领域,当前治疗方式或临床解决方案还面临哪些关键挑战?
4月7日 上午 10:27
其他

A轮融资上亿元,首款光动力产品已进入3期临床,这家新锐有何特色?| 专访宋青婷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近期,新锐公司光声制药宣布完成上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融资所得资金将用于推动其在光动力治疗领域的新产品研发和首款产品商业化。这一消息引起了业界对光声制药以及光动力疗法的关注。“光声制药的研发团队已经在光动力治疗领域深耕了二十多年,只是之前一直在低调做事。随着公司的首款产品进入到3期注册临床阶段,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光声制药,了解并支持光动力疗法,因为这个领域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光声制药首席执行官(CEO)宋青婷女士在日前接受药明康德内容团队采访时介绍到。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激活性医疗技术,以光敏剂、光和氧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这类疗法是通过特定波长的激光激活光敏剂并产生单线态氧,然后单线态氧再通过氧化损伤等反应杀伤肿瘤细胞,从而达到让癌细胞“见光死”的目的。光动力疗法因具有精准靶向性、创伤小、全身毒性及副作用低、可重复治疗等显著特点,已被视为癌症和一些非肿瘤疾病的潜在突破性治疗方案。2023年4月,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也曾发布《抗肿瘤光动力治疗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以鼓励抗肿瘤光动力治疗药物的临床开发及应用。那么,光声制药缘何在光动力疗法领域“默默无闻”坚守20多年?光动力疗法面临的关键研发挑战有哪些?光声制药的技术和产品有望解决目前肿瘤治疗中的哪些难题?本文中就让我们跟随光声制药CEO宋青婷女士一起来了解下。
3月27日 上午 10:23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腾讯投资、元生创投等看好,A+轮融资近6亿元,这家新锐有何特色?专访王为民博士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RNAi疗法初创公司圣因生物迎来了诸多重要进展:在去年5月和10月,该公司的首款RNAi药物先后在澳大利亚和中国获批开展临床,标志着圣因生物正式从早期研发进入临床开发阶段;过去两个多月,该公司又分别与华东医药、信达生物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针对不同疾病的siRNA药物;而更让业界瞩目的是,圣因生物于2023年12月初宣布完成由腾讯投资、元生创投领投的超8000万美元(近6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这一系列进展也让圣因生物再次引起了行业的高度关注。圣因生物成立于2021年初,致力于开发基于RNA干扰(RNAi)技术的新型小核酸药物。成立以来,该公司已获得累计超1.3亿美元的三轮融资。在RNAi疗法领域,圣因生物到底有何优势,使其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依然能够获得超8000万美元的融资?圣因生物的技术和产品管线,又有望解决目前疾病治疗中的哪些难题?眺望未来,RNAi疗法又有望迎来哪些里程碑进展?本文中,就让我们跟随圣因生物创始人、首席执行官(CEO)王为民博士来一探究竟。王博士在小核酸药物领域拥有近30年的研发经验。图片来源:圣因生物提供,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作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在圣因生物致力的RNA疗法领域,当前面临的挑战有哪些?王为民博士:近几年RNAi药物发展迅速,但其研发仍面临很多挑战,其中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递送,尤其是肝外递送。如何将siRNA分子高效、特异地递送到肝脏之外的靶器官或细胞是这个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基于肝外递送技术的siRNA药物获得批准,大部分候选药物仍处于早期临床甚至临床前研究阶段,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挑战中也蕴藏着机遇。RNAi药物在递送方面的挑战也给像圣因生物这样的初创公司提供了突破的机会。只要我们能实现针对某种肝外靶器官比如中枢神经系统、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等的递送,就有可能开拓针对更多疾病的RNAi治疗路径。此外,对于RNAi疗法领域初创公司而言,如何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特优势的化学修饰和肝内递送平台也是一个挑战。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圣因生物的技术和产品管线有何独特优势?它们有望解决目前疾病治疗中的哪些痛点?王为民博士:成立以来,圣因生物已自主研发并建立了核酸药物化学修饰和肝内肝外递送平台LEAD™(Ligand
1月22日 上午 10:22
其他

专访瀚微生物创始人朱书教授:从浩瀚的微生物群落中寻找答案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2023年11月,专注于微生物创新药物研发的初创公司——瀚微生物再次传来好消息:他们完成了由中金资本旗下基金领投的超亿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用于加速其在研药物的临床试验并推动早期项目的开发进程。在此之前,这家公司已经获得由辰德资本独家天使轮投资。瀚微生物成立于2021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书教授创立。朱书教授近20年来长期致力于研究肠道免疫识别以及微生物介导的免疫调节和治疗。目前,瀚微生物已建立基于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针对免疫和神经调控功能的多元化药物管线,其中包括针对自身免疫疾病和抑郁症在内的3个药物已进入了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阶段。在人体肠道里,犹如繁星般的各种微生物活跃其中,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近年来,利用微生物治疗疾病已成为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的探索方向之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瀚微生物将如何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带来突破的可能呢?今天,我们邀请到瀚微生物创始人朱书教授,请他与我们一同探寻这个看似遥远却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的世界。图片来源:瀚微生物提供,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作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您为何选择致力于微生物药物研发领域?朱书教授:我从事免疫识别、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研究已经近二十年。在耶鲁大学研究期间,我观察到肠道微生物对某些免疫疾病表型的主导作用。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之后,我对微生物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逐渐意识到活体微生物作为药物干预特定疾病的巨大潜力。目前,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安全性已得到大量数据支持,粪菌移植FMT在多种疾病的临床实践中也已证实有效。然而,该领域仍面临作用机理和成药性等方面的挑战。瀚微生物聚集了一批由免疫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分析化学、计算生物学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我们利用精准化学检测和智能计算学习技术,结合我们对免疫和神经疾病机理的深度理解、多年积累的创新发现,以及围绕这些疾病的临床未满足需求,致力于开发疗效好、作用机理清晰的活菌药物。我们相信,瀚微生物团队将为微生物药物领域注入新的活力。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瀚微生物正在开发的管线有何独特优势?它们有望解决目前疾病治疗中的哪些痛点?朱书教授:瀚微生物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活菌”与“代谢产物”共同布局的策略。每一条药物研发管线都具备高度的清晰度,从微生物到其分泌的代谢产物,再到作用靶点。通过独有的ImmuneFIND和NeuroFIND筛选平台,瀚微生物不仅建立了微生物及代谢物组库,还深入研究了代谢产物与免疫和神经细胞、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并以此构建了独特的免疫和神经调节菌库。依托此平台,瀚微已成功开发出多条针对免疫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活菌药物管线,并同步开发了多个针对全新作用靶点的基于活菌代谢产物的小分子药物管线。这些研发管线主要针对自身免疫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现有药物疗效不足、副作用大、耐药等问题提供全新的解决手段。药明康德内容团队:要实现瀚微生物在研产品的全部潜力,还有哪些关键挑战?以及有哪些潜在的解决方案?朱书教授:与其它大分子或者小分子药物相比,活菌药物在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量效关系研究、生产工艺开发、临床试验研究等多个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需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药物开发和评价体系,并根据临床研究结果持续优化开发。为解决这些挑战,可以从两个方向寻求突破:一是“分解法”,即深入研究微生物发挥作用的机制,明确有效成分,从而指导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定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传统大分子药物或小分子药物的研发体系,为活菌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二是“统合综效”,即通过联合使用多株互补的微生物,发挥整体增强疗效的作用。同时,考虑到同一种疾病患者的个体差异,我们有明晰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来对微生物的适用人群进行针对性的选择。这需要我们对微生物与宿主以及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深入的理解。通过这几种方法,相信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开发和优化活菌药物,以满足临床的需求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接下来,预期我们在使用微生物干预特定生物标志物的自身免疫疾病以及抑郁症治疗领域取得临床突破。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您如何看待当前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趋势?创新机会在哪里?您对未来几年的预判是怎样的?朱书教授:目前生物医药行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不管是全球性医药企业,还是创新Biotech公司,都在积极尝试和探索各种创新药物形式以及新型药物类型,其中也包括微生物活菌药物。我认为,真正具备清晰作用机制和扎实生物学基础的“first-in-class”药物始终是创新药领域的璀璨明珠。这也是瀚微生物在科研转化和管线推进上奋斗和前进的目标。展望未来几年的创新机会,除了肿瘤领域,我认为自身免疫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将会迎来下一波创新作用靶点和机制药物的突破。这两个领域也是瀚微生物研发的重点方向。通过不断创新和深入研究,我们期望能为患者带来更多有效的治疗选择。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在原始创新方面,您认为科研转化目前还面临哪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您觉得哪些新手段、新方法、新技术有望破解这一“魔咒”,为患者带去更多希望?朱书教授:根据我多年的研究经验,科研转化在药物研发阶段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体外实验与体内实验之间的巨大差异。例如,小鼠疾病模型与人类疾病的生物学差异可能导致转化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瀚微生物在选择体外筛选方法时,特别注重其与体内模型的关联性。在选择小鼠疾病模型时,我们强调其与人类疾病及作用机理的相关性。此外,我们也关注作用靶点和生物标志物在人和小鼠之间的同源性,以增加转化的准确性。这一策略在我们当前的免疫和神经药物研发管线中已取得良好效果。另一方面,微生物药物产业处于发展初期,相关政策法规也在探索阶段。鉴于活菌药物的高安全性,我们期待更加灵活、透明和高效的监管机制,以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此外,创新型企业应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团队,并寻求更多外部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商业化,加速创新药物造福病患。为应对这些挑战并加速微生物药物领域的发展,我们认为技术方面如精准代谢物检测技术、微生物精准递送技术、人源化小鼠动物模型等也将起到关键作用。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您如何看待合作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具体到微生物药物研发领域,我们需要怎样的合作,以加速创新疗法问世?
1月15日 上午 10:28
其他

辐联科技完成6330万美元融资,推进放射性药物研发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1月4日,辐联科技宣布完成6330万美元融资,其中包括4730万美元的B轮股权融资和1600万美元的授信额度。此次4730万美元B轮股权融资由阿美风险投资(Aramco
1月4日 上午 11:10
其他

【新年寄语】对于2024,这20多位中国创新药新锐公司高管如是说!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生物医药行业也将开启新一年的征程。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将分享来自20+位中国创新药公司创始人、CEO等高管们的新年祝福。在2023年与我们的访谈中,这些高管们曾分享了他们对于新药研发行业现状的观点和洞察,以及对于2024年的期待和希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新年寄语吧!图片来源: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作按各位嘉宾姓名首字母排序。以下嘉宾均为2023年度接受《医药观澜》采访的新锐公司的创始人、CEO或高管。陈荣博士宁丹新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COO)“宁心聚力创新药,丹心献瑞贺新年。新年新征程,为了患者的期盼,宁丹新药和医药同仁们将不懈奋斗!”拓展阅读:宁丹新药专访丁利华先生凌泰氪生物联合创始人、CEO“2024年,期待将凌泰氪生物的产品管线尽快推进,早日有好的研究数据出炉。我们也期待中国创新药研发能够得到生态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中国公司研发的原创新药能够更多走向国际,惠及全球患者。”拓展阅读:凌泰氪生物丁利华先生专访董飚教授
1月1日 上午 8:05
其他

A+轮融资超亿元,专注体内基因编辑疗法,这家新锐有何优势?|专访尧唐生物吴宇轩博士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近期,基因编辑疗法新锐公司尧唐生物迎来诸多进展:11月底,尧唐生物宣布完成超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加速体内基因编辑药物开发;12月初,其首个基于LNP递送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在中国申报临床,并获得受理;几天后,该药物在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中完成首例患者给药的好消息接踵而至。这一系列进展引发了行业对该公司的广泛关注。尧唐生物成立于2021年7月,由基因编辑领域的科学家吴宇轩博士、陆钰明博士和拥有丰富LNP-mRNA药物产业界经验的王子君博士联合创立。该公司专注于结合mRNA体内递送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开发新一代mRNA药物和基因编辑药物,为患者提供创新型基因治疗方案。目前,尧唐生物的产品管线覆盖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传染性疾病及更多常见慢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等领域,这些创新的体内基因编辑疗法有望给这些患者带来“一次给药、终身治愈”的效果。在基因编辑药物领域,尧唐生物的技术和产品管线有何优势?它们有望解决目前疾病治疗中的哪些难题?展望未来,基因编辑疗法领域又有望迎来哪些重要进展?带着这些问题,药明康德内容团队近日专访了尧唐生物创始人、首席执行官(CEO)吴宇轩博士。吴博士是哈佛大学博士后,在基因编辑药物开发领域拥有资深经验。图片来源:尧唐生物提供,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作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在基因编辑药物开发领域,您认为当前面临的挑战有哪些?有什么解决方案吗?吴宇轩博士:在基因编辑和细胞治疗相结合的体外基因编辑药物领域,我认为目前技术已经相对成熟,首款CRISPR基因编辑药物Casgevy在英国和美国的获批就是一个证明。在治疗领域方面,当前基因编辑药物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如何将该疗法拓展到更多适应症,尤其是使其从罕见病拓展到更广泛的常见病,因为很多适应症不适用于细胞移植的方法。对此,我认为体内基因编辑药物是颇具潜力的解决方案。基于LNP-mRNA递送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是一类通用性的治疗性药物,它可以在药企大规模生产后运输到医院端直接回输到患者体内。而通过与靶向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载体结合,以及编辑不同的靶点,体内基因编辑药物可以治疗不同的适应症,因此潜力巨大。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尧唐生物的基因编辑技术和正在开发的产品管线有何优势?它们有望解决目前疾病治疗中的哪些难题?吴宇轩博士:尧唐生物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基于非病毒载体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我们的一个核心优势是底层技术方面的创新性。例如,在CRISPR/Cas编辑器方面,我们筛选到了多个拥有全新序列的Cas蛋白,它们和已有的Cas9/12蛋白的序列同源性非常低,并基于此优化形成了公司的新一代基因编辑器YolCas。在碱基编辑器方面,我们利用公司的高通量基因编辑器进化平台,也开发出了具有更高效率和精确度的新型碱基编辑器YolBE。此外,我们还筛选和开发了一系列新型的脂质纳米颗粒(LNP)载体。通过这些创新的技术和平台,我们可以开发出新一代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实现更好的药效和安全性,同时对多数疾病可以做到“一次给药,终身治愈”。我们希望结合LNP-mRNA体内递送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对CRISPR、碱基编辑和其它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的持续开发和优化,对新一代LNP-mRNA药物生产工艺的创新型改进,开发出新一代更高效、更安全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为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带来全新的治疗方案。药明康德内容团队:要实现尧唐生物在研产品的全部潜力,还有哪些关键挑战?以及有哪些潜在的解决方案?吴宇轩博士:体内基因编辑药物在全球是非常创新的药物,它是基因编辑技术和LNP-mRNA递送技术这两大前沿技术的融合,所以在技术层面面临很多挑战。一个挑战是基因编辑器。例如,传统的基于CRISPR/Cas9的碱基编辑器只能识别原间隔相邻基序(PAM),对于很多遗传性突变,现有的基因编辑器无法对其进行高效修复。在尧唐生物,我们已通过自己的技术平台开发了一些新型基因编辑器和碱基编辑器,可以对一些“难以成药”的靶点进行编辑,使其可以成药。第二个挑战是LNP递送。虽然LNP载体在肝脏、肌肉递送方面已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其作为体内基因编辑药物载体的递送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LNP的递送效率提高得越多,我们在静脉注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或者体内递送这种作为酶替代疗的mRNA疗法时,所需要的剂量就会越低,对患者的潜在副作用就越小,也就越安全。所以,尧唐生物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LNP载体的递送效率优化方面,并开发了新型的LNP。我们已经在NHP大动物实验中证明了尧唐生物的LNP对基因编辑器的递送能力是显著优于传统LNP的。第三个挑战是工艺放大。LNP-mRNA药物在全世界的临床转化时间并不长,如何通过工艺优化和放大建立起一套成功的生产体系,生产出高质量、高产量的LNP-mRNA药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加上体内基因编辑药物所包裹的mRNA分子量通常比较大,所需要的剂量也比普通的mRNA疫苗高几百倍甚至上千倍,这就对它的CMC、安全性控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公司联合创始人王子君博士此前在mRNA疫苗和体内基因编辑药物领域拥有非常丰富且成熟的经验。在她的带领下,公司已建立起来了一套完善的LNP-mRNA药物生产和质量检测、控制系统,该系统生产的药物已经在初步临床试验中展示出了极佳的安全性。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尧唐生物的整体产品开发策略是什么?未来几年,在研发管线方面有望迎来哪些里程碑进展?吴宇轩博士:开发策略上,我们的适应症围绕罕见病和常见病两个方向。目前,尧唐生物已经在代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领域建立了十余款在研产品,针对的适应症包括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ATTR)、原发性高草尿酸症(PH1)、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乙型肝炎等等。我们开发的创新体内基因编辑药物YOLT-201注射液的临床试验申请已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受理,针对的适应症为ATTR,包括治疗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多发性神经病(ATTR-PN)和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脏淀粉样变(ATTR-CM)。YOLT-201采用先进的体内基因编辑技术及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技术,其所包裹的基因编辑器可以在人肝脏中实现高效特异的TTR靶基因编辑,有望实现“一次给药,彻底治愈”ATTR疾病的目标。同时,YOLT-201的IIT临床研究已经完成首例患者给药,预计在2024年上半年会有初步的临床结果。此外,我们第二款候选药物也有望在明年进入临床阶段。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您如何看待当前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趋势?创新机会在哪里?您对未来几年的预判是怎样的?吴宇轩博士:创新是生物医药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体内基因编辑药物领域,我认为未来的创新机会还是在基因编辑工具的持续优化和非病毒载体的体内递送技术方面。病毒载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到了一个瓶颈期。病毒载体伴随的免疫源性、递送效率、安全性等问题,我觉得需要靠更加革命性的创新技术手段才能突破。随着纳米材料技术的发展,我相信在几年之后,除了现在已有的靶向肝脏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肌肉注射的mRNA疫苗之外,我们在肺部、血液细胞、免疫细胞、神经细胞等其它组织和器官的递送方面也会取得非常大的进步。等到这些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的递送问题都解决之后,体内基因编辑或者说基因治疗药物可能会真正迎来蓬勃发展,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在原始创新方面,您认为科研转化目前还面临哪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您觉得哪些新手段、新方法、新技术有望破解这一“魔咒”,为患者带去更多希望?吴宇轩博士:我认为当前中国科研界和产业界的互动与合作还需提高。一些基础研究科学家对产业转化的需求并不十分了解,并且他们与产业界的交流也相对较少,这导致许多科学家在不清楚产业界需求的情况下开展研究。如果要改善当前的这种局面,科研界和产业界都需要共同努力。科学家需要更多地研究产业界真正面临的困难和临床需求,而产业界也需要定期与相关领域的科学家进行互通。我们需要有一种更开放的态度,去了解彼此的领域和世界,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更好的良性循环,产出更多可以进行下游转化的技术或药物。图片来源:123RF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您如何看待合作在新药研发中的作用?具体到基因编辑药物领域,我们需要怎样的合作,以加速创新疗法问世?吴宇轩博士:在创新药研发领域,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在基因编辑药物领域,合作的模式也有很多。一种是不同的Biotech公司间的合作。例如,在尧唐生物正在开发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领域,虽然我们拥有自己的基因编辑器和递送载体,但一个公司不可能覆盖所有的领域。因此,当我们需要进行体内递送,例如免疫细胞递送、血液细胞递送或者神经细胞递送时,都可能需要与从事肿瘤免疫、CAR-T等领域的细胞治疗公司进行深入地交流和合作,才能加快创新疗法的研发进度。另一种合作模式是Biotech公司与大型制药公司间合作。在体内基因编辑药物领域,有些药物针对的是像高胆固醇血症等这样的大适应症。对于这种大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在初期阶段,Biotech公司或许可以自行开展,但到了2期和3期临床,甚至商业化阶段,所需要的投入和资源是非常大的。通过与大型制药公司合作,可以更加高效地推动这些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进程。同时,大型制药公司的临床经验也可以更好的帮助这些药物顺利完成临床试验。无论与Biotech还是大型制药公司合作,都需要BD的活动来促成,设立专门的BD岗位和团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今年已经引入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国际化BD专家林剑先生,希望通过他的加入为公司的发展带来外部合作的赋能和升级。此外,基因治疗药物作为一种非常创新、前沿的疗法,目前整体处于产业化早期阶段,因此也需要更多的资本支持,来加速它的产业化进程。同时,我们也需要与监管机构、保险机构建立更多沟通,共同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支付体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基因疗法对患者的可及性,也可以反过来助推基因编辑药物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如果我们在10年后再次相聚于此,您认为基因编辑药物领域格局会有哪些变化?能否为我们描绘一幅10年后的相关场景?吴宇轩博士:我认为10年之后基因治疗或基因编辑领域将有可能迎来大的革命性变化,同时在临床转化上也会取得重大成果。最大的变革性进展可能还是在递送方面。现有的一些基因编辑器,例如CRISPR/Cas、碱基编辑器,它们的递送效率在肝脏里的某些靶点已足够成药,未来无非是将这些技术拓展到更多的靶点和适应症上。但基因疗法如果想要实现真正的大飞跃,那必须在提高递送效率方面取得突破。若有一天行业能利用安全的非病毒系统结合全新的基因编辑器在人的免疫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里实现高效的递送,那将可能在医疗界引发一场大的革命。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展望即将到来2024年,能否用一句话来描述下您的期待?吴宇轩博士:对于尧唐生物,我希望公司的首款体内基因编辑药物临床试验能够在2024年取得积极的结果,推动体内基因编辑药物领域的发展。对于整个生物医药行业,我希望Biotech公司的创始人和投资者能够团结一致,共克寒冬,并提前做好准备,共同迎接生物医药领域下一个辉煌期的到来。如果您对新分子类型药物研发进展感兴趣,扫描下方二维码,您将有机会获得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整理出品的《“迅猛新分子”白皮书》。白皮书内容囊括了新分子药物的全球研发趋势,以及全球超过50位新锐CEO的独家洞见。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药观澜」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2023年12月26日
其他

A轮融资超亿元,剑指“癌症之王”,镔铁生物有何特色?| 专访胡红明博士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近期,镔铁生物宣布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本轮由国投创业领投,黄埔医药基金、元希海河基金等共同投资,募集资金将用于推进针对KRAS
2023年12月18日
其他

专访因明生物廖学斌教授:HPK1有望成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新星!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在近期于美国举行的第38届癌症免疫治疗学会年会(以下称为“SITC
2023年12月6日
其他

“化刀为笔”,这种新型基因编辑疗法有何魔力?| 专访正序生物CEO牟晓盾博士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基因编辑疗法因具有“一次治疗、终身治愈”的潜力,已成为新药研发领域的新浪潮。除了众所周知的CRISPR基因编辑疗法,当前一些新型的基因编辑技术也已崭露头角,并展示出了巨大的治疗潜力,基于CRISPR系统开发而来的碱基编辑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如果把CRISPR/Cas9技术比作‘一把剪刀’,那么碱基编辑技术就是‘一支笔’。与CRISPR/Cas9必须要剪断DNA双链才能进行编辑不同,碱基编辑技术能在保证DNA双链完整性的同时就对错误的碱基进行校正,不仅实现了‘化刀为笔’的精确修复,也确保了高效编辑和安全性。”正序生物首席执行官(CEO)牟晓盾博士在日前接受药明康德内容团队采访时介绍道。正序生物成立于2020年,是一家专注于新型碱基编辑技术的生物医药科技公司。目前,该公司已基于其碱基编辑技术开发了近10款产品管线,针对的适应症包括遗传疾病、肿瘤、代谢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多个疾病领域。成立以来,正序生物已获得了40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和近3亿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礼来亚洲基金、博裕资本、联新资本、红杉资本、泰福资本、万物资本等。作为一项新兴技术,碱基编辑有何潜力?正序生物的碱基编辑技术和产品管线有何优势?未来10年,基因编辑领域又有望迎来哪些进展?带着这些问题,药明康德内容团队近日专访了正序生物CEO牟晓盾博士。牟晓盾博士在制药工业界拥有近20年的经验。图片来源:正序生物提供,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作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在您看来,当前基因编辑药物开发领域有哪些机遇?同时又面临哪些挑战?牟晓盾博士:过去十多年中,基因编辑药物领域在跌跌撞撞中不断发展、前进。首款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的获批意味着此类基因编辑疗法终于得到了监管机构的认可,这也给基因编辑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度和机遇。不容忽视的是,CRISPR基因编辑疗法距广泛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一个主要的挑战是安全性。基因编辑产品存在染色体异常和脱靶等风险,这可能导致意外突变或其它有害后果。同时,基因编辑后的细胞重新注入人体时可能引发免疫反应或其它不良反应。此外,基于CRISPR技术的疗法在治愈程度和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观察。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正序生物的碱基编辑技术有何优势?它能够解决基因编辑物开发领域药的哪些难题?牟晓盾博士:包括CRISPR/Cas9在内前几代基因编辑技术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核酸酶完全切断DNA双链造成双链断裂来进行重新整合,并且进行编辑基因,因此也被称为“分子剪刀”或“分子魔剪”。而碱基编辑技术就像“一支笔”,它能在保证DNA双链完整性的同时就可以对错误的碱基进行校正。因此,碱基编辑技术相当于是把基因编辑从风险性高的“开胸手术”变成了简易安全的“微创手术”,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前几代基因编辑技术引发的DNA双链断裂而造成的大片段染色体缺失、染色体易位等源头问题,从而显著提升药物的安全性和成药性。从疾病治疗角度,由于遗传性疾病中约一半是由单碱基突变导致,这类突变难以利用传统的基因编辑工具进行精准高效的修复。而碱基编辑技术不仅能够在庞大的基因组中精准、永久地改变单个碱基对,还可以根据不同疾病的突变位点对其进行自由组合,因此碱基编辑疗法有望为点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的治愈以及癌症的免疫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可能。在基因编辑领域,是否拥有底层的关键技术非常关键。目前,正序生物科学创始人团队已自主研发了5大系列的碱基编辑系统。在我看来,正序生物碱基编辑技术的一个核心优势是原创性。目前,正序生物科学创始人开发的新型高精准变形式碱基编辑器tBE(transformer
2023年12月4日
其他

专访智康弘义王一维博士:转化医学助力创新,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在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药物的研发正在助推人类健康事业不断进步。2023年以来,中国创新药研发新秀——智康弘义在低调耕耘多年后,逐渐积累实力,迎来多项重要突破。该公司针对肿瘤、肾病的研发管线迅速推进,已全面迈入临床阶段;同时,该公司最近还与阿斯利康(AstraZeneca)达成了合作关系,共同针对晚期肝癌进行抗TIM-3单抗与抗PD-L1单抗联合研究。智康弘义成立于2017年底,由企业家贾祥波先生与科学家王一维博士联合创建。自成立以来,智康弘义一直致力于在肿瘤、肾病等领域开发高度差异化的“best-in-class/first-in-class”创新药物,以更好地满足全球病患的临床需求。凭借丰富的研发经验和专业知识,以及出色的企业管理和商业理念,智康弘义在肿瘤靶点及通路、疾病机制等领域的研究应用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肿瘤领域,该公司的研发管线涵盖了多个前沿靶点,为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肾病领域,该公司研发的全新ETA受体小分子拮抗剂已经进入2期临床研究阶段。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公司创始人、管理团队以及专业科研团队的共同付出和努力。今天,我们邀请到智康弘义联合创始人、执行副总裁王一维博士,请她分享公司如何通过转化医学开发创新药并造福病患。自2017年共同发起创办智康弘义以来,王一维博士一直领导该公司产品立项、临床前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图片来源:智康弘义提供,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作嘉宾简介:王一维博士具有深厚的“基础科学”和“临床医学”复合背景,长期专注于肿瘤靶点及通路、疾病机制领域研究。王博士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
2023年11月23日
其他

专访李翔博士 | 专注iPSC疗法,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等持续看好,士泽生物有何优势?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士泽生物由李翔博士于2021年创立,致力于开发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细胞疗法,用于治疗以帕金森病为代表的一系列尚无实质临床解决方案的重大或危重神经系统疾病。最近一年,士泽生物迎来了诸多进展:2022年至2023年期间,该公司宣布完成超2亿元A1轮融资及A2轮追加投资,由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金圆展鸿、中新资本共同领投;2023年3月,士泽生物宣布入选罗氏中国加速器,加速推动其iPSC衍生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管线的研发;2023年10月,士泽生物与上海市东方医院、北京大学第三人民医院等中国三甲医院正式启动了治疗帕金森病及渐冻症的临床研究合作。这一系列进展再次引起了行业对这家新锐公司的关注。那么,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士泽生物有哪些核心优势?该公司的产品管线有望解决目前疾病治疗中的哪些难题?未来10年,干细胞研究领域又有望迎来哪些重要进展?带着这些问题,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于近期专访了士泽生物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CEO)兼首席科学家(CSO)李翔博士。李翔博士专注于iPSC衍生细胞创新药的科学研发及产业化领域,在iPSC衍生细胞领域拥有十五年的科学研究及产业界经验。图片来源:士泽生物提供,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作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您为何选择在干细胞疗法领域创业?在士泽生物所致力的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当前治疗方式或临床解决方案还面临哪些关键挑战?李翔博士:我14年前选择进入iPSC这一刚问世的领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年我的亲人得了帕金森病,传统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均无效果。当时的治疗医生告诉我们,对于帕金森病患者,干细胞治疗是未来有希望的手段。于是,我就选择了iPSC衍生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作为自己今后学习和研究的方向,并一直坚持到现在。士泽生物于2021年成立,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iPSC在体外再生健康的神经细胞,通过细胞替代性疗法来治疗以帕金森病为代表的目前没有实质临床解决方案的重大疾病。过去这些年,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一直没有重大突破,该领域还存在许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iPSC衍生细胞药可用于治疗以帕金森病为代表的重大神经系统疾病,这是我与士泽生物的主要专攻方向。相对于传统的小分子、大分子抗体等治疗方式,通过iPS细胞在体外再生健康的细胞进行替代性疗法是一种新的治疗模式,有望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选择。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士泽生物正在开发的管线有何独特优势?它们有望解决目前疾病治疗中的哪些痛点?李翔博士:目前,士泽生物已围绕核心管线建立了关键的底层技术平台并完成关键环节的开发,涵盖了iPSC衍生细胞药成药的各种关键环节,包括iPSC重编程、iPS基因编辑,以及iPSC向不同亚型的神经细胞分化等。通过再生多巴胺亚型神经前体细胞等进行替代性移植治疗,有望解决这些神经系统疾病里已经退化死亡的神经细胞不能再生的问题,逆转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给病人带来真正的新生命。士泽生物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公司的高素质和专业化全职团队,他们兼具早期科学研发及产业化落地的重要能力:公司核心团队包括了iPSC领域海内外的资深科学家,他们认同士泽生物的靠谱事业、团队能力和发展前景,选择全职加入士泽生物并领导早期科学研发;同时,士泽生物核心团队的大部分成员都具有全职在产业界从业、并担任关键研发或管理岗位的产业界经验,他们已帮助公司建立了以临床级iPSC衍生多巴胺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核心管线的全流程的工艺流程,临床级的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此外,士泽生物团队也拥有攻坚克难的不凡决心和坚定的执行力。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未来三年,预期士泽生物在研发管线方面有望迎来哪些里程碑进展?李翔博士:2024年,预期我们首个产品管线将完成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并进入注册临床试验阶段。2025-2026年,预计公司每年都会有1个iPS细胞衍生药进入临床阶段,包括士泽生物已开发的第二代iPSC衍生细胞药产品。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您如何看待当前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趋势?创新机会在哪里?您对未来几年的预判是怎样的?李翔博士:细胞和基因疗法(CGT)领域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行业,绝大多数CGT领域的产品正在研究或早期临床研究阶段,它们的潜力还未充分释放。未来几年,在全球主要市场,我们每年有望见证数款CGT产品获批上市。CGT会逐渐演变成一种越来越广谱的疗法,在药物类型中的占比会越来越高,未来的创新机会很可能出现在科学和技术的交叉研究领域。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在中国的原始创新方面,您认为基础科研如何真正实现向临床及新药的转化,提高成功转化率目前还面临哪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您觉得如何有望破解这一“魔咒”,为患者带去更多希望?李翔博士:目前基础研究论文与临床及新药的转化之间还有巨大的鸿沟,客观数据看,整体成功率可能不高于1%。除了早期科研创新转化本身的高失败率、成药转化路径长的自身特点外,绝大多数科研论文中的新结论或新发现,没有能够在真实世界中独立验证,或实际上没有应用到产品开发中。在推进基础研究向创新药转化过程中,我们需要先考证两个关键的落地问题:一是科学研究结果是否经具有普适性,是否依赖特别的实验室前置条件;二是新的科学发现或新的技术是否能回答好成药性的问题,是否真正有潜力能转化为对患者安全、有效且能实现可控量产的优势创新药。创新药的研发链条很长,要想真正加速科学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还是需要生态圈各方的协同合作。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专访丁利华先生丨君联资本领投,Pre-A轮融资达亿元,凌泰氪生物有何优势?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随着mRNA新冠疫苗的成功开发以及多种基于RNA的新型药物获批,RNA疗法已经崭露头角,成为药物研究的前沿领域。RNA可以被广义地分为编码RNA和非编码RNA(ncRNA)。其中,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被称为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经过几十年的研究,lncRNA已经被证明在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显示出这个领域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全球范围内,众多创新药公司已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希望利用lncRNA的特性开发创新疗法,凌泰氪生物就是其中的一员。凌泰氪生物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lncRNA药物研发。该公司在lncRNA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积累,并建立了独特的技术平台。今年10月,凌泰氪生物宣布完成由君联资本领投的亿元Pre-A轮融资,以推进该公司研发管线的临床前研究、全新肿瘤递送平台的优化等工作。lncRNA药物有望解决目前疾病治疗中的哪些难题?作为新分子药物,这类疗法的开发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凌泰氪生物在该领域又拥有哪些独特优势?带着这些问题,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访了凌泰氪生物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CEO)丁利华先生。丁利华先生深耕医药行业30多年,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及商业运营经验。图片来源:凌泰氪生物提供,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作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您为何选择在RNA疗法领域创业?
2023年11月21日
其他

CAR-T产品「纳基奥仑赛」诞生记 | 专访合源生物吕璐璐博士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11月8日,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宣布批准合源生物自主研发的CAR-T产品纳基奥仑赛注射液上市,用于治疗成人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2023年11月13日
其他

专访杨璐菡博士| Pre-B轮融资超亿元,首款产品迈入临床,启函生物的下一站将是?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近期,生物医药公司启函生物迎来诸多重要进展:7月18日,该公司首款产品QN-019a在中国获批临床,标志着启函生物正式迈入临床阶段;9月13日,《财富》公布2023年“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创业公司”榜单,启函生物凭借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创新技术成功上榜;9月22日,启函生物宣布完成超亿元Pre-B轮融资,用于支持该公司未来4-5年基因编辑产品的快速迭代和全球开发。这一系列进展再次引起了业界对这家新锐的关注。启函生物成立于2017年,致力于将高通量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细胞治疗和器官移植领域。该公司曾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为“2019年度全球50家聪明公司”之一。自成立以来,启函生物已获得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招银国际资本、礼来亚洲基金、经纬中国、浙江省产业基金等众多投资机构的支持。该公司已建立高通量基因编辑平台、干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平台和非人灵长类动物平台,可以用于开发多种通用型产品。目前启函生物有多款同种异体细胞治疗产品已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IIT),其中基因编辑iPSC来源的细胞治疗产品QN-019a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君联资本领投,RNA疗法新锐完成亿元Pre-A轮融资!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10月26日消息,成都凌泰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lncTAC,以下简称“凌泰氪生物”)宣布完成亿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君联资本领投,康哲药业之子公司、火萤昊玥、成都国生资本跟投,生命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本轮融资将用于该公司管线的临床前推进、全新肿瘤D&T递送平台的优化以及研发团队的拓展等。凌泰氪生物将在2024年完成多个管线的临床前研究阶段。在非编码RNA中,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但缺乏编码能力的转录物被称为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已有报道显示,lncRNA在许多细胞过程(例如发育、免疫应答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lncRNA还被报道与染色质修饰复合物有关,并能指导核结构域的构象变化或转录增强子活性的调节。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lncRNA功能障碍与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内的多种人类疾病相关。凌泰氪生物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lncRNA药物研发。该公司创始人宋旭教授是lncRNA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较早在国际上发表了lncR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参与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论文。核酸药物的稳定和递送是制约核酸药物发展的瓶颈。核酸药物稳定性决定了产品的治疗效果、用药间隔和生产成本。LNP和GalNAc递送技术在肝内递送上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悉,凌泰氪生物的优势之一是通过lncRNA技术实现药物肝外递送和核酸药物稳定,该技术在递送效率、安全性及使用剂量、器官靶向性等方面都优于传统核酸递送载体。目前该技术在肿瘤细胞递送、免疫细胞递送上都展示出较好的特异性。图片来源:123RF关于本轮融资,君联资本执行董事戚飞博士表示,凌泰氪生物基于创始人宋旭教授团队的多年lncRNA科学积累,在具备丰富工业界、学术界经验的创始人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以实现“靶向递送”和“增强核酸药物稳定性”为基础,聚焦下一代核酸药物的开发,已经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成果!君联资本秉承“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创心仪事业,并分享成功”的理念,将发挥生态圈资源,全面赋能企业发展。康哲药业集团CIO(大中华)姜非博士表示,凌泰氪生物是聚焦lncRNA开发药物的生物公司,通过对lncRNA模块化组合,实现稳定、递送和靶向功能,然后再与其它RNA或者蛋白结合,发挥治疗作用。LncRNA模块技术先进,可以应用于肿瘤、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药物的开发,对siRNA药物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开发周期都大有益处。作为一家链接医药创新与商业化的开放式平台型企业,康哲药业期待后续和凌泰氪生物的全面合作,成功实现lncRNA技术的临床转化和商业化,满足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绍兴火萤昊玥执行合伙人李铮表示,他们很荣幸在凌泰氪生物成立之初就关注到公司的发展,并参与了早期投资。凌泰氪生物聚焦以lncRNA为基础的源创性技术,特别是稳定性技术及肝外递送技术平台是他们非常看重的核心技术优势。凌泰氪生物创始人团队的互补组合也是非常难得,凝聚了lncTAC赛道的人才,同时也包括行业内资深管理精英。他们相信科学家+运营管理专家的组合,既保证了创新的先进性,也保障了稳步发展的持续性,这是他们对团队的认可。经过前期的合作,双方信任在不断增强,他们有幸继续加磅,助力凌泰氪生物进一步的发展。也期待凌泰氪生物技术平台能够更快更多的获得突破性进展,早日孵化出创新药物,造福患者!成都国生资本投资团队表示:“凌泰氪生物是成都生物城园区孵化企业,成立刚满二年,聚焦lncRNA,在做源创新。近年,生物医药创新异常活跃,新技术及新产品常常发生迭代性甚至颠覆性的变化,国生资本认为凌泰氪生物的平台技术具有这样的潜质。7月3日,国务院令刚刚公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无论是从行业需求还是政府引导,‘投早投小投科技’都是趋势,国生资本希望助力凌泰氪生物,成就一家本土的,技术国际领先的Biotech公司。”生命资本首席执行官(CEO)李豪先生表示:“核酸药物稳定性和肝外递送难题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难题。凌泰氪团队通过20多年的扎实研究,从lncRNA天然功能出发,建库、筛选具有特定功能的lncRNA模块,是真正能解决核心痛点的全球创新技术。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也深刻感受到公司团队的创业精神。我们很荣幸能够陪伴公司一起成长,也期待公司逐步成长,带来行业变革。”参考资料:[1]凌泰氪生物完成亿元Pre-A轮融资,推进lncRNA药物的开发
2023年10月26日
其他

阿斯利康超35亿美元合作开发!反义寡核苷酸疗法在中国启动3期临床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官网公示,阿斯利康(AstraZeneca)启动了一项eplontersen在中国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受试者中的3期研究。公开资料显示,eplontersen是阿斯利康超35亿美元合作开发的一款反义寡核苷酸(ASO)疗法,已于今年3月在美国递交上市申请,治疗遗传性转甲状腺素蛋白(TTR)介导的淀粉样变性多发性神经病(ATTRv-PN)。截图来源: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官网ASO药物的单链DNA分子通过与特定RNA序列的结合,可以导致mRNA的降解,或者改变mRNA的剪接,从而达到在mRNA水平靶向疾病潜在机制,治疗疾病的效果。Ionis公司的LICA技术平台通过将不同的小分子偶联在ASO上,可以从多方面改进ASO药物的特征,不但让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给药,而且可以送达到人体的不同器官和组织中。Eplontersen正是采用Ionis
2023年10月22日
其他

聚焦新一代核酸创新疗法,靖因药业完成近亿美元融资!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10月16日消息,靖因药业(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靖因药业”)近期宣布完成6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以推进其siRNA新型疗法产品管线的临床开发和新一代核酸分子递送技术的迭代创新。本轮融资由汉康资本领投,康禧全球投资基金参与跟投,原有投资方奥博资本和泓元资本持续追加投资。截至目前,靖因药业已累计获得近亿美元融资。公开资料显示,靖因药业(Sirius
2023年10月17日
其他

B轮融资4亿元,2款细胞疗法进入临床,沙砾生物有何特色?|专访刘雅容博士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在细胞和基因疗法(CGT)的治疗领域,实体瘤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以其肿瘤特异性强、浸润性好、安全性高等优势,已成为实体瘤治疗领域的新生力量。今年1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布了TIL疗法针对实体瘤首次进行的大型随机3期试验结果,证实TIL疗法能显著延长实体瘤患者生命。今年3月,潜在首款TIL细胞疗法lifileucel在美国完成递交上市申请,之后获得FDA授予优先审评资格。这些积极进展也为行业开发TIL产品带来了更多的信心。在中国,目前也有很多新锐投身于TIL疗法开发,沙砾生物正是其中之一。沙砾生物成立于2019年,专注于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已开发以TIL药物为代表的研发管线。自成立以来,该公司已建立TIL药物制备工艺、细胞药物开发体系以及多个应用于下一代TIL药物开发的技术平台。目前,沙砾生物的在研管线中第一代TIL产品即将进入关键性2期临床,第二代基因编辑型TIL产品已在中国获批临床,另有第三代的系列下一代基因编辑型TIL产品正处于早期研发阶段。近日,该公司还完成由中金资本旗下基金领投的4亿元B轮融资,以支持其创新TIL疗法管线的开发。
2023年10月10日
其他

药明合联朱梅英博士:未来十年,XDC领域将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2023年7月,生物医药行业资深科学家朱梅英博士在职业生涯上再次转身,加入了专注于提供生物偶联药物端到端CRDMO服务的公司——药明合联(WuXi
2023年9月11日
其他

人物专访 | 清华大学俞立教授领衔创立,天使轮融资超亿元,迈格松生物有何特色?

https://www.ncsti.gov.cn/kjdt/kjrd/202105/t20210528_33226.html[4]
2023年8月14日
其他

15分钟内起效!“社恐”新药3期临床达主要终点,已在中国获批临床!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美国时间8月7日,Vistagen公司宣布,其在研fasedienol(PH94B)鼻喷剂在治疗社交焦虑症(SAD)成人患者的临床3期PALISADE-2试验中达到主要终点。与安慰剂相比,试验组患者在公开演讲挑战中表现出平均主观痛苦单位量表(SUDS)评分显著快速下降。Vistagen公司在新闻稿中表示,这是美国15年来首个社交焦虑障碍在研疗法在3期试验中获得积极结果。公开资料显示,PH94B的中国权益归蔼睦医疗所有,已在中国获批开展3期临床研究。社交焦虑症(SAD)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健康问题。患有SAD的人在某些社交场合会感到强烈、持续的焦虑或恐惧症状,例如结识新朋友、约会、面试等。目前,SAD通常使用某些获得监管批准的抗抑郁药进行长期治疗,这些药物起效缓慢(数周)且治疗效果有限,而一些产品长期使用还会引发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因此,临床上患者对于安全、有效的新型药物需求明显。公开资料显示,PH94B是一款潜在“first-in-class”、无味、快速起效(约10-15分钟)的信息素鼻喷剂。信息素是无味的合成神经活性类固醇,与鼻腔内化学感觉细胞上的受体结合。2019年12月,美国FDA授予PH94B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按需治疗社交焦虑症。2020年6月,蔼睦医疗(AffaMed
2023年8月8日
其他

重磅!口服抗产后抑郁疗法获FDA批准上市

Zurzuvae或安慰剂治疗,持续14天。在研究2中,患者接受另一种zuranolone产品(约等于40
2023年8月6日
其他

人物专访 | 姜伟东博士创立,Pre-A轮融资超1亿元,这家新锐有何特色?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2021年,医药行业资深人士姜伟东博士在职业生涯上再次转身,创立了一家初创型生物医药公司——康抗生物(KangaBio),以研发更安全、更有效的创新药,解决肿瘤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未满足需求。康抗生物致力于开发免疫激动剂和多特异性抗体的创新型前药分子,以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疗效。成立两年来,康抗生物已自主开发多款创新候选药物,拟用于治疗实体瘤,其中首款产品已递交pre-IND申请,有望在今年年底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今年6月,康抗生物宣布完成超1亿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道远资本领投,泰达科投、泰鲲基金、鼎赋投资参投。这一进展再次引起了行业对这家新锐公司的关注。康抗生物的技术和产品管线有何优势?它们有望解决目前肿瘤治疗中的哪些难题?带着这些问题,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日前专访了康抗生物创始人、首席执行官(CEO)姜伟东博士。姜伟东博士在医药领域具有丰富的蛋白药物研发经验,曾于2009年联合创立了复宏汉霖,期间担任复宏汉霖首席科学官(CSO),主导研发了多款生物药并成功上市。图片来源:康抗生物提供,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作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祝贺康抗生物近期完成超亿元Pre-A轮融资。在您看来,贵公司的哪些核心优势吸引了投资机构的青睐?姜伟东博士:我认为公司主要有这两方面的优势:一是从业经验,公司团队拥有丰富的生物药研究和开发经历,我在之前的公司曾参与将5款生物药推向市场,并参与了许多创新生物药产品管线的建设;二是创新的研究方向,康抗生物致力于开发免疫激动剂和多特异性抗体的创新型前药分子,这两类药物非常有潜力为肿瘤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选择。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康抗生物的新技术和研发管线有何特色?它们有助于解决目前肿瘤治疗领域的哪些痛点?姜伟东博士:康抗生物的研发策略非常清晰,就是基于公司创新的前药蛋白分子技术开发新一代免疫激动剂和多特异性抗体,以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药物疗效,从而满足肿瘤治疗领域未能满足的临床需求。当前,限制免疫激动剂广泛应用的关键因子是毒性问题。通过前药蛋白分子技术,我们可以把免疫激动剂开发成前药,先用一个屏蔽分子或者一个帽子把激动剂遮起来,然后再用肿瘤特异性的蛋白酶把这个帽子切下来,发挥激动剂本身的效果,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全身的毒性,也保留了激动剂的抗肿瘤疗效,这也是康抗生物的一个优势。成立两年来,公司已开发了包括多款候选药物的产品管线。其中,KGX101是一种改造优化的细胞因子IL12前药分子,拟用于治疗实体瘤。该候选药可通过融合掩蔽蛋白,降低细胞因子的系统性毒性,提高在肿瘤区域的富集程度。同时,KGX101前药分子通过融合Fc区域,延长了半衰期。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KGX101前药分子具有较好的体内抗肿瘤药效和降低的系统毒性。KGX103是定位治疗实体瘤和转移瘤的细胞因子前药分子,可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抗肿瘤作用。作为一个肿瘤偏向型的激动剂,KGX103可以拯救肿瘤微环境中耗竭的CD8+T细胞、NK细胞,促进它们的增殖、激活和长期存活。此外,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抗PD-L1抗体无效的“冷肿瘤”,KGX103也具有将它们变为有响应的“热肿瘤”的潜力。此外,我们还开发了一款T细胞双特异性抗体的前药分子KGX105,它可通过肿瘤相关抗原(TAAs)抗体臂识别肿瘤,通过T细胞表面CD3抗体臂针对肿瘤微环境中进行T细胞重定向和激活,进而触发T细胞对肿瘤的细胞毒性,最终提高T细胞衔接器疗法的安全性和特异性。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创业以来您和团队遇到的最大的内外部挑战是什么?您计划如何解决?姜伟东博士:最大的外部挑战就是融资。虽然我们刚完成一轮融资,但还是计划尽快启动下一轮。创新药研发的周期特别长,只有持续的资金投入,才能快速推动这些创新药物的研发进入临床,并最终造福病患。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专心做好目前的项目,用行动和数据来获得投资人的认可。至于内部挑战,关键还是团队建设。由于我以前有过创业经历和团队管理经验,所以在人才招聘上相对来说还比较顺利。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展望未来几年,预期康抗生物在研发管线方面会迎来哪些里程碑进展?姜伟东博士:我们第一款候选药物已经申报pre-IND,有望在今年年底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将是公司短期内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接下来,我们希望公司每年都能有1-2个项目进入临床阶段,同时有些重要项目可以进入到关键临床试验阶段。除了研发方面的进展,我们也希望公司能在3~5年后在资本市场上市。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您如何看待“合作”在当下生物医药创新生态中的作用和影响?具体到贵公司专注的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您觉得合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最需要怎样的合作,以更好地促进创新?姜伟东博士:在生物医药创新中,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合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康抗生物,我们也非常重视合作,除了下游的CDMO公司,我们也会和一些上游的早期公司在新靶点的发现等方面合作。在合作中,我觉得大家应该坦诚相待,真正了解彼此的需求,只有良好的合作模式才能真正推进整个生物医药领域的进步。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在肿瘤治疗领域,您认为未来10年会迎来哪些变革性疗法?姜伟东博士:10年后的变革性疗法大概率会出现在目前行业正在研究的一些热门领域,例如mRNA、基因疗法、新型抗体偶联药物等等,它们在肿瘤领域至少需要10-20年的时间研发才能成熟。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些新的技术和疗法会替代掉小分子、抗体等这些已经相对比较成熟的疗法。没有一种疗法可以治疗所有的疾病,新的疗法和过往疗法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以小分子为例,它仍是目前肿瘤领域的一个主要治疗手段。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医药的创新趋势?创新机会在哪里?您对未来几年的预判是什么?姜伟东博士:我认为创新的机会还是很多的。从药物研究领域来看,一个可能的方向是如何将新技术和旧技术结合起来,例如如何将生物药与mRNA、基因治疗等结合起来,去更好地治疗患者。另外一个方向是人工智能(AI)。目前AI在小分子领域取得了很多进展和突破,但在生物药领域还不够成熟,如何利用AI来提升生物药的开发成功率也会是个潜在的机会。从疾病领域来看,除了肿瘤,衰老领域以及神经系统疾病领域也蕴含着很多机会,因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也会带来更大的需求。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作为中国创新药领域的创业者,您还有哪些观点和声音希望向业界传递?姜伟东博士:目前中国乃至全球的生物医药市场都处于一个调整期,这是行业发展所必需经历的阶段。至于这个周期会持续多长时间,我们暂无法确定。对于这个领域的从业者,我认为我们目前能做的就是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待低潮过去,下一个产业发展高峰期来临时,我们随时可以全力奔跑!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药观澜」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2023年7月17日
其他

立凌生物创始人王文博博士:未来十年,TCR疗法有望百花齐放,引领下一波新药浪潮!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创业以来您和团队遇到的最大的内外部挑战是什么?您计划如何解决?
2023年7月10日
其他

20年来首款!阿尔茨海默病新药获FDA完全批准

Buracchio博士表示这是一款靶向阿尔茨海默病基础病理进程的药物首次在这一疾病中表现出临床收益。“这个验证性研究确认,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来说,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2023年7月7日
其他

TROP2靶向ADC非小细胞肺癌3期研究获阳性结果

Sankyo)宣布,其正在进行的3期TROPION-Lung01研究获得阳性结果,研究显示与当前的标准治疗多西他赛相比,Datopotamab
2023年7月4日
其他

科伦博泰/默沙东TROP2-ADC联合疗法2期临床在欧盟获批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6月16日,科伦博泰宣布,该公司与默沙东(MSD)正合作开发的创新TROP2-ADC
2023年6月17日
其他

领诺医药创始人韩照中博士:创新药研发道路虽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虽然当前行业处于调整期,但我认为前途是光明的,因为医药市场对创新药的需求永远存在。对于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我认为这是一个建立创新文化、大幅提升医药创新能力的契机,核心就是需要大家携手共建一个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支持创新、理解创新的新药研发文化!”韩照中博士在近日接受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访时表示。领诺医药成立于2019年8月,致力于开发新靶点、新技术,为包括罕见病在内的严重慢性疾病患者提供疗效和安全性更好、可及性更高的创新疗法。目前,该公司已建立补体药物研发和大分子药物透脑递送两大创新技术平台,并基于这些技术开发了5款潜在“first-in-class”候选药物,拟用于治疗IgA肾病、单基因遗传性脱髓鞘病(MLD)、老年性黄斑变性、神经炎症等目前严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疾病,其中2款产品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成立近4年来,领诺医药已完成两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张科领弋创投基金、浙江普华资本等。领诺医药的技术和产品管线究有何优势?它们可以解决创新药研发领域的哪些关键挑战?未来几年,中国医药领域的创新机会又将会出现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日前专访了领诺医药创始人、首席执行官(CEO)韩照中博士。韩照中博士在生物医药领域有30余年的经验,特别是在补体生物学、大分子透脑递送技术、罕见病孤儿药开发等领域拥有丰富的产业化经验和深刻的行业洞察。图片来源:领诺医药提供,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作药明康德内容团队:领诺医药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是罕见病,当前罕见病治疗方式或临床解决方案面临的关键挑战有哪些?韩照中博士:罕见病是指患病率很低的疾病,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定义也有所差异,比如在美国是指病例少于20万的疾病。虽然单种罕见病的患者数量相对较少,但罕见病的种类多,所有的罕见病患者加在一起数量还是很庞大的。根据2022年发表于《自然》子刊Nature
2023年6月13日
其他

邦耀生物CEO郑彪博士:未来细胞可变成“微型药房”,为疾病治疗带来革命性突破!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联合疗法已成为很多疾病的主要治疗策略,而细胞和基因疗法为联合治疗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未来,我们可以把很多不同的分子类型整合到一个细胞上面,将其变成‘微型药房’,用一款细胞药物实现其它几款药物联合治疗的效果。如果成功,这将给许多疾病治疗带来革命性突破!”郑彪博士在近日接受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访时如是说道。邦耀生物成立于2013年,致力于细胞和基因治疗领域突破性创新疗法的开发。基于在基因编辑领域多年的深厚积累,该公司已开发了基因编辑技术创新平台、造血干细胞平台、非病毒定点整合CAR-T平台、通用型细胞平台、增强型T细胞平台。依托这些关键技术平台,邦耀生物已搭建了包含多款创新细胞和基因疗法的产品管线,拟开发适应症涵盖罕见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其中,邦耀生物开发的造血干细胞基因疗法(管线代号:BRL-101)、非病毒定点整合PD1-CAR-T细胞产品(管线代号:BRL-201)均已获批临床,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Nature
2023年5月22日
其他

开发创新siRNA药物!大睿生物与康诺亚达成合作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5月16日,大睿生物(RONA
2023年5月16日
其他

今日,阿斯利康三款1类新药在中国获批临床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今日(5月15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阿斯利康(AstraZeneca)三款1类新药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分别是:1)抗体偶联药物(ADC)AZD9592,拟用于单药和与抗癌药物联合用药治疗晚期实体瘤;2)松弛素模拟物AZD3427注射用浓溶液,拟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左心疾病所致肺高血压;3)口服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AZD9833片,拟用于中或高复发风险的雌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E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延长治疗。截图来源:CDE官网1、抗体偶联药物AZD9592根据阿斯利康公开资料,AZD9592是一款以EGFR-cMET为靶点的创新产品,利用阿斯利康内部专有的ADC技术研发,以拓扑异构酶-1为载药。它可通过靶向癌细胞表面的EGFR和cMET蛋白,并将细胞毒性药物直接递送至癌细胞。这种有针对性的方法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害并减少副作用。AZD9592的临床前研究结果已入选了2023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研究表明,该药在临床前模型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且有证据显示,DNA损伤依赖性肿瘤细胞死亡是该药的作用机制。根据阿斯利康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信息,该公司拟开发AZD9592用于解决其第三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奥希替尼的耐药问题。根据ClinicalTrials官网,阿斯利康正在开展AZD9592的1期首次人体临床试验,目的是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评估AZD9592作为单药治疗或与抗癌药物联合治疗的安全性、耐受性、初步疗效、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抗肿瘤活性和免疫原性。2、松弛素模拟物AZD3427AZD3427是阿斯利康心血管疾病领域在研管线中的一款松弛素模拟物。松弛素(Relaxin)是一种内源性异二聚胰岛素样肽,在心血管系统中具有有益的生理作用,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研究表明,松弛素可以作用于其同源松弛素受体RXFP1,该受体在许多器官和组织中广泛表达,包括心脏、肾脏和血管等。许多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表明,松弛素可能通过增强内皮介导的血管舒张机制、促进心血管系统中的心脏保护和抗纤维化作用,对心脏和血管产生有益作用。因此,它在调节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的焦点,使用内源性激素松弛素模拟物治疗心血管疾病成为新药研发方向。根据ClinicalTrials官网,阿斯利康正在针对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患者开展一项2期临床研究,以评估AZD3427治疗24周后降低患者肺血管阻力的能力。肺动脉高压和心力衰竭均是威胁生命的心血管疾病。3、口服雌激素受体降解剂AZD9833公开资料显示,AZD9833(camizestrant)是一款下一代口服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SERD可通过与癌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ER)相结合降低雌激素受体的稳定性,诱导它们被细胞正常的蛋白降解机制降解,降低雌激素受体水平,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与抑制雌激素活性的调节剂不同,雌激素受体降解剂理论上通过介导雌激素受体的降解,能够更为全面地抑制雌激素受体的功能,并且可能解决雌激素受体突变产生的耐药性。在2022年底的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中,阿斯利康宣布了AZD9833在乳腺癌试验SERENA-2中取得积极进展。这是一项开放性标签、多中心的临床2期试验,目的为评估与第一代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药物相比,不同剂量水平的AZD9833在晚期E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身上的疗效与安全性。数据分析显示,在总体病患中,与活性对照相较,75
2023年5月15日
其他

新景智源创始人彭松明博士:两年内将推动2~4款TCR-T产品进入临床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随着科学界对免疫系统和TCR-T作用机理的理解越来越深入,T细胞受体(TCR)疗法领域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目前已有多款TCR-T疗法展现出积极的临床疗效并接近获得美国FDA批准。相信未来10年,TCR-T疗法领域将得到长足发展,甚至诞生体内基因编辑的TCR-T疗法,造福广大病患。”新景智源创始人彭松明博士在近日接受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访时表示。TCR-T和CAR-T类似,都是对患者自身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进行改造,然后将它们回输到患者体内,以杀伤肿瘤。与CAR-T相比,TCR-T的优势在于可以识别肿瘤表达的细胞内抗原,从而增加可靶向的抗原数目。然而,如何精确高效地发现高亲和力的抗原特异性TCR是当下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已有多家公司正在开发创新技术以解决这一挑战,新景智源就是其中之一。新景智源由彭松明博士创立于2020年,专注于开发实体瘤TCR-T免疫细胞治疗药物。目前,该公司已开发了多款候选药物,拟用于治疗卵巢癌、肺癌、结直肠癌等实体瘤。近期,该公司刚完成了近2亿元A+轮融资,以加速实体瘤TCR-T细胞治疗药物的研发。新景智源的TCR-T技术有何优势?它可以解决当前实体瘤治疗中的哪些关键挑战?未来10年,TCR-T领域将迎来哪些突破性进展?带着这些问题,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日前专访了彭松明博士。彭松明博士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多年的学术界与工业界经验,对于整个TCR-T产业有较为深刻的认知与洞见。图片来源:新景智源提供,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作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在新景智源所致力的实体瘤领域,当前治疗方式或临床解决方案还面临哪些关键挑战?彭松明博士:近年来,针对实体肿瘤的新型疗法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以抗PD-1/PD-L1抗体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疗法显著延长了很多实体瘤患者的生命。然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较好的大多是突变负荷高的肿瘤,究其原因在于,只有患者体内提前存在大量的“武器”——即可以特异性识别肿瘤的T细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才能够起作用。而对于那些突变负荷低的肿瘤患者,如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等,仅靠免疫检验点抑制剂类药物并不能为免疫系统提供足够的“武器”来攻击肿瘤,这类患者仍存在巨大的未满足需求。
2023年5月6日
其他

速递!百济神州公布2023年第一季度财务业绩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5月4日,百济神州公布2023年第一季度财务业绩、近期业务亮点和预计里程碑事件。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三个月内,该公司收入为4.478亿美元,相比较,2022年同期收入为3.066亿美元。其中,产品总收入为4.103亿美元,合作收入为3750万美元。第一季度百济神州研发费用为4.086亿美元,相比较,上一年同期为3.899亿美元。下面节选该公司重点研发项目和预计里程碑事件做介绍。
2023年5月5日
其他

首款基因疗法获批临床,C轮融资达数亿元,辉大基因有何特色?|专访姚璇博士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近一年来,专注于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的新锐公司辉大基因迎来诸多里程碑进展:2023年1月和4月,该公司开发的首个基因治疗候选药物HG004先后获得美国FDA和中国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开展临床试验,标志着该公司正式迈入临床研究阶段;同年4月,HG004获得FDA授予孤儿药资格,用于治疗由RPE65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2022年5月,在行业融资环境充满挑战的情况下,辉大基因依然获得数亿元C轮融资……这一系列进展再次引起了行业对这家初创公司的关注。辉大基因成立于2018年,由杨辉博士、姚璇博士与施霖宇博士联合成立。该公司致力于基因编辑技术与基因治疗药物的研发,希望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开发创新疗法用于治疗威胁人类健康的遗传病以及慢性疾病。成立四年多来,辉大基因已建立完整的基因治疗药物全生命周期开发平台,并已开发多款基因治疗候选药物的产品管线,涵盖中枢神经、眼科、肌肉、听力等多个疾病领域。此外,该公司科学家团队在基因编辑领域的多项研究成果也先后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基因编辑疗法在开发中还面临哪些挑战?辉大基因的技术和产品有何独特之处?未来10年,基因编辑疗法领域又有望迎来哪些里程碑进展?带着这些问题,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日前专访了辉大基因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EO)姚璇博士。姚璇博士于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任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副高级研究员。他在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曾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多项研究。图片来源:辉大基因提供,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作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您为什么会选择在基因编辑疗法领域创业?姚璇博士:我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攻读的博士,当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优化、改进基因编辑技术,同时在动物疾病模型中开展针对一些疾病治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临床前研究结果。这些研究数据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后,就引起了一些患者群体的关注,在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中,他们表达出希望我们能够将这些研究从实验室的动物模型推广到临床上的愿望。在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研究方向更多是偏早期的基础研究,离产业转化比较远。我自己本身也非常希望能将这些早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造福患者的创新疗法,所以就选择了在基因疗法领域创业。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在辉大基因主要研究的罕见单基因遗传病领域,当前治疗方式或临床解决方案还面临哪些关键挑战?姚璇博士:据统计,大约70%以上的罕见遗传病都是单基因突变或变异。对于大部分罕见单基因遗传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对于体内基因治疗而言,需要将治疗基因直接输送至靶器官或者靶细胞,而递送就是传统基因替代疗法和基因编辑疗法面临的关键挑战之一。体内基因治疗最常用的载体是AAV(腺相关病毒),AAV载体目前仅可以递送
2023年4月26日
其他

当XDC遇上纳米技术,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丨专访弼领生物创始人张富尧博士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抗体偶联药物(ADC)能对癌细胞进行精准打击,被称为“魔法子弹”。这种革命性的新药研发类型自诞生以来就是医药行业的关注焦点之一,也由此衍生了多种新型药物偶合物(XDC)。与此同时,这类药物的开发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包括复杂的药代动力学、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低渗透性、递送效率较低等等,这些挑战也成为了当下新锐公司致力于攻克的方向,弼领生物就是其中之一。弼领生物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抗肿瘤领域,致力于研发各类XDC,并希望利用纳米技术解决这类药物的精准递送挑战。那么,当XDC与纳米技术相遇,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弼领生物的新药研发模式和技术将有望解决XDC开发中的哪些瓶颈?带着这样的问题,药明康德内容团队近日专访了弼领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张富尧博士。张富尧博士拥有高分子材料和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和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在新药研发、药物合成工艺、原料药的生产和质量控制管理、创新药物偶合物、纳米药物递送以及高端药物辅料等方面均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图片来源:弼领生物提供,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作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在弼领生物所致力的抗肿瘤领域,当前治疗方式或临床解决方案还面临哪些关键挑战?张富尧博士:抗肿瘤领域长期存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一些难治型肿瘤比如胰腺癌、三阴性乳腺癌、小细胞肺癌、脑胶质瘤等仍然缺少治疗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DC)是当下热门的新药开发形式之一,代表了肿瘤治疗的重要进步,但也存在诸多挑战,尤其是递送挑战。据报道,ADC类产品的整体递送效率约为0.5%左右,极大限制了其发挥更大的临床价值。药明康德内容团队:贵公司的新药开发模式和研发管线有助于解决这些挑战吗?它与现有方法有何区别?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治疗慢性偏头痛!艾伯维口服CGRP拮抗剂获FDA批准新适应症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4月17日,艾伯维(AbbVie)宣布,美国FDA已批准扩大Qulipta(atogepant)的适应症,用于预防性治疗成人慢性偏头痛。艾伯维在新闻稿中表示,该批准使Qulipta成为首个被批准用于预防发作性和慢性偏头痛的口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受体拮抗剂。偏头痛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高,是世界范围内50岁以下人群致残的首要原因之一。由于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的不可预测性和波动性,偏头痛在发作期间和发作间期对个体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实质性的影响。慢性偏头痛是一种使人衰弱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每月头痛发作15天或更长时间,持续3个月以上。Qulipta是一种口服给药的CGRP受体拮抗剂,专门开发用于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CGRP及其受体表达于与偏头痛病理生理相关的神经系统区域。研究表明,偏头痛发作时CGRP水平升高,选择性CGRP受体拮抗剂可使偏头痛患者临床获益。Qulipta已于2021年9月获得FDA批准用于预防性治疗成人发作性偏头痛。图片来源:123RF此次Qulipta获得FDA批准扩大适应症是基于关键3期PROGRESS试验结果。该试验主要目的是检验Qulipta作为成人慢性偏头痛预防疗法的效用、安全性与耐受性。试验达到了其主要终点,即在12周的治疗期内,与安慰剂相比,Qulipta治疗后患者月均偏头痛天数与基线相比显著减少。在临床试验期间,患者在基线时的平均月偏头痛天数(MMD)为19.3。试验还表明,Qulipta治疗组在所有六个次要终点上都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改善,包括在12周的治疗期内,平均每月偏头痛天数至少减少50%的患者比例及偏头痛导致的功能改善和活动障碍减少。这些疗效结果与发作性偏头痛试验ADVANCE的结果一致。艾伯维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Roopal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泽生科技创始人周明东博士:专注23年,只为患者开发中国原研“first-in-class”新药!

▎医药观澜/报道20世纪80年代,他有幸接触到心脏病分子生物学领域,并被其深深地吸引。30多年来,他专心致志在该领域研究,希望能从基因和蛋白水平揭示心脏病的致病原因,找到潜在的治疗靶点和药物。2000年,他开始创业,希望将自己在心脏病领域的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转化为造福全球病患的“first-in-class”新药。如今,他已在创新药的开发路上专注研究了23年。创业以来,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挑战,但持续获得的科学进展始终激励着他不断前行。他就是泽生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CEO)周明东博士。由他创立的泽生科技专注于开发“first-in-class”新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等重大疾病。目前,该公司开发的潜在“first-in-class”心衰药物重组人纽兰格林(纽卡定)正在中国开展3期注册临床试验。同时,该药还被美国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并已在美国获准开展3期临床。泽生科技开发原创新药的进展也获得了众多资本的认可。成立以来,该公司已累计获得超14亿元的融资。本文中,就让我们跟随周明东博士一起来了解下他的新药开发梦想和创业故事,以及泽生科技的核心产品纽卡定都有哪些独特之处。图片来源:泽生科技提供,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作与纽兰格林结缘时间拉回到36年前。20世纪80年代,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给生物医药领域研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借助分子生物学,科学家们可以从基因、蛋白质水平去揭示致病原因,这为创新药研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正是在那个时期,生物学出身的周明东博士为了进一步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视野,选择赴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而他选择的方向正是用分子生物学来研究心脏病。“心脏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类重要疾病,存在巨大的未满足需求。在分子生物学到来之前,大家更多的是通过电生理、细胞切片等手段来研究心脏病,取得的进展十分有限。通过分子生物学,我们可以从DNA和蛋白质水平对心脏病的发生、发展原因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这让我十分着迷,所以就选择了这个领域,并一直坚持到现在。”周明东博士回忆道。1996年,完成了博士和博士后训练的周明东博士来到澳大利亚悉尼的一家心脏病研究所,继续从事心脏病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在那里,周明东博士主要研究与心肌细胞形成相关的基因或蛋白。其中,有一个内源性信号蛋白质引起了周明东博士的注意,它就是纽兰格林。纽兰格林是神经调节蛋白-1(Neuregulin-1),它可与心肌细胞表面的信号接受蛋白ErbB4/2结合,该信号通路在心脏发育、心脏生理功能的维持和修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周明东博士实验室研究在内的几项基因敲除试验均显示:破坏该信号通路可导致心脏发育缺陷、引起胚胎期心脏扩张,甚至引起胚胎死亡。通过对该信号通路的系列研究,周明东博士设想到,在体外补充纽兰格林以增强心肌细胞的分化、完善心肌收缩/舒张单元的结构,或许可以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从而产生一款全新靶点及机制的创新药物。“我当时的想法距离药物开发其实还有十万八千里,但还是决定一试。在我看来,再有意义的想法,如果不能付诸实践,也只是空中楼阁。更重要的是,多年的心脏病研究经验使我产生了一种直觉,这个想法很有可能是正确的。而且科学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驱使我想尽快成立一家公司,将这一早期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创新药。”周明东博士说道。23年磨一剑,开发心衰原创新药2000年,周明东博士在上海创立泽生科技,专注开发潜在“first-in-class”新药纽卡定(重组人纽兰格林),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等疾病。心力衰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和主要致死原因,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心衰的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作用机理主要为排钠利尿、扩张血管、降低心率等。现有药物虽能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存率,但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希望通过修复受损的心肌细胞,从源头治疗慢性心衰。截至目前,尚无一种获批的药物能够通过直接改善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来治疗心衰。”谈及慢性心衰当前的治疗挑战,周明东博士如是说。据周明东博士介绍,泽生科技开发的纽卡定为经基因工程重组、来源于人体内自然存在的纽兰格林的活性多肽片段,全长61个氨基酸。它可与心肌细胞膜上的ErbB4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介导ErbB4/2异源二聚体形成,激活心肌细胞内一系列下游信号:一方面上调心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cMLCK)的mRNA表达,使肌球蛋白轻链蛋白(MLC-2v)磷酸化,从而改善心肌结构,加强收缩/舒张功能;另一方面下调心肌细胞磷酸酯酶(PP1/2)的表达,增加受磷蛋白(PLB)磷酸化水平,从而加速肌浆网对钙离子的再摄取,改善心肌细胞的收缩/舒张性能。此外,纽卡定还可以通过调节心肌细胞脂肪代谢相关酶系,提高能量代谢的氧效率等机制发挥作用。基于上述科学原理,泽生科技希望将重组人纽兰格林开发为首个通过改善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生物药,用于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收缩性心衰)、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舒张性心衰)等疾病。▲纽卡定的作用机理(图片来源:泽生科技官网)基于临床前的积极研究结果,2004年泽生科技向中国国家药监局递交了纽卡定的临床试验申请。然而开发“first-in-class”新药并非易事。泽生科技在纽卡定的临床试验开发中遇到了很多挑战,例如:如何确定最佳的剂量使药品的效果最好且副作用最小;如何对种类复杂的心衰病人进行分类,从而找到最能从纽卡定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以及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设计出最合适的临床试验方案等等。由于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泽生科技只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边摸索边前进。谈及泽生科技是如何解决这些挑战时,周明东博士表示:“纽卡定临床试验的开展离不开合作的力量。除了中美两地的临床研究中心,我们还借助了国际上在临床研究操作、试验影像分析、数据统计、注册申报等各方面专业机构的力量。例如,在纽卡定中国临床试验的开展中,药明康德旗下子公司康德弘翼在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研究启动和实施、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等环节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专业、高效的解决方案。此外,也非常感谢泽生科技全体员工、政府和监管机构、投资方、临床医生、临床试验机构、患者及其家属等在纽卡定的研究和注册申报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截至目前,纽卡定已在中美两地完成了多个评估纽卡定安全性、有效性的临床试验。已完成的临床研究显示:纽卡定能够改善慢性收缩性心衰患者心功能,改善长期预后,对心衰患者的死亡风险存在降低趋势,并能大幅降低以NT-proBNP精准确定的特定亚群患者的死亡率。对三个独立生存获益临床试验的事后亚组分析显示,对目标患者年全因死亡率降低趋势一致、可重复,相对降低幅度均达63.9%-86.1%,合并分析显示相对降低73.7%,统计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6)。2022年11月,泽生科技与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达成共识,将补充开展一项代号为ZS-01-308B的3期注册临床试验,该研究将以“大幅改善收缩和舒张末期左心室容积的应答率”(逆转心室重构的应答率)为主要终点指标。“该3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计划招募约200例患者,将有超过80家临床中心参与试验,预计将很快完成。由于该试验的设计是基于此前已完成的一项较大规模心功能研究(ZS-01-308试验),308B试验将主要疗效指标改为已在此前试验中体现出显著药效的逆转心室重构应答率指标,做重复验证,因此我们对3期临床试验的结果充满信心。根据与CDE的沟通,该3期临床试验达到终点后,我们将可以提交纽卡定的附条件上市申请。”周明东博士介绍道。作为一款面向全球病患的新药,纽卡定的海外临床开发工作也在进行中。美国FDA已于2019年8月授予纽卡定治疗心衰适应症的快速通道资格。2021年初,纽卡定的国际多中心3期临床试验方案也获得了FDA的许可。用周明东博士的话说,开发“first-in-class”新药,出海造福全球病患是必然之路。▲重组人纽兰格林(纽卡定)的结构(图片来源:泽生科技官网)“first-in-class”新药:挑战和未来过去20多年里,中国的创新药领域取得了快速发展,基础研究、人才建设、医药政策、投融资环境等都在不断完善,一系列药物的到来也让很多患者摆脱了无药可用的局面。谈及中国创新药环境的现状,周明东博士认为:“经过过去2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当前中国创新药已进入一个需要调整的转折期。这个转折的过程必定是缓慢的,不会一蹴而就,它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周明东博士看来,当前中国的创新药生态圈建设还不是很完善,整个领域如果想产生质的飞跃,再上一个台阶,行业仍需从多个方面努力:“首先,要继续重视并加大在基础科学领域的投入,鼓励和引导科学家进行更多具有临床转化价值的原创研究,为‘first-in-class’新药的开发奠定基础;其次,追求创新应成为行业的常态,如果大家都在做同类的创新度较低的产品,不仅患者的未满足需求无法得到解决,行业也很难向前发展;此外,资本的分工也要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创新药的研发周期很长,因此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需要有相应类型的资本来支持,让资本来陪伴企业共同成长。”从2000年至今,周明东博士已在创新药研发路上潜心研究了23年。对于中国生物医药的未来,他认为关键要有开发“first-in-class”新药的能力。“从国际生物医药发展的历史、事实来看,靶点、机制新颖的‘first-in-class’新药是推动医药产业进步的主要动力。中国也不可避免会走到这个阶段。”他说。谈及泽生科技的未来发展规划,他指出:“泽生科技的研发管线将始终以‘first-in-class’新药为主,目前公司的核心产品纽卡定不仅在收缩性心衰适应症已临近商业化阶段,而且在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此外,我们的研究领域已从心衰进一步拓展到与器官衰退、衰竭相关的多种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病等。未来,我们希望能将更多的原创新药带给全球患者。”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药观澜」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2023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