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湃隆生物CEO李铭曦博士:首款新药IND申请在欧盟获批,未来每年将有1-2款产品进入临床!

更多资讯👉 医药观澜
2024-09-05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


近日,湃隆生物(GT Apeiron Therapeutics)传来好消息:该公司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开发的首款新药CDK7抑制剂已在欧盟获得新药临床试验(IND)批准,并已完成首位患者招募。这一消息引起了行业对这家初创公司的关注。
这是我们利用AI技术开发的一款高选择性CDK7抑制剂,也是湃隆生物产品管线中首个获批临床的药物,是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李铭曦博士表示:“在临床前研究中,该候选药已展示出良好的成药性和抗肿瘤活性,相关研究数据已发表于2022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会议。此外,我们还筛选出了CDK7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有望给晚期实体瘤患者带来一种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选择。”
湃隆生物成立于2019年,旨在利用AI技术开发肿瘤精准治疗药物,以解决患者的未满足临床需求。那么,湃隆生物的的技术和产品有何优势?它们有望解决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哪些难题?带着这些问题,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日前专访了湃隆生物首席执行官(CEO)李铭曦博士。李铭曦博士是专注发现生命科学早期创新科技及其商业化的投资人和创业者,拥有丰富的跨境投资、项目孵化经验。

图片来源:湃隆生物提供,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作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首先祝贺湃隆生物的首款新药在欧盟进入临床。能否介绍下这款药物的作用机理和治疗潜力?以及贵公司为何选择首先在欧盟申报IND?
李铭曦博士:GTAEXS617是一款高选择性的小分子非共价CDK7抑制剂。CDK7是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K)家族的成员之一,其过表达与许多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密切相关,CDK7抑制剂有望为一系列难治性肿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全球范围内尚没有CDK7抑制剂获批上市。当前,CDK7抑制剂开发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一是实现高选择性比较难;二是如何找到最有可能产生治疗响应的患者人群。我们的CDK7抑制剂旨在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在选择性方面,我们通过一系列的人工智能工具和算法,最终筛选出了这款具有高选择性的高效CDK7抑制剂分子。其次,通过转化医学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肿瘤中的CDK7特异性药效动力学(PD)和预测性生物标志物,这有助于我们筛选出最有可能从GTAEXS617治疗中获益的患者。
临床前研究显示,作为一款高选择性的非共价结合CDK7抑制剂,GTAEXS617能够干扰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并抑制转录过程,有望解决CDK4/6抑制剂治疗产生的耐药性问题。同时,作为一种口服药物,GTAEXS617独特的可逆性和潜在降低消化道毒性的特点,有望克服目前研发中治疗方法存在的显著安全性和疗效限制。目前我们已启动一项1/2期临床研究,以评估GTAEXS617对晚期实体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至于首先选择在欧洲申报临床是因为这款药物的一系列生物标志物相关研究在欧洲更容易开展。当生物标志物方面的研发进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也会考虑在全球其它地区同步开展临床试验。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未来几年,预期湃隆生物在研发管线方面会迎来哪些里程碑进展?
李铭曦博士:湃隆生物的定位是以AI作为赋能来开发肿瘤精准疗法。目前公司已针对细胞周期CDK“合成致死”信号通路开发了多款候选药物。未来几年,公司最大的里程碑进展应该是CDK7抑制剂GTAEXS617的临床数据发布,我们希望、也非常有信心看到GTAEXS617的安全性、疗效、药代动力学(PK)以及生物标志物方面的临床前研究结果等能够在临床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除了CDK7抑制剂,我们在研管线里还有其它一些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的高选择性CDK抑制剂。此外,我们的“合成致死”管线中也有项目已经进入到IND-enabling阶段。预计在未来的3~5年,每年我们应该会有1-2个项目逐渐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针对这些不同的项目,我们的整体开发理念是:通过转化医学研究,去探索不同的生物标志物,从而给特定的患者群体带来精准的治疗选择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创业以来您和团队遇到的最大的内外部挑战是什么?你们都是如何解决的?
李铭曦博士:成立以来,我们遇到的挑战还是挺多的。从外部来看,一个主要的挑战是融资环境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我们很难改变,最好的做法是根据环境的变化来相应地调整自己。具体到湃隆生物,我们公司比较推崇“韧性”文化,即不惧困难、砥砺前行,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这些挑战。另外,公司也非常注重合作,希望通过合作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研发效率。
从公司内部来看,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如何通过一个有效的方式把来自不同职业背景、文化背景的多元化人才组合起来,形成适合湃隆生物自己的文化。过去两年多中,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去建立和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希望打造一个开放、包容、高效沟通的研发环境和沟通机制,以使公司里来自不同背景的人能够在这个环境里去高效地沟通、合作。目前来看,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还是比较有效的。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从投资人到企业家是个比较大的转变,您有哪些经验和心得可以分享吗?
李铭曦博士:我觉得投资人和创业者最大的不同是思维模式。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当我们看一家企业时更多是“抓大放小”,我们更关注团队的技术、研究领域、开发策略等大的方向,对细节关注较少。而作为初创公司的企业家,则要倒过来,即对公司的很多细节的判断、把握就变得非常重要,这是两者的一个天然差异。
从另一个角度,投资人和企业家两个角色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比如,一个拥有投资人经验的Biotech公司创业者在思考公司的发展战略、产品开发策略时,除了科学性、患者临床需求等层面的判断外,他们也会从商业角度去做比较多的思考。反过来,一个拥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再来做投资时,他看问题的角度又会不同。除了从表面上看到的公司信息外,他还会更多地去关注企业背后的组织架构、企业文化,以及公司团队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等等。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做投资还是创业,如果能将投资人的视角和创业者的视角有机结合起来,将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您如何看待“合作”在当下生物医药创新生态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最需要怎样的合作来促进创新?
李铭曦博士:合作在整个生物医药领域创新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看来,生物医药生态圈的合作大概有几类:第一类是行业内公司之间的合作;第二类是工业界和学术界之间的合作;第三类是工业界和临床医学界的合作。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领域,第一类合作是相对比较多的,但后两类合作我觉得还不够。过去这些年,中国的基础研究已取得了很多进展,临床试验的能力也有很大提升。因此,从Biotech公司的角度,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与学术界的合作,和科研机构一起去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落地;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增加与临床医生的合作,挖掘患者真正的未满足需求,从转化医学的角度去优化临床试验设计。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医药的创新趋势?创新机会在哪里?您对未来几年的预判是什么?
李铭曦博士:从大方向上来看,中国的创新药研发能力是一直在提升的,这点可以从一些事实案例中得到印证。近年来有越来越多中国公司研发的新药在中国甚至海外获批上市。此外,在中国公司和海外公司的license-out合作方面,不仅数量越来越多,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金额也越来越高,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公司的创新药开发能力已在国际上获得认可。
展望未来,我觉得这个创新趋势将会进一步延续。过去这些年,中国的生物医药领域培养了很多人才,基础研究领域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相信在未来,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成果会逐渐进入到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最终转化为造福病患的创新药。另外一个趋势是,我认为中国医药未来的创新将不仅聚焦在中国,而是呈现全球创新的趋势。总体而言,我对中国医药创新趋势还是非常乐观的。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如果我们10年后再次讨论这个行业的发展,您认为我们会谈论哪些话题或已经取得的成果?
李铭曦博士:一个话题可能是AI在新药研发领域的重要性到底是被高估了,还是被低估了。我认为未来10年AI在新药研发里肯定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它在提升研发效率、新药获批数量中的贡献占比等方面到底有多重要,十年后行业应该会有一个更合理、客观的评估。
第二个话题应该是新分子药物(new modality)。近年来,新药研发领域涌现出了许多新分子药物,并展现出了一定的治疗潜力。但这些新分子药物大部分还处于产业化早期阶段,它们的治疗效果还需要时间去验证。十年后,我们应该会对这些新分子在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和角色进行探讨,回看十年前行业的预测是否正确。
第三个可能会讨论的话题是中国创新药公司在过去10年中的发展和变化。例如,有哪些中国企业成长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全球性药企、以及中国的医药创新在全球创新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等等。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作为医药领域的投资人和创业者,您还有哪些观点和声音希望向业界传递?
李铭曦博士:当前很多人认为行业进入了“寒冬”期,我其实不太认同这种说法。在我看来,过去几年的状态是不正常的,现在这个状态反而是正常的。纵观美国制药历史发展进程,我们会发现创新药研发本就不是一帆风顺,它其实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目前的阶段对于行业的发展是有益的,只有经历过潮起潮落,行业才能进步。
我觉得医药行业的从业者应该尊重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监管层面应该给予生物医药领域更多的指引,为行业打造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研发环境。投资人需要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合理地利用资金,同时也要对创新药的研发给予足够的耐心。对于创业者,我认为大家应该从初心出发,热爱自己的事业,创新药研发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只有真正热爱这个行业,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好、更远。而对于初创公司,应该去着重建设自己的核心能力,开发出差异化的优质产品,真正解决患者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此外,我认为行业生态圈各方之间应该建立更多的交流、合作,大家携手一起加速和推动创新,造福全球病患!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医药观澜」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医药观澜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